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拉小巫曾经是一名普通高校的“差生”。在立下出国留学的目标后,她开始写博客,把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以及在疯狂的备考过程中曾经迷茫、自我怀疑,最后凭借着信念、坚持与勤奋向自己的梦想步步靠近的过程都记录在了博客上。后来,这些博文被集结成书《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日记:写给为梦想而奋斗的人》。赴美留学后,她又把自己的留学经历写成了《考拉小巫的留学成长日记:写给在人生路上不曾停步的人》。现在,考拉小巫拥有近21万个微博粉丝、5万多个博客关注,豆瓣上还有以她名字命名的“考拉早起队”,里面聚集了众多为梦想奋斗的人,他们每天坚持早起、坚持“打卡”签到。
彭小六原本是三线城市的一位程序员。2015年开始在简书上写文章,从每天发布一篇读书笔记开始,到拥有了17万关注者,被称为“简书一哥”。他出版了《让未来现在就来:称为高效能的行动派》、《颠覆平庸:如何成为领先的少数派 》等多本畅销书。现在,彭小六的个人标签是:青年写作者、程序员、产品创业者、斜杠青年、知识管理专家、简书签约作者。
采铜是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乎大V,他在知乎回答过近1000个问题,被30多万人关注。2016年,他出版了《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一书,连续两个月登上豆瓣和亚马逊最受关注图书榜,入围亚马逊中国年度新锐作家榜。
上述这几个人,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交集,那就是写作。
如今,写作早已经不是作家、记者等文字工作者的专利。从博客、微博再到微信公众号,伴随自媒体的兴起,只要你有自己的专长,或在某个领域有深厚的积累,都可以用写作分享自己的经验或专业知识。或者,你也可以借助写作记录生活、探索内心。。
在这个全民写作时代,写作已经成为最好的自我投资方式之一。掌握写作技能,让写作成为你自我成长的有力工具,助力你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你通向更好未来的法宝。
提起写作,很多人认为这是个很“高大上”的词,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是才华横溢的人才能从事的工作。但其实,写作是一件门槛很低的事情,你只要有一支笔、一张纸,或者一部电脑、一部手机,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开始自己的写作之旅。并且,写作带给我们的好处也很多。
美国作家娜塔莉·戈德堡在《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一书中写道:“并不是人人都想写出最伟大的小说,但是人人都有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的愿望——或者在碌碌一生中,对我们所思、所感、所见、所闻的一种记录与感悟。写作是一条小径,让我们得以在小径中和自己相逢、相知、相守。”
她回忆起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写作时的触动:“读中小学的时候,我是个模范宝宝,在课堂上学习逗点、冒号和分号;写起作文来,句句清楚分明,然而既乏味又枯燥,文中不带一丝个人原创的想法和真实的感受。”
长大后,终于告别了写作文,写作也成为和她无关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下班后的回家途中,逛书店的时候,她看到一本薄薄的诗集,是艾瑞卡·琼的《水果和蔬菜》。“我翻开书页看到的第一首诗,讲的竟是煮茄子的事!我好惊讶:你的意思是说,这种事也可以拿来作文章吗?这么司空见惯的事物?我日常做的事?我茅塞顿开。”
正是这件事启发她拿起笔,开始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推动她成为一名作家和教授写作的老师。
