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深深感动着我,一样是我们头顶上的璀璨星空,那是每一位教育人的初心与梦想,还有一样是孩子们的纯真心灵,那是每一位教育人的幸福和归宿。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建。在深入研究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陶行知先生依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教学做合一”十分强调“做”在教育中的作用,其指的是生活社会实践,这一思想影响深远。2001年,“做中学”被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确立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项目,“做”的内涵也由生活社会实践扩展为基于动脑动手的科学实践探究。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当下,各种新式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越来越感到陶行知先生“做中学”思想的重要意义。这不是一种限定性或指令式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引导性的教育理念。它既在启示,也在警示我们:要想尊重学生、尊重知识,就离不开实践。
2016年,我参加工作,在学校师陶园中看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半身塑像。2019年,我送走了第一届高三毕业生,再次漫步师陶园,看到石雕上的“在做中学”几个字,我感慨良多:真理往往由最朴素的字眼组成,也许我们可以省下大把东奔西走“取经”的时间,沉潜心灵,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他们一起实践,把教育目标“做”出来。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对部分学生只能生搬硬套知识做题的现象感到痛心。学生们勤奋有余,能力却得不到发展,学习效率难以提高。探其渊薮,是“学”而不“做”,脱离实践。这里的“做”不是做题或听讲,而是陶行知先生强调的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感悟、理解知识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鼓励学生们“做”起来,在实践中大展身手。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概括出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轼豁达洒脱的特质时,有一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我认为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的应该是一种消极思想。”这名学生的发言让我措手不及,并且还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可。我立刻冷静下来,因势利导,组织小组进行讨论:结尾句的思想究竟是慷慨豪放的还是消极悲观的?学生们翻笔记的翻笔记,找资料的找资料,忙得热火朝天。在自由阐述观点期间,他们相互驳难,论述精辟,尤其当一名学生说出:“苏轼的‘人生如梦’说的应该是充满坎坷、磨难的人生如梦一场,不必在意,不如以酒祭奠江月吧。所以全词的确是苏词豪放作品的代表作”的观点时,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和热烈掌声。
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主动交流意见,不仅解决了教学难点,而且对苏轼的豪放特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我看到,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搜索信息整合思维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这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教育不是简单地教学生照猫画虎,而是要求我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拥有学习的成就感。
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同江河湖海中的水,是需要流淌的。“在做中學”,在实践中成长,是在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的适时教育,是在具体情境下有目标导向性的能力培养过程。“在做中学”,不仅能让学生收获知识,还能将多种能力由隐性变为显性,同时,教师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和精神认知,成就多种教育目标,最终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要不断学习、探索,我们也必定能在教育天地中成就自己的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李香玉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建。在深入研究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陶行知先生依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教学做合一”十分强调“做”在教育中的作用,其指的是生活社会实践,这一思想影响深远。2001年,“做中学”被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确立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项目,“做”的内涵也由生活社会实践扩展为基于动脑动手的科学实践探究。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当下,各种新式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越来越感到陶行知先生“做中学”思想的重要意义。这不是一种限定性或指令式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引导性的教育理念。它既在启示,也在警示我们:要想尊重学生、尊重知识,就离不开实践。
2016年,我参加工作,在学校师陶园中看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半身塑像。2019年,我送走了第一届高三毕业生,再次漫步师陶园,看到石雕上的“在做中学”几个字,我感慨良多:真理往往由最朴素的字眼组成,也许我们可以省下大把东奔西走“取经”的时间,沉潜心灵,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他们一起实践,把教育目标“做”出来。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对部分学生只能生搬硬套知识做题的现象感到痛心。学生们勤奋有余,能力却得不到发展,学习效率难以提高。探其渊薮,是“学”而不“做”,脱离实践。这里的“做”不是做题或听讲,而是陶行知先生强调的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感悟、理解知识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鼓励学生们“做”起来,在实践中大展身手。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概括出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轼豁达洒脱的特质时,有一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我认为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的应该是一种消极思想。”这名学生的发言让我措手不及,并且还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可。我立刻冷静下来,因势利导,组织小组进行讨论:结尾句的思想究竟是慷慨豪放的还是消极悲观的?学生们翻笔记的翻笔记,找资料的找资料,忙得热火朝天。在自由阐述观点期间,他们相互驳难,论述精辟,尤其当一名学生说出:“苏轼的‘人生如梦’说的应该是充满坎坷、磨难的人生如梦一场,不必在意,不如以酒祭奠江月吧。所以全词的确是苏词豪放作品的代表作”的观点时,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和热烈掌声。
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主动交流意见,不仅解决了教学难点,而且对苏轼的豪放特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我看到,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搜索信息整合思维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这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教育不是简单地教学生照猫画虎,而是要求我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拥有学习的成就感。
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同江河湖海中的水,是需要流淌的。“在做中學”,在实践中成长,是在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的适时教育,是在具体情境下有目标导向性的能力培养过程。“在做中学”,不仅能让学生收获知识,还能将多种能力由隐性变为显性,同时,教师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和精神认知,成就多种教育目标,最终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要不断学习、探索,我们也必定能在教育天地中成就自己的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