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镇化均衡发展的提案及复文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fis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提高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


  城市实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我国原先的城市发展和建设基本上是“硬实力导向”,重生产性功能、轻服务性功能。面向未来,应充分认识到提供普惠、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而且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提高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要素流动、改善分配格局,从而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居民福祉差距,实现不同区域均衡发展;有利于转移人口更好地享受城市优质的公共服务与城市文明,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二、增加地方财权,对公共服务成本进行合理分担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中小城市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需要相当大的财力投入,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中小城市政府在可支配财力方面往往存在突出困难。如果仅靠中小城市政府本级财政收入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必然会出现明显的资金缺口。特别是考虑到中小城市还要担负起农民工市民化的责任,资金缺口将更大。因此,要提高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就需要在扩大政府事权的同时,给其增加相应的财权,并由各级财政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进行合理分担,科学制定预算、配置财政资源。

三、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扩大社会资本参与


  要充分利用中小城市自身禀赋与产业人口“双转移”契机,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布局,通过产业专业化、集聚化发展,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向中小城市倾斜,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集聚要素的吸引力。此外,应进一步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发挥社会资本在提高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上的积极作用,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覆盖面。

国家发展改革委复文


  一、关于切實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提高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加强规划引导、城市群规划建设、中小城市培育发展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明确了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向,积累了有益经验,为如何培育发展中小城市提供了路径指导。
  一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
  二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质量、增加数量,将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聚集能力。
  三是《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强调,要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拓展特大镇功能,加快特色镇发展,发展一批中小城市。
  四是《“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国发〔2017〕9号)提出,要重点以县(市、区)为单位,统筹设施建设和人员安排,推动城乡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补齐农村和特大镇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五是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在北京市大兴区等61个地区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并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创新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机制、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健全土地要素流动机制、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提高中小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两年来,试点地区改革试点工作卓有成效,积累和创造了一系列好的做法和经验。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积极研究有关试点经验的推广工作。
  二、关于增加地方财权,对公共服务成本进行合理分担
  一是完善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相关政策。财政部建立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2016年研究制定了《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16〕162号),当年安排奖励资金100亿元,根据地方农业转移人口实际进城落户人数、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各地财政困难程度、工作努力程度和绩效等因素,测算分配下达地方,并要求省级财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和特点,尽快建立省以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安排相应奖励资金与中央财政奖励资金一并尽快下达。另外,中央财政还在分配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时考虑向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增支因素,在分配教育、社保等专项转移支付时逐步考虑在校学生人数、进城务工农民人数等包含外来常住人口的因素。
  二是推动特大镇扩权赋能。国务院批准实施《设立县级市标准》《设立县级市申报审核程序》,为弥补城镇体系短板、推动特大镇设市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为特大镇扩权赋能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启动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确定了3675个全国重点镇。
  三是支持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央财政加大支持中西部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例如,积极引导高等学校和医疗机构在中小城市布局,2016年新批准设立在中小城市的本科学校占全国的25%。
  四是出台总体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印发实施《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强调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化运作,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2016年专项建设基金单独安排约200亿元支持特色镇建设。   三、关于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扩大社会资本参与
  一是引导资源布局。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先后编制并报国务院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哈长、中原、北部湾等跨省(市、区)城市群规划,明确大中小城市功能定位和分工,积极引导大城市主城區的产业、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疏散转移,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布局,引导优质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在中小城市等。2017年,国家发改委收集整理了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向社会公开,积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二是推广运用PPP模式。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大力推广PPP模式,在理念倡导、顶层设计、政策扶持、项目示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中央财政设立PPP以奖代补资金,并推动设立规模为1800亿元的中国PPP基金,对符合条件的PPP项目给予支持,发挥引导作用。截至2016年底,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入库项目11260个,总投资13.5万亿元,签约进入执行阶段的项目1351个,总投资2.2万亿元,落地率32%。随着项目逐步落地,PPP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实现了“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目标,开创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推动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和社会资本参与。2016年,国家发改委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行业的意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运营,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行业。
