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若干关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zyf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视和反思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改革,它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师生关系,它表现为两个特征: “过程的参与性”和“情感的同一性”,教师既是课前学生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成,教师要学会聆听与同感;封闭与开放的关系,教师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自我情感的真实开放,呈现给学生一个真实和完整的生活世界;外课程资源的关系,要从“知识、方法、情感和价值观、实践”四个维度有效解读文本,促进教材预设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关系
  历经四年课程改革的风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淡没了道德灌输,开始回归儿童的生活,走向互动与开放,开始关注儿童生命意义的达成。儿童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出了童真、童趣,并逐渐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关注和体验自己的生活世界。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怀着一颗求善、求美之心来审视和反思我们的德育课堂: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了吗?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生成是否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的课堂是封闭的,还是“真实”地走向了开放?如何有效地解读文本……笔者就课堂教学中的若干关系提出来与同仁探讨。
  一、教师角色在课堂上的体现
  “德育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一个‘共同体’,它以‘生活’为基点,师生互动是其重要内容”[1]在过去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总结出教学的三个步骤:明理——知情——导行,即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教学内容拘泥于教材,教师在教学中是一个“布道者”,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种道德传输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支配——从属”的关系。在现在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已开始把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小组互动、生生交流在课堂学习中让人耳目一新,但在美丽中有一种令人遗憾的缺失,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教学的设计者和简单的执行者。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情感共鸣、共同体验生活”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在哪里呢?曾有人把课改以后的师生关系戏称为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只要把课堂教学设计好,学生学习的好坏,那要看学生的资质了。教师没有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同导演没有参与演员的演戏过程一样。但我们熟知,教学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特别是德育课程的实施,如果教师仅仅把学生看作是唯一的受教育主体,把自己置身其外,那么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心心相印从何而来,德育的实效性从何提高?因此,师生关系与其它关系有着相似性,但更多的是本质的区别,它表现为2个特征:
  1、过程的参与性。教师与学生是“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共同经历、体验学习的全过程。他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也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促进,并共同催生“学习内容”的发展。
  2、情感的同一性。学生的困惑、忧伤、愤怒、喜悦等情感,教师与学生一同经历,在经历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前活动是学生带着活动主题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一个过程,有学生个体的活动,也有小组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具有方向性、计划性。要观察或调查什么,怎么观察或调查,如何形成观察或调查结果?活动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对众多的意见或建议进行筛选,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形成学生自己的研究或调查计划。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学会协调小组成员的活动任务。
  在研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社会,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研究社会。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并指导他们注意保存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随时做好资料的记录和保存,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小组的研究结论。在整个调查活动中,教师要更加关注的是对学生“过程性方法”的有效指导。
  ⑵、课堂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教育和课程(实施)作为一种生活,它既不是学生单独生活,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他们在一起生成和推进教育和课程的生活,实现经验的改造。”[2]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活动汇报课、活动展示课”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调查、了解,搜集资料后形成了小组的结论,在汇报课上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与分享。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有些教师完全游离于学生活动之外,他们常讲的一句话是:“哪个小组还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常站立的位置是讲台旁,静观学生的活动,没有参与到学生小组的汇报活动中,并对汇报活动进行“引导”、“补充”或是“评价”。各个小组执行任务一样介绍完也就完了,学生观察的生活世界、体验的生活经历在教师的漠视中如天边飘过的云,在学生心中再也不留任何痕迹。我们常说,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我们教师的任务不仅要关注儿童的生活,同时还要引领儿童的生活,让儿童在不断地体验、反思中实现价值的提升,重新构建自己内在的价值体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要引导学生用明亮的眼睛观察自己的生活和世界,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实现师生间经验的分享,要给予引导性的评价,实现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建构。
  二、情感在教学中的生成影响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预设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已成为教师们的一种共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同样彰显魅力,精彩纷呈。特别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生成的智慧、情感让我们的许多教师为之动容。但预设是静态的,生成是动态的,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因此,我们的许多教师在面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真情实感”时会手足无措,往往打一个马虎眼,敷衍过去,失去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资源。“‘真情实感’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引发出来的,内在与人的生命冲动,是一种至真至美的内在体验和感受。在这层意义上,真情实感的流露本身便是教育”[3]因此,“真情实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灵魂,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追求。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生成的情感,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教育智慧,也是追求动态生成的品德课堂教学的关键。   1、聆听:我们常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但有时我们教师又常忘了聆听学生的发言。我们有些教师心里想的是学生的回答是不是自己要的答案,符不符合事先的教学预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没有目光的接触,不能让学生感觉受到尊重、鼓舞和期盼,学生又何来情感的流露?因此,教师在师生交流中只有用心去听,去感受,才会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发现学生最真、最美的内心世界。
  ⑴ 正面相对——此刻老师全心全意对你。一部分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是侧着身体听的,会让学生感觉不到教师的关注。
  ⑵ 开放的姿势——老师愿意以开放的态度了解你的想法和生活、乃至故事。如果教师背着手听学生的发言,给学生的是一种居高凌下的感觉,像是在“审问”,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如果把手放在胸前,或是自然下摆,或是一支手稍微抬起,意味着一种包容和接纳。
  ⑶ 目光接触——表达老师的尊重和关心。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传达的是教师关切的情感,它能够让你在师生交流中保持良好的亲和力。
  2、同感:如果说聆听能够催生学生的想法与情感,那么“同感”就是学生情感的发酵剂。它是我们教师处理学生在交流中生成的情感的有效策略。它可以通过“言语、眼神、动作”来实现。
  ⑴ 言语:学生讲述的事实或陈述的观点不妥当时,教师可以告诉他,我知道你所说的,但再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还会是什么样呢?
