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生来具有讲述宏大故事的可能性,既能讲规模故事,也能讲效率故事,还能讲环保故事,同时这个行业的单体经济模型都相对容易计算,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共享单车正好具备所有条件。
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整个互联网线上流量红利几乎枯竭,共享单车成了低成本获客的关键。当一众人都往存量市场挤,共享单车出现在了增量市场,它成功找准了点,但也有人觉得它太过浮躁,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没有踩准。
戴威说,“如果我只看五年,那我肯定要当战争打,如果我要看五十年,那我觉得这不是场战争。”他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现在走过的捷径,未来总会绕回来的。”
可惜,戴威和他的ofo在经历了寒冬之后,没能挺过暴风雨的洗礼,看到春暖花开。
摩拜、小鸣、悟空、町町、永安行、小蓝、智享……泛滥、烧钱、被盗、退款……这一连串名字和关键词终究会成为共享单车向成功迈进路上的铺路石。
首尾相互连,起始亦是终,共享单车通史的起点,现在才开始。
疯狂之后,共享单车行业变成了烂摊子。
仅仅用了一年,遍地可见的共享单车渐渐没了踪影,都在停车场内堆积如山。共享单车在退烧,还留下了一个关键词:押金难退。
2014年3月ofo成立,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共享单车企业,凭借着扫码开锁、无桩和电子锁等新颖的设计迅速引起了热议。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共享单车开始在全国风靡,此时共享单车战争1.0时代正式开启。
1年后,摩拜成立,2个国内共享单车初代巨头的出现,拉开了国内共享单车大战的大幕。在看到ofo和摩拜所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2016年共享单车的热度迅速达到了顶峰。商业的战争,从来离不开资本的推波助澜,仅2016年一年内,共享单车行业的融资额就超过了30亿元。在一轮接着一轮的融资之下,金钱迷了众人的眼,共享单车行业出现了一栋美丽的海市蜃楼。据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有超过20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在这场游戏里展开角逐。
但是,野蛮生长必然会带来副作用。那时候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这些共享单车品牌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激进扩张。盲目扩张的背后,带来的往往是“烧钱”后遗症,持续不断的烧钱、入不敷出的微薄收益、疯狂地抢占市场而忽略对需求的调研、大量投放单车所带来高昂的运营成本,以及“共享经济”热度的逐渐降温……从这时候开始,不少共享单车品牌逐渐由盛转衰,不少玩家因“缺钱”而退出市场,大战的终局随之而至。
2018年3月,融资额曾排名第3的小鸣单车宣布破产,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的第一位退出者。而后,悟空、酷奇……一家又一家共享单车企业,褪去了光芒,纷纷成为了牺牲品。就连巨头摩拜与ofo也没能逃过这一劫。最后,随着“退押金”事件的不了了之,共享单车正式开始了不限期“冬歇”。
如今,共享单车已经告别了“疯狂生长”时代,进入到了“下半场”。
经过一轮的洗牌之后,共享单车出现了三巨头“分天下”的局面,分别为阿里、滴滴、美团。如今,哈啰出行后来居上,而美团在2018年收购摩拜单车,滴滴则以青桔单车的新形象入局。
今年,青桔、哈啰、美团等巨头的高调入场,共享单车行业也变得更加热闹。
4月,滴滴宣布“0188”计划,目标之一是3年实现全球每天1亿单,其中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一起构成的两轮业务被视为重要的支撑点。
8月,美团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共投入了近30万辆电单车,今年要在电单车业务上持续加码。