娜塔莉的转变就在于她把写作不再看成高高在上,而是一件很平常,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社交网络的兴起,让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机会,写作,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对一个运动员来说,不能等灵感来了才去踢球,不能等灵感来了才去跑步,写作也是如此。写作和跑步一样,越常练习,表现越佳。很多成功的作家仰仗的是长期勤奋的练习,而不是灵感或天分。
著名作家马伯庸讲过一个故事:“我的一个同事兼朋友,和我同时入职,原来也在网上写写东西,水平比我高,很有灵气。我俩每次中午在食堂吃饭,他都会很兴奋地给我讲许多构想。我开始听得兴致勃勃,后来听烦了,问他你想了那么多,干嘛不写?他撇撇嘴,说想法还没成熟,琢磨琢磨再动笔。
我和他就不太一样,我脸皮厚,性子粗疏,光有一个念头就敢落笔,写点东西就上网去嘚瑟。每天下了班就趴在电脑前噼里啪啦打字,无论好的赖的,只管往下写。
我的坑一直在挖,他的构思,始终在脑洞里盘旋。”
多年过去了,那位同事现在还是上班族,每天早九晚五。马伯庸已经出版了多本畅销书,并获得了“银河奖”“人民文学奖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
被稱为创作“鬼才”的马伯庸,深知写作不是有才华就够了。“文笔虽然不比搬砖,但也得练。十几年真枪实弹地码字下来,再平庸的人,也至少能做到流畅。长时间不写东西,纵然天纵英才,提起笔来也是重逾千斤。无他,唯手熟耳。”
坚持写的人,一定会有回报。
简书作者、“21天爱上写作”活动的发起人弘丹说,自己的写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开写作,一部分是自由写作。通过公开写作,建立与这个世界的互动,传达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而通过自由写作,则可以释放生命的能量,找回生命的价值。
自由写作的英文是freewriting。“自由”的含义在于:我们写下的文字,不会有读者来评判,也并不会有老师给我们打分。因此完全可以天马行空地自我表达。自由写作课是创意写作培训班常用的一种练习方式,也是挖掘写作者潜力的一种方法。当一些作者遇到写作瓶颈或者一时找不到灵感时,也会采用自由写作的方式。
李华在《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一书中介绍了自由写作的方法: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5分钟、10分钟、20分钟,心无旁骛地书写。
只要想到什么写什么,不用管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华丽、逻辑是否清晰,只管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题材同样是自由的:计划自己一天的行程安排,写下自己对一件事物的看法,或者回忆那些过去让自己感动的时刻。写作的过程中不要修改,不要停止,即使是写“我不知道该写什么”这样的句子也要接着写下去,直到时间到了才停止。 自由写作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不失为一种减压的好方法,让自己从日常的忙碌工作状态解放出来,进入一种更加自由、放松的状态。
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写下的文字,比自己预想的更有价值。比如看完一部电影后,能写出精彩的影评,收获很多个赞。出去旅游,也可以写出精彩的游记。一旦写作成为你的生活方式,它就不再是负担,反而会促使你换一种眼光看待世界。写作爱好者路西说,以前,工作、学习、家庭,几点一线,我像一个机器人,只知道按程序处理事务。如今,每天的写作让我有机会像一个孩童,像一个陌生人一样睁大眼睛,用一种新奇的方式打量世界。我不再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对待眼前的景象。那些街道,那片天空,那列奔驰的地铁,开车行在路上,世界开始显出陌生又新奇的模样。我的目光所到之处,都带着好奇的思索。那些与我擦身而过的人,或和我四目相对的人,我都开始注意和了解。
你还记得曾经的梦想吗?现在实现了吗?
