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阅读教学备受批判的根源往往就是,课堂上出现的状况与我们教师课前的预想完全吻合。因为这正是阅读教学中缺乏创造性的表现。其实,阅读教学中预设的教学任务是教师能够觉察到的,是显性的。然而,阅读教学中还有一种隐性的教学任务是我们万万不可忽视的。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感受、情绪因素不同,只要他们在阅读文本时大脑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就一定会出现让我们教师意想不到的“不确定”情形。就阅读教学目标而言,一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具体教学任务,不要大惊小怪;就教师行为方式而言,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思维水平“暂时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状态,将阅读教学由“教师中心”转向“师生对话”。如此,在充分的讨论与争辩中,在愉快的合作与交流中,在自主的体验和探究中,学生就会获得并提高语文素养。
1.卸去沉重的“学习目标”负担,还学生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
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教师不要在一开始就“示标”。因为教学一开始就“示标”,会在一定程度上“框定”学生阅读的思维视野,不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不“示标”,也决不是语文的课堂教学就“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目标意识必须是明确的。当学生兴味盎然士气激昂地在语文的河流中漂流搏击时,学生或许不知道他们究竟驰向哪里,泊到何处,然而教师是清楚的,教师就像一位高明又高超的雕刻家,关键之处“画龙点睛”,将学生的思维之灯点亮。
教师清晰的目标意识,还包括有一些一以贯之的阅读教学目标。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阅读一个材料,将给他们多长时间为适宜?教师就不能含糊,必须分分秒秒“斤斤计较”:我们可以依照《课程标准》,以7~9年级为例,“阶段目标”中对阅读界定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样算来,你让学生阅读的时间就不应该超过每分钟500字的“框算”,哪怕是多一秒钟也不行。
2.让学生自己去接触、阅读文本,在大量阅读实践中去理解、感悟文本。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语文实践。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太“清醒”、“明白”了:无论哪篇文章,都要庖丁解牛一般剖成几大块,缕分条析都给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主题思想”还得由教师一字一句的报给学生,学生再一字一句的记录下来;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学生,却根本没有语文实践的机会!我认为语文新课改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接触、阅读文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感悟、理解文本,既见“树木”更见“森林”,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比如对于“鲁迅”,学生或许在启蒙时期就有了了解,或许在一次阅读、一部电视专题片中会对其有较为深入的认识。教师如果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文章时,不直接将鲁迅的情况投影给同学,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的鲁迅,而是“点击”学生如何去查找资料了解鲁迅……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
很多时候我们更要让学生“意会”而无需教师“言传”。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我 “遭遇”了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这是非常富有人文情结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此,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展开评价、讨论。有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势利,也有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我对此不作介定,不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学生。从传统教学角度来看,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圆满的。然而我们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能力!要知道,衡量学生的阅读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
3.教师应该把握准确得当的“火候”,确保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课堂阅读的进度。教师不是学生阅读学习的“指示者”,然而不能指示绝不等于不能引导。我们所倡导的把阅读还给学生,是为了能尽课堂最大容量(其实是无尽的思维容量)让学生学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阅读进度,适时引导学生。
3.1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比较、甄别。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讨论学生提出的“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观点时,教师尽管不给学生结论,却至少要提醒学生这样几点:一、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区域文化,对人与人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二、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对人际关系有着不同的牵引力;三、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对小说中表现人和人间关系应该有基于人文的思考。
3.2教师不光是对学生“各执一词”的肯定与否定,更应引导学生去接受、容纳,将合理的观点或体验收为己有。“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如果人文化的去理解,学生个性化的答案当然不止一个:甲生会说“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面对一贫如洗、穷苦潦倒的于勒,他们马上翻脸不认人,至亲骨肉形同陌路,千方百计避而远之”;乙生会说“菲利普夫妇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们占有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财产。正是因为没有钱,他们全家人不得不忍受贫穷的辛酸,他们全家人实际上是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的生活已是自顾不暇,又怎么去管于勒这样一个浪荡公子呢?”;或许丙生、丁生还有许许多多的说法。这时,我对大家说:“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菲利普夫妇也够可怜的。但是像菲利普夫妇这样,对正在困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对的。除了我们前面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外,这篇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要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民主教学,循循善诱,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定能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出有思想、有见地的学生。
