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石李氏林堂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erc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西省修水县,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挑着两块石头赶路,途经修水时扁担断了,两块巨石得以留下,断了的扁担飞落在远处山腰的洞口。人们遂称这两块巨石为“担石”,山洞为“寻担洞”。今天,担石、寻担洞是修水县大椿乡的两处地名。
  在担石李氏祖堂,春节所贴的对联有:
  陇亩躬耕由勤得,
  西窗硕果赖恒来。
  
  陇水茫茫源流远,
  西陵穆穆世泽长。
  两联均隐含“陇西”。祖堂供奉的祖宗牌位上,清晰地写着:
  林堂李氏历代先远宗祖考妣神主牌位
  “陇西”是唐朝皇帝李渊的祖籍地,“林”就是如今的广西玉林(以前又称郁林)。林堂的来因,乃是唐太宗子李恪死后,被追封为林王。李恪的后裔在修谱时尊其为一世祖,这一支就称林堂。
  据《旧唐书》记载,李恪为太宗第三子,初封蜀王,徙吴王,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高宗永徽(650~655年)中,房遗爱谋反,恪受株连,被杀。显庆五年(660年)追封为林王。担石李氏族谱上,还收有《追封林王诰》。
  李恪被杀后,四子仁、玮、琨、,并流于岭表。到七世孙李涛,曾一度居官。十世李道时,大唐帝国已是强弩之末了。道因隐名不再出仕,偕弟术、堂弟衍避于湖湘,再徙南康之建昌邑,复自邑市迁景仙之磨刀。
  自李道、李衍、李术兄弟迁到建昌(即今永修)磨刀后,人丁迅速兴旺起来,李道生四子:轩、辕、、辂。由于人多,原来的村庄住不下了,于是,长大成人的男丁便纷纷离开家门,另找地方,卜筑建村,成为李氏新一房之“始祖”。李道长子李轩迁瑞昌清盆,辕、 则归祖宅,李辂(宋初进士,平江县令)于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自磨刀迁武宁樱田。此后,各房屡有外迁,所迁之处,大多还在建昌江畔;也有到长江两岸的,还有一些迁到虔州(赣南)、两广、四川、云贵高原等地的,至今有“李自磨刀十处分,尚书衍派到清盆。千年滁里传宗法,百世樱田宋成文。诗礼东冲最为盛,功勋北祖尚推尊”的说法。
  与其他大家旺族一样,建昌李氏在两宋间人口增加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教育了。当时建昌江畔有十多所书院,李氏创办的有弘斋书院、景星书院等。林堂子孙李燔还应邀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当时建昌江畔除李氏创办的书院外,还有洪氏(洪文抚、洪师民等)的雷塘书院,陈氏的社平书院,黄氏(黄中理、黄山谷等)的樱桃书院、芝台书院等。
  李家除男丁外,女子亦可到自家书院读书,以便在出阁后的相夫教子中发挥作用。比如,李常一个妹妹嫁分宁双井的黄庶(即庭坚之母),一个妹妹嫁当时朝议大夫王佐才为妻,王妻为宋代才女,工画,善绘松竹木石,尤精临摹,人难辨真伪。黄庭坚有《姨母李夫人墨竹》二首、《题李夫人偃竹》等诗。
  建昌李氏还与当时建昌江上游的分宁双井黄氏有着浓厚的渊源与往来。黄山谷早年丧父后,就一直跟在舅父身边读书,可以说,李常对黄山谷的少年影响是非常大的。
  查林堂担石李氏谱,宋朝年间,自十世祖李道、李衍、李术之后,有100多人通过科举先后步入仕途。除上面提到的李辂为平江县令外,还有北宋李常,南宋李公懋、李斌、李燔、李球、李宗臣、李宗衡、李表臣、李彬、李应春等得中进士。
  林堂谱载:李常,字公择,北宋皇元年(1049年)进士,历官太常少卿、礼部侍郎,改任吏部、户部尚书。累勋至上护军,封陇西郡侯。李公懋,字子勉,南宋初官提点潼州府刑狱,旋改成都府路。
  李彦,南宋初率部屡抗金兵,捐躯疆场,朝廷赠保义郎。
  李燔,绍熙元年进士,授岳州教授。未赴任,往建阳从朱熹学。朱熹是当时江南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的主持。朱熹去世后,李燔即被聘为继任者(白鹿洞堂长),时“学者云集,讲学之盛他郡无比”。李燔在建昌还建有“弘斋书院”。
  南宋后期,元军南下,铁蹄所至,无数百姓被杀。林堂第二十世祖李世富,为躲避战乱,把家迁往离建昌200多公里的宁州(即今修水县)大椿。
  李世富迁徙到大椿后,后裔迅速繁衍起来。目前在大椿乡,李世富的后代子孙已超过万人。
  大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汇处。清嘉庆三年(1798年),宁州陈坊(与大椿紧邻)刘联登、吴都魏文宗等,率白莲教起事,欲进兵大椿。宁州知州刘光甫一面防御州城,一面派外委徐京邦领兵赴大椿。林堂第39世李克逑(字君弼),率乡勇配合官兵镇压了白莲教。嘉庆皇帝得报后,钦封李君弼以千总职衔,还把“宁州”改名为“义宁州”。朝廷赏赐给李君弼的旌匾,一直到“文革”前还保存在大椿桥亭的世富祠中。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其他文献
一    明清以还,大批的徽州人前往各地务工经商。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长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各大商埠,但不少人仍与祖籍地缘保持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回乡扫墓—这是大批徽州展墓日记出现的主要背景。  著名的展墓日记《春帆纪程》,是康熙年间侨寓扬州的徽商后裔程庭所作。该书一向被认为是明清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文献,备受学界关注。不过,以往人们征引的《春帆纪程》,来源有二