梦想没有实现,有时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也不是因为我们天赋不够,而是因为在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中,我们忙于“紧急但不重要的事”,而忘记了最初的梦想。
而每天坚持写作,正是提醒自己梦想的好方法。记录我们的目标和计划,督促我们每天都为目标和梦想做一点努力。
日本作家佐藤博提倡的晨间日记成为广为流传的方法。为什么要在早上,而不是晚上写日记?佐藤博认为,早上是与自己相处最好的时间。与晚上相比,早上的时间没有其他人打扰,一天刚开始,心态也较为平静,思考问题较为理性,对于昨天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也就会有比较公正和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和记录。日记会更注重事情本身而不是事情所引发的情绪。
佐藤博建议,写晨间日记时,专门记录短期目标和长远梦想。比如人生目标,年度目标和月度目标,每天早上写日记时,都能看到自己当初写下的目标,激励自己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在安排当天计划时落实。比如月度目标是“阅读4本时间管理类书籍”,计划每周一本,在每天写晨间日记时,看到阅读目标,就会计划今天抽出1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
就像古人讲的“吾日三省吾身”。通过记录晨间日记,每天反省自己的过去,并在当天的行动中付诸实施,对于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确实是值得尝试的方法。晨间日记是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完成梦想和目标的重要工具。每天为目标和梦想做一点努力,我们就会离实现目标越来越近。
战隼在100天行动分享中提到:高回报的生活习惯中的一个重要习惯就是写作。古典在谈到写作时说:如果行动和眼光让我们能看到未来工作生活的5步,那么写作能让我看到未来的10步。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曾说:“未来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影响力,增大影响力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演讲,二是写作。”
……
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很快就会发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写作技能在很多场合被频繁使用,写作能力强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不管是写公文、活动方案、项目计划书还是工作汇报、年终总结,都需要用到写作技巧。
虽然写作这么重要,但一说到写东西,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脑子一片空白,没什么好写的。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学识不够,积累太少,等多学习/有积累了再开始写。一晃几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拿起笔。
等自己有了想法再写,永远遥遥无期。不如先起步,先去尝试写,在写的过程中,自己在成长中不断迭代,就会越来越好。因为写作是一种输出,要想持续输出就要不断输入。
网友“美国往事”说,自己开了公号,开始写关于阅读方法的文章,原本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有些积累,但写了一周以后就觉得自己被榨干了,已经没东西可写了。那么,如何才能像些100000+的自媒体大V如咪蒙、六神磊磊、胡辛束那样,源源不断地輸出,风雨无阻,每天一更,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写出独到、深度的,有启发性的内容?答案就是要不断学习、深入思考。
写作会倒逼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我们常常都在思考,但很多时候属于有了想法,却没法表达,头脑中念头纷飞,落到纸面却觉得一片空白,或写出来显得干巴巴。此时,就是需要良好书面写作能力的时候了。因为要达到有效、清晰、得体的传递信息,就需要对分散的信息进行梳理、提炼,并有逻辑的呈现。书面写作能力很好的将思考力和表达力连接了起来。并且,浅显的想法无法成为一篇好的文章,要想持续输出,不能总是泛泛而谈,就要推动自己就写作的话题多角度地思考,形成更有深度的观点。
写作也会倒逼我们不断学习。写不下去,遇到瓶颈时,会去找相关的书籍来看,反思自己的方法,改进已有的方法,或者去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才会更加明确有效地去输入。
弘丹说,开始写作之后,她的阅读量从每年二十多本书增加到一百多本书。从宅在家里不善交谈到主动约陌生人聊天采访,这些都是写作带给她的变化。
经济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做复利,如今被其他领域沿用。复利的本质就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到A,不断循环。写作也是如此,写文章进行发布后,有人围观、评论、收藏、点赞、转发……有了这种反馈,在天性的驱使下,我们更容易坚持下去,而如果我们选择先输入再输出,那么因为输入的过程无法实时反馈,很容易半途而废。 因此,用输出倒逼输入,最终会形成这样一种复利积累:输出导致输入,同时输入强化输出,不断循环。这就是一种复利效应。
只要我们执行这个循环的次数足够多,输出对输入的影响足够大,那么个人的能力,将在这个复利效应中逐步积累,并快速提高。
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有一句话被广为引用: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和共享经济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趋向于从事自由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品牌。正如腾讯的微信公众号页面上的一句话: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网络的便捷给许多想要展示自我的普通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让优秀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同时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如果没有写作能力,个人价值就无法沉淀,也就无法与用户产生深度链接,如果不依靠内容为载体进行输出,即使专业水平再高,也仅限于在行业内,而难以产生更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职场作家、生涯规划师赵晓璃曾经像每一位来询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从事职业生涯咨询的咨询师并不少,你为何会找到我呢?”
对方的回答是:“因为看过你的文章”。
赵晓璃自述,自己在开始在网络写作的时候,已经是一位三岁孩子的妈妈,一家制造企业的财务经理,每天工作压力和强度很大,还要起早贪黑地从事网络写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她开通了自媒体公众号,不到半年的时间,有一篇文章被各大公众号转载,有一些出版社主动向她抛来了橄榄枝,希望合作出书。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像赵晓璃这样,原本是行业内默默无闻的人,通过写作被更多人认识,甚至有些成为了自媒体大咖,人们想到一个行业或领域,首先会想到他们的名字。这就是一种品牌效应。那么,要如何通过写作来创立个人品牌呢?
