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眼泪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yx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是异乡人,娘家在百里之遥的重庆长寿县,经姑姑的撮合与父亲相识,18岁那年,母亲辞亲别水与父亲牵手,嫁到了大竹县四合乡马渡村。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柔弱的外表潜藏着一颗强大坚韧的内心,她在大队从妇女主任一直做到党支部书记,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历练出母亲沉稳坚强的性格。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仍流过三次眼泪。
   母亲第一次流泪,是我上中学时。
   1984年初春,一个晚上,风儿轻柔地吹拂,让乡村的夜晚平添了几分宁静和忐忑。每逢周末,我都要从读书的石子中学回家休假。午夜时分,一阵揪心的啜泣声惊醒了我,清理好思绪细听,哭声是从母亲房间里传出的。我赶紧起身下床,揉揉睡意蒙眬的眼睛,推开母亲的房门,看见大姐二姐双双抱着母亲在伤心啜泣。我惊呆在那里,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母亲伤心地坐在床沿上,泪水挂满脸庞,两眼通红。我木讷地望着跳闪的煤油灯,迟疑了一阵,才转向母亲,终于开口,疑惑地问道:“妈,你怎么啦?”母亲没有吱声,抹抹伤心的眼泪,一把拉住我的手,哽咽地说道:“晓林,你要好好读书,为王家争口气,为你妈争口气,为了你们几姊妹,妈累死累活都愿意。”母亲的话让我似懂非懂,看着母亲伤心落泪的样子,我连忙点头应允。多年以后,在我心中的谜团才得以解开,原来,田土下户第二年,母亲每天像奔命一样忙于村上的工作,到乡上开会,下生产队督促家家户户春耕生产,自家的包产责任田没顾上打理。那天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正好回家,看见别人的承包田里春耕忙得热火朝天,田里庄稼长势欢实,丰收的希望跃在田间地头,可自家承包的田土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农时不等人,一旦错过了季节,就丢失了一季庄稼,一家大小的生活便又要回到饿肚皮的荒年。当过兵的父亲不理解忙里忙外的母亲,粗暴地对母亲发了一通脾气,甚至还动手打了母亲。面对工作,面对儿女,面对家庭,委屈的母亲情何以堪,只有把一肚子的委屈深藏心里,在夜深人静时躲在自己的房间悄然流泪。
   说起我的大学梦,真可谓九曲百转,山重水复。初中毕业那年,由于是划片招生,我考取了文星中学高中部,但离家百余里的观音中学当时是地区重点中学,能到那里读书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经当教师的堂哥多方奔走,我以转学生的身份走进了观音中学,但高中部只有三个班,一个文科班和两个理科班。我以文科见长,这时的文科班早已人满为患,没有办法,我只好放弃文科转学理科。于是,连续几年,我都煎熬在高考的路途上。每一次高考,预考能过,高考落榜。一次次地复读,一次次高考历经烈焰熔炼,奋斗,拼搏,挣扎,沉沦,接着又是奋斗拼搏,最后又是在失落中出局,在录取的分数线上挣扎。可我没有怨天,怨地,怨命运,总是在通往大学的路途中顶风冒雨,砥砺前行。因为,在我的世界里看到的依然是残酷的现实,依旧是家乡高高的山梁和坡坡坎坎的田地,依旧是庄稼汉头顶烈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面对农村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存状态,我除了继续奋斗,别无他途。对我的失利,母亲是焦灼的,但从未表露,也没有怨言,只有鼓励。说实在的,几次高考失利,面对母亲忙里忙外艰辛劳作供我读书,我真的受之有愧。我还是想去再拼搏一次,可又开不了口。我是家中男孩,有责任替母亲分担重荷,可我单薄的身体难以抵挡农村靠肩挑背磨的繁重。几经权衡,我终于向父母开口,准备再去复读,并且转学文科,母亲听后很欣慰,还是那句老话叮嘱我:“晓林,要好好读书哟,你体质差,农村的艰难你是知道的,不努力读书今后咋办?”就这样,带着母亲的嘱托,我在命运抉择面前发起最后冲刺。
