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为房企金融提供了便捷性,但互联网并不能解决金融的本质问题,也不能解决房地产领域的基本问题。
因为不少人把房地产作为“类金融”产业,所以房企转型做金融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去年以来,众多房企都在向金融领域发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房企向金融领域转型,图的一是与金融业的融合可以拓宽融资渠道,二是有助于实现多元化布局、多点开花。
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房地产领域的一个巨大风口。”这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同追逐的新热点。“不过,风口再好,最终要取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还需要相应的业绩。”
向金融领域转型,果真能拯救房企?目前房企的金融布局是真转型,还是仅仅“填缝”?
多面突破
2015年成了“房企金融年”。
今年,众多龙头房企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全面布局金融领域,不断向银行、保险、信托等多业态扩围;互联网的不断渗透,则为房企探索创新型金融业务提供了便捷途径。
从目前房企布局的金融业务看,主要形式包括参股或设立金融机构、涉足互联网金融、发行REITs等资产证券化产品,目标是实现轻资产运营。
10月14日,远洋地产认购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股份,以53亿港币成为华融IPO基石投资者,双方在房地产基金方面将展开更多合作。
房企直接成立自己的金融机构也不是个例。越秀集团已成立了越秀金融集团;万达则将金融板块列为转型的重要方向,正在筹建万达金融集团。
今年6月,鹏华前海万科REITs获批,万科成为国内首个发行公募REITs的房企。这是国内公募REITs的破冰之举,被一些人认为是“开辟了房企轻资产运营的新思路。”
互联网金融在今年也成为一些房企的试水方向。
10月20日,恒大地产以北京自住房项目“应付购房款”为投资标的,发行“恒大购房宝”,融资3亿元。旭辉北京联合拓之林公司推出“旭财宝”,中国金茂推出“金茂宝一号”,华远地产和诺亚员工宝发起房地产众筹合作项目。在互联网金融创新大环境下,“宝宝”类金融产品成为房企追捧的对象。
统计显示,50强房企中已有四成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互联网金融。
就当下房企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看,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以理财收益为名,本质可归入营销创新。如,万科与平安推出的“购房宝”,保利联姻民生银行所推的“利民保”。二是资金募集服务项目融资。如,绿地主打的“绿地宝”,万达发行的“稳赚1号”,皆是为项目融资服务。
总体来看,房地产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正在渗透到房地产的开发、销售、持有等全产业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对行业而言,房地产金融正在影响和改变房地产企业的思维方式、盈利模式以及低成本或者资源配置的方式。
转型是真的吗?
目前地产与金融的结合面之宽、切入之深,都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阶段。不可否认的是,在资本为王的环境,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未来拥有更多金融资产的房企将会如虎添翼。
在业内人士看来,“白银时代”行业分化加剧,房企融资能力成为竞争决胜的关键。尤其是时下流行的互联网金融,目前看虽然只解决了房企融资的小缺口,更多是解决营销渠道问题,但如果互联网金融能够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未来或有利于推动房企转型。
华远地产总经理孙怀杰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房企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并不盈利,费用甚至还会增加,但房企还在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势所迫。
“现在客户的思想已与以往不同,那时候客户拎着钱就来买房,现在的客户比你聪明多了,他见的也多。”孙怀杰说。
在孙怀杰看来,房企做互联网金融会补贴部分费用,但“算大账很划算”:一是客户忠诚度高了,原先有30%的老带新客户,现在能达到40%至50%,营销费用节省了很多;二是客户的美誉度高了。华远互联网众筹产品推出后,客户转化率达10%至20%。
10月27日,绿地控股旗下“吉客网”启动,宣布将串起实业、消费、服务等业务,打造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绿地集团副总裁、绿地金融董事长耿靖亦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绿地吉客网的价值不在于这个网挣多少钱,它产生的价值在于把绿地的线下客户资源连接起来,这个贡献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他解释,传统地产销售模式,卖一次房就什么也没有了,“但一旦创造了一个场景,对方成为你的客户,就可以终生为他提供服务,这个是一个价值维度的提升。”
戴德梁行北中国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王晨认为,房企推出的各类“宝宝”产品大都是与企业的产品相结合。其诉求,一是解决房企本身的融资问题及做各种配置;二是借互联网金融给买房者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让购房者买房更灵活;三是纯粹为了宣传,实质是为了提高产品销量。
但是,互联网为房企金融提供了便捷性,互联网并不能解决金融的本质问题,更不能解决房地产领域的基本问题。现有房企的互联网金融尝试并不具有颠覆性,只是一个“填缝”的功能。
中信证券分析报告就指出,短期而言,牌照和资本金规模是限制企业金融业务发展的因素,但从中长期看,对风险的识别和定价、人才和体系的建设,才是房企做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这些是不是开发商的强项?恐怕现在还不能把问号去掉。
因为不少人把房地产作为“类金融”产业,所以房企转型做金融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去年以来,众多房企都在向金融领域发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房企向金融领域转型,图的一是与金融业的融合可以拓宽融资渠道,二是有助于实现多元化布局、多点开花。
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房地产领域的一个巨大风口。”这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同追逐的新热点。“不过,风口再好,最终要取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还需要相应的业绩。”
向金融领域转型,果真能拯救房企?目前房企的金融布局是真转型,还是仅仅“填缝”?
