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ersonKK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一】
  延安纺车情怀
   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说它普通,一来是它的车架、轮子、锭子跟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没有什么两样;二来是它是延安上千万辆纺车中的一辆。那个时候在延安,无论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练兵的间隙里,谁没有使用过纺车呢?纺车跟战斗用的枪、犁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
   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使用的。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艱苦的年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我们。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结果彻底粉碎了敌人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
   大家用自己纺的毛线织毛衣,织呢子,用自己纺的棉纱合线,织布。同志们穿的衣服鞋袜,有的就是自己纺的线织的布或者跟同志换工劳动做成的。开垦南泥湾的部队甚至能够在打仗练兵和进行政治、文化学习而外,纺毛线给指战员做军装呢。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那个时候,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或者自己打的一副手套,一双草鞋,都很有感情。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衣服只要整齐干净,越朴素穿着越称心。华丽的服装只有演员演戏的时候穿,平时不要说穿,就连看着也觉得碍眼。在延安,美的观念有更健康的内容,那就是整洁,朴素,自然。
   纺线也需要技术。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摇车抽线配合恰当,成为熟练的技巧,可不简单,很需要下一番功夫。初学纺线,往往不知道劲往哪儿使。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了,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了,急得人满头大汗。性子躁一些的甚至为断头接不好而生纺车的气。可是关纺车什么事呢?尽管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一点也没有用,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待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直等到纺线的人心平气和了,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那仿佛不是用羊毛、棉花纺线,而是从毛卷里或者棉条里往外抽线。线是现成的,早就藏在毛卷里或者棉条里了。熟练的纺手趁着一线灯光或者朦胧的月色也能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从容自如。线绕在锭子上,线穗子一层一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这个时候,就连起初生过纺车的气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那种感情,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
   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围工作、学习、劳动,同志的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真是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来,那算得了什么!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节选自吴伯箫《记一辆纺车》。题目为编者所加)
  读有所思
   1.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纺车跟战斗用的枪、犁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
  
  
  
   2.毛主席的号召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作者为什么先写“足食”,后写“丰衣”?
  
  
  
  
   3.“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你怎样理解这个“乐”呢?
  
  
  
  
  【阅读二】
  小米加步枪
   毛泽东同志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又说:“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不过,饿着肚子去冲锋陷阵,消灭敌人,是困难的。所以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及这个问题时,用“小米加步枪”来概括。如果没有小米,步枪本身也就难起作用了。可见,人民在取得政权和捍卫政权的过程中,小米之功,是不能抹煞的。
   抗战期间,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下,四川人常称的“下江人”,大批涌到重庆。鲁迅先生说:“野人怀土,小草恋山。”背井离乡的人,怎能不怀念落入敌手的故乡国土?怎能不怀念养育自己的故里山川?这“怀乡”情中,也包括从儿童时代起培养出来的口味。人生在世,天南地北,东奔西走,不管他的生活如何“国际主义化”,也不管他如何“四海为家”,但从小培养出来的口味,一般称作家乡味吧。不管他身处天涯海角,对这家乡味,总感到分外亲切、可口,即使是山珍海味,也难与之相比。
   当年重庆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个大众化的北方饭馆,名字似乎就叫“老乡亲”,主要卖烧饼和小米稀饭。“下江人”每逢进城,到吃饭时,宁肯饿着肚子多赶几条街,多绕过一些门口挂着“开堂”二字招牌的当地饭馆,也要赶到“老乡亲”,去饱餐一顿烧饼和小米稀饭。
   当时这些赶到“老乡亲”吃饭的“下江人”,把“吃饭”称作“过瘾”。
   有一次,我在“老乡亲”“过瘾”时,顺便问道:
   “老乡,你们这小米从哪来的?”
   “从哪来的?拿命换的呢:穿过鬼子一道道封锁线,辗转弄来的。从界首那边弄来的。倒霉时,不是挨打,就是东西被没收,有时还要把人押起来呢……”
   啊,小米啊!在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派统治下,谁会想到你还有这样多的诉不尽的灾难呢……
   抗战中,在重庆,小米成了“下江人”念念不忘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珍品。
   党是深深理解这种“怀乡”之情的,所以,总理、董老或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其他同志,因公去延安,回来时,总尽可能在飞机上多带些小米,用白细布缝成七八寸见方的口袋,每人送一袋。当年,那是什么样的景况呢?一面是反动派处心积虑,要把进步文化工作者斩尽杀绝;一面是我们伟大的党,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从敌人的屠刀下,不但决然抢救、庇护其生命,而且直至生活细节,也予以无微不至的关切,甚至连吃的、穿的等,都尽可能想到、照料到。在反动派要将我们斩尽杀绝的险境中,这是“情逾骨肉”,最真挚而伟大的“天下父母心”啊!
   总理、董老,从延安带给我的小米,我看作珍品中之珍品,郑重地用金属饼干筒装起来,把盖子盖严,“拟俟有病时”任何东西都不能进口时,拿它作“度命”之物。有一次,我得了伤寒;另一次,得了恶性疟疾。高烧中,任何东西不能进口了,就全靠延安小米稀饭“度命”的。当年,我仗着小米,战胜了病魔。延安革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正是靠着小米加步枪击败了美械装备的中国反革命武装吗?
  (节选自曹靖华《小米的回忆》。题目为编者所加)
  读有所思
   1.文章以毛主席语录开篇有什么好处?
  