   那一年,当我光着脚板,踩着泥泞从乡邮政代办所取回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等候在院坝,接过录取通知书久久地捧在手上,就像捧着刚出生的我。离家的头天晚上,母亲细细端详着我,仿佛觉得他的儿子已长大成人,即将飞出她的怀抱。她噙满眼眶的泪花伴随着慈祥的话语,泪水流过一次又一次。那一晚,是我看见母亲眼泪流得最多的一回,也是十多年以来,母亲与我讲话讲得最多最长的一次。母亲把她做人处事的品行一字一句地传授给她的儿子,有些话,她含着眼泪重复很多遍,生怕她远行的儿子哪里没听清,哪里没记住。那一晚,我看见母亲流出的泪是欣喜的泪,幸福的泪。
   母亲第三次流泪是在她病危时。
   1995年9月,我大学毕业远在外地工作,在我上大学期间,母亲就开始遭受病痛的折磨。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二年,母亲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母亲临终的那个场景,令我刻骨铭心。那天下午,母亲病情恶化,生命在生死线上游离,躺在床上不吃不喝,身体犹如风中的落叶。临终前的一两个小时,母亲遭受了人生最大的折磨,在生死线上煎熬,生命处于半昏迷状态,但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尽量让自己保持清醒,用神情、用泪水与我们作最后的交流。她用神情和泪水告诉我们,她去世以后希望我们兄弟姊妹必须凝聚在一起,团结互爱,好好孝敬体弱多病的父亲。她一会儿要上床躺着,一会儿又要扶坐在竹椅上,如此反复不断。望着被病折磨得不成人形的母亲,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在心头,我心中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感觉天旋地转。我心中祈求上苍,留住母亲的生命,哪怕一天、一小时,甚至多留一分钟也好。此时的母亲眼里噙满泪水,望着我,呼吸越来越弱,最后,嘴唇动了动,便闭上了双眼。无论我们怎么呼喊,母親的嘴再也没有张开,眼睛再也没有睁开。我明白母亲最后流出的眼泪,也明白母亲临终前望着我的神情,在生离死别的一刹那,母亲的泪是牵挂的泪,不舍的泪。当时我还未成家,她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儿子,她还没有亲手把儿媳迎进门,她还没有亲眼见证儿子人生的终身大事。这成了母亲临终前最深最重的牵挂。
   母亲的三次眼泪,每一次都滴落在我心间,成为我内心深处的痛。每每想起,我都会在夜深人静时惊醒,泪洒梦中,母亲啊!母亲啊!
  责任编辑:秀 丽
  美术插图:吴 彦
其他文献
“胭脂”是一只雄性玄凤鹦鹉,通体洁白,微微泛黄,头顶有黄色的凤冠,两腮各有一抹嫣红,好像化了妆,很是美丽,所以为它取名“胭脂”。至于它的性别,我完全忽略不计。现在想来,以它的性格,若是能言,应该断不能忍受如此女性化的名字吧?唉!   春节期间,女儿从花鸟市场买来时,它才3个月,毛发蓬松、毫无光泽,嘴巴附近有很大一块灰黑色羽毛,看起来脏兮兮的。我从没养过任何小宠物,对它的到来很是木然。女儿非拉着我
期刊
母亲说,有舍的人才有得。    母亲出生于胶东半岛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的乡民纯朴、友善、热忱。在老解放区做过青妇会工作的她,后来随打淮海战役受伤转业的父亲进城,并辗转于父亲任职工作过的一些城市,曾有过一段任国家公职的经历。父亲离休后,由于改革开放的好环境,母亲便想起重开而立之年中断的育儿工作之花。在父亲的支持帮助下,她办起家庭托儿所,收留了就近家属院十多名一岁半至三岁的孩子。她把家中最大的一间二十
期刊