有几个要点:
一是要确立一个方向并坚持下去。因为坚持一点,容易更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一会儿写小说,一会儿写情感散文,一会儿写教程,就无法形成一个明确的个人标签。反之,集中一段时间连续写ppt,让大家都知道你是ppt高手,这个过程会短很多。而对于方向的选择,最好不要太过功利,盲目追逐热点,而是要结合自己的专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正阳公关合伙人师北宸建议,开始写作的时候从兴趣和热情切入更合适一些,如果期待通过写作来找一份工作,并不是一个高性价比的方式。因为自媒体写作定位就是个人优势和读者需求互相交叉的集合。找出会写、擅写并且能持续写的好内容,同时不断满足读者者“我要看”的需求。这样更容易坚持下去,也会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受众。
二是坚持一个平台:方便把所有粉丝聚焦到一个平台,产生规模效益。大家最熟悉的自媒体平台是微信公众号,但其实微信公众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平台,只有关注者才能收到推送。而诸如今日头条、简书、百家号等自媒体平台则是开放平台,新人也能得到曝光,更方便导入粉絲。在选择平台时,不妨结合自己的内容和领域:如果你的主要方向是写书评、影评,首选豆瓣;如果是学术干货,不妨选择知识型IP扎堆的平台知乎;如果是文学评论、诗歌,简书则是爱好写作的人的无门槛舞台。
确立好方向,选择好平台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短时间内大量输出优质内容,增加自己的曝光度,聚集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把内容传播出去。对象越精准,越容易形成粘性,引起传播。
当然,打造个人品牌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在用户群体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让自己的文章令读者读了之后能产生“信息增量”。一个别人没听过的故事、一个原来没有掌握的方法、一个之前没想到过的思考角度、一个给人启发的新的观点,这些都是信息增量。在平台上坚持输出价值、帮助他人、强化你的个人标签,打磨你的标准化产品,最终会形成自己的传播矩阵。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有畅所欲言,表达自我的机会,而写作,就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你,关注你的最好方式。
开始写吧,你的思想值得被看见。
彭小六原本是三线城市的一位程序员。2015年开始在简书上写文章,从每天发布一篇读书笔记开始,到拥有了17万关注者,被称为“简书一哥”。他出版了《让未来现在就来:称为高效能的行动派》、《颠覆平庸:如何成为领先的少数派 》等多本畅销书。现在,彭小六的个人标签是:青年写作者、程序员、产品创业者、斜杠青年、知识管理专家、简书签约作者。
采铜是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乎大V,他在知乎回答过近1000个问题,被30多万人关注。2016年,他出版了《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一书,连续两个月登上豆瓣和亚马逊最受关注图书榜,入围亚马逊中国年度新锐作家榜。
上述这几个人,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交集,那就是写作。
如今,写作早已经不是作家、记者等文字工作者的专利。从博客、微博再到微信公众号,伴随自媒体的兴起,只要你有自己的专长,或在某个领域有深厚的积累,都可以用写作分享自己的经验或专业知识。或者,你也可以借助写作记录生活、探索内心。。
在这个全民写作时代,写作已经成为最好的自我投资方式之一。掌握写作技能,让写作成为你自我成长的有力工具,助力你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你通向更好未来的法宝。
事事皆可写
提起写作,很多人认为这是个很“高大上”的词,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是才华横溢的人才能从事的工作。但其实,写作是一件门槛很低的事情,你只要有一支笔、一张纸,或者一部电脑、一部手机,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开始自己的写作之旅。并且,写作带给我们的好处也很多。
美国作家娜塔莉·戈德堡在《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一书中写道:“并不是人人都想写出最伟大的小说,但是人人都有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的愿望——或者在碌碌一生中,对我们所思、所感、所见、所闻的一种记录与感悟。写作是一条小径,让我们得以在小径中和自己相逢、相知、相守。”
