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5月28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将中央提出的“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写入总则。面对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如何才能既鼓励同学们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同时又能够认真贯彻《细则》中的要求,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在新形势下培养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对新形势下培养发展合格学生党员工作进行了有效地实践。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创新探索;实践
D267.6
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由包钢(集团)公司投资兴办的一所高职院校,担负着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两大任务,是培养企业后备力量和对在职干部职工进行培训的机构。学院在努力提高青年学生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技能任务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并把其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从而壮大党的后备军。
目前学院在校学生5077人,其中递交入党申请书学生1400多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入党积极分子373人;学生党员仅有29人(基本上都是大三的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0.57%,占递交入党申请书人数的2%。
一、提出背景
2014年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将 “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写入总则。面对着新的形势,学院在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控制总量”意味着发展党员的数量会减少,而减少数量势必会削弱一部分有入党愿望学生的积极性。
经过广泛调研,学院党委提出了解决“如何才能做到既鼓励青年学生具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又要保证党员发展质量”这一问题的新思路。首先要鼓励优秀青年到党组织的周围来;其次要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力度,充分发挥入党积极分子的示范带动作用;最后要达到端正入党动机,去除功利思想,保证党员发展质量的目的。
二、创新做法
学院党委基于以上思路,开展了“强化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党组织建设品牌活动。为了使该活动能够真正取得实效,学院党委以“学生党校”建设为载体,实行“三级管理”,开辟“两个阵地”,搭建“一个平台”的“321”培养模式,着力创新培养发展学生党员的管理模式、培养方式及活动内容。学生党校以保证党员发展质量为宗旨,重在强化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使其端正入党动机,发挥模范作用,带动周围同学共同进步。
(一)实行“三级管理”
学生党校直属学院党委领导,校长由学院党委书记兼任,办公室设在组织人事处。学生党校办学实行三级管理模式,三级培训做到有序衔接。一级是申请入党学生培训班,简称基础班,由基层各教学系党支部负责;二级是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简称提高班,由组织人事处和各教学系党支部协同管理;三级是重点发展对象培训班,简称重点班,由干教处负责管理。
(二)开辟“两个阵地”
(1)“课堂阵地”。利用讲座、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搭建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为了使入党积极分子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专门把提高班的课堂安排在道德讲堂的教室。
(2)“网络阵地”。 在“课堂阵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校园外网“党群建设”专栏中新增设“红色网络党校”版块;在专栏内设有“红色信箱”——[email protected]邮箱,解答学员们的疑问;建立了名为“学生党校”的微信群;搭建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微信平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通过“网络阵地”,将学员和党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时了解学员们的思想动态。
(三)搭建“一个平台”,即活动平台。
通过以主题特色活动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
(1)参与动力沟通课题研究 。
动力沟通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文忠博士研究总结出的一套心理学理论,它是在尊重理性和道德的前提下,要觉察、利用、转换人与人之间的必然存在的矛盾、差异与冲突,从而建立沟通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相互的尊重,并最终帮助人们自我实现的过程。它有三个金刚石结构的理论、六个抓手和五大技术。
学生党校组织提高班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立项的《利用有效途径开展校园动力沟通》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即《利用动力沟通理论与技术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素质》。通过开展读书、心理沙龙、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撰写感受等活动形式,利用动力沟通微信平台互相交流,共同分享,以提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综合素质为前提,逐步使大家能够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能够端正入党动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并通过他们带动身边的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2)青年志愿者服务 。学生党校提高班入党积极分子每学期必须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定期参加义务劳动,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社会实践。每年假期党校提高班入党积极分子要主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使学员们提前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真正走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实施成效
学院党委“强化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党组织建设品牌活动开展以来,于2014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了学生党校,在学院两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地成效。各系党支部积极开展基础班的工作,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由组织人事处牵头负责的提高班,截至目前,学生党校已经举办了四期,共举办30场讲座、16次心理沙龙活动、7场座谈会、7次青年志愿者活动、4次党的理论知识网上答题、4次征文比赛和4次问卷调查,共有258人结业。两年来,具有入党愿望的同学经过学生党校“321”培养模式的学习,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在满意度调查中,学员满意度达到了百分之百。更加可喜的是,其中有48名学生经过学生党校的培养教育,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广大同学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2015年7月,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生党校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活动被评为“包钢(集团)公司2014年度党组织建设优秀创新品牌”。2015年8月该活动又被成功立项为包钢(集团)公司党委2015年度党组织建设长效品牌。 (一)建立培训体系,完善培养机制。
