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伟:念念不忘大排档的气场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blue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人的城市记忆里,有两个标签式的符号,一个是西关小姐,一个是东山大少。昔日的东山大少出身官宦人家,不显山不露水,温和之下有火山。这次,在一家隐蔽于广州闹市的私人会所见到“黄振龙凉茶”的继承人黄昌伟,真正被他的不温不火打败。这个靠摆档起家,打造出一个凉茶王国的人,闲聊起家常,他觉得无外乎吃喝享乐,“这是岭南风情,叫温情”。
  
  记忆中的节目
  黄昌伟的样貌与实际年龄不相符,不惑之年的他看上去顶多而立。很想知道,这是不是因为他经常喝凉茶的缘故,他回答:是,也不是。
  往返外地,他必定要喝“斑痧”,这是他外公黄振龙的看家发明。因为可以代替拔罐和刮痧祛湿下火的功效,故名“斑痧”。不过,主要还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对黄昌伟来说,生活中有太多值得享受的内容,喝早茶、吃夜宵、去文明路排队买“太爷鸡”,在路边吃一碗云吞面,晚上着趿拖鞋坐在大排档和朋友聊天……“我很馋,我喜欢吃”,黄昌伟很肯定这一点,“我不光喜欢食物本身,更喜欢吃的形式。它们是广州人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节目。”只不过,吃的节目形式越来越模式化,让黄昌伟倍加珍惜,也有点惆怅。
  从小到大,黄昌伟都生活在越秀区,小时候的光景记忆犹新。那个时候,他家里住的是骑楼,一到晚上,骑楼下面便有邻居架起火炉子,大火上滋啦啦地烹出各色小炒,有黄鳝、田螺,还有干炒牛河,几张胶凳,一张塑料布上台,是一顿大餐。这是黄昌伟儿时记忆中的广州大排档,与现在的餐馆式夜市相去甚远,这种改变,他一直念念不忘:“气场是不一样的,那种大排档的气场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没有距离感,是平民式夜生活,没有钱照样能享受。”
  成功经营家族企业的黄昌伟,现在是东山少爷的代表人物。和老派的少爷们一样,他十分讲究生活品质。穿PRADA 的衬衣,系LV的腰带,搭着Hermès的外套,但这不妨碍他兜着车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寻吃找乐。
  如果跟黄昌伟讲广州美食,他可以意兴盎然地列举一气,顺便再告诉你这些东西的烹制工序,却没有一道大菜。他离不开猪肠粉、云吞面、牛腩粉,“那种小推车上的银丝细面,太美味了。只不过,现在很难找到,我曾开车找了很久,失望而归。”如此迷恋,不留在广州怎么办?“在国外,我可以炒饭,去超市里买姜葱,或者只是买一些腊肠,放在饭上蒸。腊肠的汤渗进饭里,吃一口,够香了。”
  如果跟他断续聊下去,你可能会饥肠辘辘。而对黄昌伟来说,他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最怀念的是小时候全家人在一起炸油角,一家人围成一堆一起干,小孩子图热闹,包的油角很丑,但特别欢快。大人们边包边聊,这是家庭乐趣。现在工作越来越多,过年都买现成的,这些宝贵的东西,有感情在里面。最能体现岭南的风情,那是一种温情。它可以让人回到更美的状态。”
  
  “我是童工来的”
  黄昌伟并不是生来就是“东山少爷”,小时候,他是在家门口摆档的“凉茶仔”。 “我是童工来的。”黄昌伟用一句很广州的普通话笑言。
  1984年,黄昌伟念小学的时候,母亲和舅舅在解放南路的家门口摆档卖“黄振龙”凉茶,一张小桌,一把大壶,是全部行头。黄昌伟经常要看摊位,街坊小孩来来往往,都喊他 “凉茶仔”,他是讨厌这个称呼,让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卑微的事。
  做过房产中介,做过DJ,再后来,黄昌伟还是接手了家传的凉茶业。创业阶段的艰辛是无法忘怀的。黄昌伟清楚记得,1995年他因为《南方日报》上的一篇小文章受到刺激。“角落里的一篇文章说凉茶业日渐式微,还配了一张黄振龙凉茶铺的照片,是我母亲在华贵路开的。那一刻,我非常悲凉,那时每天熬完凉茶的药渣,一大包一大包,都由我抬着去倒,那种味道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难道它会伴随着凉茶铺消失?”这件事激发了黄昌伟的斗志。1997年,他开始以连锁店的方式经营凉茶,从文昌路的第一家起身,现在拥有300多家店面。
  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黄昌伟一样样罗列,吃苦耐劳、享受工作、寻思着如何让手中的财富生出更大的财富,这些是广州创富者共有的特征,只不过在黄昌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罢了。还有什么?“一份庆幸。18岁时,家人要送我去英国留学,如果去了,我现在可能是一个拖家带口说着一口蹩脚英语的打工仔。当时签证没办下来,所以,20余年后,我的人生是现在这样的。”
  有点无心插柳的意思,但黄昌伟不愿意再做假设。因为他离不开广州。他渴望丽江,喜欢三亚,每年用四分之一的时间出国游历,甚至曾想过移居上海、厦门或者杭州,但他更愿意沉醉广州,体会花城的细腻。
