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界五十年代,海量气势恢宏的电影涌入整个市场,以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大白鲨》为转折点,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时代来临。中国电影人选择直接将那些高成本投入、高科技制作手段、大明星的“巨型”影片称为大片,由此看来“中国大片”仅仅是“中国式大片”,即制作投资成本巨大的影片。中国式大片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电影进入了以市场机制的时代。随着中国高投资的大片越来越多进入市场。“中国式大片”的语境真正产生。
关键词:中国式大片;市场
一、何谓大片
1.世界大片的发展史。1895年12月28日,法国里昂路易兄弟于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公映了《火车到站》(Arrival of a Train at the station)等数10个电影短片,世界电影由此诞生。
最初的电影由于声音技术限制,尚不能达到影音同画,观众观影过程中虽有剧本写手以“间幕”的文字形式补充暗示剧情,但仍因缺乏与银幕画面相匹配的声效和对白略显遗憾。随着电子工业技术的发展,这种遗憾得到了弥补。华纳于1927年推出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大受欢迎,这种正反馈加快了彩色电影产生的步伐。1935年摄制的《名利场》(Vanity Fair)标志着彩色电影时代的来临。
除了技术限制,影响电影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市场需求、时政环境、文化诉求等,其中聚焦于市场需求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中期,在电影大国美国的土壤中,孕育了一种新电影形式。由于大量移民造成电影院客流量的流失,随后的耐用品投资也侵占了不少民众的资金配额,又因此时电影界出现一些负面新闻及新媒体电视于电影市场的竞争,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整个电影界处于生死关头,如何以一定资金最大程度获得足够利益成为当时整个电影界首要解决的难题,在众多意见中最受认同的是缩减电影制作的数量,将资金大比例投放在少量大制作中。效果显而易见,这种高质量娱乐似乎绑足了观众的钱夹。
20世界五十年代,海量气势恢宏的电影涌入市场,以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大白鲨》为转折点,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时代来临。紧随其后的灾难性大片《2012》又以雷霆之势席卷全球,首映短短10天,斩获4.5亿美元的巨大票房。
2.中国式大片。一般高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和大市场高回报的制作被广泛称为大片,但在中国,由于数据采集等技术性限制,以及尚不成熟的大环境还不能提供较为准确的影响票房因素所需数据,因此国内对大制作是否有高收益回报并不能准确估测,相比滞后的收集完票房数据后再去定义片子为大片这种稍显耗时的方式,中国电影人选择直接将那些高成本投入、高科技制作手段、大明星的“巨型”影片称为大片,由此看来“中国大片”是指“中国式大片”。
2000年,李安凭《卧虎藏龙》名扬海内,有评论《卧虎藏龙》为下了一连串金蛋,除喜获4项奥斯卡奖项外,截止2013年,全球票房已达2.28亿美金。由此看来,古装+武侠的电影模式似乎成为打开全球市场的挈机,毫无疑问,这点被精明的中国电影投资商所洞悉,面对这块放在悬崖上的蛋糕,投资商们行动了。
尽管,对高投资是否等同于高收入,投资商们并不十拿九稳。但在西方-好莱坞霸权夹缝中生存的中国式大片迄今为止的尝试都收获丰硕。这些案例暗含的巨大收益已足够吸引更多的冒险者勇往直前,因为每个制作人在开始制作伊始都坚信自己并非上帝不眷顾的倒霉蛋。由此,更多资金涌入电影市场,不仅大片,整个电影产业都进入了一个新常态—市场机制的时代。“中国式大片”的语境从此真正产生。
二、中国式大片的发展前景