  ⑵ 眼神:可以传达老师“赞许、肯定、支持”的情感。
  ⑶ 动作:可以是“拥抱”,也可以是“抚摸”,如抚摸学生的头。
  以下是我在一次研讨课中听到的一节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课题是“学会沟通,享受亲情——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其中的1个片断老师充分的关注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生成,给我很深的感受。
  另外,教师把学生拥在怀里时说的那句话,既肯定了学生的做法,同时,又让学生知道,其实她的妈妈是爱她的,她现在这样可能有她的原因,这样就不会让这个学生产生对她**的负面情感。显然,片断中教师已能感觉到她们母女之间的沟通产生了问题,但她不是立刻向这个学生说,你应怎么做,而是让班上的学生“出主意”,让学生自己学会正确的处理亲子沟通中的关系,而这正是这个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也显示了教师在课堂中处理情感生成的教学技巧。
  三、真实体现教学的开放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已能够走出教室和学校,走入社区,走入学生广阔的生活世界里去。但有些教师认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并溶入社会生活,这个“社会”应是正面的,而不能是反面的,要让学生感受到的是社会阳光的一面。例如,谈家乡的发展,就要尽可能少地涉及或是不谈家乡的落后甚至愚昧的陋习,只要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就可以了。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呈现给孩子的将是一个不完整的世界。我们人为的隔断了历史,又哪来的将来呢?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还是封闭的,而不是走向了开放。那么,开放的课堂教学应具什么特点呢?笔者认为,它具有两个特征:
  1、内容的真实开放。开放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呈现给孩子的应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既要让学生感觉到生活的世界很精彩,也要让学生感觉到生活的世界有时很无奈,需要我们做出努力,付出汗水去改变。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怎样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世界的负面性,帮助孩子确立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是回避。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也提出:“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教育内容选择的标准不能看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而应看它是否经过生活的锤炼,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在教材中,主题“我们都是同龄人”,不仅要让我们的学生认识生长在和平世界里的幸福的儿童,还要引导他们认识生活在中东战火燃烧地区的同龄人的生活状况,认识生活在非洲贫困地区的同龄人的生活状况,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并愿意伸出手去帮助他们身边的以及远在其它地区的儿童,学会同情,学会关爱。而这些内容是负面的,但它们却具有教育意义。
  2、教师情感的真实开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生活的个体而存在,他们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进行着情感交流活动。” [4]但我们老师有时害怕在课堂教学中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担心因此失去了学生对自己的那份敬意。但我们知道,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交流”与“对话”,如果交流与对话失去“情感”的因素,那么这种对话或交流还有意义吗?显然,教师把自己裹得越紧,我们德育课堂的实效性就越差。因为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真诚,质疑谈论话题的真实性。北京四中的何石明老师在记者采访时说了一句话:“简单的教化势必将失去效果,不做道德的卫道士,用真实的情感去影响学生,让‘教师真实的情感’发挥教育作用,和孩子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5]当教师把自己的情感溶入教学、溶入学生的时候,学生的情感才是敞开的,真挚的。哪怕如上面那个教学片断中的教师在课堂上哽咽、流泪,也会让学生感觉我们的老师是多么的美丽和动人。
  主题“过去的游戏真有趣”教材中提供了编者的思路:用图画的方式呈现几种不同的游戏,并让学生思考今天的游戏方式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在游戏中同学之间应怎么相处,记录下你玩游戏的体会。教材中“记录下你玩游戏的体会”提示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游戏中去体验和感受。这就是教材中的“实践维度”。另一方面,学生曾经体验或了解的游戏方式远比教材呈现的要多得多。因此,教学中如果停留在让学生说一说,谈一谈的话,将失去这个主题活动的意义。而应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所了解的过去的游戏,当然教师也可以补充,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小组,在游戏中去真实地体验一番。学生参与实践而说出来的体会和感悟才是真实的,才具有教育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呈现了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极大地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效果.尽管如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各种新招的后台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
我,是班主任中的一员,感受很深刻,班级管理千头万绪。学生思想瞬息万变。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个性张扬,见多识广、思维灵活。  一、全面了解学生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体会他们的内心要求。刚接手一个新班时,如果能在很短时间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对学生来说,就是很高兴的事。这样,既能证明他们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又能说明老师在工作上,对学生的态度上是认真负责的。无形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奇谈怪论”,在面对意外时,教师如何应对,需要教学机智来处理,这样才能不违背教学本质,真正树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期刊
【摘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学习,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本文主要从课前两分钟新闻播报,创造乐学的氛围;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快乐”的故事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活动,创设角色情境,达到乐学效果;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等方面创新教学,从而达到让学生“乐”学的目的。  【关键词】激发兴趣积极参与课堂乐学  初中思想
英语教师的困惑:一些看上去并不太难的单词,对于学生来说却像是天书中的文字般深奥难记.在单词教学中,教师没能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没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单词
新一轮课革,要求教学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建立高校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政治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科目,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高考成绩,更会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