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研学旅行重视程度逐步提升,研学旅行课程教学模式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加强研学旅行于小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本文对研学旅行课程观予以简单阐述,并对研学旅行于课程应用中的教学设计提出几点建议如设立研学旅行课程主题、丰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等,同时以《我躺在绿色草地上》歌曲教学为例进行分析,望借此不断优化研学旅行教育模式。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研学旅行;课程观
近几年,我国将研学旅行加入中小学课程实践范围内,并推出多种政策,大力发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不仅为适应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文化遗址、革命圣地及旅游景区已逐步成为学生第二课堂。此外,借助集中食宿及集体旅行等方式,设立的学习、旅行相结合的教育新形式,不仅为重要教学内容,也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对所出现的问题予以积极解决,推动综合教育模式不断创新。
一、 研学旅行课程观
依据研学旅行课程实践而言,后现代课程观、现代课程观二者间均有混杂,中小学校即从不同课程观出发,对研学旅行课程属性予以理解。如部分学校将研学旅行作为学科课程的伸展,于原有学科体系中加入研学旅行课程;其中也存在部分学校将研学旅行归为校本课程,将原有课程作为基础,开设主体活动课程,也有另一部分学校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小学生兴趣特点,组建学生兴趣小组,或以各自班级为活动单位构建主体活动课程;还有部分学校理解本地旅行资源,开设活动课程。由上述内容可知,学校课程结构随着课程开设重点不同而随之变化,因此,课程评价体系也各不相同。课程设计过程中,因各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条件不同,课程考量权重也不尽相同。
实际上,研学课程实际开展中,保障机制、师资设置、管理体系及组织架构为必不可少的构成条件。研学课程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学校为降低课程实施难度,减少活动成本,将此课程加至学科课程之上,以展现课程综合性。依据现代课程观,课程开发过程中,大部分课程设计者均希望将社会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学科中心论予以有机结合,确保课程平衡。此外,研学旅行课程创建需加深课程属性认知,累积经验,完善研学课程体系创建。
二、 研学旅行应用设计
(一) 设立研学旅行课程主题
创新能力为新时期所需人才的必备能力,因高年级小学生对部分事物已形成初步概念,因此于此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为适宜。所以,小学教师于研学旅行课程中加入强化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主题,于活动开展过程中,设计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赋予高年级小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研学旅行路线设计时,可选择部分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旅行线路,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现阶段教育领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二者间融合度较低,使得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较差、活动参与积极性较低。所以,设计课程主题时可将自然活动、社会活动作为设计重点,让学生于课程实践活动中,激发自身对自然的热爱,提升学生社会活动实践能力。如以音乐教学为例,音乐教师教授《我躺在绿色草地上》一曲中“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飞上那高远的蓝天”一句时,可让学生依据歌词内容进行实践活动并展开想象,对自然进行探索,既可加深学生对此曲的记忆,又可调动学生对自然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二) 丰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尽管现阶段学生课程内容不断充实,但多为书本内容,实践内容较少。此种教育模式下,学生难以对课本知识予以深刻理解。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课程教育模式,可将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活动予以有机结合,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于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仅凭课本知识难以同社会发展现状予以有效衔接。而研学旅行课程模式,可弥补此类缺陷。研学旅行因自身课程形式灵活度较高,设计空间较大,可充分满足多种课程实际需求。此外,音乐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观看音乐表演、乐器演奏等,让学生充分感知到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于职业发展过程中,专业素养并非唯一评判标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尤为重要,而研学旅行可为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提供良好发展空间。
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课程重要性认知不足、课程定位不准确为此课程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学校自身的政策制定、师资力量及旅行资源等基础设施也会对研学旅行课程教育质量形成一定限制。现阶段研学旅行课程中所强调的集体性为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因素。研学旅行未来发展趋势,需充分满足个性化教学、多样化教学需求,同时也将逐渐成为高年级小学生深化生命认知,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璐,曾素林.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8(1):8-12.
