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衣着简单甚至有些土气,一张素面朝天的脸带着些许风吹日晒的痕迹。乍一见到朱凤娟,不知道的人会以为她是一位普通的农妇。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现在是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的她,从2006年起,每年4月至10月如候鸟般蹲守鄂西深山,从事高山蔬菜试验研究及示范推广;她与团队成员一道,点“石”成金,让山区农民亩均增收3500元以上……
8年的执着坚守,朱凤娟实现了自己“走出实验室、造福农民”的梦想。2013年,湖北高山蔬菜产值近50亿元,产业规模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其中利川市高山蔬菜产值逾15.5亿元,以朱凤娟为代表的蔬菜课题组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年3月,她荣获 “湖北五一巾帼奖”。
大山深处苦攻关
2005年,性格低调、沉稳的朱凤娟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离开工作十几年的厦门农友种苗公司,回到家乡湖北。
2006年4月,上有老母、下有女儿需要照顾的朱凤娟,只身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家坪高山蔬菜基地驻点。她说:“当时不是没有犹豫、没有纠结,但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不能只待在‘实验室’种地,一定要到农民中去。”
此后,朱凤娟一头扎进长阳县文家坪、火烧坪,利川市汪营、谋道等鄂西深山,主攻高山蔬菜品种和茬口技术试验研究。
去山上试验点开展工作,需要在当地租一辆摩托车。一路上,灰尘遍布全身,分不清鼻子、眼睛。到了夏天,高山紫外线格外强烈,她的手部、背部和面部被晒得通红,一层层脱皮。每周,她还要下山去调查不同梯度的试验情况,从海拔1800米的火烧坪乡到400米的资丘乡试验地,又得租用一辆面包车,在崎岖山路颠簸一天。由于山里海拔落差大,气温变化明显,早出晚归的她,一天常常要经历从冷到热的气候变化。顶着烈日调查,她常会因中暑而头晕、作呕。
刚驻点文家坪时,朱凤娟一个人借住在村委会废弃的土楼里。山里没有自来水,长期不能洗澡。2008年8月21日,省农科院投资在长阳县火烧坪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蔬菜试验站。试验站的成立,让她如虎添翼。
山上的生活清苦而寂寞,朱凤娟却甘之如饴、忙碌不已。每天清早,她和同事们开始观察田地里试验种植的几十种作物,看看那棵绿苗长得旺盛,哪棵种苗不适应环境。带着笔记本,记录下天气、湿度、植物生长数据等一系列资料,晚上回到简易宿舍整理提炼。每天如农民一般在试验田里劳作着,朱凤娟很快就变得与一般农妇无异。
针对品种单一,市场价格波动的问题,朱凤娟带领团队先后选育和筛选出萝卜、大白菜、辣椒等14个大宗高山蔬菜配套专用品种,38个精细蔬菜推荐品种,填补了我国高山蔬菜专用品种空白,有3个品种经济性状超过国外优良品种。
针对传统种植模式带来的生产和市场风险问题,她们首次在全国探索出9种新茬口模式,让高山蔬菜种植一茬变多茬、连作变轮作、品种大宗变精细,年均复种2至3茬, 亩均年产5436公斤、收入近6000元,比传统模式增收3500元以上。
田间地头传科技
光研究出成果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将成果推广出来,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2008年,朱凤娟和她的团队采用“技术专家 主产基地 龙头企业”的模式,在长阳县火烧坪乡青树包村、贺家坪镇紫台村、利川市汪营镇天上坪村、元宝乡理智凹村建立了4个核心示范基地,进行了5000亩高山蔬菜新品种与安全生产技术示范。