1.卸去沉重的“学习目标”负担,还学生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
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教师不要在一开始就“示标”。因为教学一开始就“示标”,会在一定程度上“框定”学生阅读的思维视野,不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不“示标”,也决不是语文的课堂教学就“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目标意识必须是明确的。当学生兴味盎然士气激昂地在语文的河流中漂流搏击时,学生或许不知道他们究竟驰向哪里,泊到何处,然而教师是清楚的,教师就像一位高明又高超的雕刻家,关键之处“画龙点睛”,将学生的思维之灯点亮。
教师清晰的目标意识,还包括有一些一以贯之的阅读教学目标。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阅读一个材料,将给他们多长时间为适宜?教师就不能含糊,必须分分秒秒“斤斤计较”:我们可以依照《课程标准》,以7~9年级为例,“阶段目标”中对阅读界定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样算来,你让学生阅读的时间就不应该超过每分钟500字的“框算”,哪怕是多一秒钟也不行。
2.让学生自己去接触、阅读文本,在大量阅读实践中去理解、感悟文本。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语文实践。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太“清醒”、“明白”了:无论哪篇文章,都要庖丁解牛一般剖成几大块,缕分条析都给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主题思想”还得由教师一字一句的报给学生,学生再一字一句的记录下来;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学生,却根本没有语文实践的机会!我认为语文新课改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接触、阅读文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感悟、理解文本,既见“树木”更见“森林”,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比如对于“鲁迅”,学生或许在启蒙时期就有了了解,或许在一次阅读、一部电视专题片中会对其有较为深入的认识。教师如果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文章时,不直接将鲁迅的情况投影给同学,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的鲁迅,而是“点击”学生如何去查找资料了解鲁迅……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
很多时候我们更要让学生“意会”而无需教师“言传”。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我 “遭遇”了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这是非常富有人文情结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此,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展开评价、讨论。有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势利,也有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我对此不作介定,不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学生。从传统教学角度来看,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圆满的。然而我们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能力!要知道,衡量学生的阅读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
3.教师应该把握准确得当的“火候”,确保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课堂阅读的进度。教师不是学生阅读学习的“指示者”,然而不能指示绝不等于不能引导。我们所倡导的把阅读还给学生,是为了能尽课堂最大容量(其实是无尽的思维容量)让学生学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阅读进度,适时引导学生。
3.1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比较、甄别。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讨论学生提出的“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观点时,教师尽管不给学生结论,却至少要提醒学生这样几点:一、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区域文化,对人与人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二、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对人际关系有着不同的牵引力;三、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对小说中表现人和人间关系应该有基于人文的思考。
3.2教师不光是对学生“各执一词”的肯定与否定,更应引导学生去接受、容纳,将合理的观点或体验收为己有。“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如果人文化的去理解,学生个性化的答案当然不止一个:甲生会说“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面对一贫如洗、穷苦潦倒的于勒,他们马上翻脸不认人,至亲骨肉形同陌路,千方百计避而远之”;乙生会说“菲利普夫妇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们占有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财产。正是因为没有钱,他们全家人不得不忍受贫穷的辛酸,他们全家人实际上是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的生活已是自顾不暇,又怎么去管于勒这样一个浪荡公子呢?”;或许丙生、丁生还有许许多多的说法。这时,我对大家说:“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菲利普夫妇也够可怜的。但是像菲利普夫妇这样,对正在困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对的。除了我们前面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外,这篇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要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民主教学,循循善诱,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定能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出有思想、有见地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