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山寨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ba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9年春天,我到贵州插队落户,那里叫砂锅寨,是修文、开阳、息烽交界之处的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寨子。沿着沙砾公路,再往前走3里地,就是有名的开阳磷矿和716矿,那里有专为工人们建的宿舍楼,老乡们称为新寨。而沿着贵遵公路往前走上十几里地,便是息烽县界。闻名全国的息烽集中营,就在30多里地外。“文革”以后引起全国瞩目的张露萍烈士被杀害的阳朗坝松林,就在那一片山岭之间,从砂锅寨走小路过去,只不过10来里地。在我们插队落户的10年期间,阳朗坝火车站附近村寨,都还没通电。
  叙述这些细节,只是想如实地告诉今天的读者,40多年前,砂锅寨十分偏远和闭塞。
  倒春寒没持续多久,我们到达砂锅寨的第二天,4月5日,天就放晴了。生产队里也不出工,村寨上显得特别静。
  我们铺好了床,架好了帐笼,找到了该干的事情,按照上海“文革”时兴的做法,在山寨上刷写大字标语。提着一桶石灰水,我在田埂上刷写了一条还有点意思的标语:重新安排修文河山!刷完了觉得字写小了,于是又爬上半坡去,书写了足有每个字一人大小的标语: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条标语把我给写累了,直写到天近黄昏才结束。
  三天以后,劳动生活开始了。挑灰、担粪、耙田、铲田埂、敷田埂、在砖瓦窑上做小工、打煤巴、薅秧薅包谷、挞谷子、挖洋芋……农活繁多而琐细,生产队长派我们干啥子活路,我们就学着做。
  记得,男知青干得最多的活,就是担猪粪、牛粪,从各家各户的猪圈、牛圈中,把粪草挑到生产队集体的大田里肥田。这农活没啥技术性,不过就是挑得多少而已。对于我们来说,干这活路简直是活受罪。不是粪草重,而是那一股难闻的恶臭味,让我们初进猪圈、牛圈的人都极为不习惯。那年头男知青都时兴穿白色网球鞋,只钻进圈里装了一担粪,鞋面上已经沾满了粪水,变得不堪入目了。我是直到两三个星期之后,才习惯了猪圈、牛圈里那股沤烂了的粪草散发出的臭味的。当然,我们很快就发现了,只有穿上半高筒的胶鞋走进猪圈、牛圈,才最为合适。把黑臭的粪草装进高挑粪筐,沉甸甸地压上肩头,跟着出工的男社员,把粪草倒进田头。沿田埂的田边倒满了,必须把粪草倒进田当中。打着光脚板的农民们挽起裤管,直接走进水田里去,我们穿着鞋的,必须蹬掉鞋袜,才一脚深一脚浅地走进田中央,把粪草倒掉。生产队的水田有远有近,队里规定,离寨子近的水田,半里地之内的,一天必须挑满30担粪草,才能算一个劳动日,计10分。半里到一里之间的,得挑满17担粪草。一里到二里之间的,得挑13担。三里地以上的,得挑满7担。
  和挑粪草相比,铲田埂上的杂草、敷田埂费不了那么多脚力,但是得从早到晚光着脚,站在水田里。春暖花开时节,这活儿不算重。可遇到早春时节,或者是阴冷天,站在冰冷刺骨的水稻田里,那滋味儿更难以忍受。贵州农民从水田里干完活,回家洗净脚喜欢坐在火塘边烤火,很多人上了年纪,都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我每次洗净脚,坚持用凉水抹拭,如今上了年纪,没患上关节疼痛的病,还得感谢母亲来信对我的及时提醒。
  除了农活,农闲时节,我们知青干得最多的,就是到砖瓦窑上干小工活,踩泥巴、打煤巴、装窑、出窑。其间最苦的,是烧窑期间挑窑田水,窑田在高处,水源在低处,挑满两大桶水,就得往上攀。三五桶水一挑,我就浑身乏力。从早挑到晚,收工后回到茅草屋里,筋疲力尽,躺倒在床,一动也不想动了。
  最难忘怀的劳动,是我随着挖煤的汉子们钻进煤洞里去挖煤炭。煤洞里又深又长又潮湿,整整有四百多个脚窝。当我费尽力气,在煤洞深处装满一小船煤时,身上穿的衣裳已经里外全湿透了。套上拖煤的绳子,咬紧牙关,一步一个脚窝地死死踩住,把200来斤的一船煤往外拖时,只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全抽紧了。我拼尽全身力气,花了足足一个小时,才把这一船煤拖出煤洞。里外三身衣裳沾满了泥巴、水和煤灰,我在地上坐了好几分钟,才回过神来,眼睛适应煤洞外强烈的光线。再次钻进煤洞,我也像所有的挖煤汉子一样,脱光了所有衣裳,打着光洞洞,挖煤、拖煤。当然,天近黄昏时,我浑身上下的煤灰、泥巴、脏水,跳进小河沟里洗了几乎一个小时,才洗干净。
  在山乡里干农活,就得付出劳力。付出了劳力,才能评上工分。有了工分,秋后才能分到粮食、折算工分款。正是感叹从早到黑的生活,全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内容组成,我在劳动中听到了老农跟我说的“山坡是主人是客”的俗谚。也正因为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头,才会有我40年后写作的长篇小说《客过亭》的书名。
  不过,这是后话了。
  (摘自《今晚报》)
  兰明芳
其他文献
第一部 第二章  陈鼻为什么生了一只与众不同的大鼻子呢?这事儿大概只有他母亲能说清楚。  陈鼻的父亲陈额,字天庭,是我们村里唯一拥有两个老婆的人。陈额识字很多,解放前家有良田百亩,开着烧酒作坊,在哈尔滨还有买卖。他的大婆是本村人,为他生了四个女儿。解放前陈额跑了,解放后,大概是1951年,袁脸带着两个民兵,去东北把他押了回来。他逃亡时是单身一个,把大婆和女儿们撇在家里,回来时却带着一个女人。那女人