她回忆起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写作时的触动:“读中小学的时候,我是个模范宝宝,在课堂上学习逗点、冒号和分号;写起作文来,句句清楚分明,然而既乏味又枯燥,文中不带一丝个人原创的想法和真实的感受。”
长大后,终于告别了写作文,写作也成为和她无关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下班后的回家途中,逛书店的时候,她看到一本薄薄的诗集,是艾瑞卡·琼的《水果和蔬菜》。“我翻开书页看到的第一首诗,讲的竟是煮茄子的事!我好惊讶:你的意思是说,这种事也可以拿来作文章吗?这么司空见惯的事物?我日常做的事?我茅塞顿开。”
正是这件事启发她拿起笔,开始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推动她成为一名作家和教授写作的老师。
娜塔莉的转变就在于她把写作不再看成高高在上,而是一件很平常,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社交网络的兴起,让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机会,写作,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练习比天分更重要
对一个运动员来说,不能等灵感来了才去踢球,不能等灵感来了才去跑步,写作也是如此。写作和跑步一样,越常练习,表现越佳。很多成功的作家仰仗的是长期勤奋的练习,而不是灵感或天分。
著名作家马伯庸讲过一个故事:“我的一个同事兼朋友,和我同时入职,原来也在网上写写东西,水平比我高,很有灵气。我俩每次中午在食堂吃饭,他都会很兴奋地给我讲许多构想。我开始听得兴致勃勃,后来听烦了,问他你想了那么多,干嘛不写?他撇撇嘴,说想法还没成熟,琢磨琢磨再动笔。
我和他就不太一样,我脸皮厚,性子粗疏,光有一个念头就敢落笔,写点东西就上网去嘚瑟。每天下了班就趴在电脑前噼里啪啦打字,无论好的赖的,只管往下写。
我的坑一直在挖,他的构思,始终在脑洞里盘旋。”
多年过去了,那位同事现在还是上班族,每天早九晚五。马伯庸已经出版了多本畅销书,并获得了“银河奖”“人民文学奖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
被稱为创作“鬼才”的马伯庸,深知写作不是有才华就够了。“文笔虽然不比搬砖,但也得练。十几年真枪实弹地码字下来,再平庸的人,也至少能做到流畅。长时间不写东西,纵然天纵英才,提起笔来也是重逾千斤。无他,唯手熟耳。”
坚持写的人,一定会有回报。
从自由写作开始
简书作者、“21天爱上写作”活动的发起人弘丹说,自己的写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开写作,一部分是自由写作。通过公开写作,建立与这个世界的互动,传达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而通过自由写作,则可以释放生命的能量,找回生命的价值。
自由写作的英文是freewriting。“自由”的含义在于:我们写下的文字,不会有读者来评判,也并不会有老师给我们打分。因此完全可以天马行空地自我表达。自由写作课是创意写作培训班常用的一种练习方式,也是挖掘写作者潜力的一种方法。当一些作者遇到写作瓶颈或者一时找不到灵感时,也会采用自由写作的方式。
李华在《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一书中介绍了自由写作的方法: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5分钟、10分钟、20分钟,心无旁骛地书写。
只要想到什么写什么,不用管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华丽、逻辑是否清晰,只管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题材同样是自由的:计划自己一天的行程安排,写下自己对一件事物的看法,或者回忆那些过去让自己感动的时刻。写作的过程中不要修改,不要停止,即使是写“我不知道该写什么”这样的句子也要接着写下去,直到时间到了才停止。 自由写作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不失为一种减压的好方法,让自己从日常的忙碌工作状态解放出来,进入一种更加自由、放松的状态。
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写下的文字,比自己预想的更有价值。比如看完一部电影后,能写出精彩的影评,收获很多个赞。出去旅游,也可以写出精彩的游记。一旦写作成为你的生活方式,它就不再是负担,反而会促使你换一种眼光看待世界。写作爱好者路西说,以前,工作、学习、家庭,几点一线,我像一个机器人,只知道按程序处理事务。如今,每天的写作让我有机会像一个孩童,像一个陌生人一样睁大眼睛,用一种新奇的方式打量世界。我不再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对待眼前的景象。那些街道,那片天空,那列奔驰的地铁,开车行在路上,世界开始显出陌生又新奇的模样。我的目光所到之处,都带着好奇的思索。那些与我擦身而过的人,或和我四目相对的人,我都开始注意和了解。
用晨间日记记录梦想
你还记得曾经的梦想吗?现在实现了吗?
