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外神话中,都会时时见到“第三只眼”的传说。在我国京剧《孙悟空大闹天宫》中,二郎神杨戬的脸谱都勾三只眼,这第三只眼具有特异超凡的视力,能够识破孙大圣的“七十二变”。在东方的许多宗教仪式上,人们习惯在双眉之间画上第三只眼,认为这样便可获得与宇宙进行直接交流的通道。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第三只眼位于大脑中心部位,将其比喻为宇宙能量进入人体的闸门。直至今日,现代医学对第三只眼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
两只眼与三只眼
印度的神话传说中,印度教“三神”中的“破坏神”——湿婆有三只眼,其中两只眼睛与凡人无异,而第三只眼却长在额头中间。湿婆的两只眼睛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第三只眼则代表火。人们害怕这位神的“第三只眼”,认为它会带来不幸和灾难。为此,妇女们均在额头上画上一只眼睛,相信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随着时间的流逝、年代的变迁,“神”的眼睛终于逐渐变成了今天印度妇女额上的一个红圆点,成为她们的一种装饰。
在公元200年时,古希腊的解剖学家盖伦在已经灭绝的古代爬行动物的头盖骨上发现其顶部有一个小洞,对此他百思不得其解。经许多生物学家的研究和推测,一致认为这个小洞是远古时代爬行动物第三只眼的眼眶。
关于动物是如何由三只眼演变成两只眼的问题,生物学家们推测:在远古时代,当这些巨大的动物从水中刚露出水面时,就是用顶上那只眼来观看周围及岸上环境的,也就是说,水生动物是为了适应进化的需要才长出第三只眼的。当这些水生动物逐步进化为陆上爬行动物后,由于“用进废退”的生物进化规律,其第三只眼就逐渐演变为其他器官或者消失。现在还活着的爬行动物喙头蜥,就有极发达的第三只眼。
寻找人类的第三只眼
大家知道,人只有一双眼睛。如果谁多长了一只眼睛,恐怕就要被视为怪物了。然而生物学家们却认为,人类在很早以前,与鱼类、两栖动物、飞禽,以及哺乳动物在生理结构上是一样的,也有第三只眼。只不过这第三只眼不是长在脸上,而是藏在大脑深处,其外形酷似松果,故名“松果体”。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松果体位于丘脑的上后方,且深埋在大脑中,只有0.1克重。由于这第三只眼与正常眼睛不同,并且这只眼的视觉功能根本比不上正常眼睛,所以鲜为人知,更不会称它为“眼睛”了。
松果体的潜在视觉
科学家们非常重视对第三只眼功能的研究。通过对大量动物的考察和实验证明,人类的第三只眼——松果体仍然保留了眼睛的部分功能。
现在,第三只眼的功能和另两只眼睛相比虽然功能迥异,但还是有点“藕断丝连”,松果体对太阳光有极强的敏感性,它通过神经纤维与眼睛相联系。松果体在太阳光十分强烈时受阳光抑制,分泌松果激素较少;反之,碰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松果体就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激素。
研究表明:在人出生后的最初7年内,松果体逐步增大,但是到10至14岁以后,松果体内的细胞逐渐减少,结缔组织神经胶质逐渐增多,这个原来名副其实的“眼睛”就变成腺体了。但是,松果体虽然居于脑中,却能感知光明与黑暗。每当光明来到,它这个激素生产工厂便停工休息;每当黑暗降临,它就又开足马力大量生产褪黑素。
松果体不仅能对光产生反应、有调节性腺活动的作用,还能对温度产生感觉,甚至能分辨颜色,具有制约人体生物钟等特殊功能。因此,松果体是人体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时、日、月、年的周期性变化,并通过这些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向人体的首脑机关——中枢神经系统发出时间信息。
此外,人们发现在第三只眼的组织结构中含有钙、镁、磷、铁等晶体颗粒。刚出生的婴儿根本没有这种奇怪的称之为“脑砂”的东西,在15岁以内的孩子中也极为少见,但是在15岁以后,“脑砂”的数量就开始逐年增加。在第三只眼中有那么一小堆沙子,竟丝毫不会影响它本身的功能。
最近,俄罗斯科学家使用现代胚胎学理论成功地发现,人类确实存在第三只眼睛。而这是一切心灵感应和预知能力的重要中心点,拥有这只眼,就意味着拥有一些超自然能力。但这只眼睛已经退化,现在只有少数人拥有这一无形之眼。
未卜先知的特异功能
科学家已发现,爬行动物的第三只眼对光波和磁场都非常敏感,还能感知超声波和次声波。因此,爬行动物对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非常敏感。
那么,“第三只眼”对于人类来说有什么作用呢?佛教寺庙的壁画佛像和雕塑的前额上都有第三只眼。传说认为,这只眼睛具备遥视等超自然能力。很多人,特别是佛教徒,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也可以获得这种奇异的能力。
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俄罗斯的许多知名超感人士都反复做过一个实验,当研究人员将一个装有底片的不透光信封放在其前额,冲洗出来的底片便会出现受试者之前所描述的图像。这说明,某些人可以从前额处获取脑子中产生的图像,这可能就是古老的东方传统中认为的第三只眼。
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认为,人类的大脑将宇宙中的能量汇集起来,松果体能从宇宙获得超凡的想象力,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使之到达丘脑下部。然后,这些信号随着视神经进入视网膜,视网膜上便会出现虚拟的图像,同时,图像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继续传入大脑的视觉皮层,便产生了意识。“先知”眼前出现的画面,正是松果体作用的结果。
人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只眼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福音,特别有可能给盲人带来光明,给生命科学以新的发现!
