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媒介开拓了教育空间,为学生接受知识,获得技能提供了更多种渠道。现代教育媒介具有综合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兴趣、情感、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网络教育是解决课堂教学省时增效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然而在网络教育环境中,教师却面临着新的挑战。现代教育技术集声、文、色、形于一体,使知识信息容量增大,内容更充实,形象更丰富,有助于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完整准确理解知识,迅速快捷的获得信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使教学内容化大为小、化远为进、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这就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真正提高学生多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网络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多媒体网络的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关注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并由此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研究者。
现有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先研究教材——确立教学目的——制定辅助教学的大容量灌输教学策略——实施课堂教学演示或练习——分析反馈。即从教材出发,千方百计地研讨教材的设计意图,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反应,学生偶尔闪烁的创新火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泯灭。我们可以把上述教学过程调整为:学生发展背景、适宜多媒体网络教育的学习材料——学生发展进步的问题——确定教学目的——制定辅助教学的分层协作教学策略,选择辅助的恰当时机——实施课堂合作教学——分析反馈。显然,它改变了教学的出发点,也产生了教师创新的源泉,这种创新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这种以“学”定“教”的教学观、教学相长的合作方式、自主探索的实践学习、多种感官参与的认知心理等,都远远超出技术学习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必须自觉地加强教学观念的研究和转变,特别是要加深对学生认知心理结构和规律的理解,并了解兴趣控制的应用理论。
其次,材料与时机的恰当选择,创造了学生“不愤不发”的创新情境,这就为教师借助媒体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对比前两者的教学过程,前者的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创新的层次是有限的、不充分的;而后者的学生既有教师的启发、学生主体的自发,又有学生与媒体交互并发生碰撞。这种人机交互碰撞的频率越大,认知创新越充分,对教师教学观的更新和教学技术行为的优化的要求就越高。例如用多媒体教《洛阳诗韵》,教师试当导演,设计如下镜头:全景、特写、进拍、闪回、蒙太奇、字幕,分别呈现“天下第一”的白马寺、热闹的洛阳花市的盛况、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唐三彩和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从而使学生理解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的四个特点——古、美、奇、绝。运用这种手法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具有仿照和创新的特征。
再次,不同媒体的呈现方式要求教师改进教学管理。近年来,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出现了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学导式、探索—发现、情境教育等学习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习兴趣的问题,教师角色也逐渐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有限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利用网络主动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迫切要求教师能成为自己的学习伙伴、合作者和多种问题的指导者。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围绕同一主题,可以相互讨论的过程。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教师既要参与又要指导,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例如:在作文训练中,写一份“自传”,向不熟悉自己的人介绍自己,要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志趣和为人。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一位教师这样设计:让学生将过去所写的日记调出,回顾自己的生平经历;然后又从自己的电子相册中调出不同时期的照片插入文字;再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名人名言或自己喜欢的歌曲;最后制作成赏心悦目的多媒体形式。这样不只是写出来的作文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而且在作文过程中,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还能把写作文变成一项有趣的活动。教师在参与和指导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了,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总之,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不能片面地强调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教学作用;不能片面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把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最优化,教学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获得圆满的成功。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教中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网络教育是解决课堂教学省时增效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然而在网络教育环境中,教师却面临着新的挑战。现代教育技术集声、文、色、形于一体,使知识信息容量增大,内容更充实,形象更丰富,有助于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完整准确理解知识,迅速快捷的获得信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使教学内容化大为小、化远为进、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这就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真正提高学生多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网络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多媒体网络的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关注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并由此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研究者。
现有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先研究教材——确立教学目的——制定辅助教学的大容量灌输教学策略——实施课堂教学演示或练习——分析反馈。即从教材出发,千方百计地研讨教材的设计意图,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反应,学生偶尔闪烁的创新火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泯灭。我们可以把上述教学过程调整为:学生发展背景、适宜多媒体网络教育的学习材料——学生发展进步的问题——确定教学目的——制定辅助教学的分层协作教学策略,选择辅助的恰当时机——实施课堂合作教学——分析反馈。显然,它改变了教学的出发点,也产生了教师创新的源泉,这种创新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这种以“学”定“教”的教学观、教学相长的合作方式、自主探索的实践学习、多种感官参与的认知心理等,都远远超出技术学习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必须自觉地加强教学观念的研究和转变,特别是要加深对学生认知心理结构和规律的理解,并了解兴趣控制的应用理论。
其次,材料与时机的恰当选择,创造了学生“不愤不发”的创新情境,这就为教师借助媒体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对比前两者的教学过程,前者的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创新的层次是有限的、不充分的;而后者的学生既有教师的启发、学生主体的自发,又有学生与媒体交互并发生碰撞。这种人机交互碰撞的频率越大,认知创新越充分,对教师教学观的更新和教学技术行为的优化的要求就越高。例如用多媒体教《洛阳诗韵》,教师试当导演,设计如下镜头:全景、特写、进拍、闪回、蒙太奇、字幕,分别呈现“天下第一”的白马寺、热闹的洛阳花市的盛况、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唐三彩和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从而使学生理解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的四个特点——古、美、奇、绝。运用这种手法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具有仿照和创新的特征。
再次,不同媒体的呈现方式要求教师改进教学管理。近年来,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出现了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学导式、探索—发现、情境教育等学习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习兴趣的问题,教师角色也逐渐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有限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利用网络主动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迫切要求教师能成为自己的学习伙伴、合作者和多种问题的指导者。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围绕同一主题,可以相互讨论的过程。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教师既要参与又要指导,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例如:在作文训练中,写一份“自传”,向不熟悉自己的人介绍自己,要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志趣和为人。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一位教师这样设计:让学生将过去所写的日记调出,回顾自己的生平经历;然后又从自己的电子相册中调出不同时期的照片插入文字;再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名人名言或自己喜欢的歌曲;最后制作成赏心悦目的多媒体形式。这样不只是写出来的作文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而且在作文过程中,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还能把写作文变成一项有趣的活动。教师在参与和指导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了,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总之,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不能片面地强调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教学作用;不能片面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把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最优化,教学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获得圆满的成功。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