起初,农民对新事物不太接受。话语不多的朱凤娟每天戴顶草帽,挎个书包,走村串户,发放种子,耐心为科技示范户讲解栽培技术,手把手教农民干,直到农民学会为止。经过耐心地做工作,在长阳县的火烧坪、芸苔荒、文家坪、胡家坪、紫台村、田家坪、资丘镇天河坪和利川和沙地等产区,对“雪单一号”萝卜,“楚椒佳美”、“鄂红椒108”辣椒等大宗品种,及红菜薹、茼蒿、甜玉米、香菜、莴苣等精细菜品种,进行了成功示范。
萝卜“雪单一号”是省农科院利用单倍体技术自研品种,示范结果显示亩产量较韩国品种增产12.6%,颜色洁白,整齐度好,商品菜率高,田间耐贮性强,不易糠心,深受农民的欢迎。目前,多数农民要求大面积种植该品种,打破了国外萝卜品种一统天下的局面。辣椒新品种“楚椒佳美”,由于品质好、产量高,已经成为紫台村的主栽品种。长阳紫台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秦立雄说:“朱老师指导紫台村种植的2000亩优质‘楚椒佳美’辣椒,供应上海世博会5000多吨,价格比一般市场翻了一番。”
2009年7月9日,利川市农业局邀请朱凤娟去汪营镇后坝村指导农民种菜。地处偏远高山的这个村,人均不到3分地,亩均收入不足600元,吃菜靠到外地买,是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她抓住机会,鼓励村长姚暮谷带头组织种植高山蔬菜,并免费为10多户农民提供甜玉米、莴苣、西甜瓜等种子,手把手教农民种植了15亩示范基地。
正巧利川碰上10年不遇的大旱,山上缺水,菜地每天又需要浇水,农民外出打工,劳力不够。很多农民打了退堂鼓,甚至丧气地说:“今年种的菜怕是要打水漂。”朱凤娟也不多解释,她坚持和农民一道提水浇菜,直到渡过难关。
这一年,不论刮风下雨、高温酷暑,她定期到田头检查指导。秋天,农民种的蔬菜亩均产值过3000元。村民们个个乐开了花。如今,利川市汪营镇已成为我省高山蔬菜种植基地。
被称为“湖北高山蔬菜第一乡”的长阳县火烧坪乡,涌现出一大批百万元户甚至千万元户。长阳、利川大大小小的偏远村庄,处处都留下朱凤娟和她团队的足迹。
湖北高山蔬菜产业,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涌现出恩施州“大山鼎”、长阳“火烧坪”、利川“天上坪”等一批地理标志性品牌。據介绍, “大山鼎”萝卜从地里拔出来,清洗干净后盖上棉被,坐上汽车经高速送到北京,直接与超市对接,价格比市场价高30%。
乐与农民结亲戚
朱凤娟在鄂西大山深处,尽管科研任务繁重,遇到农民有需求时,她总是把农民当亲戚,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讲给农民听,围着农民转。
2009年8月,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高山蔬菜现场会在利川召开。为办好现场会,4月开始,朱凤娟借居在利川市汪营镇天上坪村农民刘贤惠家,负责示范基地田间实验。
没过几天,这对夫妻突遇困难。刘贤惠急需带患重病的小孩去重庆医治,他的妻子预产期又临近,要去市医院分娩,家里养的猪、几十亩地的农活无人看管。朱凤娟果断挑起重担,“你们放心去吧,家里就交给我了。”她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打理十几个帮工农民的生活,帮忙打猪草、煮猪食。几周后,这对夫妻回到家里,目睹场景,热泪盈眶。
2011年,汪营镇新房村农民暮仁忠,因为种植高山蔬菜番茄遇到了青枯病,蹲在地头上哀声叹气:“减产一半,明年怎么搞啊?”朱凤娟到他家实地观察后,建议他采用轮作的方法,第二年种两季 “特长201”豇豆新品种。暮仁忠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按朱凤娟的要求种了。这期间,朱凤娟还经常上门指导他。结果,当年获得大丰收,并且市场上豇豆批发价格不错,让他赚了不少钱。现在,暮仁忠见人就竖起大拇指夸赞:“朱老师不愧是高级农艺师,帮咱们农民得实惠,就像咱们的亲人一样!”