学生党校是对具有入党愿望的同学进行提高品德修养、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它集党的理论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对学员们采用了“321”培养模式,突出了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了学院两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党校制定了《学生党校建设指导意见》、《学生党校培养学生入党流程》、《学生党校党课管理办法》、《红色网络邮箱管理办法》、《学生党校微信群管理办法》、《青年志愿者协会管理规章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了使学生党校对所有具有入党愿望的同学的整个培养过程更加规范,学生党校为每一名学员建立了培养档案。从学生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到党校结业,上面详实的记录着该同学在学生党校的学习、参加各种活动的表现情况。这样不仅为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提供了依据;而且,即便该同学在大学期间没有加入党组织,可以把培养档案带到工作单位,这也必将为他今后能够早日加入党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二)丰富课程内容,践行群众路线。
学生党校的三级授课人员分别是由基层支部党员、学院党委领导及相关部门管理干部和包钢党校教师组成,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进行党的理论知识、思想道德品质及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教育,使他们端正了入党动机,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另外,学生党校的建立,积极改变了学院两级党组织的作风。通过领导亲自给积极分子上党课,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起到了为学生们引领正确政治方向的作用;同时,通过领导上党课,深入到学生中去,能更直接地听取学生们的心声,可以与同学们进行心理交流,从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利用“网络阵地”,实现“无缝对接”。
为了更好地解决大三的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顶岗实习期间与党组织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开辟了“红色网络党校”这一阵地。在学院网站“红色网络党校”版块中,设置了六个专栏。通过这些专栏可以随时发布一些有关党的理论知识、时事政策,使大三学生即便不在学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自学。组织人事处每学期还编制一套试题,要求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而且还可以把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汇报发送到信箱中。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微信平台,将党的理论知识及时发送到学员的手机上,使学员们能够了解到最新的资讯并感受到党组织的存在;同时利用“学生党校”的微信群可以和学员们之间进行互相交流,使党组织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
总之,通过红色网络党校、邮箱以及微信等形式的介入,大三学生即便离开学校也能够随时和学院党组织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使党组织对大三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培养实现了“无缝对接”。
(四)融入动力沟通 ,提高心理素质。
学生党校的学员们通过学习动力沟通理论与技术,参加动力沟通心理沙龙活动,增强了觉察能力,使同学们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提高了心理素质。动力沟通心理沙龙活动不仅使同学们收获了友情,增强了团队意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学会了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可喜的是,学生党校的学员们还在自身素质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将动力沟通心理沙龙活动引入到了班级,使更多的同学受益。这一做法在老師和同学们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同时,学员们积极参与《利用动力沟通理论与技术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素质》课题的研究,大家在参加完每次党校活动之后积极撰写心得体会。 截至目前,共收到体会2000多篇,其中大部分体会都发到了“同心援助联盟”博客中供大家一起分享,有38篇体会在动力沟通公共微信平台上发表,1篇体会被《教育家是怎样炼成的——动力沟通之学校篇》一书中收录,1篇体会被《动力沟通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收录。另外,部分优秀体会还被登到了学院网站、院报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微信平台中。通过撰写体会,积极分子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还记载着同学们每次活动后的内心感受,这一切都将伴随着同学们不断地成长。
(五)转变培养思路,发挥模范作用。
面对着学院当前发展学生党员比例过低,而刚刚发展成预备党员又面临着顶岗实习,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现状,学生党校把工作重心转向通过提升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上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作用,学生党校发出倡议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餐后主动清理餐盘”的专项治理活动,并每天轮流值班引导和督促同学们餐后主动把餐盘放到专用车上,使广大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两年来,通过党校的学习和锻炼,明显加快了入党积极分子素质的提升,使大家更加端正了入党动机,去除了功利思想。经过不懈的努力,部分积极分子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大部分积极分子虽然不能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但通过党校的培训提升了入党积极分子多方面的素质,更好的发挥了这些积极分子的积极性,使积极分子在同学们中真正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四、主要启示
在社会上存在着功利思想的今天,大学生们把入党与就业联系到一起已经不足为奇。前几年,按照高校8%的党员发展比例,使大量入党动机不够端正的学生加入了党组织。而他们一旦成为党员后,如果就业后去的不是国企,有些人则把自己曾经是党员的身份忘得一干二净。其中一部分比较好的党员,毕业后会把组织关系转回村党支部,而更有甚者干脆就不要组织关系了,与组织彻底失去了联系,这足以说明同学们对入党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思想。可喜的是,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把中央提出的“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写入了总则,使发展党员的要求变成了“要质量不要数量”。
虽然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合格学生党员的任务将会变得更加艰巨。但通过成立学生党校,在培养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管理模式、培养方式、活动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使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对青年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培养工作更加系统和规范,并体现了“严格把关”的思想,更好地贯彻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真正做到了既鼓励青年学生具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同时通过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使其端正了入党动机,去除了功利思想,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并从中选拔出在各方面真正成熟的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提高了党员的发展质量。为党组织输送合格人才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开启了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模式。