10月10日,青桔发布骑行数据报告,国庆黄金周期间,与去年同期相比,共享电单车骑行需求量增加16%。
目前,新巨头已经开始了较量,不断地进行补贴和推出优惠。5月,美团、青桔、哈啰等共享单车企业,推出早晚高峰时段免费骑行激励措施,用户可享受每单半小时内免费骑行的优惠。
“美团的价格非常便宜,基本上就是免费骑行,再加上车型比较新,一推出就很受欢迎。”美团电单车运营人员表示。
美团电单车业务在全国采取直营和加盟并存的模式,加盟模式分为2种:一种是代理商全资购买美团的电单车,价格约2 000元,收入全部归代理商:另一种是美团总部提供车辆,代理商负责投放,最后按照7:3的比例分成。
加盟是抢占市场最快的办法。“三四月间,美团开始大规模铺渠道了,”哈啰出行助力车工作人员说,“4月,美团已经开始大规模投车了”。
4月底,美团在内部发起了“百日战役”。“目标就是今年年内,做到全国第一”。
在那个时候,市场老大变成了已经深耕该赛道三年的哈啰出行,其市场份额一度占据行业的70%。一位哈啰出行内部人士表示,去年哈啰助力车创造了7亿元的净利润。对此,哈啰并没有否认,也没有正面回应。
美團出手相对狠辣,“美团最先打的是哈啰的头部城市。二季度结束的时候,哈啰的很多头部城市,市场份额都缩减了很大了,最多的超过一半”。据美团第二季度财报显示,二季度已向市场投放电单车30万辆,而今年,它的投放规模计划达到百万级。
“这个不光是因为美团,滴滴也没有闲着,滴滴跟其他品牌加起来,也是不小的市场份额。”哈啰相关人士表示。 4月,美团向富士达、新日等电单车生产企业下单百万台共享电单车的消息传出后,而滴滴青桔单车随后被爆融资超10亿美元,这是共享单车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
而滴滴方表示,未来不仅会延伸青桔IP化属性,同时会更细化拆分使用场景,推出较传统共享单车更加小巧轻盈的新车型等精准需求产品。而在补贴上,滴滴几乎是三家力度最大的。电单车成为青桔今年重点发展业务,两轮也成为滴滴如今扩招最多的部门。
在美团和滴滴的步步紧逼下,哈啰调整了策略。如今哈啰也正在大规模发展渠道,采取加盟模式。过去,在单车战争中,哈啰全部采用直营模式。
“今年主要是更重渠道发展,但毕竟哈啰的渠道体系才刚刚开始搭建一年多,很多管理方面的抓手还不具备,美团有完整的渠道招商,运营管理体系。”一位哈啰中层分析说,“我们也是尽可能地多投车,但是也尽可能地保证骑行频次不会被拉低”。
在新的3个共享单车企业背后看似是为了铺展新业务,但更多的是对整个生态业务进行规划布局的结果。
阿里收购哈啰,是为了布局出行领域,建立起一个集打车、换电以及共享两轮出行等于一体的生态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两轮出行所带来的庞大流量和用户,并将其引入到自身本地生活服务的布局之中。哈啰正在借助出行业务进军本地生活领域;
美团收购摩拜,则是希望完善自身的本地生活服务,实现超级平台的生态闭环。想通过融合自身的超级平台,期望切入出行领域;
滴滴则是希望借助于青桔,通过在两轮业务上的布局来形成一个从四轮到两轮的出行生态闭环,提升自己的业务壁垒,同时将其在四轮出行所获得的经验应用到两轮出行之上,从而完善自身的整个大出行生态的布局,不断完善自身出行业务,建立一个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大出行生态。
新一轮角逐已经超越了此前共享单车的领域,更多的是巨头在进攻对方优势领域的碰撞,而升级版的电单车,更是玩家看重的点。
生存与生态通常是矛盾体,生存没有搞定何谈生态。但在共享单车领域并不是,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共享单车的生态就意味着生存。
互联网生态化的本质是“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综合模式,依托于上游打造出明星产品,再围绕产品打造下游的生态链,使链条上的产品功能贯穿用户整个生活。
基于上述思路,共享单车的运营一如前文所述,已经不是骑行这么简单,而是要围绕骑行,将更多和骑行相关的生活要素联系起来,构成一个依靠单车,最终服务于用户的生态圈。
这个生态圈里,共享单车所扮演的角色超越其本身了,共享单车的想象空间其实早已被打开,任何一家拥有智能化产品的品牌都有可能一骑绝尘,通过共享单车,培养品牌文化,最后打造生态闭环。
那么除开生态之外,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究竟是怎样的?