被深山农民当成亲戚,朱凤娟欣慰不已,内心深处却对自己家人怀着难以言喻的愧疚。
一年中,她有7个月时间在鄂西大山。由于长期远离武汉、远离单位,早淡忘了周末,有时端午节、国庆节这样的长假,也是一个人在高山基地中度过,更谈不上照顾家人。
农业科技是季节性强的工作,误不起工时,否则将前功尽弃。8年来,女儿参加中考、高考,历经了人生一次又一次重大转折,她都没有陪伴在女儿身边。朱凤娟的老母亲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她也不能经常在身边照料。每当提起家人时,朱凤娟眼里总是噙着泪花。
“但家人理解我。”懂事的女儿已经上大学了,有时还帮忙照顾年迈的外婆。朱凤娟选择将这份愧疚深深地埋在心底,“有更多的农民需要我。能让深山里的农民有个好收成,过上好日子,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责任编辑 林晶晶
8年的执着坚守,朱凤娟实现了自己“走出实验室、造福农民”的梦想。2013年,湖北高山蔬菜产值近50亿元,产业规模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其中利川市高山蔬菜产值逾15.5亿元,以朱凤娟为代表的蔬菜课题组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年3月,她荣获 “湖北五一巾帼奖”。
大山深处苦攻关
2005年,性格低调、沉稳的朱凤娟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离开工作十几年的厦门农友种苗公司,回到家乡湖北。
2006年4月,上有老母、下有女儿需要照顾的朱凤娟,只身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家坪高山蔬菜基地驻点。她说:“当时不是没有犹豫、没有纠结,但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不能只待在‘实验室’种地,一定要到农民中去。”
此后,朱凤娟一头扎进长阳县文家坪、火烧坪,利川市汪营、谋道等鄂西深山,主攻高山蔬菜品种和茬口技术试验研究。
去山上试验点开展工作,需要在当地租一辆摩托车。一路上,灰尘遍布全身,分不清鼻子、眼睛。到了夏天,高山紫外线格外强烈,她的手部、背部和面部被晒得通红,一层层脱皮。每周,她还要下山去调查不同梯度的试验情况,从海拔1800米的火烧坪乡到400米的资丘乡试验地,又得租用一辆面包车,在崎岖山路颠簸一天。由于山里海拔落差大,气温变化明显,早出晚归的她,一天常常要经历从冷到热的气候变化。顶着烈日调查,她常会因中暑而头晕、作呕。
刚驻点文家坪时,朱凤娟一个人借住在村委会废弃的土楼里。山里没有自来水,长期不能洗澡。2008年8月21日,省农科院投资在长阳县火烧坪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蔬菜试验站。试验站的成立,让她如虎添翼。
山上的生活清苦而寂寞,朱凤娟却甘之如饴、忙碌不已。每天清早,她和同事们开始观察田地里试验种植的几十种作物,看看那棵绿苗长得旺盛,哪棵种苗不适应环境。带着笔记本,记录下天气、湿度、植物生长数据等一系列资料,晚上回到简易宿舍整理提炼。每天如农民一般在试验田里劳作着,朱凤娟很快就变得与一般农妇无异。
针对品种单一,市场价格波动的问题,朱凤娟带领团队先后选育和筛选出萝卜、大白菜、辣椒等14个大宗高山蔬菜配套专用品种,38个精细蔬菜推荐品种,填补了我国高山蔬菜专用品种空白,有3个品种经济性状超过国外优良品种。
针对传统种植模式带来的生产和市场风险问题,她们首次在全国探索出9种新茬口模式,让高山蔬菜种植一茬变多茬、连作变轮作、品种大宗变精细,年均复种2至3茬, 亩均年产5436公斤、收入近6000元,比传统模式增收3500元以上。
田间地头传科技
光研究出成果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将成果推广出来,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2008年,朱凤娟和她的团队采用“技术专家 主产基地 龙头企业”的模式,在长阳县火烧坪乡青树包村、贺家坪镇紫台村、利川市汪营镇天上坪村、元宝乡理智凹村建立了4个核心示范基地,进行了5000亩高山蔬菜新品种与安全生产技术示范。
起初,农民对新事物不太接受。话语不多的朱凤娟每天戴顶草帽,挎个书包,走村串户,发放种子,耐心为科技示范户讲解栽培技术,手把手教农民干,直到农民学会为止。经过耐心地做工作,在长阳县的火烧坪、芸苔荒、文家坪、胡家坪、紫台村、田家坪、资丘镇天河坪和利川和沙地等产区,对“雪单一号”萝卜,“楚椒佳美”、“鄂红椒108”辣椒等大宗品种,及红菜薹、茼蒿、甜玉米、香菜、莴苣等精细菜品种,进行了成功示范。