作者简介:
张逸君(1971-),女,民族,河北省东光县,高级讲师,硕士,思政。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创新探索;实践
D267.6
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由包钢(集团)公司投资兴办的一所高职院校,担负着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两大任务,是培养企业后备力量和对在职干部职工进行培训的机构。学院在努力提高青年学生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技能任务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并把其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从而壮大党的后备军。
目前学院在校学生5077人,其中递交入党申请书学生1400多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入党积极分子373人;学生党员仅有29人(基本上都是大三的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0.57%,占递交入党申请书人数的2%。
一、提出背景
2014年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将 “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写入总则。面对着新的形势,学院在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控制总量”意味着发展党员的数量会减少,而减少数量势必会削弱一部分有入党愿望学生的积极性。
经过广泛调研,学院党委提出了解决“如何才能做到既鼓励青年学生具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又要保证党员发展质量”这一问题的新思路。首先要鼓励优秀青年到党组织的周围来;其次要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力度,充分发挥入党积极分子的示范带动作用;最后要达到端正入党动机,去除功利思想,保证党员发展质量的目的。
二、创新做法
学院党委基于以上思路,开展了“强化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党组织建设品牌活动。为了使该活动能够真正取得实效,学院党委以“学生党校”建设为载体,实行“三级管理”,开辟“两个阵地”,搭建“一个平台”的“321”培养模式,着力创新培养发展学生党员的管理模式、培养方式及活动内容。学生党校以保证党员发展质量为宗旨,重在强化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使其端正入党动机,发挥模范作用,带动周围同学共同进步。
(一)实行“三级管理”
学生党校直属学院党委领导,校长由学院党委书记兼任,办公室设在组织人事处。学生党校办学实行三级管理模式,三级培训做到有序衔接。一级是申请入党学生培训班,简称基础班,由基层各教学系党支部负责;二级是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简称提高班,由组织人事处和各教学系党支部协同管理;三级是重点发展对象培训班,简称重点班,由干教处负责管理。
(二)开辟“两个阵地”
(1)“课堂阵地”。利用讲座、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搭建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为了使入党积极分子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专门把提高班的课堂安排在道德讲堂的教室。
(2)“网络阵地”。 在“课堂阵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校园外网“党群建设”专栏中新增设“红色网络党校”版块;在专栏内设有“红色信箱”——[email protected]邮箱,解答学员们的疑问;建立了名为“学生党校”的微信群;搭建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微信平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通过“网络阵地”,将学员和党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时了解学员们的思想动态。
(三)搭建“一个平台”,即活动平台。
通过以主题特色活动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
(1)参与动力沟通课题研究 。
动力沟通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文忠博士研究总结出的一套心理学理论,它是在尊重理性和道德的前提下,要觉察、利用、转换人与人之间的必然存在的矛盾、差异与冲突,从而建立沟通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相互的尊重,并最终帮助人们自我实现的过程。它有三个金刚石结构的理论、六个抓手和五大技术。
学生党校组织提高班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立项的《利用有效途径开展校园动力沟通》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即《利用动力沟通理论与技术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素质》。通过开展读书、心理沙龙、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撰写感受等活动形式,利用动力沟通微信平台互相交流,共同分享,以提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综合素质为前提,逐步使大家能够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能够端正入党动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并通过他们带动身边的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2)青年志愿者服务 。学生党校提高班入党积极分子每学期必须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定期参加义务劳动,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社会实践。每年假期党校提高班入党积极分子要主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使学员们提前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真正走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实施成效
学院党委“强化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党组织建设品牌活动开展以来,于2014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了学生党校,在学院两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地成效。各系党支部积极开展基础班的工作,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由组织人事处牵头负责的提高班,截至目前,学生党校已经举办了四期,共举办30场讲座、16次心理沙龙活动、7场座谈会、7次青年志愿者活动、4次党的理论知识网上答题、4次征文比赛和4次问卷调查,共有258人结业。两年来,具有入党愿望的同学经过学生党校“321”培养模式的学习,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在满意度调查中,学员满意度达到了百分之百。更加可喜的是,其中有48名学生经过学生党校的培养教育,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广大同学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2015年7月,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生党校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活动被评为“包钢(集团)公司2014年度党组织建设优秀创新品牌”。2015年8月该活动又被成功立项为包钢(集团)公司党委2015年度党组织建设长效品牌。 (一)建立培训体系,完善培养机制。
