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f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至,冬天阴气最盛之日。古人又说冬至是“阴气极,阳气萌”的日子,也就是说,次日阳气便开始由衰转盛了。
   家乡已下过几场雪,现在是呵气成霜的时节。穿上大棉袄,孩子们就开始在落雪纷纷的“琉璃世界”里撒欢了,他们堆雪人、打雪仗,还会拿着竹竿去捅人家屋檐上的冰锥子,哗啦啦碎一地,也有人要取整根的,小心翼翼地在下面接着,一边用来打仗,一边舔着吃——少时的孩子仿佛并不知道脏的,少时的雨水冰雪仿佛也并不脏——几个孩子在一块时常要“打仗”,他们各备“武器”,有竹竿木棒,有轮胎水桶,还有干草黄沙之类,咋咋呼呼玩上一上午,脸蛋儿通红,头顶冒烟,才知道回家。
   回家就有饺子吃。
   北方人在冬至,都习惯吃饺子,任凭你走在哪一条街巷,都能听到家家户户剁肉的声音,这声音抑扬顿挫、此起彼伏,忽而急促、忽而缓慢。不同的饺子馅剁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不同,比如剁猪肉馅的声音沉闷,肉汁黏在木墩上,需要反复翻面;再如剁白菜芹菜时,声音就爽朗晶莹、清新悦耳,仿佛能听到刀具和蔬菜发出的笑闹声,仔细听之,很有意思。
   母亲是做饺子的好手,凡吃过的都赞不绝口。她擅长做饺子是因为喜欢吃饺子。母亲做的饺子,其一妙在面皮擀得棒。面需是当年的新面,是本地或山东的商人开着车在大街上卖的,简单的面粉二斤、清水一瓢,再加上母亲力气超人,一番搓绵扯絮,即可软硬适中,“三光”乍现——揉面讲究“三光”:面光、盆光、手光——抚之可以销魂。其二妙在馅料丰富。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没有什么蔬菜能够排除在母亲做的饺子馅外,除了最平常的白菜馅、芹菜馅、荠菜馅,我吃过豇豆馅、冬瓜馅、茄子馅,还吃过文蛤馅、鲅鱼馅、紫菜馅,当然,还有午餐肉陷、豆沙南瓜馅、豆芽粉丝馅……只要能吃的,母亲都做成过馅。冬至时,时令蔬菜不多,吃的多是白菜猪肉馅,又赶上紫菜丰收,通常会剁一碗鲜紫菜佐料。其三妙在包法精准。母亲包出来的饺子形如卧枕、裙角生花,捏边细窄、可以成峰,且薄而不垮、煮之不裂,沸水翻腾,足能见馅。其四妙在酱汁。有些人吃饺子只蘸生抽,味道寡淡,不知其可。北方人的蘸料胜在繁复,蒜泥要用土陶制的蒜臼捣之,香菜要用菜园子里躲冬的孤只独苗,加以生抽、老醋和街头鲜榨的芝麻香油,母亲爱吃辣,通常会撒上一把辣椒面,辣椒面是用红辣椒和黑芝麻、香油同时碾制的,有时还会加一把腌渍的海蜇或者蒜薹,酱汁才算成型。
   到了中午,拜过天神,祈了平安,就可以吃饭了。北方冬天的农村,厨房里都生起了火炭,煮好了饭,就把烧水壶放在炉上,门扇紧闭,水汽氤氲,一家人吃得满头是汗。吃完饭,孩子们取几块麦芽糖就出门撒野,大人们也不会去干活,冬至是不兴做工的。据说汉朝时,到了冬至朝廷官员都不用办公,要休假的。大人们当然会仔细享受这一天,他们不像城里人一樣可以去KTV唱歌、看电影、逛商场,然而却能三五成群,找一家最暖和的火炉房,打打麻将、摸摸扑克牌,这天是要玩点小钱的。通常四个男人一桌,各家女人们就坐在他们背后,或出谋划策,或低头织毛衣,满屋人气,甚是热闹。父亲不善玩牌,逢玩必输,没少被母亲训斥,导致父亲如今也不玩牌了,而我也深受其害,牌技低劣,朋友约打牌时每每借事逃开。所以说,冬至在家乡简直就像过年,过年也不过如此。
   晨起,看日历才得知今日是冬至,断然不像少时,只要奶奶清早送来一件新棉袄,门外有人家剁饺子馅,就知道大概是过冬至了。我自己张罗着要包几个饺子吃,但发现家中无面,面即买好,家中又无肉,肉即买好,但觉得市场搅好的肉糜无论如何闻不到肉香,于是,又只好弃了。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游子在外,最怕过节。儿女与父母远隔异地,越长大就越发现,回不回去过节,已经不再是想还是不想的问题了。
   冬至一到,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出现最短一天,然而于我,又何其长也!想必此时的母亲,正坐在炉前,包着饺子,也想着我吧!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五行中,水和土完美的婚配,孕育出一件件傳世的陶器、瓷器。我甚至怀疑,它们的弧度,被多少脊梁支撑着!  一位老农告诉我,柔弱的草,赐予了它们筋骨,一壶水,赐予了它们血液。时间的绳索,无法拴住一段光鲜岁月,却把坍塌的余晖落入窑洞之内。任何破碎的事物,在时间的刻度上,都显现出从容。尽管沧桑,它们同样具有神性的魅力。只是,被一把锈涩的铁锁封存着。  五百年的长度,我无法揭开,却被一群外来客反复丈量,而谜底
期刊