春节刚刚过,公司紧急安排我启程,远赴新疆担任一个政府重点大型项目的总负责人,地点在距乌鲁木齐约60公里的昌吉州阜康市。   万事开头难,中标通知书下达一周就要签合同并筹备进场,20天之内正式开工建设,19个子项目工程分布在市区和乡镇,项目之间最远相距73公里。除了协调设计、监理、跟踪审计和分包,还要负责内部人员调配、外部人员招聘,吃住行全要安排。最怕的还有新疆的酒文化,伊力小老窖起步按斤喝,令我
期刊
记忆中,在父辈们口中总是零零碎碎地听说一些关于永胜的地名儿,像“打红”、“马过河”、“仁里街(gai)”、“黑乌海子”、“永北城”等,这些地名在孩提时代听取来颇具传奇色彩,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再后来,长大点儿了,才知道父辈们口中那些传奇的地名,其实是在“文革”后的一段特殊时代里,父辈们为了维持全家老小的生计,从华坪县的通达乡维新村,途径鱼比叉垭口、打红村、马过河、仁和镇、程海镇,到达永胜县城的
期刊
永新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个赣西古邑,古风遗存很重,侠义之风浓郁,就连女子也多有汉子之风。   永新女子单是称谓,就颇有些讲究和学问。未成年时,唤之“女崽娌”, 崽者,小孩子也;成年而未嫁时,谓之“客娘”,意指客居娘家,在娘家做客;婚后则唤之“娘货”,做娘的货色,孩子他妈的意思;年老了便叫作“老妪”,这可是个古称谓,诗人杜甫《石壕吏》就写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因为曾经在天河煤矿生活时的
期刊
母亲没有文化,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认识几个简单的字,这应该是父亲教她的。   外公是旧社会的私塾先生,可他的三个女儿一个都没上过学。母亲长得很漂亮,个子不高不矮,不胖不廋,四方长脸,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小嘴巴,笑起来非常好看。母亲嫁给父亲是因为我的爷爷也在私塾教书,和我的外公互相认识,两家知根知底,门当户对,儿女又才貌相当,两位先生就做成了亲家。母亲出嫁时,日本侵略中国,苏北平原上到处都是敌人
期刊
父亲的自行车,是他上世纪70年代初分家时的唯一财产。   那辆自行车是一辆二手的黑色永久牌自行车,虽是旧的,但维护得挺好,有八成新。我们家住在山上,从山下到山上有二百多米。每次下班,父亲都会把车从山下推到家里,晚上或是下雨天,还会把车搬进堂屋,擦得非常仔细。老式的车子很笨重,山上人家堂屋门高,把车搬进堂屋要先搬上五级门前石阶,再搬过二十多厘米高的门槛。有几次父亲有事,让我搬车进屋,我费了好大的劲
期刊
我是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出生的。在湖南一带的民俗中,这一天正好是牛的生日,又叫“牛王节”。这一天出生的孩子,小名一般都带一个“牛”字,当然是牛了。   听母亲说,当时她还在地里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突然觉得肚子疼痛起来,感觉很快要生了,便匆忙向生产队长请假,一路捧着肚子走回家去。一边走还一边在心里祈祷,这孩子,你别急,千万别生在地里面。回到家,不到半个小时,就生下了我。   父亲当时还在一个乡下供销
期刊
冬至,冬天阴气最盛之日。古人又说冬至是“阴气极,阳气萌”的日子,也就是说,次日阳气便开始由衰转盛了。   家乡已下过几场雪,现在是呵气成霜的时节。穿上大棉袄,孩子们就开始在落雪纷纷的“琉璃世界”里撒欢了,他们堆雪人、打雪仗,还会拿着竹竿去捅人家屋檐上的冰锥子,哗啦啦碎一地,也有人要取整根的,小心翼翼地在下面接着,一边用来打仗,一边舔着吃——少时的孩子仿佛并不知道脏的,少时的雨水冰雪仿佛也并不脏—
期刊
五一期间,女儿叫妻子去成都游玩,妻子不停地念叨着:“我后悔死了。去成都坐高铁,两人车费得一千多元,下西安车费来回三百元,女儿网上订的旅店每晚300多元,加上各景点门票、吃饭、坐车游玩,我掐指算了算,游一趟四川,两人最少没有8000元拿不下来。儿子去年结婚,花费三十多万元,买楼带装修四十多万元,花了七十多万,还欠着贷款28万元,要不我跟女儿说不去了。女儿去年后季才参加工作,手里没积蓄,我可不想给女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