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并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脑梗死治疗,观察组则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相对于对照组患者78.0%有显著优越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概率为8.0%,相对于对照组患者18.0%有显著优越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临床医治效果,且治疗过程中不会产生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对疗程造成负面影响,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阿替普酶;急性脑梗死;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249-02
目前我国脑卒中疾病发病概率正在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也成为了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致死疾病,在脑卒中疾病中又以缺血性脑卒中占据较大的比例?有研究[1]指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时应该遵循短时间内将闭塞的脑血管再通,让缺血脑组织能够恢复充足的血流供给,缩小脑组织坏死区域,这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阿替普酶作为第二代溶血栓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有突出的临床医治效果?本院自2011年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本次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主要如下: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与我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四届)关于脑梗死诊断标准相符合;经本院头颅CT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不超过72h;患者年龄不得超过75岁?本次研究对象排除标准主要如下:入院时陷入昏迷或者出现脑梗死面积偏大;存在严重的心肺或者肾功能不全;体质过敏;存在精神障碍难以配合研究?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范围为41~75岁,其平均年龄为61.6岁?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状况针对性的进行诸如抗血小板?防止上消化道出血?感染?降血压?血糖以及血脂等治疗?将剂量为15ml的舒血宁溶入250ml生理盐水,将剂量为500mg的胞二磷胆碱溶入250ml的生理盐水中,给药方式均为静脉滴注,1次/d;将剂量为30mg的依达拉奉溶入100ml生理盐水中,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2次/d?
1.2.2观察组 应用阿司匹林,给药方式为口服,首次服用剂量为300mg,之后服用100mg/d,如出现脑水肿的患者则加用20%的甘露醇,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将剂量为5mg的阿替普酶溶入10ml的生理盐水,给药方式为静脉推注;将剂量为45mg的阿替普酶溶入1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控制在1h内滴完,24h内不再给予氯吡格雷或者阿司匹林?
1.3疗效评定 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30d接受ESS评分以及ADL分数评定?根据患者治疗后第30d的ESS增分率以及治疗后第60d的ADL增分率作为疗效判断标准?其中增分率为100%的为基本治愈;增分率在85%~99%之间的为显效;增分率在18%~45%之间的为好转;增分率不超过18%的评定为无效[2]?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相对于对照组患者78.0%有显著优越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安全性 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概率为8.0%,相对于对照组患者18.0%有显著优越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中较为常见的多发疾病,本身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患者进行治疗后依然有着较高的复发率以及并发症事件,该特点也使得急性脑梗死成为了当前对人类健康威胁最终的一种疾病?急性脑梗死的发作是有多个因素一起作用而导致的复杂过程,根据相关研究[3]结果显示该病出现主要和以下的因素存在一定的联系: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血栓形成?凝血因子作用提升?抗凝还有纤溶性下降?血粘度提升?钙超载?狭窄或者痉挛?脑血流量降低等?所以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方式是通过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以及血液粘稠程度,改变血液存在的高凝状态还有促进脑血液的循环[4]?
急性脑梗死以往治疗后会出现复发或者较高的并发症发生概率,这些不但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损伤,也对其心理和经济造成极大的负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寻求安全高效的药物治疗一直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在其发病后8~9h便会形成缺血半暗带,而其中脑细胞依然能够存活一段时间,尽快回复该区域供血正常便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这也是当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一个理论基础[5]?
当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治疗方法为溶栓治疗,由于脑卒中患者中有80%比例为缺血性脑卒中,因此使得患者闭塞的脑血管能够短时间内再通并恢复脑血流,最大程度降低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对患者而言有重要意义?对于溶栓药物的分类基本可以分为3代,其中第1代溶血栓药代表为尿激酶和链激酶,而第2代溶血栓药则是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即阿替普酶作为代表,第3带代表药物则是瑞替普酶?阿替普酶作为代表药物之一,不但能够在短时间达到再通脑血管的效果且患者应用后引发出现脑出血等相关并发症事件概率较低,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对脑梗死患者应用脑梗死超早期药物治疗是极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都证明了阿替普酶是当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最有效果的其中一种药物?以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应用溶栓治疗时都很担心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特别是脑出血,对患者的疗效和生存质量会有消极影响,年龄较大的患者在用药时则更加小心?阿替普酶作为第二代溶血栓药物的代表,不但能够在短时间内让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再通,且其发生脑出血并发症的概率也相对較低?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相对于接受常规治疗方案的对照组患者有显著优越性,且不良反应事件出现概率也相对更低,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显示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临床医治效果,且治疗过程中不会产生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对疗程造成负面影响,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可有效保障临床治疗效果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华峰,王宏,张云霞,等.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当代医学,2012,26(16):213-214.
[2] 宋宗仁,张泽进,夏翠兰,等. 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J]. 临床医学,2014,08(11):119-120.
[3] 张海学.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疗效比较[J]. 海南医学,2013,21(16):124-125.
[4] 朱炯端,孙芳,余向东.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6(28):162-163.