期刊
辜鸿铭,这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语言天才,这个英译儒经、“中学西传”的“东方文化代言人”,这个平生嫉恨“歧华”、最是反对“崇洋”的可敬老人,这个性情偏激、顽固保守的“封建遗老”,这个偏爱缠足、认为纳妾合理、蓄着一条灰白小辫的“京城一景”,敬之为怪杰也好,骂之为怪物也罢,委实是近代中国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  在同一时代的外国人眼里,他是精通近十门语言、评论东西方文明是非的著名学者,是“声高望重的
期刊
淮阳泥玩具总称“泥泥狗”,叠用两个“泥”字,是对泥玩具的爱称。淮阳有座“人祖庙”,每年从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有历时一个月的大庙会。省内省外,各地前来“朝祖进香”的人,人山人海,每天有三五万人次。“泥泥狗”是庙会上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它好看又好玩,价格便宜,“朝祖”的人们,都要买些带回去给孩子们玩。“泥泥狗”在一次庙会上卖出多少,简直无法计算。仅以1986年卖“泥泥狗”的小摊来说,三月二十日(农历
期刊
云南大理神奇秀丽,素有“风花雪月”之誉,“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不知何朝何代的文士,竟巧运神思,以如此凝练美妙之句,将大理各处的胜境奇景、精华所在倏然点出,君闻之,能不心驰神往?  我去大理已前后有三次,所历时间长短不一。下关的风是亲身感受到了,也听曾在那里长期居留的朋友作过细细的描述,因着地势之故,西来之风经由苍山峡口吹入,下关地当必经之途,一年四季都有,大小不等而已。或因去
期刊
外地人到苏州,有时间的话应该去平江路走走,因为那里有一种至美,叫做古典。   沿观前街往东,穿大儒巷,就进了平江路。如果说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那么平江路就是这座城市的记忆:白墙、灰砖、栗色门窗、半掩的宅门,构成了一幅水乡生活画。  平江路是古城历史、经济、文化的载体:这里的水埠拱桥、石路牌坊,园林式的布局,吴侬软语,无不吸引着你。  在宋、元年间,苏州城亦称为平江城。在老苏州人的心目中,先有平
期刊
在宋代,以宴饮唱和为主要内容的文人雅集非常盛行,几乎成为士大夫群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集会主题多种多样,如中秋、重阳等节日的文酒诗会,同年、同官、同乡的聚会等,而年高德劭的老人闲官也有专门的聚会,通称为“怡老会”。  所谓怡老会,即是退休官员为怡情适性所举行的群体集会活动,最早开始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时白居易74岁,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履道里第为“九老会”。《新唐书·白居易传》
期刊
到过韩国釜山的中国人,大都去过位于釜山东区草梁洞的“上海街”;或者说,去韩国釜山的中国人,一定要去“上海街”转转。因为这里是华侨华人活动集中的地区,方圆几百米的地方,分布着釜山市华侨协会、华侨天主教会及教堂、华侨基督教会及教堂、华侨初高等学校(中学)、华侨小学、华侨小学附属幼儿园等。在这里可以很方便地兑换人民币或外币,可以买到临时用得着的地道的中国日用品,还可以饱餐一顿纯正的中国饺子。这里出售的往
期刊
京剧,又称“京戏”、“平剧”(因北京曾更名为北平),甚至有称其为“国剧”者。其融歌、舞、诗、乐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场面宏大,扮相考究,声韵正雅,格调雍容,姿态优美,品位高洁,服饰华丽,大气磅礴,全面展现出中国传统戏曲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表现力,与中医中药、国画并称中国三大国粹,颇值得一书。    追根溯源    考“京剧”之名,最早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申报》。其前身为徽剧,至今已有
期刊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某省一所高等学校曾经举办了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国际研讨会,在分组讨论时,有一位外国学者作了发言,大意是:今天的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时代,如何供养好老人,已越来越显得重要,但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子女虐待和欺凌老人的事件,这是否与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关?接着,一位中国学者坦承,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校教育和舆论宣传中,尽管对思想教育显得很重视,但大都讳言子女要孝敬父母,
期刊
“文革”快结束那几年,城市里不止一次地闹起“打击奇装异服”的运动,那些挨打的异端其实也说不上多么奇异,仅仅是在裤管的肥瘦上玩些花样罢了。上下都瘦的叫牛仔裤,蔑称鸡腿裤,上瘦下肥的叫喇叭裤,上下皆肥的叫筒裤,如此而已。这是年轻人喜新的天性对清教徒式生活禁锢的一个小小的反动。在那衣着和思想同样刻板的岁月,衣无分男女,言必称圣贤,裤管的变化毕竟还算一阵阵微弱的空谷足音吧。比起那些经国之大业,服饰之类固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