多面突破
2015年成了“房企金融年”。
今年,众多龙头房企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全面布局金融领域,不断向银行、保险、信托等多业态扩围;互联网的不断渗透,则为房企探索创新型金融业务提供了便捷途径。
从目前房企布局的金融业务看,主要形式包括参股或设立金融机构、涉足互联网金融、发行REITs等资产证券化产品,目标是实现轻资产运营。
10月14日,远洋地产认购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股份,以53亿港币成为华融IPO基石投资者,双方在房地产基金方面将展开更多合作。
房企直接成立自己的金融机构也不是个例。越秀集团已成立了越秀金融集团;万达则将金融板块列为转型的重要方向,正在筹建万达金融集团。
今年6月,鹏华前海万科REITs获批,万科成为国内首个发行公募REITs的房企。这是国内公募REITs的破冰之举,被一些人认为是“开辟了房企轻资产运营的新思路。”
互联网金融在今年也成为一些房企的试水方向。
10月20日,恒大地产以北京自住房项目“应付购房款”为投资标的,发行“恒大购房宝”,融资3亿元。旭辉北京联合拓之林公司推出“旭财宝”,中国金茂推出“金茂宝一号”,华远地产和诺亚员工宝发起房地产众筹合作项目。在互联网金融创新大环境下,“宝宝”类金融产品成为房企追捧的对象。
统计显示,50强房企中已有四成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互联网金融。
就当下房企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看,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以理财收益为名,本质可归入营销创新。如,万科与平安推出的“购房宝”,保利联姻民生银行所推的“利民保”。二是资金募集服务项目融资。如,绿地主打的“绿地宝”,万达发行的“稳赚1号”,皆是为项目融资服务。
总体来看,房地产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正在渗透到房地产的开发、销售、持有等全产业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对行业而言,房地产金融正在影响和改变房地产企业的思维方式、盈利模式以及低成本或者资源配置的方式。
转型是真的吗?
目前地产与金融的结合面之宽、切入之深,都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阶段。不可否认的是,在资本为王的环境,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未来拥有更多金融资产的房企将会如虎添翼。
在业内人士看来,“白银时代”行业分化加剧,房企融资能力成为竞争决胜的关键。尤其是时下流行的互联网金融,目前看虽然只解决了房企融资的小缺口,更多是解决营销渠道问题,但如果互联网金融能够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未来或有利于推动房企转型。
华远地产总经理孙怀杰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房企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并不盈利,费用甚至还会增加,但房企还在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势所迫。
“现在客户的思想已与以往不同,那时候客户拎着钱就来买房,现在的客户比你聪明多了,他见的也多。”孙怀杰说。
在孙怀杰看来,房企做互联网金融会补贴部分费用,但“算大账很划算”:一是客户忠诚度高了,原先有30%的老带新客户,现在能达到40%至50%,营销费用节省了很多;二是客户的美誉度高了。华远互联网众筹产品推出后,客户转化率达10%至20%。
10月27日,绿地控股旗下“吉客网”启动,宣布将串起实业、消费、服务等业务,打造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绿地集团副总裁、绿地金融董事长耿靖亦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绿地吉客网的价值不在于这个网挣多少钱,它产生的价值在于把绿地的线下客户资源连接起来,这个贡献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他解释,传统地产销售模式,卖一次房就什么也没有了,“但一旦创造了一个场景,对方成为你的客户,就可以终生为他提供服务,这个是一个价值维度的提升。”
戴德梁行北中国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王晨认为,房企推出的各类“宝宝”产品大都是与企业的产品相结合。其诉求,一是解决房企本身的融资问题及做各种配置;二是借互联网金融给买房者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让购房者买房更灵活;三是纯粹为了宣传,实质是为了提高产品销量。
但是,互联网为房企金融提供了便捷性,互联网并不能解决金融的本质问题,更不能解决房地产领域的基本问题。现有房企的互联网金融尝试并不具有颠覆性,只是一个“填缝”的功能。
中信证券分析报告就指出,短期而言,牌照和资本金规模是限制企业金融业务发展的因素,但从中长期看,对风险的识别和定价、人才和体系的建设,才是房企做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这些是不是开发商的强项?恐怕现在还不能把问号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