[2]任虹燕.研学旅行课程在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德育,2017(9):24-26.
[3]王雪.研学旅行发展的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6):273-274.
作者简介:
李靖华,甘肅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回民小学。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研学旅行;课程观
近几年,我国将研学旅行加入中小学课程实践范围内,并推出多种政策,大力发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不仅为适应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文化遗址、革命圣地及旅游景区已逐步成为学生第二课堂。此外,借助集中食宿及集体旅行等方式,设立的学习、旅行相结合的教育新形式,不仅为重要教学内容,也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对所出现的问题予以积极解决,推动综合教育模式不断创新。
一、 研学旅行课程观
依据研学旅行课程实践而言,后现代课程观、现代课程观二者间均有混杂,中小学校即从不同课程观出发,对研学旅行课程属性予以理解。如部分学校将研学旅行作为学科课程的伸展,于原有学科体系中加入研学旅行课程;其中也存在部分学校将研学旅行归为校本课程,将原有课程作为基础,开设主体活动课程,也有另一部分学校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小学生兴趣特点,组建学生兴趣小组,或以各自班级为活动单位构建主体活动课程;还有部分学校理解本地旅行资源,开设活动课程。由上述内容可知,学校课程结构随着课程开设重点不同而随之变化,因此,课程评价体系也各不相同。课程设计过程中,因各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条件不同,课程考量权重也不尽相同。
实际上,研学课程实际开展中,保障机制、师资设置、管理体系及组织架构为必不可少的构成条件。研学课程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学校为降低课程实施难度,减少活动成本,将此课程加至学科课程之上,以展现课程综合性。依据现代课程观,课程开发过程中,大部分课程设计者均希望将社会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学科中心论予以有机结合,确保课程平衡。此外,研学旅行课程创建需加深课程属性认知,累积经验,完善研学课程体系创建。
二、 研学旅行应用设计
(一) 设立研学旅行课程主题
创新能力为新时期所需人才的必备能力,因高年级小学生对部分事物已形成初步概念,因此于此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为适宜。所以,小学教师于研学旅行课程中加入强化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主题,于活动开展过程中,设计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赋予高年级小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研学旅行路线设计时,可选择部分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旅行线路,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现阶段教育领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二者间融合度较低,使得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较差、活动参与积极性较低。所以,设计课程主题时可将自然活动、社会活动作为设计重点,让学生于课程实践活动中,激发自身对自然的热爱,提升学生社会活动实践能力。如以音乐教学为例,音乐教师教授《我躺在绿色草地上》一曲中“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飞上那高远的蓝天”一句时,可让学生依据歌词内容进行实践活动并展开想象,对自然进行探索,既可加深学生对此曲的记忆,又可调动学生对自然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二) 丰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尽管现阶段学生课程内容不断充实,但多为书本内容,实践内容较少。此种教育模式下,学生难以对课本知识予以深刻理解。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课程教育模式,可将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活动予以有机结合,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于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仅凭课本知识难以同社会发展现状予以有效衔接。而研学旅行课程模式,可弥补此类缺陷。研学旅行因自身课程形式灵活度较高,设计空间较大,可充分满足多种课程实际需求。此外,音乐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观看音乐表演、乐器演奏等,让学生充分感知到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于职业发展过程中,专业素养并非唯一评判标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尤为重要,而研学旅行可为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提供良好发展空间。
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课程重要性认知不足、课程定位不准确为此课程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学校自身的政策制定、师资力量及旅行资源等基础设施也会对研学旅行课程教育质量形成一定限制。现阶段研学旅行课程中所强调的集体性为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因素。研学旅行未来发展趋势,需充分满足个性化教学、多样化教学需求,同时也将逐渐成为高年级小学生深化生命认知,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璐,曾素林.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8(1):8-12.
[2]任虹燕.研学旅行课程在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德育,2017(9):24-26.
[3]王雪.研学旅行发展的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6):273-274.
作者简介:
李靖华,甘肅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回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