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博克所说:“有了正确的方法,你就能在茫茫的书海中采撷到斑斓多姿的贝壳。否则,就常会像瞎子一样在黑暗中摸索一番之后仍然空手而回。”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是学生培养基本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可是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入性与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对于部分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有比较大的困难,容易导致在听课过程中跟不上教师的讲课速度,从而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根据自己20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在本章通过创设一系列相关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与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能力,为取得更好的地理教学效果方面探讨了“情境教学法”在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兴趣;普通高中地理教学
一、情境教学法与教学情境的概念
情境教学理论是我国知名教育学家李吉林花费30年心血,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育发现创造出的极具中国特点的教育思想。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然后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建一个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当中学习地理知识。这种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激活教材、课堂和学生[1]。教师在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是知识体系的讲授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明确、更透彻,往往会采用情境教学法。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教学法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中多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若这种教学法合适灵活地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思想意识、探究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进行。
教学情境是指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个特定的外部环境,通过此外部环境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好的一个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提高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刺激自由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推动方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地理学是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两大特点,这种特点对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范围广、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并具有有趣的教学情境。如何利用它们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问题还是在于每个地理教师的不断探索。
二、情境教学法在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重知识轻素质,轻兴趣,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不关注探索性学习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低,即教师不停地讲,学生从头到尾被动地听,被动接受,对课程内容一点兴趣都没有。学生在学习当中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为主,结果生学将学到的地理知识不能与实际相适应,不能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地理知识,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真正主人,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地理的能力。
1.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教学导入环节,在深入了解、研究教学内容与重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与能力,合理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善于教学情境的良好创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其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不断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大规模地的海水运动”时,首先,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通过展示“泰坦尼克号”沉没有关的文字材料或者视频素材(文字材料: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墩出发,计划中的目的地为美国纽约,4月14日星期天晚上,在北大西洋海面上撞上冰山(大约41°43′56.66″N,49°56′45.02″W附近),船裂成两半后沉入大西洋,导致1523人遇难。科学家相信,这座冰山于1909年从极地冰川上脱落的,1912年漂流到大西洋的船舶航线上。当它与“泰坦尼克号”相撞后,也迎来了自己的噩运。两周后,这座冰山就飘向更温暖的海域,渐渐融化掉;视频素材),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之中,然后又问:北极圈内的冰山是依靠什么来到这里的?这座冰山在两周后什么原因会渐渐融化掉?通过这个导入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和世界洋流分布图,从而更好地体会洋流的含义、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理解和掌握,从而不断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2.创设小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东西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2]。”地理学科有的概念来源于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它们都没有吸引力,学生不感兴趣它,学生学过的知识也记不住,或且很容易违忘。因此,教师如能巧妙地创设地理小故事情竟,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开拓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长期记忆。比如,在讲解信风时,首先,笔者给学生讲贸易风的故事:400多年前,当航海探险家麦哲仑带领船队第一次越过南半球的西风带向太平洋驶去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长达几个月的航程中,大海显得非常顺从人意。开始,海面上一直徐徐吹着东南风,把船一直推向西行。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大海变得非常平静。最后,船队顺利地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原来,这是信风帮了他们的大忙。信风对于船只的航行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信风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气中,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東南风,这种风的方向很少改变,它们年年如此,稳定出现,很讲信用,因此在中文中被翻译成“信风”。西方古代商人们常借助信风吹送,往来于海上进行贸易,这一点导致有时候被译成“贸易风”,通过这个小故事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信风这一概念的含义、来源和信风的特点。再比如,在讲解地中海气候特点时,给学生讲“马纬度”或“马的死亡线”的故事:16世纪初期,著名探险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欧洲大批移民开始涌入美洲。当时,美洲新大陆没有马,给农耕和运输带来很大不便。聪明的西欧商人,抓住这一大好商机,争先恐后地贩马到美洲出售。从欧洲到美洲,载马的船队要穿越辽阔的大西洋,途中,当他们进入北纬30°海域时,海面上无风无浪,呈现出死一般的寂静,借风使舵的帆船无法前进,于是,船队只好停泊候风。10多天过去了,海面上还是不见一丝风,马用的淡水和饲料都没有了,最后,马都死了。大批饿死或渴死的马匹被投入海中,只有等到海上偶然出现点风,船队才能摆脱困境,到达目的地方。由于北纬30°洋面是无风区,贩马船在此处经常遇险,故称之为“马纬度”或“马的死亡线”。通过这个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帮助学生长期记住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及其特点。此外,在讲解东亚季风时,给学生讲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时,最远到达今天的南沙群岛,孟加拉,印度,伊朗和阿拉伯等地区。郑和七次下西洋时,都出发时选择冬季,回来的时候选择夏季,这样选择时间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个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记住东亚季风的冬季和夏季的方向。实践经验告诉我,地里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小故事作为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究意识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激励学生从质问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发现,有所创造。