梦想没有实现,有时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也不是因为我们天赋不够,而是因为在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中,我们忙于“紧急但不重要的事”,而忘记了最初的梦想。
而每天坚持写作,正是提醒自己梦想的好方法。记录我们的目标和计划,督促我们每天都为目标和梦想做一点努力。
日本作家佐藤博提倡的晨间日记成为广为流传的方法。为什么要在早上,而不是晚上写日记?佐藤博认为,早上是与自己相处最好的时间。与晚上相比,早上的时间没有其他人打扰,一天刚开始,心态也较为平静,思考问题较为理性,对于昨天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也就会有比较公正和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和记录。日记会更注重事情本身而不是事情所引发的情绪。
佐藤博建议,写晨间日记时,专门记录短期目标和长远梦想。比如人生目标,年度目标和月度目标,每天早上写日记时,都能看到自己当初写下的目标,激励自己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在安排当天计划时落实。比如月度目标是“阅读4本时间管理类书籍”,计划每周一本,在每天写晨间日记时,看到阅读目标,就会计划今天抽出1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
就像古人讲的“吾日三省吾身”。通过记录晨间日记,每天反省自己的过去,并在当天的行动中付诸实施,对于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确实是值得尝试的方法。晨间日记是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完成梦想和目标的重要工具。每天为目标和梦想做一点努力,我们就会离实现目标越来越近。
用输出倒逼输入
战隼在100天行动分享中提到:高回报的生活习惯中的一个重要习惯就是写作。古典在谈到写作时说:如果行动和眼光让我们能看到未来工作生活的5步,那么写作能让我看到未来的10步。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曾说:“未来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影响力,增大影响力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演讲,二是写作。”
……
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很快就会发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写作技能在很多场合被频繁使用,写作能力强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不管是写公文、活动方案、项目计划书还是工作汇报、年终总结,都需要用到写作技巧。
虽然写作这么重要,但一说到写东西,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脑子一片空白,没什么好写的。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学识不够,积累太少,等多学习/有积累了再开始写。一晃几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拿起笔。
等自己有了想法再写,永远遥遥无期。不如先起步,先去尝试写,在写的过程中,自己在成长中不断迭代,就会越来越好。因为写作是一种输出,要想持续输出就要不断输入。
网友“美国往事”说,自己开了公号,开始写关于阅读方法的文章,原本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有些积累,但写了一周以后就觉得自己被榨干了,已经没东西可写了。那么,如何才能像些100000+的自媒体大V如咪蒙、六神磊磊、胡辛束那样,源源不断地輸出,风雨无阻,每天一更,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写出独到、深度的,有启发性的内容?答案就是要不断学习、深入思考。
写作会倒逼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我们常常都在思考,但很多时候属于有了想法,却没法表达,头脑中念头纷飞,落到纸面却觉得一片空白,或写出来显得干巴巴。此时,就是需要良好书面写作能力的时候了。因为要达到有效、清晰、得体的传递信息,就需要对分散的信息进行梳理、提炼,并有逻辑的呈现。书面写作能力很好的将思考力和表达力连接了起来。并且,浅显的想法无法成为一篇好的文章,要想持续输出,不能总是泛泛而谈,就要推动自己就写作的话题多角度地思考,形成更有深度的观点。
写作也会倒逼我们不断学习。写不下去,遇到瓶颈时,会去找相关的书籍来看,反思自己的方法,改进已有的方法,或者去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才会更加明确有效地去输入。
弘丹说,开始写作之后,她的阅读量从每年二十多本书增加到一百多本书。从宅在家里不善交谈到主动约陌生人聊天采访,这些都是写作带给她的变化。
经济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做复利,如今被其他领域沿用。复利的本质就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到A,不断循环。写作也是如此,写文章进行发布后,有人围观、评论、收藏、点赞、转发……有了这种反馈,在天性的驱使下,我们更容易坚持下去,而如果我们选择先输入再输出,那么因为输入的过程无法实时反馈,很容易半途而废。 因此,用输出倒逼输入,最终会形成这样一种复利积累:输出导致输入,同时输入强化输出,不断循环。这就是一种复利效应。