   2.“下江人”对小米粥有着怎样的情怀?
  
   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4.文中的小米有什么象征意义?
  
  
其他文献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竹影斑驳……月光所到之处,万物镀上一层清冷的光辉。   梦回宋朝,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白天耕种,只有夜深人静时,才能享受一份清闲,抛开白天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已到入睡时分,苏轼却不想辜负这大好的月色。可如今又有谁愿与他为伍?正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苏轼遇见了同样被贬谪黄州的张怀民——最高级的灵魂契合,最极致的心灵相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期刊
太阳一直都在   一个秀才年逾四十,多年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了,心灰意冷的他回家种地。一天,秀才在山脚下锄草,可他干着干着就坐在地上大哭起来。一位大师正巧路过,忙问他为什么哭。秀才把心中的苦闷全说了出来。大师说:“施主,世事无常,但不能就此放弃,老衲觉得,你应该继续拼搏。”“还拼什么?我再也没有什么机会了,这辈子应该就这样了。”大师抬头看了看天,说:“施主,现在你还能看到太阳!”“这太阳已经落山了,
期刊
贺敬之16岁开始写诗,至今笔耕不辍。70多年来,他视诗歌为生命,自觉“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他的诗都是在学习和继承我国民歌、古典诗词和“五四”以来新诗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特征和人民的需要精心创作出来的,是民族的形式,时代的内容,人民的心声。每一首诗,特别是那些政治抒情诗都是胸中波澜,笔底风雷;气势磅礴,激情奔放。是心灵的呐喊,是感情的喷泉,是催征的战鼓,是时代的宣言。充满了阳刚之气,令人
期刊
左读范文  我们的大脑   这天刚到办公室,头头伊凡·彼得洛维奇就把我叫去,商讨人事变动问题。他说:“昨天,我和莫斯科一些部门领导闲聊,有人说有一家直属企业的经理退休了,他们问我,想不想推荐自己的一名副手去接替这个位置?我想这是好事嘛,所以我找你来商量商量,看让谁去合适,让库列金去,怎么样?”   我几乎是不假思索立刻说:“库列金绝不能去,那是不容置疑的,您忘了,他可是您的右手啊,他专门负责替您写
期刊
文题呈现   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见了,馋得直流口水。它想尽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    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它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请仿照《愚公移山》中寓言的写法,以“狐狸和葡萄”为题,扩写材料中的故事。不少于600字。  写作点拨   寓言故事是以简短的故事来揭示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易被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生
期刊
初冬,夜色凉如水,新月如钩,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着些小雪。我准备回家了。   出了门,寒风扑面而来,夹着几片雪花,吹得我双颊生疼。路面又湿又滑,极难行。可是,一抬头,却见那晶莹剔透的雪花在深蓝色天空的映衬下纷纷飘落,好似颗颗星斗,汇聚成了璀璨的银河。这美丽的银河使我忘记了前行,我痴痴地望着天空,一动不动。   过了许久,寒意渐浓。我只好继续前行。环视四周,忽然发现路旁的树已经染上一层薄薄的白色。雪还
期刊
2020年是不寻常的一年,14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终于打赢了防疫阻击战。2020年,我们这个家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年的钟声还在耳畔萦绕,热热闹闹的团圆饭还留有余香,谁曾想,三天后的变故让一切都变了模样。   深夜,姥爷突发脑梗从床上摔下来,被120急救车送到医院时已经昏迷不醒。原本已经做过搭桥手术的心脏也不堪重负,随时会停止跳动。医生说抢救的希望非常渺茫,下了病危通知,让家属准备后
期刊
天空灰蒙蒙的,下着小雨,卷子上鲜红的“67”触目惊心。也许,老天也在为我伤感吧。心中的阳光被厚厚的乌云遮蔽,变暗。   我打着伞走在路上,虽没有被淋湿,可心里早已大雨滂沱,雨滴一点一点地砸在心湖上,掀起阵阵波澜。你——我的挚友,又考了全班第一。眼看着我们的差距越拉越大,我有点儿不甘心。   这时,一个白色的身影如同一缕白色的光,向我疾驰过来。是你,你抱着一颗篮球,诚恳地对我说:“我知道你没考好,打
期刊
时节已是秋天,下午的太阳并不毒。树叶仿佛是一个筛子,把阳光筛得细细碎碎的,柔柔软软的。阳光洒在妈妈的额头、眉毛,给她的眼睛增添了几分光泽。   那年秋天,我拎着小提琴,怀揣着一颗激动、兴奋、紧张的心,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泉州,参加青少年乐器大赛。   刚进入赛场的候賽厅,我的心就使劲儿地跳动起来。终于轮到我了,就要踏上巨大的、展示自我的舞台。那一刻,妈妈看了我一眼。   妈妈的眼神里,流动着殷殷的
期刊
左读范文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個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