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西省修水县,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挑着两块石头赶路,途经修水时扁担断了,两块巨石得以留下,断了的扁担飞落在远处山腰的洞口。人们遂称这两块巨石为“担石”,山洞为“寻担洞”。今天,担石、寻担洞是修水县大椿乡的两处地名。
在担石李氏祖堂,春节所贴的对联有:
陇亩躬耕由勤得,
西窗硕果赖恒来。
陇水茫茫源流远,
西陵穆穆世泽长。
两联均隐含“陇西”。祖堂供奉的祖宗牌位上,清晰地写着:
林堂李氏历代先远宗祖考妣神主牌位
“陇西”是唐朝皇帝李渊的祖籍地,“林”就是如今的广西玉林(以前又称郁林)。林堂的来因,乃是唐太宗子李恪死后,被追封为林王。李恪的后裔在修谱时尊其为一世祖,这一支就称林堂。
据《旧唐书》记载,李恪为太宗第三子,初封蜀王,徙吴王,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高宗永徽(650~655年)中,房遗爱谋反,恪受株连,被杀。显庆五年(660年)追封为林王。担石李氏族谱上,还收有《追封林王诰》。
李恪被杀后,四子仁、玮、琨、,并流于岭表。到七世孙李涛,曾一度居官。十世李道时,大唐帝国已是强弩之末了。道因隐名不再出仕,偕弟术、堂弟衍避于湖湘,再徙南康之建昌邑,复自邑市迁景仙之磨刀。
自李道、李衍、李术兄弟迁到建昌(即今永修)磨刀后,人丁迅速兴旺起来,李道生四子:轩、辕、、辂。由于人多,原来的村庄住不下了,于是,长大成人的男丁便纷纷离开家门,另找地方,卜筑建村,成为李氏新一房之“始祖”。李道长子李轩迁瑞昌清盆,辕、 则归祖宅,李辂(宋初进士,平江县令)于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自磨刀迁武宁樱田。此后,各房屡有外迁,所迁之处,大多还在建昌江畔;也有到长江两岸的,还有一些迁到虔州(赣南)、两广、四川、云贵高原等地的,至今有“李自磨刀十处分,尚书衍派到清盆。千年滁里传宗法,百世樱田宋成文。诗礼东冲最为盛,功勋北祖尚推尊”的说法。
与其他大家旺族一样,建昌李氏在两宋间人口增加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教育了。当时建昌江畔有十多所书院,李氏创办的有弘斋书院、景星书院等。林堂子孙李燔还应邀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当时建昌江畔除李氏创办的书院外,还有洪氏(洪文抚、洪师民等)的雷塘书院,陈氏的社平书院,黄氏(黄中理、黄山谷等)的樱桃书院、芝台书院等。
李家除男丁外,女子亦可到自家书院读书,以便在出阁后的相夫教子中发挥作用。比如,李常一个妹妹嫁分宁双井的黄庶(即庭坚之母),一个妹妹嫁当时朝议大夫王佐才为妻,王妻为宋代才女,工画,善绘松竹木石,尤精临摹,人难辨真伪。黄庭坚有《姨母李夫人墨竹》二首、《题李夫人偃竹》等诗。
建昌李氏还与当时建昌江上游的分宁双井黄氏有着浓厚的渊源与往来。黄山谷早年丧父后,就一直跟在舅父身边读书,可以说,李常对黄山谷的少年影响是非常大的。
查林堂担石李氏谱,宋朝年间,自十世祖李道、李衍、李术之后,有100多人通过科举先后步入仕途。除上面提到的李辂为平江县令外,还有北宋李常,南宋李公懋、李斌、李燔、李球、李宗臣、李宗衡、李表臣、李彬、李应春等得中进士。
林堂谱载:李常,字公择,北宋皇元年(1049年)进士,历官太常少卿、礼部侍郎,改任吏部、户部尚书。累勋至上护军,封陇西郡侯。李公懋,字子勉,南宋初官提点潼州府刑狱,旋改成都府路。
李彦,南宋初率部屡抗金兵,捐躯疆场,朝廷赠保义郎。
李燔,绍熙元年进士,授岳州教授。未赴任,往建阳从朱熹学。朱熹是当时江南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的主持。朱熹去世后,李燔即被聘为继任者(白鹿洞堂长),时“学者云集,讲学之盛他郡无比”。李燔在建昌还建有“弘斋书院”。
南宋后期,元军南下,铁蹄所至,无数百姓被杀。林堂第二十世祖李世富,为躲避战乱,把家迁往离建昌200多公里的宁州(即今修水县)大椿。
李世富迁徙到大椿后,后裔迅速繁衍起来。目前在大椿乡,李世富的后代子孙已超过万人。
大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汇处。清嘉庆三年(1798年),宁州陈坊(与大椿紧邻)刘联登、吴都魏文宗等,率白莲教起事,欲进兵大椿。宁州知州刘光甫一面防御州城,一面派外委徐京邦领兵赴大椿。林堂第39世李克逑(字君弼),率乡勇配合官兵镇压了白莲教。嘉庆皇帝得报后,钦封李君弼以千总职衔,还把“宁州”改名为“义宁州”。朝廷赏赐给李君弼的旌匾,一直到“文革”前还保存在大椿桥亭的世富祠中。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在担石李氏祖堂,春节所贴的对联有:
陇亩躬耕由勤得,
西窗硕果赖恒来。
陇水茫茫源流远,
西陵穆穆世泽长。
两联均隐含“陇西”。祖堂供奉的祖宗牌位上,清晰地写着:
林堂李氏历代先远宗祖考妣神主牌位
“陇西”是唐朝皇帝李渊的祖籍地,“林”就是如今的广西玉林(以前又称郁林)。林堂的来因,乃是唐太宗子李恪死后,被追封为林王。李恪的后裔在修谱时尊其为一世祖,这一支就称林堂。
据《旧唐书》记载,李恪为太宗第三子,初封蜀王,徙吴王,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高宗永徽(650~655年)中,房遗爱谋反,恪受株连,被杀。显庆五年(660年)追封为林王。担石李氏族谱上,还收有《追封林王诰》。
李恪被杀后,四子仁、玮、琨、,并流于岭表。到七世孙李涛,曾一度居官。十世李道时,大唐帝国已是强弩之末了。道因隐名不再出仕,偕弟术、堂弟衍避于湖湘,再徙南康之建昌邑,复自邑市迁景仙之磨刀。
自李道、李衍、李术兄弟迁到建昌(即今永修)磨刀后,人丁迅速兴旺起来,李道生四子:轩、辕、、辂。由于人多,原来的村庄住不下了,于是,长大成人的男丁便纷纷离开家门,另找地方,卜筑建村,成为李氏新一房之“始祖”。李道长子李轩迁瑞昌清盆,辕、 则归祖宅,李辂(宋初进士,平江县令)于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自磨刀迁武宁樱田。此后,各房屡有外迁,所迁之处,大多还在建昌江畔;也有到长江两岸的,还有一些迁到虔州(赣南)、两广、四川、云贵高原等地的,至今有“李自磨刀十处分,尚书衍派到清盆。千年滁里传宗法,百世樱田宋成文。诗礼东冲最为盛,功勋北祖尚推尊”的说法。
与其他大家旺族一样,建昌李氏在两宋间人口增加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教育了。当时建昌江畔有十多所书院,李氏创办的有弘斋书院、景星书院等。林堂子孙李燔还应邀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当时建昌江畔除李氏创办的书院外,还有洪氏(洪文抚、洪师民等)的雷塘书院,陈氏的社平书院,黄氏(黄中理、黄山谷等)的樱桃书院、芝台书院等。
李家除男丁外,女子亦可到自家书院读书,以便在出阁后的相夫教子中发挥作用。比如,李常一个妹妹嫁分宁双井的黄庶(即庭坚之母),一个妹妹嫁当时朝议大夫王佐才为妻,王妻为宋代才女,工画,善绘松竹木石,尤精临摹,人难辨真伪。黄庭坚有《姨母李夫人墨竹》二首、《题李夫人偃竹》等诗。
建昌李氏还与当时建昌江上游的分宁双井黄氏有着浓厚的渊源与往来。黄山谷早年丧父后,就一直跟在舅父身边读书,可以说,李常对黄山谷的少年影响是非常大的。
查林堂担石李氏谱,宋朝年间,自十世祖李道、李衍、李术之后,有100多人通过科举先后步入仕途。除上面提到的李辂为平江县令外,还有北宋李常,南宋李公懋、李斌、李燔、李球、李宗臣、李宗衡、李表臣、李彬、李应春等得中进士。
林堂谱载:李常,字公择,北宋皇元年(1049年)进士,历官太常少卿、礼部侍郎,改任吏部、户部尚书。累勋至上护军,封陇西郡侯。李公懋,字子勉,南宋初官提点潼州府刑狱,旋改成都府路。
李彦,南宋初率部屡抗金兵,捐躯疆场,朝廷赠保义郎。
李燔,绍熙元年进士,授岳州教授。未赴任,往建阳从朱熹学。朱熹是当时江南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的主持。朱熹去世后,李燔即被聘为继任者(白鹿洞堂长),时“学者云集,讲学之盛他郡无比”。李燔在建昌还建有“弘斋书院”。
南宋后期,元军南下,铁蹄所至,无数百姓被杀。林堂第二十世祖李世富,为躲避战乱,把家迁往离建昌200多公里的宁州(即今修水县)大椿。
李世富迁徙到大椿后,后裔迅速繁衍起来。目前在大椿乡,李世富的后代子孙已超过万人。
大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汇处。清嘉庆三年(1798年),宁州陈坊(与大椿紧邻)刘联登、吴都魏文宗等,率白莲教起事,欲进兵大椿。宁州知州刘光甫一面防御州城,一面派外委徐京邦领兵赴大椿。林堂第39世李克逑(字君弼),率乡勇配合官兵镇压了白莲教。嘉庆皇帝得报后,钦封李君弼以千总职衔,还把“宁州”改名为“义宁州”。朝廷赏赐给李君弼的旌匾,一直到“文革”前还保存在大椿桥亭的世富祠中。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