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的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地理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竞赛等多元化的地理学习方式,但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问题”都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新课程还强调:地理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3]。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抽象的事情形象化,把枯燥的事情趣味化,把理性的事情感性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维,围绕问题,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方法得出结论获取知识。比如,在讲“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首先,笔者给学生提供以下问题情境:一艘客船自西向东航行在太平洋上,船上有一位怀了双胞胎的孕妇临产。航行到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侧时,老大出生,当时是2011年1月1日。接着在航行到国际日期变更线东侧时,老二才出生,他的出生日则是2010年12月31日。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双胞胎兄弟俩中,老一的年龄大还是老二的年龄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一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困惑,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老师的引导下认真阅读教科书,在兴趣中互相讨论,深入了解和掌握日界线相关知识。
4.创设疑惑情境激学生学习的动机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学习要有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切实际的怀疑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地理课程的部分内容的难度较大,其超出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接受范围,是引起学生的怀疑。因此,我们常常可以通过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比如,在讲地壳运动这一内容之前,笔者采取设置以下疑惑情境:1966年,我国科学家在珠峰附近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喜马拉雅鱼龙化石,1975年春,在海拔4600米的珠峰上又发现了一件珍贵的旋齿鲨化石。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有森林遗迹和古河道。你们想一想:植物在什么环境生长?(陆地或者海洋),旋齿鲨化石在什么环境生活?(陆地或者海洋)。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以上的事情?通过创设这个疑惑情境,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热情。
5.创设地图情境,提高学生观察、发现能力
苏联心里学家彼德罗夫斯基曾说:“查看地图是一所培养再造想象力的特殊学校”。苏联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经说过:“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是各种地理时空信息的压缩表达形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地图是地理这一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地圖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大作用。因此,笔者在每一节课巧妙地运用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地图,安排学生观察、思考等各类活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高中地理教材中地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们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果图、地理等值线图等,它们都所提供的信息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发现能力的重要手段。到至今,任何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和大胆的设想。因此,地理老师要在每一节课通过创设内容相关的地图情境,要相伴学生强烈的兴趣、勤观察、善思考。
总之,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更重要。在教育教学方面谁能掌握了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谁能掌握了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每位老师的神圣使命。情境教学法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4]。如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利用自己周围的教学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地理学习情境,形成情境教学法去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逻辑思维努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岳飞.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法探析.[J]课堂内外,2013-07:150.
[2]陈本利.创设情境教学法在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浅谈.[J]科学教育,82.
[3]邱梅.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11-06:173.
[4]王向锋.情境教学法——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J]试题研究,79.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兴趣;普通高中地理教学
一、情境教学法与教学情境的概念
情境教学理论是我国知名教育学家李吉林花费30年心血,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育发现创造出的极具中国特点的教育思想。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然后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建一个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当中学习地理知识。这种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激活教材、课堂和学生[1]。教师在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是知识体系的讲授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明确、更透彻,往往会采用情境教学法。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教学法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中多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若这种教学法合适灵活地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思想意识、探究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进行。
教学情境是指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个特定的外部环境,通过此外部环境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好的一个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提高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刺激自由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推动方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地理学是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两大特点,这种特点对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范围广、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并具有有趣的教学情境。如何利用它们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问题还是在于每个地理教师的不断探索。
二、情境教学法在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重知识轻素质,轻兴趣,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不关注探索性学习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低,即教师不停地讲,学生从头到尾被动地听,被动接受,对课程内容一点兴趣都没有。学生在学习当中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为主,结果生学将学到的地理知识不能与实际相适应,不能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地理知识,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真正主人,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地理的能力。