最后,我们从消费端不妨倒推猜测。不论合适,共享单车,都逃不过去的成本主要是:车辆成本、运营成本、调度成本。
除了车辆成本固定,其他2项都是可变的经营成本。之前不少共享单车的运营方案,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收入=使用总人次数×单次租金+押金收入×人数,提升使用人数;其次,共享单车被使用的次数越多,企业盈利的可能性越大,提升使用频率;为了拉高人数和使用频次,大量投放,抢占街头巷尾;反复调度,以增加被使用的頻次,低价抢客;这样的正向逻辑推导出来的运营策略,使用频次是大家默认的竞争手段。
那么问题也来了,这样的运营结果,自然就是单车使用频次高,坏车增加快,投放不断增加,运营的生产成本陡增,有相当多的城市就发现破旧的共享单车“尸体”堆积如山,随意摆放,给城市带来了很多难题。这是一个正常的但是不可持续的运营方案,不知巨头们是否考虑过这些问题,但是确实摆在那里,需要解决……
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整个互联网线上流量红利几乎枯竭,共享单车成了低成本获客的关键。当一众人都往存量市场挤,共享单车出现在了增量市场,它成功找准了点,但也有人觉得它太过浮躁,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没有踩准。
戴威说,“如果我只看五年,那我肯定要当战争打,如果我要看五十年,那我觉得这不是场战争。”他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现在走过的捷径,未来总会绕回来的。”
可惜,戴威和他的ofo在经历了寒冬之后,没能挺过暴风雨的洗礼,看到春暖花开。
摩拜、小鸣、悟空、町町、永安行、小蓝、智享……泛滥、烧钱、被盗、退款……这一连串名字和关键词终究会成为共享单车向成功迈进路上的铺路石。
首尾相互连,起始亦是终,共享单车通史的起点,现在才开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疯狂之后,共享单车行业变成了烂摊子。
仅仅用了一年,遍地可见的共享单车渐渐没了踪影,都在停车场内堆积如山。共享单车在退烧,还留下了一个关键词:押金难退。
2014年3月ofo成立,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共享单车企业,凭借着扫码开锁、无桩和电子锁等新颖的设计迅速引起了热议。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共享单车开始在全国风靡,此时共享单车战争1.0时代正式开启。
1年后,摩拜成立,2个国内共享单车初代巨头的出现,拉开了国内共享单车大战的大幕。在看到ofo和摩拜所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2016年共享单车的热度迅速达到了顶峰。商业的战争,从来离不开资本的推波助澜,仅2016年一年内,共享单车行业的融资额就超过了30亿元。在一轮接着一轮的融资之下,金钱迷了众人的眼,共享单车行业出现了一栋美丽的海市蜃楼。据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有超过20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在这场游戏里展开角逐。
但是,野蛮生长必然会带来副作用。那时候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这些共享单车品牌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激进扩张。盲目扩张的背后,带来的往往是“烧钱”后遗症,持续不断的烧钱、入不敷出的微薄收益、疯狂地抢占市场而忽略对需求的调研、大量投放单车所带来高昂的运营成本,以及“共享经济”热度的逐渐降温……从这时候开始,不少共享单车品牌逐渐由盛转衰,不少玩家因“缺钱”而退出市场,大战的终局随之而至。
2018年3月,融资额曾排名第3的小鸣单车宣布破产,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的第一位退出者。而后,悟空、酷奇……一家又一家共享单车企业,褪去了光芒,纷纷成为了牺牲品。就连巨头摩拜与ofo也没能逃过这一劫。最后,随着“退押金”事件的不了了之,共享单车正式开始了不限期“冬歇”。
如今,共享单车已经告别了“疯狂生长”时代,进入到了“下半场”。
战火重燃
经过一轮的洗牌之后,共享单车出现了三巨头“分天下”的局面,分别为阿里、滴滴、美团。如今,哈啰出行后来居上,而美团在2018年收购摩拜单车,滴滴则以青桔单车的新形象入局。
今年,青桔、哈啰、美团等巨头的高调入场,共享单车行业也变得更加热闹。
4月,滴滴宣布“0188”计划,目标之一是3年实现全球每天1亿单,其中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一起构成的两轮业务被视为重要的支撑点。
8月,美团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共投入了近30万辆电单车,今年要在电单车业务上持续加码。
10月10日,青桔发布骑行数据报告,国庆黄金周期间,与去年同期相比,共享电单车骑行需求量增加16%。