萝卜“雪单一号”是省农科院利用单倍体技术自研品种,示范结果显示亩产量较韩国品种增产12.6%,颜色洁白,整齐度好,商品菜率高,田间耐贮性强,不易糠心,深受农民的欢迎。目前,多数农民要求大面积种植该品种,打破了国外萝卜品种一统天下的局面。辣椒新品种“楚椒佳美”,由于品质好、产量高,已经成为紫台村的主栽品种。长阳紫台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秦立雄说:“朱老师指导紫台村种植的2000亩优质‘楚椒佳美’辣椒,供应上海世博会5000多吨,价格比一般市场翻了一番。”
2009年7月9日,利川市农业局邀请朱凤娟去汪营镇后坝村指导农民种菜。地处偏远高山的这个村,人均不到3分地,亩均收入不足600元,吃菜靠到外地买,是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她抓住机会,鼓励村长姚暮谷带头组织种植高山蔬菜,并免费为10多户农民提供甜玉米、莴苣、西甜瓜等种子,手把手教农民种植了15亩示范基地。
正巧利川碰上10年不遇的大旱,山上缺水,菜地每天又需要浇水,农民外出打工,劳力不够。很多农民打了退堂鼓,甚至丧气地说:“今年种的菜怕是要打水漂。”朱凤娟也不多解释,她坚持和农民一道提水浇菜,直到渡过难关。
这一年,不论刮风下雨、高温酷暑,她定期到田头检查指导。秋天,农民种的蔬菜亩均产值过3000元。村民们个个乐开了花。如今,利川市汪营镇已成为我省高山蔬菜种植基地。
被称为“湖北高山蔬菜第一乡”的长阳县火烧坪乡,涌现出一大批百万元户甚至千万元户。长阳、利川大大小小的偏远村庄,处处都留下朱凤娟和她团队的足迹。
湖北高山蔬菜产业,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涌现出恩施州“大山鼎”、长阳“火烧坪”、利川“天上坪”等一批地理标志性品牌。據介绍, “大山鼎”萝卜从地里拔出来,清洗干净后盖上棉被,坐上汽车经高速送到北京,直接与超市对接,价格比市场价高30%。
乐与农民结亲戚
朱凤娟在鄂西大山深处,尽管科研任务繁重,遇到农民有需求时,她总是把农民当亲戚,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讲给农民听,围着农民转。
2009年8月,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高山蔬菜现场会在利川召开。为办好现场会,4月开始,朱凤娟借居在利川市汪营镇天上坪村农民刘贤惠家,负责示范基地田间实验。
没过几天,这对夫妻突遇困难。刘贤惠急需带患重病的小孩去重庆医治,他的妻子预产期又临近,要去市医院分娩,家里养的猪、几十亩地的农活无人看管。朱凤娟果断挑起重担,“你们放心去吧,家里就交给我了。”她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打理十几个帮工农民的生活,帮忙打猪草、煮猪食。几周后,这对夫妻回到家里,目睹场景,热泪盈眶。
2011年,汪营镇新房村农民暮仁忠,因为种植高山蔬菜番茄遇到了青枯病,蹲在地头上哀声叹气:“减产一半,明年怎么搞啊?”朱凤娟到他家实地观察后,建议他采用轮作的方法,第二年种两季 “特长201”豇豆新品种。暮仁忠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按朱凤娟的要求种了。这期间,朱凤娟还经常上门指导他。结果,当年获得大丰收,并且市场上豇豆批发价格不错,让他赚了不少钱。现在,暮仁忠见人就竖起大拇指夸赞:“朱老师不愧是高级农艺师,帮咱们农民得实惠,就像咱们的亲人一样!”
被深山农民当成亲戚,朱凤娟欣慰不已,内心深处却对自己家人怀着难以言喻的愧疚。
一年中,她有7个月时间在鄂西大山。由于长期远离武汉、远离单位,早淡忘了周末,有时端午节、国庆节这样的长假,也是一个人在高山基地中度过,更谈不上照顾家人。
农业科技是季节性强的工作,误不起工时,否则将前功尽弃。8年来,女儿参加中考、高考,历经了人生一次又一次重大转折,她都没有陪伴在女儿身边。朱凤娟的老母亲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她也不能经常在身边照料。每当提起家人时,朱凤娟眼里总是噙着泪花。
“但家人理解我。”懂事的女儿已经上大学了,有时还帮忙照顾年迈的外婆。朱凤娟选择将这份愧疚深深地埋在心底,“有更多的农民需要我。能让深山里的农民有个好收成,过上好日子,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责任编辑 林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