期刊
(一)  一连三天,那个小女孩跪在繁华的商场前,膝下压一大张纸,密密地写着家庭困难、无力上学、请求资助一类的话。这样的事早已不新鲜,据说有的失学少女是三十多岁女人扮的。我每日经过她,但也只是经过而已。我赶着去商场附近的美食乐面包坊。大三的课不忙,我在那里做兼职,每天从18点到22点,一分钟不可以休息。  我钦佩靠辛勤打拼活着的人,堂堂正正,不卑不亢,我告诉自己也要这样活。我不喜欢被人施舍,也不喜欢
期刊
小城的一个早晨,他出现在银行前,手,紧紧插在衣兜中。衣兜中,鼓囊囊的。这时,身后传来一个声音:“先生,行行好吧。”  他回过头,是个乞丐,伸着双手,一副气态龙钟的样子。他想到了自己的家,自己的老父亲,鼻子一酸,拿出仅有的一张钞票,递给了乞丐。在乞丐的感谢声中,他走进了银行。  这时,他的肩被拍了一下,回过头,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这老头,一直跟着自己,让他很感厌烦,因此,皱了一下眉,警惕地问:“什么
期刊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题记  静谧的夏夜,躺在床上左右辗转,难以成眠。起身,独坐窗前,侧耳聆听,想着那暗夜里划破严冬冷寂的,点点蛙鸣。向来不喜欢沉默冷峻的空气,尤其是在这个烦闷燥热的季节,一点微微响动都足以撩动我的心弦。然而,大自然的一切都在沉睡着,就连那一直聒噪不安的青蛙,也安静下来,不再放肆喧哗。  在这样无边的沉默的海洋里,我想起了那篇《鸭的喜剧》
期刊
有这样一个80后小青年,他每天天不亮,就来到成都五桂桥汽车站,摆好摊位擦鞋,天黑以后再收摊回家。他抹灰、打油、擦鞋……娴熟的手艺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瓶瓶罐罐在他手中杂耍般飞舞,转眼间,一双皮鞋已是光亮如新。他叫缪亮,是一个双腿高位截肢,只能“跪”在地上擦鞋的阳光大男孩。  缪亮对待每一位顾客,就像对待自己的生活,脸上绽放着自信的笑容,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有时候,他会问顾客:“我给你唱首歌?”得到肯定
期刊
追寻着儿时童谣的印迹,乡间夜晚月朗星疏的农家院落,月下地面的树影,互相打闹嬉戏中高歌“月亮光光,满院香香”的美好记忆,钩沉起流传于乡间俚俗中老掉牙的关于天狗吃月亮的古老神话,这足以让我的心里陶醉,我的思绪飞扬!在霓虹灯的光影映衬下,纠结于流溢四散的灯光返照中,月亮升起的过程中,那些轻易就在城市生活中失去的宁静和清新便又回到了我心里。  在儿时生活过的那座山上,我已观看了无数次的月亮升起,而每一次的
期刊
她一句“咱们分了吧”,女友转眼成了前女友。  回到家,我打开电脑,将这些年来与她有关的聊天、邮件、图片、文字等记录,一一删去。  删完与她有关的一切,我想:我这个难让人省心的前女友,就这样交给一个陌生的男人,我真的难以放心,不如写个《前女友说明书》,帮他较快进入现男友的角色,我也好放心些。于是,敲击键盘,一挥而就:我的前女友的现男友:  谢谢你接管了她,一下子将我从每天24小时鞍前马后效命的状态中
期刊
2011年11月14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智力运动会象棋青年组女子个人颁奖仪式上,获得奖牌的三位选手依次上场。走在最中间的,是一位身高不到1.3米的女孩子,很多人无法将她的身高与其18岁的年龄联系到一起。然而,当她登上冠军领奖台的那一刻,现场顿时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这掌声,是大家对她获得冠军的祝贺,更饱含着对她在人生之路上艰难跋涉的钦佩。她叫左文静,因身材矮小,被人亲切地称为“袖珍女孩
期刊
“西藏就在我的生命里,只要一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她的样子”  “唵嘛呢嘛呢叭咪吽……”每次韩红演唱代表作《家乡》的时候,这一段总能引起全场大合唱。这句来源于藏传佛教密宗的祈福语,一直在保佑着韩红的音乐生涯。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  有人说,唱歌对藏族人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在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生活的人们,肺活量都很大,所以藏族姑娘都是天生一副清亮的好嗓子。这份天赐的唱歌基因
期刊
一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我见到一位老师,年近六十,右腿齐根断掉,架着双拐去学校上课。学校是新建的,比我想象中要好的得多,条件也都不错。他走上讲台,声音洪亮,两拐架在腋下,很自如地左手拿课本,右手板书。  这些动作已经做了近三十年了。三十年前的学校,极破旧,房屋摇摇欲坠,终于在一个雨天,仅有的一间教室坍塌。那次事故,没有一个学生受伤,而他却因此失去了一条腿。在家休养了一年后,他又开始去上课,风雨无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