1.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教学导入环节,在深入了解、研究教学内容与重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与能力,合理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善于教学情境的良好创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其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不断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大规模地的海水运动”时,首先,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通过展示“泰坦尼克号”沉没有关的文字材料或者视频素材(文字材料: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墩出发,计划中的目的地为美国纽约,4月14日星期天晚上,在北大西洋海面上撞上冰山(大约41°43′56.66″N,49°56′45.02″W附近),船裂成两半后沉入大西洋,导致1523人遇难。科学家相信,这座冰山于1909年从极地冰川上脱落的,1912年漂流到大西洋的船舶航线上。当它与“泰坦尼克号”相撞后,也迎来了自己的噩运。两周后,这座冰山就飘向更温暖的海域,渐渐融化掉;视频素材),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之中,然后又问:北极圈内的冰山是依靠什么来到这里的?这座冰山在两周后什么原因会渐渐融化掉?通过这个导入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和世界洋流分布图,从而更好地体会洋流的含义、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理解和掌握,从而不断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2.创设小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东西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2]。”地理学科有的概念来源于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它们都没有吸引力,学生不感兴趣它,学生学过的知识也记不住,或且很容易违忘。因此,教师如能巧妙地创设地理小故事情竟,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开拓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长期记忆。比如,在讲解信风时,首先,笔者给学生讲贸易风的故事:400多年前,当航海探险家麦哲仑带领船队第一次越过南半球的西风带向太平洋驶去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长达几个月的航程中,大海显得非常顺从人意。开始,海面上一直徐徐吹着东南风,把船一直推向西行。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大海变得非常平静。最后,船队顺利地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原来,这是信风帮了他们的大忙。信风对于船只的航行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信风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气中,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東南风,这种风的方向很少改变,它们年年如此,稳定出现,很讲信用,因此在中文中被翻译成“信风”。西方古代商人们常借助信风吹送,往来于海上进行贸易,这一点导致有时候被译成“贸易风”,通过这个小故事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信风这一概念的含义、来源和信风的特点。再比如,在讲解地中海气候特点时,给学生讲“马纬度”或“马的死亡线”的故事:16世纪初期,著名探险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欧洲大批移民开始涌入美洲。当时,美洲新大陆没有马,给农耕和运输带来很大不便。聪明的西欧商人,抓住这一大好商机,争先恐后地贩马到美洲出售。从欧洲到美洲,载马的船队要穿越辽阔的大西洋,途中,当他们进入北纬30°海域时,海面上无风无浪,呈现出死一般的寂静,借风使舵的帆船无法前进,于是,船队只好停泊候风。10多天过去了,海面上还是不见一丝风,马用的淡水和饲料都没有了,最后,马都死了。大批饿死或渴死的马匹被投入海中,只有等到海上偶然出现点风,船队才能摆脱困境,到达目的地方。由于北纬30°洋面是无风区,贩马船在此处经常遇险,故称之为“马纬度”或“马的死亡线”。通过这个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帮助学生长期记住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及其特点。此外,在讲解东亚季风时,给学生讲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时,最远到达今天的南沙群岛,孟加拉,印度,伊朗和阿拉伯等地区。郑和七次下西洋时,都出发时选择冬季,回来的时候选择夏季,这样选择时间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个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记住东亚季风的冬季和夏季的方向。实践经验告诉我,地里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小故事作为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究意识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激励学生从质问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发现,有所创造。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的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地理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竞赛等多元化的地理学习方式,但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问题”都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新课程还强调:地理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3]。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抽象的事情形象化,把枯燥的事情趣味化,把理性的事情感性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维,围绕问题,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方法得出结论获取知识。比如,在讲“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首先,笔者给学生提供以下问题情境:一艘客船自西向东航行在太平洋上,船上有一位怀了双胞胎的孕妇临产。航行到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侧时,老大出生,当时是2011年1月1日。接着在航行到国际日期变更线东侧时,老二才出生,他的出生日则是2010年12月31日。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双胞胎兄弟俩中,老一的年龄大还是老二的年龄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一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困惑,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老师的引导下认真阅读教科书,在兴趣中互相讨论,深入了解和掌握日界线相关知识。
4.创设疑惑情境激学生学习的动机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学习要有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切实际的怀疑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地理课程的部分内容的难度较大,其超出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接受范围,是引起学生的怀疑。因此,我们常常可以通过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比如,在讲地壳运动这一内容之前,笔者采取设置以下疑惑情境:1966年,我国科学家在珠峰附近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喜马拉雅鱼龙化石,1975年春,在海拔4600米的珠峰上又发现了一件珍贵的旋齿鲨化石。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有森林遗迹和古河道。你们想一想:植物在什么环境生长?(陆地或者海洋),旋齿鲨化石在什么环境生活?(陆地或者海洋)。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以上的事情?通过创设这个疑惑情境,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热情。
5.创设地图情境,提高学生观察、发现能力
苏联心里学家彼德罗夫斯基曾说:“查看地图是一所培养再造想象力的特殊学校”。苏联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经说过:“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是各种地理时空信息的压缩表达形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地图是地理这一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地圖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大作用。因此,笔者在每一节课巧妙地运用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地图,安排学生观察、思考等各类活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高中地理教材中地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们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果图、地理等值线图等,它们都所提供的信息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发现能力的重要手段。到至今,任何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和大胆的设想。因此,地理老师要在每一节课通过创设内容相关的地图情境,要相伴学生强烈的兴趣、勤观察、善思考。
总之,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更重要。在教育教学方面谁能掌握了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谁能掌握了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每位老师的神圣使命。情境教学法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4]。如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利用自己周围的教学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地理学习情境,形成情境教学法去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逻辑思维努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岳飞.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法探析.[J]课堂内外,2013-07:150.
[2]陈本利.创设情境教学法在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浅谈.[J]科学教育,82.
[3]邱梅.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11-06:173.
[4]王向锋.情境教学法——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J]试题研究,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