偶然在简书与赵希君邂逅,只因那一行行温暖又苍凉的诗句,撩拨着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每每读来,总会唤起对人生以及生存问题的深层思考。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把赵希君的诗推荐给诗文群。   当有一天,师兄“跨鲸而来”携手师姐“晏萍”,在简书掀起一场声势浩大与赵希君和诗的狂澜,我才真正了解了“渐冻症”,而且已经病随十年。   赵希君1987年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普乐保镇。17岁时迷恋于木雕,拜师学艺,至
期刊
“胭脂”是一只雄性玄凤鹦鹉,通体洁白,微微泛黄,头顶有黄色的凤冠,两腮各有一抹嫣红,好像化了妆,很是美丽,所以为它取名“胭脂”。至于它的性别,我完全忽略不计。现在想来,以它的性格,若是能言,应该断不能忍受如此女性化的名字吧?唉!   春节期间,女儿从花鸟市场买来时,它才3个月,毛发蓬松、毫无光泽,嘴巴附近有很大一块灰黑色羽毛,看起来脏兮兮的。我从没养过任何小宠物,对它的到来很是木然。女儿非拉着我
期刊
母亲说,有舍的人才有得。    母亲出生于胶东半岛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的乡民纯朴、友善、热忱。在老解放区做过青妇会工作的她,后来随打淮海战役受伤转业的父亲进城,并辗转于父亲任职工作过的一些城市,曾有过一段任国家公职的经历。父亲离休后,由于改革开放的好环境,母亲便想起重开而立之年中断的育儿工作之花。在父亲的支持帮助下,她办起家庭托儿所,收留了就近家属院十多名一岁半至三岁的孩子。她把家中最大的一间二十
期刊
春节刚刚过,公司紧急安排我启程,远赴新疆担任一个政府重点大型项目的总负责人,地点在距乌鲁木齐约60公里的昌吉州阜康市。   万事开头难,中标通知书下达一周就要签合同并筹备进场,20天之内正式开工建设,19个子项目工程分布在市区和乡镇,项目之间最远相距73公里。除了协调设计、监理、跟踪审计和分包,还要负责内部人员调配、外部人员招聘,吃住行全要安排。最怕的还有新疆的酒文化,伊力小老窖起步按斤喝,令我
期刊
记忆中,在父辈们口中总是零零碎碎地听说一些关于永胜的地名儿,像“打红”、“马过河”、“仁里街(gai)”、“黑乌海子”、“永北城”等,这些地名在孩提时代听取来颇具传奇色彩,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再后来,长大点儿了,才知道父辈们口中那些传奇的地名,其实是在“文革”后的一段特殊时代里,父辈们为了维持全家老小的生计,从华坪县的通达乡维新村,途径鱼比叉垭口、打红村、马过河、仁和镇、程海镇,到达永胜县城的
期刊
永新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个赣西古邑,古风遗存很重,侠义之风浓郁,就连女子也多有汉子之风。   永新女子单是称谓,就颇有些讲究和学问。未成年时,唤之“女崽娌”, 崽者,小孩子也;成年而未嫁时,谓之“客娘”,意指客居娘家,在娘家做客;婚后则唤之“娘货”,做娘的货色,孩子他妈的意思;年老了便叫作“老妪”,这可是个古称谓,诗人杜甫《石壕吏》就写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因为曾经在天河煤矿生活时的
期刊
母亲没有文化,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认识几个简单的字,这应该是父亲教她的。   外公是旧社会的私塾先生,可他的三个女儿一个都没上过学。母亲长得很漂亮,个子不高不矮,不胖不廋,四方长脸,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小嘴巴,笑起来非常好看。母亲嫁给父亲是因为我的爷爷也在私塾教书,和我的外公互相认识,两家知根知底,门当户对,儿女又才貌相当,两位先生就做成了亲家。母亲出嫁时,日本侵略中国,苏北平原上到处都是敌人
期刊
父亲的自行车,是他上世纪70年代初分家时的唯一财产。   那辆自行车是一辆二手的黑色永久牌自行车,虽是旧的,但维护得挺好,有八成新。我们家住在山上,从山下到山上有二百多米。每次下班,父亲都会把车从山下推到家里,晚上或是下雨天,还会把车搬进堂屋,擦得非常仔细。老式的车子很笨重,山上人家堂屋门高,把车搬进堂屋要先搬上五级门前石阶,再搬过二十多厘米高的门槛。有几次父亲有事,让我搬车进屋,我费了好大的劲
期刊
我是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出生的。在湖南一带的民俗中,这一天正好是牛的生日,又叫“牛王节”。这一天出生的孩子,小名一般都带一个“牛”字,当然是牛了。   听母亲说,当时她还在地里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突然觉得肚子疼痛起来,感觉很快要生了,便匆忙向生产队长请假,一路捧着肚子走回家去。一边走还一边在心里祈祷,这孩子,你别急,千万别生在地里面。回到家,不到半个小时,就生下了我。   父亲当时还在一个乡下供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