学生党校是对具有入党愿望的同学进行提高品德修养、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它集党的理论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对学员们采用了“321”培养模式,突出了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了学院两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党校制定了《学生党校建设指导意见》、《学生党校培养学生入党流程》、《学生党校党课管理办法》、《红色网络邮箱管理办法》、《学生党校微信群管理办法》、《青年志愿者协会管理规章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了使学生党校对所有具有入党愿望的同学的整个培养过程更加规范,学生党校为每一名学员建立了培养档案。从学生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到党校结业,上面详实的记录着该同学在学生党校的学习、参加各种活动的表现情况。这样不仅为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提供了依据;而且,即便该同学在大学期间没有加入党组织,可以把培养档案带到工作单位,这也必将为他今后能够早日加入党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二)丰富课程内容,践行群众路线。
学生党校的三级授课人员分别是由基层支部党员、学院党委领导及相关部门管理干部和包钢党校教师组成,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进行党的理论知识、思想道德品质及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教育,使他们端正了入党动机,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另外,学生党校的建立,积极改变了学院两级党组织的作风。通过领导亲自给积极分子上党课,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起到了为学生们引领正确政治方向的作用;同时,通过领导上党课,深入到学生中去,能更直接地听取学生们的心声,可以与同学们进行心理交流,从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利用“网络阵地”,实现“无缝对接”。
为了更好地解决大三的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顶岗实习期间与党组织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开辟了“红色网络党校”这一阵地。在学院网站“红色网络党校”版块中,设置了六个专栏。通过这些专栏可以随时发布一些有关党的理论知识、时事政策,使大三学生即便不在学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自学。组织人事处每学期还编制一套试题,要求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而且还可以把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汇报发送到信箱中。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微信平台,将党的理论知识及时发送到学员的手机上,使学员们能够了解到最新的资讯并感受到党组织的存在;同时利用“学生党校”的微信群可以和学员们之间进行互相交流,使党组织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
总之,通过红色网络党校、邮箱以及微信等形式的介入,大三学生即便离开学校也能够随时和学院党组织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使党组织对大三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培养实现了“无缝对接”。
(四)融入动力沟通 ,提高心理素质。
学生党校的学员们通过学习动力沟通理论与技术,参加动力沟通心理沙龙活动,增强了觉察能力,使同学们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提高了心理素质。动力沟通心理沙龙活动不仅使同学们收获了友情,增强了团队意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学会了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可喜的是,学生党校的学员们还在自身素质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将动力沟通心理沙龙活动引入到了班级,使更多的同学受益。这一做法在老師和同学们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同时,学员们积极参与《利用动力沟通理论与技术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素质》课题的研究,大家在参加完每次党校活动之后积极撰写心得体会。 截至目前,共收到体会2000多篇,其中大部分体会都发到了“同心援助联盟”博客中供大家一起分享,有38篇体会在动力沟通公共微信平台上发表,1篇体会被《教育家是怎样炼成的——动力沟通之学校篇》一书中收录,1篇体会被《动力沟通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收录。另外,部分优秀体会还被登到了学院网站、院报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微信平台中。通过撰写体会,积极分子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还记载着同学们每次活动后的内心感受,这一切都将伴随着同学们不断地成长。
(五)转变培养思路,发挥模范作用。
面对着学院当前发展学生党员比例过低,而刚刚发展成预备党员又面临着顶岗实习,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现状,学生党校把工作重心转向通过提升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上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作用,学生党校发出倡议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餐后主动清理餐盘”的专项治理活动,并每天轮流值班引导和督促同学们餐后主动把餐盘放到专用车上,使广大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两年来,通过党校的学习和锻炼,明显加快了入党积极分子素质的提升,使大家更加端正了入党动机,去除了功利思想。经过不懈的努力,部分积极分子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大部分积极分子虽然不能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但通过党校的培训提升了入党积极分子多方面的素质,更好的发挥了这些积极分子的积极性,使积极分子在同学们中真正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四、主要启示
在社会上存在着功利思想的今天,大学生们把入党与就业联系到一起已经不足为奇。前几年,按照高校8%的党员发展比例,使大量入党动机不够端正的学生加入了党组织。而他们一旦成为党员后,如果就业后去的不是国企,有些人则把自己曾经是党员的身份忘得一干二净。其中一部分比较好的党员,毕业后会把组织关系转回村党支部,而更有甚者干脆就不要组织关系了,与组织彻底失去了联系,这足以说明同学们对入党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思想。可喜的是,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把中央提出的“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写入了总则,使发展党员的要求变成了“要质量不要数量”。
虽然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合格学生党员的任务将会变得更加艰巨。但通过成立学生党校,在培养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管理模式、培养方式、活动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使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对青年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培养工作更加系统和规范,并体现了“严格把关”的思想,更好地贯彻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真正做到了既鼓励青年学生具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同时通过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使其端正了入党动机,去除了功利思想,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并从中选拔出在各方面真正成熟的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提高了党员的发展质量。为党组织输送合格人才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开启了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模式。
作者简介:
张逸君(1971-),女,民族,河北省东光县,高级讲师,硕士,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