  “虽然这座城市的空气质量还不太好,城市内容的附加值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但我越来越喜欢喝着茶,体会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它们的每一样,都让我感到亲切。这里有太多内容可以享受。如果,再票上一段粤剧《分飞燕》,我还能艳惊四座。”
其他文献
这是广州南郊某个超大楼盘连排别墅中的一栋,楼顶的天台被院子里的树木遮掩了一小部分,阳光透过树叶照射进南向的卧室,斑驳的影子在床边柜的花瓶上留下温暖的痕迹。  别墅不大,每层只有一个主要房间,但供杨颖一家四口人居住,已经非常宽敞。一层是客厅和餐厅、厨房;二层被用来做杨颖夫妇的主卧;三层装饰成粉红色调的公主房,由杨颖的妈妈带着3岁的外孙女俏俏住。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教育资源  这套别墅不是80后空
期刊
多年潜心研究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广州大学教授杨宏烈认为,从岭南的特色建筑西关大屋到依靠华侨建设的骑楼,再到现代化的楼盘小区,无论哪个年代,科技如何发展,颐和的人居环境应该都是多层次的。    《风尚周报》:你多年研究岭南建筑和城市建设规划,广州人的居住环境变化的轨迹大概是怎样?  杨宏烈:岭南建筑的最主要的风格就是西关大屋,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传统来说,它们都有穿堂风,这是中
期刊
珠宝界显然也有“贺岁档”。每逢新年,品牌总会发布不少以红色元素为主题的应景新款。没错,这个时候,红色最红。    “贺岁档”简直是眼下娱乐圈最火的话题。  对于一部影片来说,赶上贺岁这趟车,直接等于做了大型免费宣传。虽然最终的票房还要视群众口碑而定,但加入贺岁档,话题性足够,几乎已经成功了一半。女人们的购物欲也在此刻赶上了“贺岁档”而全面爆发,反正买东西对她们来说买的是梦想。新年显然是实现梦想的好
期刊
常听到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畅怀对田园生活之向往,但真正能放下的不多,多是一个“香格里拉”式的梦想。许冰属于少数派的勇者,3年前突然辞去一份不错的工作跑到小洲村买了一块地过起了隐居艺术家生活。    青砖绿水 一见钟情  2005年,还是摄影记者的许冰陪来广州采风的几位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去小洲村,民居沿河而建,居民枕河而居,随处可见的百年古榕浓荫蔽日,五六百年高龄的蚝壳屋见证着岭南的曾经沧海。同样是
期刊
黄子华走进来,一身黑,很瘦,像从电视里走下来,一点也没有走样。大部分的演员真人差过上镜,小部分是真人靓过上镜,而像黄子华这种真人如上镜的倒还真不多见。  杀了你你也不信眼前这个靓仔竟然已经五十——五十岁还这么靓仔,即是有“型”啰!黄子华的“型”是一种烂塌塌的“型”,是烂仔的“型”,“型”得来有点不羁,不羁得来又有点小小的羞涩,羞涩得来又又点小小的嘲弄,再加上200多度近视迷蒙眼神中弥散不去的小忧郁
期刊
不论什么年代,婚嫁总是人们最乐意谈论,也最肯花时间、折腾的事。一贯务实、低调的广州人也不例外。  旧时广州人的婚俗,承继着《周礼》之六礼,沿袭着中原的传统,又糅合了广州的本地特色。在这千年的传承中,说媒娶亲、上花轿的仪式慢慢简化,但掐算好良辰吉时,过大礼、搬嫁妆、安床、敬茶的风俗始终保持着,一整天紧凑而有序的热闹仪式始终带着浓浓广味。这不,看那些绕着万福路、连新路而行的新婚花车,便是广州永远的风景
期刊
“细蚊仔,有咩睇,骑楼底,批马蹄;马蹄爽,煲啖汤,汤有渣,食只虾……”从小长到大的西关童谣被何建新贴在自己家饭馆的墙上,时光带走了一切,连同他住了几十年的老屋。    地铁长寿路出站,穿过喧哗的人群,沿宝源路一排西关建筑向前走几步,便看到了何建兴的小饭馆,小饭馆是一座老旧的西关大屋改建而成,两旁两间较小的房子曾经和这间大屋是三兄弟住,现在早已隔开,中间老大这间最大,何建兴便稍作修葺改成了专做正宗西
期刊
广州人喜欢说“出去蒲”,特指晚上出去消遣;这与《现代汉语词典》里,“蒲”的动词解释“伏地而行”,有着很大的出入。就如同人们在晚上“蒲”的行踪一样,“蒲”的实际意思也很难捕捉,因为广州人的“蒲”配搭上不同的词汇,会演变出不同的意思。如:出去蒲、蒲头、蒲精,这些词汇,估计你即使在《现代粤语字典》里,也很难找到解释。总之,简单理解,“蒲”就是一种自由的态度。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广州“后生仔”(粤语
期刊
走进广州的横街窄巷,这里偶尔还有湿漉漉的麻石路。街坊们或聚在一起聊天,或打麻将打到热火朝天。“哇,做“二划鸡喔,”老爷爷亲切地招呼着刚放学的小妹妹。  “二划鸡”,一个怀旧、诙谐又地道的称呼,能让“老广”听了都会心微笑。语言,反映一个地区的人的思维,同样也反映个性,相反亦然。平和、“为食”、实在……是广州人的特点,也是广州话的特点。  有个烂gag:外地人问,广州为什么那么实在?用普通话答曰:“因
期刊
回忆往事常比往事本身更让人惊讶。  2009年的中国风尚,也许该从2008年圣诞节前一个月像蝗虫一样出现在伦敦各大百货公司的中国血拼者说起,从那时起到年底Chanel首次把2010年高级手工系列的发布搬到上海,中国市场挽救西方奢侈品群落的声音不绝如缕。  2009年的中国风尚,也许还可以从年初“国际影星”章子怡与男友私家海滩上调情的照片外泄事件说起,然而到年底时仍是关于“国际章”的新闻搅动隆冬风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