1.中国式大片的不足成因。叫座并等同叫好,中国式大片低评如潮,有形容《英雄》单薄得像一张纸,《无极》虚幻得像一场梦,《夜宴》俗气得像一顿晚饭。此类反映了这些大片的通病,即华丽但空虚。
批判者因批判而存在,他们认为电影一类的文化是社会的“社会胶”,但按照交换价值被生产的大片,其精神价值却被强加利润追求,影片完全变成了商品,捆绑上了生产者自己生产的梦,而非为人们需要而存在。 这是大片都逃不脱被批判的一个重要原因。
遗憾的是,投资商并不将其作为重点参考,他们显然最欣赏的是市场需求,假如通过只要加入精湛特效,引进先进制作技术,利用大明星效就能吸引足量观众,那么又何须多此一举浪费更多时间精力的去雕琢剧本内容呐?事实上,观众的表现也足够说明这点。观众去影院的目的绝不是批判,有为了偶像,为了精致的特效场景,甚至不少是为了无聊而去,至于影评,需要浪费不少时间精力,这显然与为了娱乐休闲而去观影的观众目的不符,因此只有极少数会专门抽出时间做出电影评价。因此影评很大程度上并不代表大部分受众的声音。
举例去年最卖座的华语电影《泰囧》迄今为止中国内地总票房12.67亿,但豆瓣网影评却不足一万五。再者受众基本属于一个群体,即一定经济文化水平,有较多闲暇时间的青中年。显然这并不能代表大部分受众。
大片是市场机制的产物,期许并非兼得收益与声誉,迄今为止,它都将经济考虑放在首位。
从影人在拍摄前调查观众喜好,对票房做出预估,然而众口难调,要赢得大多数认同,在参考文化程度、背景等一系列因素后,叙事简单、愉悦性更强的“大制作”更能取悦大众,这就意味着对艺术价值的忽略。也许一开始创作者是妥协,但最后妥协会变成习惯。
2.国际形式下中国式大片的发展前景。随着中国GDP的提高,选择精致,场面宏大的大片将成为一种观影趋势。但大片数量的增加也将养娇观众的胃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播界限的模糊,观众的话语权变得更大。举例近来兴起的一种主流的宣传方式,明星路演,即明星在电影上映期间去往各大影院对影片进行亲身宣传,以此扩大影片口碑,吸引观影人群。由此可见未来演员将不再局限于银幕,观众也不再仅仅是观影。
这种新局面的出现势必伴随整个电影产业运作的调整,当观众对精致华丽、群星效应产生审美疲劳,态度从新鲜变得挑剔,当大片之间出现市场竞争,对产生更有艺术视野的叙事,上升精神层面的大片是迫切需求,提高质量成为中国式大片的明智之举。
任何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想要生生不息必然需要动力源泉,撇开少量为政治服务的大制作,大片的生存动力显然是观众的需求。如何真正满足观众需求,而不是去创造观众的需求是整个电影产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大片作为整个电影产业占据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票房主体,它的走向不仅是文化部门思考的重头戏,也是每个从影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融合不可避免,就海外市场而言,尽管我们已经通过宏大的中国式场面吸引了一批观众,但仅仅局限于古装+武侠的一隅,肯定不是中国式大片的发展的最终目的,往更多方向的努力才会促进其题材的扩宽。
提及中国式大片发展前景,有持两极论的认为未来中国式大片会朝着为了获奖参加电影节而创作,或者像《英雄》这样迎合市场的商业大片,这样的看法显得过于极端,艺术与市场相互联系才不显偏颇,或许一时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但是,相信随着未来电影人创作技术的提升,以及电影市场的成熟,兼顾市场与艺术的大片才是中国式大片的最终走向。
三、结语
综合来看,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尚显稚嫩,尽管同时获得电影界和受众认可才是众望所归,但是就目前中国的电影环境来看,受限于文化程度、生活水平的制约,受众的精神方面期许基本还停留在娱乐层面。尽管,为了吸引受众而一味的传递虚假的需求不可取,但在市场机制不够成熟的基础上,要遏制这样的现象也非一时所能,未来,在提升摄制技术的同时,中国式大片还应朝着多元的、创作内涵更丰富、精神价值更高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 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 余靖静.古装-大片-动作,中国取悦海外的“法宝”.