  四、下一步具体措施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联合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中小城市发展的支持力度,主要举措有:
  一是继续加强规划引导。推动实施已出台的长三角、成渝、北部湾、中原等城市群规划,启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关中平原、兰州—西宁等城市群规划,指导编制省级城市群规划,促进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查工作,引导各地优化城镇布局,构建合理城镇体系,提高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中小城市发展。
  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督促大中城市调整完善落户政策、拓宽落户渠道,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土地等配套政策,督促各地出台具体办法,提高地方积极性,促进人口向中小城市集聚。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支持力度,优化完善资金测算分配办法。
  三是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力度,督促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政策措施,完善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提高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健全地方税体系,为地方政府提供持续稳定的税收收入来源,缩小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差距,提高地方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四是加大PPP模式推广运用力度。继续从完善制度保障、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市场环境等方面入手,为PPP项目加快落地和规范实施创造条件。同时继续在中小城市建设领域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供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探索完善中小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五是推动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机制,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落实本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完善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在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公共体育普及、社会服务兜底等五大公共服务工程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完善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具体承办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
其他文献
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及新闻发布会,公布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下称《方案》)的具体内容并作动员部署。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介绍了《方案》出台的有关情况,湖北省副省长童道驰,上海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司长李高,副司长孙桢、蒋兆理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国
期刊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路径  2017年10月1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
期刊
一是建立政府协调机制。建议中央及省级政府把海外产业园区建设纳入整体战略规划中,集聚国家的资源整合能力,挖掘具备投资潜力的国家或地区;通过探讨建立两国合作框架的形式,为我国企业建立海外产业园区扫清障碍并规避相应的政治及法律风险;建立跨部委的“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及园区建设协调机制,从国家层面统筹产业合作及园区的规划、开发、运营,为海外园区建设形成有力支撑。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第一,建议政策性银行
期刊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此,本刊记者对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进行了采访。  问:请您介绍一下制定《意见》的背景和意义。  答:党的十八大以來,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出台《意见》,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制定《意见》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
期刊
“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改革”分论坛由中国(深圳)綜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主持,主讲嘉宾分别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田杰棠、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所长王艳梅、摩拜单车首席专家周亚,评论嘉宾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贺力平教授。  论坛嘉宾们从创新发展的历史定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方向等提出了建议,一些嘉宾从企业的视角介绍了近年来政府创新监管模式的新变化。  田杰棠
期刊
一是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是继党政机关车改后的必然趋势,应加快速度进行,尽快落实到位。  二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同等对待,避免出现事实上的不平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复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2014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2014〕40号,以下简称《意见》)、《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中办
期刊
一是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完善政策,重新解释或规范PPP定义。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但是,从国外的Private(本意为“私人资本”)到国内翻译成“社会资本”就可以看到,我国的PPP项目实施发生了质的变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项目参与主体中的社会资本作补充说明,规定社会资本中的国有资本权益占比不超过
期刊
一、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中老铁路、泛亚铁路西线大理—瑞丽段建设。推进重庆—昆明、昭通—攀枝花—大理等铁路项目开工。完善中越、中老、中缅、中缅印等出境公路境内段高等级道路改扩建。适时推动中缅印通道保山(芒市)—腾冲—猴桥铁路开工建设。加大与缅甸、印度有关方面的协调,力争早日打通中国腾冲—缅甸密支那—印度雷多的公路,形成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交通大动脉。加大与湄公河流域相关国家
期刊
一、探讨清晰界定国有企业的定义  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界定清楚国有企业。可以探讨采取如下分类方式,国有资本持股占比为100%的,属于国有独资企业;持股50%以上的,属于国有绝对控股;持股30%—50%的,且国有资本为最大股东,属于国有相对控股。以上三类都可以明确界定为国有企业,其他国有企业为国有资本参股企业,则应清晰界定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二、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分类和划分维度的标准
期刊
一、扩大“多规合一”试点范围,在大中型城市推动试点工作  自2014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推行“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开始,各试点城市围绕建立规划基础数据信息平台、构建市县空间规划体系、空间划分技术标准、空间布局规划期限、规划审批制度安排等问题已经进行了一轮积极的探索。但现有的28个试点市县中,仅有厦门市一个副省级城市。由于大中型城市发展速度快、城市规划相对复杂,土地资源需求量较中小型城镇而言更为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