[5] 王允明,王爱菊,陈海燕.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J]. 实用医学杂志,2013,16(23):125-126.
关键词:阿替普酶;急性脑梗死;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249-02
目前我国脑卒中疾病发病概率正在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也成为了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致死疾病,在脑卒中疾病中又以缺血性脑卒中占据较大的比例?有研究[1]指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时应该遵循短时间内将闭塞的脑血管再通,让缺血脑组织能够恢复充足的血流供给,缩小脑组织坏死区域,这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阿替普酶作为第二代溶血栓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有突出的临床医治效果?本院自2011年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本次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主要如下: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与我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四届)关于脑梗死诊断标准相符合;经本院头颅CT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不超过72h;患者年龄不得超过75岁?本次研究对象排除标准主要如下:入院时陷入昏迷或者出现脑梗死面积偏大;存在严重的心肺或者肾功能不全;体质过敏;存在精神障碍难以配合研究?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范围为41~75岁,其平均年龄为61.6岁?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状况针对性的进行诸如抗血小板?防止上消化道出血?感染?降血压?血糖以及血脂等治疗?将剂量为15ml的舒血宁溶入250ml生理盐水,将剂量为500mg的胞二磷胆碱溶入250ml的生理盐水中,给药方式均为静脉滴注,1次/d;将剂量为30mg的依达拉奉溶入100ml生理盐水中,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2次/d?
1.2.2观察组 应用阿司匹林,给药方式为口服,首次服用剂量为300mg,之后服用100mg/d,如出现脑水肿的患者则加用20%的甘露醇,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将剂量为5mg的阿替普酶溶入10ml的生理盐水,给药方式为静脉推注;将剂量为45mg的阿替普酶溶入1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控制在1h内滴完,24h内不再给予氯吡格雷或者阿司匹林?
1.3疗效评定 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30d接受ESS评分以及ADL分数评定?根据患者治疗后第30d的ESS增分率以及治疗后第60d的ADL增分率作为疗效判断标准?其中增分率为100%的为基本治愈;增分率在85%~99%之间的为显效;增分率在18%~45%之间的为好转;增分率不超过18%的评定为无效[2]?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相对于对照组患者78.0%有显著优越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安全性 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概率为8.0%,相对于对照组患者18.0%有显著优越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中较为常见的多发疾病,本身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患者进行治疗后依然有着较高的复发率以及并发症事件,该特点也使得急性脑梗死成为了当前对人类健康威胁最终的一种疾病?急性脑梗死的发作是有多个因素一起作用而导致的复杂过程,根据相关研究[3]结果显示该病出现主要和以下的因素存在一定的联系: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血栓形成?凝血因子作用提升?抗凝还有纤溶性下降?血粘度提升?钙超载?狭窄或者痉挛?脑血流量降低等?所以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方式是通过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以及血液粘稠程度,改变血液存在的高凝状态还有促进脑血液的循环[4]?
急性脑梗死以往治疗后会出现复发或者较高的并发症发生概率,这些不但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损伤,也对其心理和经济造成极大的负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寻求安全高效的药物治疗一直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在其发病后8~9h便会形成缺血半暗带,而其中脑细胞依然能够存活一段时间,尽快回复该区域供血正常便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这也是当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一个理论基础[5]?
当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治疗方法为溶栓治疗,由于脑卒中患者中有80%比例为缺血性脑卒中,因此使得患者闭塞的脑血管能够短时间内再通并恢复脑血流,最大程度降低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对患者而言有重要意义?对于溶栓药物的分类基本可以分为3代,其中第1代溶血栓药代表为尿激酶和链激酶,而第2代溶血栓药则是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即阿替普酶作为代表,第3带代表药物则是瑞替普酶?阿替普酶作为代表药物之一,不但能够在短时间达到再通脑血管的效果且患者应用后引发出现脑出血等相关并发症事件概率较低,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对脑梗死患者应用脑梗死超早期药物治疗是极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都证明了阿替普酶是当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最有效果的其中一种药物?以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应用溶栓治疗时都很担心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特别是脑出血,对患者的疗效和生存质量会有消极影响,年龄较大的患者在用药时则更加小心?阿替普酶作为第二代溶血栓药物的代表,不但能够在短时间内让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再通,且其发生脑出血并发症的概率也相对較低?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相对于接受常规治疗方案的对照组患者有显著优越性,且不良反应事件出现概率也相对更低,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显示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临床医治效果,且治疗过程中不会产生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对疗程造成负面影响,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可有效保障临床治疗效果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华峰,王宏,张云霞,等.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当代医学,2012,26(16):213-214.
[2] 宋宗仁,张泽进,夏翠兰,等. 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J]. 临床医学,2014,08(11):119-120.
[3] 张海学.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疗效比较[J]. 海南医学,2013,21(16):124-125.
[4] 朱炯端,孙芳,余向东.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6(28):162-163.
[5] 王允明,王爱菊,陈海燕.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J]. 实用医学杂志,2013,16(2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