[3] 和讯新闻:《卧虎藏龙》票房2.28亿美元 好莱坞争抢拍前传.hhttp://news.hexun.com/2013-02-26/151492417.html, 2013-02-26.
关键词:中国式大片;市场
一、何谓大片
1.世界大片的发展史。1895年12月28日,法国里昂路易兄弟于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公映了《火车到站》(Arrival of a Train at the station)等数10个电影短片,世界电影由此诞生。
最初的电影由于声音技术限制,尚不能达到影音同画,观众观影过程中虽有剧本写手以“间幕”的文字形式补充暗示剧情,但仍因缺乏与银幕画面相匹配的声效和对白略显遗憾。随着电子工业技术的发展,这种遗憾得到了弥补。华纳于1927年推出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大受欢迎,这种正反馈加快了彩色电影产生的步伐。1935年摄制的《名利场》(Vanity Fair)标志着彩色电影时代的来临。
除了技术限制,影响电影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市场需求、时政环境、文化诉求等,其中聚焦于市场需求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中期,在电影大国美国的土壤中,孕育了一种新电影形式。由于大量移民造成电影院客流量的流失,随后的耐用品投资也侵占了不少民众的资金配额,又因此时电影界出现一些负面新闻及新媒体电视于电影市场的竞争,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整个电影界处于生死关头,如何以一定资金最大程度获得足够利益成为当时整个电影界首要解决的难题,在众多意见中最受认同的是缩减电影制作的数量,将资金大比例投放在少量大制作中。效果显而易见,这种高质量娱乐似乎绑足了观众的钱夹。
20世界五十年代,海量气势恢宏的电影涌入市场,以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大白鲨》为转折点,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时代来临。紧随其后的灾难性大片《2012》又以雷霆之势席卷全球,首映短短10天,斩获4.5亿美元的巨大票房。
2.中国式大片。一般高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和大市场高回报的制作被广泛称为大片,但在中国,由于数据采集等技术性限制,以及尚不成熟的大环境还不能提供较为准确的影响票房因素所需数据,因此国内对大制作是否有高收益回报并不能准确估测,相比滞后的收集完票房数据后再去定义片子为大片这种稍显耗时的方式,中国电影人选择直接将那些高成本投入、高科技制作手段、大明星的“巨型”影片称为大片,由此看来“中国大片”是指“中国式大片”。
2000年,李安凭《卧虎藏龙》名扬海内,有评论《卧虎藏龙》为下了一连串金蛋,除喜获4项奥斯卡奖项外,截止2013年,全球票房已达2.28亿美金。由此看来,古装+武侠的电影模式似乎成为打开全球市场的挈机,毫无疑问,这点被精明的中国电影投资商所洞悉,面对这块放在悬崖上的蛋糕,投资商们行动了。
尽管,对高投资是否等同于高收入,投资商们并不十拿九稳。但在西方-好莱坞霸权夹缝中生存的中国式大片迄今为止的尝试都收获丰硕。这些案例暗含的巨大收益已足够吸引更多的冒险者勇往直前,因为每个制作人在开始制作伊始都坚信自己并非上帝不眷顾的倒霉蛋。由此,更多资金涌入电影市场,不仅大片,整个电影产业都进入了一个新常态—市场机制的时代。“中国式大片”的语境从此真正产生。
二、中国式大片的发展前景
1.中国式大片的不足成因。叫座并等同叫好,中国式大片低评如潮,有形容《英雄》单薄得像一张纸,《无极》虚幻得像一场梦,《夜宴》俗气得像一顿晚饭。此类反映了这些大片的通病,即华丽但空虚。
批判者因批判而存在,他们认为电影一类的文化是社会的“社会胶”,但按照交换价值被生产的大片,其精神价值却被强加利润追求,影片完全变成了商品,捆绑上了生产者自己生产的梦,而非为人们需要而存在。 这是大片都逃不脱被批判的一个重要原因。