两只眼与三只眼
印度的神话传说中,印度教“三神”中的“破坏神”——湿婆有三只眼,其中两只眼睛与凡人无异,而第三只眼却长在额头中间。湿婆的两只眼睛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第三只眼则代表火。人们害怕这位神的“第三只眼”,认为它会带来不幸和灾难。为此,妇女们均在额头上画上一只眼睛,相信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随着时间的流逝、年代的变迁,“神”的眼睛终于逐渐变成了今天印度妇女额上的一个红圆点,成为她们的一种装饰。
在公元200年时,古希腊的解剖学家盖伦在已经灭绝的古代爬行动物的头盖骨上发现其顶部有一个小洞,对此他百思不得其解。经许多生物学家的研究和推测,一致认为这个小洞是远古时代爬行动物第三只眼的眼眶。
关于动物是如何由三只眼演变成两只眼的问题,生物学家们推测:在远古时代,当这些巨大的动物从水中刚露出水面时,就是用顶上那只眼来观看周围及岸上环境的,也就是说,水生动物是为了适应进化的需要才长出第三只眼的。当这些水生动物逐步进化为陆上爬行动物后,由于“用进废退”的生物进化规律,其第三只眼就逐渐演变为其他器官或者消失。现在还活着的爬行动物喙头蜥,就有极发达的第三只眼。
寻找人类的第三只眼
大家知道,人只有一双眼睛。如果谁多长了一只眼睛,恐怕就要被视为怪物了。然而生物学家们却认为,人类在很早以前,与鱼类、两栖动物、飞禽,以及哺乳动物在生理结构上是一样的,也有第三只眼。只不过这第三只眼不是长在脸上,而是藏在大脑深处,其外形酷似松果,故名“松果体”。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松果体位于丘脑的上后方,且深埋在大脑中,只有0.1克重。由于这第三只眼与正常眼睛不同,并且这只眼的视觉功能根本比不上正常眼睛,所以鲜为人知,更不会称它为“眼睛”了。
松果体的潜在视觉
科学家们非常重视对第三只眼功能的研究。通过对大量动物的考察和实验证明,人类的第三只眼——松果体仍然保留了眼睛的部分功能。
现在,第三只眼的功能和另两只眼睛相比虽然功能迥异,但还是有点“藕断丝连”,松果体对太阳光有极强的敏感性,它通过神经纤维与眼睛相联系。松果体在太阳光十分强烈时受阳光抑制,分泌松果激素较少;反之,碰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松果体就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激素。
研究表明:在人出生后的最初7年内,松果体逐步增大,但是到10至14岁以后,松果体内的细胞逐渐减少,结缔组织神经胶质逐渐增多,这个原来名副其实的“眼睛”就变成腺体了。但是,松果体虽然居于脑中,却能感知光明与黑暗。每当光明来到,它这个激素生产工厂便停工休息;每当黑暗降临,它就又开足马力大量生产褪黑素。
松果体不仅能对光产生反应、有调节性腺活动的作用,还能对温度产生感觉,甚至能分辨颜色,具有制约人体生物钟等特殊功能。因此,松果体是人体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时、日、月、年的周期性变化,并通过这些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向人体的首脑机关——中枢神经系统发出时间信息。
此外,人们发现在第三只眼的组织结构中含有钙、镁、磷、铁等晶体颗粒。刚出生的婴儿根本没有这种奇怪的称之为“脑砂”的东西,在15岁以内的孩子中也极为少见,但是在15岁以后,“脑砂”的数量就开始逐年增加。在第三只眼中有那么一小堆沙子,竟丝毫不会影响它本身的功能。
最近,俄罗斯科学家使用现代胚胎学理论成功地发现,人类确实存在第三只眼睛。而这是一切心灵感应和预知能力的重要中心点,拥有这只眼,就意味着拥有一些超自然能力。但这只眼睛已经退化,现在只有少数人拥有这一无形之眼。
未卜先知的特异功能
科学家已发现,爬行动物的第三只眼对光波和磁场都非常敏感,还能感知超声波和次声波。因此,爬行动物对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非常敏感。
那么,“第三只眼”对于人类来说有什么作用呢?佛教寺庙的壁画佛像和雕塑的前额上都有第三只眼。传说认为,这只眼睛具备遥视等超自然能力。很多人,特别是佛教徒,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也可以获得这种奇异的能力。
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俄罗斯的许多知名超感人士都反复做过一个实验,当研究人员将一个装有底片的不透光信封放在其前额,冲洗出来的底片便会出现受试者之前所描述的图像。这说明,某些人可以从前额处获取脑子中产生的图像,这可能就是古老的东方传统中认为的第三只眼。
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认为,人类的大脑将宇宙中的能量汇集起来,松果体能从宇宙获得超凡的想象力,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使之到达丘脑下部。然后,这些信号随着视神经进入视网膜,视网膜上便会出现虚拟的图像,同时,图像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继续传入大脑的视觉皮层,便产生了意识。“先知”眼前出现的画面,正是松果体作用的结果。
人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只眼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福音,特别有可能给盲人带来光明,给生命科学以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