目前,新巨头已经开始了较量,不断地进行补贴和推出优惠。5月,美团、青桔、哈啰等共享单车企业,推出早晚高峰时段免费骑行激励措施,用户可享受每单半小时内免费骑行的优惠。
“美团的价格非常便宜,基本上就是免费骑行,再加上车型比较新,一推出就很受欢迎。”美团电单车运营人员表示。
美团电单车业务在全国采取直营和加盟并存的模式,加盟模式分为2种:一种是代理商全资购买美团的电单车,价格约2 000元,收入全部归代理商:另一种是美团总部提供车辆,代理商负责投放,最后按照7:3的比例分成。
加盟是抢占市场最快的办法。“三四月间,美团开始大规模铺渠道了,”哈啰出行助力车工作人员说,“4月,美团已经开始大规模投车了”。
4月底,美团在内部发起了“百日战役”。“目标就是今年年内,做到全国第一”。
在那个时候,市场老大变成了已经深耕该赛道三年的哈啰出行,其市场份额一度占据行业的70%。一位哈啰出行内部人士表示,去年哈啰助力车创造了7亿元的净利润。对此,哈啰并没有否认,也没有正面回应。
美團出手相对狠辣,“美团最先打的是哈啰的头部城市。二季度结束的时候,哈啰的很多头部城市,市场份额都缩减了很大了,最多的超过一半”。据美团第二季度财报显示,二季度已向市场投放电单车30万辆,而今年,它的投放规模计划达到百万级。
“这个不光是因为美团,滴滴也没有闲着,滴滴跟其他品牌加起来,也是不小的市场份额。”哈啰相关人士表示。 4月,美团向富士达、新日等电单车生产企业下单百万台共享电单车的消息传出后,而滴滴青桔单车随后被爆融资超10亿美元,这是共享单车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
而滴滴方表示,未来不仅会延伸青桔IP化属性,同时会更细化拆分使用场景,推出较传统共享单车更加小巧轻盈的新车型等精准需求产品。而在补贴上,滴滴几乎是三家力度最大的。电单车成为青桔今年重点发展业务,两轮也成为滴滴如今扩招最多的部门。
在美团和滴滴的步步紧逼下,哈啰调整了策略。如今哈啰也正在大规模发展渠道,采取加盟模式。过去,在单车战争中,哈啰全部采用直营模式。
“今年主要是更重渠道发展,但毕竟哈啰的渠道体系才刚刚开始搭建一年多,很多管理方面的抓手还不具备,美团有完整的渠道招商,运营管理体系。”一位哈啰中层分析说,“我们也是尽可能地多投车,但是也尽可能地保证骑行频次不会被拉低”。
喧嚣背后
在新的3个共享单车企业背后看似是为了铺展新业务,但更多的是对整个生态业务进行规划布局的结果。
阿里收购哈啰,是为了布局出行领域,建立起一个集打车、换电以及共享两轮出行等于一体的生态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两轮出行所带来的庞大流量和用户,并将其引入到自身本地生活服务的布局之中。哈啰正在借助出行业务进军本地生活领域;
美团收购摩拜,则是希望完善自身的本地生活服务,实现超级平台的生态闭环。想通过融合自身的超级平台,期望切入出行领域;
滴滴则是希望借助于青桔,通过在两轮业务上的布局来形成一个从四轮到两轮的出行生态闭环,提升自己的业务壁垒,同时将其在四轮出行所获得的经验应用到两轮出行之上,从而完善自身的整个大出行生态的布局,不断完善自身出行业务,建立一个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大出行生态。
新一轮角逐已经超越了此前共享单车的领域,更多的是巨头在进攻对方优势领域的碰撞,而升级版的电单车,更是玩家看重的点。
生存与生态通常是矛盾体,生存没有搞定何谈生态。但在共享单车领域并不是,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共享单车的生态就意味着生存。
互联网生态化的本质是“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综合模式,依托于上游打造出明星产品,再围绕产品打造下游的生态链,使链条上的产品功能贯穿用户整个生活。
基于上述思路,共享单车的运营一如前文所述,已经不是骑行这么简单,而是要围绕骑行,将更多和骑行相关的生活要素联系起来,构成一个依靠单车,最终服务于用户的生态圈。
这个生态圈里,共享单车所扮演的角色超越其本身了,共享单车的想象空间其实早已被打开,任何一家拥有智能化产品的品牌都有可能一骑绝尘,通过共享单车,培养品牌文化,最后打造生态闭环。
那么除开生态之外,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究竟是怎样的?
最后,我们从消费端不妨倒推猜测。不论合适,共享单车,都逃不过去的成本主要是:车辆成本、运营成本、调度成本。
除了车辆成本固定,其他2项都是可变的经营成本。之前不少共享单车的运营方案,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收入=使用总人次数×单次租金+押金收入×人数,提升使用人数;其次,共享单车被使用的次数越多,企业盈利的可能性越大,提升使用频率;为了拉高人数和使用频次,大量投放,抢占街头巷尾;反复调度,以增加被使用的頻次,低价抢客;这样的正向逻辑推导出来的运营策略,使用频次是大家默认的竞争手段。
那么问题也来了,这样的运营结果,自然就是单车使用频次高,坏车增加快,投放不断增加,运营的生产成本陡增,有相当多的城市就发现破旧的共享单车“尸体”堆积如山,随意摆放,给城市带来了很多难题。这是一个正常的但是不可持续的运营方案,不知巨头们是否考虑过这些问题,但是确实摆在那里,需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