遗憾的是,投资商并不将其作为重点参考,他们显然最欣赏的是市场需求,假如通过只要加入精湛特效,引进先进制作技术,利用大明星效就能吸引足量观众,那么又何须多此一举浪费更多时间精力的去雕琢剧本内容呐?事实上,观众的表现也足够说明这点。观众去影院的目的绝不是批判,有为了偶像,为了精致的特效场景,甚至不少是为了无聊而去,至于影评,需要浪费不少时间精力,这显然与为了娱乐休闲而去观影的观众目的不符,因此只有极少数会专门抽出时间做出电影评价。因此影评很大程度上并不代表大部分受众的声音。
举例去年最卖座的华语电影《泰囧》迄今为止中国内地总票房12.67亿,但豆瓣网影评却不足一万五。再者受众基本属于一个群体,即一定经济文化水平,有较多闲暇时间的青中年。显然这并不能代表大部分受众。
大片是市场机制的产物,期许并非兼得收益与声誉,迄今为止,它都将经济考虑放在首位。
从影人在拍摄前调查观众喜好,对票房做出预估,然而众口难调,要赢得大多数认同,在参考文化程度、背景等一系列因素后,叙事简单、愉悦性更强的“大制作”更能取悦大众,这就意味着对艺术价值的忽略。也许一开始创作者是妥协,但最后妥协会变成习惯。
2.国际形式下中国式大片的发展前景。随着中国GDP的提高,选择精致,场面宏大的大片将成为一种观影趋势。但大片数量的增加也将养娇观众的胃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播界限的模糊,观众的话语权变得更大。举例近来兴起的一种主流的宣传方式,明星路演,即明星在电影上映期间去往各大影院对影片进行亲身宣传,以此扩大影片口碑,吸引观影人群。由此可见未来演员将不再局限于银幕,观众也不再仅仅是观影。
这种新局面的出现势必伴随整个电影产业运作的调整,当观众对精致华丽、群星效应产生审美疲劳,态度从新鲜变得挑剔,当大片之间出现市场竞争,对产生更有艺术视野的叙事,上升精神层面的大片是迫切需求,提高质量成为中国式大片的明智之举。
任何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想要生生不息必然需要动力源泉,撇开少量为政治服务的大制作,大片的生存动力显然是观众的需求。如何真正满足观众需求,而不是去创造观众的需求是整个电影产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大片作为整个电影产业占据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票房主体,它的走向不仅是文化部门思考的重头戏,也是每个从影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融合不可避免,就海外市场而言,尽管我们已经通过宏大的中国式场面吸引了一批观众,但仅仅局限于古装+武侠的一隅,肯定不是中国式大片的发展的最终目的,往更多方向的努力才会促进其题材的扩宽。
提及中国式大片发展前景,有持两极论的认为未来中国式大片会朝着为了获奖参加电影节而创作,或者像《英雄》这样迎合市场的商业大片,这样的看法显得过于极端,艺术与市场相互联系才不显偏颇,或许一时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但是,相信随着未来电影人创作技术的提升,以及电影市场的成熟,兼顾市场与艺术的大片才是中国式大片的最终走向。
三、结语
综合来看,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尚显稚嫩,尽管同时获得电影界和受众认可才是众望所归,但是就目前中国的电影环境来看,受限于文化程度、生活水平的制约,受众的精神方面期许基本还停留在娱乐层面。尽管,为了吸引受众而一味的传递虚假的需求不可取,但在市场机制不够成熟的基础上,要遏制这样的现象也非一时所能,未来,在提升摄制技术的同时,中国式大片还应朝着多元的、创作内涵更丰富、精神价值更高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 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 余靖静.古装-大片-动作,中国取悦海外的“法宝”.
[3] 和讯新闻:《卧虎藏龙》票房2.28亿美元 好莱坞争抢拍前传.hhttp://news.hexun.com/2013-02-26/151492417.html, 201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