只要我们执行这个循环的次数足够多,输出对输入的影响足够大,那么个人的能力,将在这个复利效应中逐步积累,并快速提高。
打造个人品牌
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有一句话被广为引用: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和共享经济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趋向于从事自由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品牌。正如腾讯的微信公众号页面上的一句话: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网络的便捷给许多想要展示自我的普通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让优秀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同时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如果没有写作能力,个人价值就无法沉淀,也就无法与用户产生深度链接,如果不依靠内容为载体进行输出,即使专业水平再高,也仅限于在行业内,而难以产生更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职场作家、生涯规划师赵晓璃曾经像每一位来询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从事职业生涯咨询的咨询师并不少,你为何会找到我呢?”
对方的回答是:“因为看过你的文章”。
赵晓璃自述,自己在开始在网络写作的时候,已经是一位三岁孩子的妈妈,一家制造企业的财务经理,每天工作压力和强度很大,还要起早贪黑地从事网络写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她开通了自媒体公众号,不到半年的时间,有一篇文章被各大公众号转载,有一些出版社主动向她抛来了橄榄枝,希望合作出书。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像赵晓璃这样,原本是行业内默默无闻的人,通过写作被更多人认识,甚至有些成为了自媒体大咖,人们想到一个行业或领域,首先会想到他们的名字。这就是一种品牌效应。那么,要如何通过写作来创立个人品牌呢?
有几个要点:
一是要确立一个方向并坚持下去。因为坚持一点,容易更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一会儿写小说,一会儿写情感散文,一会儿写教程,就无法形成一个明确的个人标签。反之,集中一段时间连续写ppt,让大家都知道你是ppt高手,这个过程会短很多。而对于方向的选择,最好不要太过功利,盲目追逐热点,而是要结合自己的专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正阳公关合伙人师北宸建议,开始写作的时候从兴趣和热情切入更合适一些,如果期待通过写作来找一份工作,并不是一个高性价比的方式。因为自媒体写作定位就是个人优势和读者需求互相交叉的集合。找出会写、擅写并且能持续写的好内容,同时不断满足读者者“我要看”的需求。这样更容易坚持下去,也会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受众。
二是坚持一个平台:方便把所有粉丝聚焦到一个平台,产生规模效益。大家最熟悉的自媒体平台是微信公众号,但其实微信公众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平台,只有关注者才能收到推送。而诸如今日头条、简书、百家号等自媒体平台则是开放平台,新人也能得到曝光,更方便导入粉絲。在选择平台时,不妨结合自己的内容和领域:如果你的主要方向是写书评、影评,首选豆瓣;如果是学术干货,不妨选择知识型IP扎堆的平台知乎;如果是文学评论、诗歌,简书则是爱好写作的人的无门槛舞台。
确立好方向,选择好平台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短时间内大量输出优质内容,增加自己的曝光度,聚集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把内容传播出去。对象越精准,越容易形成粘性,引起传播。
当然,打造个人品牌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在用户群体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让自己的文章令读者读了之后能产生“信息增量”。一个别人没听过的故事、一个原来没有掌握的方法、一个之前没想到过的思考角度、一个给人启发的新的观点,这些都是信息增量。在平台上坚持输出价值、帮助他人、强化你的个人标签,打磨你的标准化产品,最终会形成自己的传播矩阵。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有畅所欲言,表达自我的机会,而写作,就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你,关注你的最好方式。
开始写吧,你的思想值得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