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蒂斯的绘画是一种意象的艺术表现,在很强烈情感的表现下,画面还考虑形式、手法的问题,并不是一种直觉冲动,是一种情感的意象具体化。他追求理想美,总是将内心的冲动用简练的线条和色调理性地表现出来,追求平静、纯洁的情境。这也许就是马蒂斯追求的“为艺术而艺术”观念更深层次的追求——理想美体现。
【关键词】 马蒂斯 理想美 书籍插图
一 “为艺术而艺术”的理想美观念
马蒂斯作为一个野兽派画家,但他的画是理想、静谧的。所谓野兽,是因为当时的观者把他们的作品与安静有力的雕塑作对比所致。往往在一个时代里较前卫的事情都会被世人称为疯狂的事情,这是时代发展的惯性表现。但是在现在看来,马蒂斯远没有蒙克、毕加索和梵高等人来得疯狂。马蒂斯的作品,从极其简练的线条和大色调,没有雕塑家那样精确夯实,但有节奏韵律的表现手法,更是一种理想美。他的理想美观念是指那种“不完全拘泥于形式的刻画,而在感情基础上描绘事物”,是一种情的真实表现,不是对客观事物的传移模写。马蒂斯曾经说过:“我的梦想是一种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没有令人不安的、引人注意的题材。”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表现在艺术上是追求一种安静的、平衡有序的一种情境,不是以直觉出发直接模仿现实,而是以艺术的观念出发使画面达到一种艺术上的理想美。
二 理想美观念的应用
(一)不拘泥真实的形象性
马蒂斯的這种理想美的观念关注形式和手法,不真实摹写现实事物,而是讲求“情绪最激昂的时候,也保持着构图的和谐。”这一观念在《红色的和谐》里可清楚看出,马蒂斯用一大片红色来打破传统意义上的透视原则来达到一种构图上的和谐。采用了大胆的红色来铺满三分之二的画面,左上角留了一处窗户,眺望出去,拉远了画面的“景深”。这种舍弃透视追求构图的观念和东方艺术有相通之处。在马蒂斯之前,李少文画的《西游记》插图中,处于近景的哪吒和处于远景的观音旁的那些童子相比,反而显得比较小,这与现在讲的“近大远小”透视原则不完全符合,但是正是为了形成“神大于人”的情感构图原则。在版画这一传统书籍表现形式上,更是由于材料技法的限制采用了更多的巧妙构图做法。高荣生为老舍《老张的哲学》做的插图中,左上方的窗户一景和右下方的喝茶场景更是省去了不必要的现实场景,留下了重要的有意味的场景来说明文字内容,达到一种为文字取舍真实现象的和谐性。在马蒂斯看来,描摹真实事物对象不能在画面中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与和谐。《红色的和谐》这幅画作中,人物的描写只是交代了基本的形与动态,没有进行人物整体块面体积的过度描写,这种不拘泥于塑造的形式也是为了达到画面整体的和谐美感。
(二)有情感的装饰性
正如沃尔夫林说的“观看和表现的每一种形式都会自然地倾向于一个方向,倾向于某一种美,倾向于特定的自然描绘类型”,马蒂斯所画的内容往往给人一种简练的线条和统一的色调组成的具有装饰意味的画面感。首先,插图应用于书籍创作本身就具有一种装饰的作用,达到一种图文结合的效果。但是怎么样的插图才能带有情感地去诠释看起来枯燥的文本呢?《奥德赛》这图插图是以极其简练的线条描绘出俄底修斯向三个女人展开双臂的场景,其他的背景只是用一些密集的线条解释。这幅插图马蒂斯表现的是俄底修斯在女神岛上哭泣和乞求回到家乡的场景氛围。马蒂斯想用这种简单的线条和色调来描绘出画面主角悲伤的情感主调,一种孤独求助,不想轻易放弃最后一线希望的情感诉求。往往这种题材的文本会带着一种宗教意味,但是马蒂斯并不完全按照宗教的有规律的图式,而是从情感出发,让画面中的人物主动去感染观者,让插图和观者之间有一个情感的汇通,更深化观者对文本的感知作用。
(三)现实和书籍文本的连接性
关于书籍文本对于插图创作方面,马蒂斯说过“造型艺术家要从诗人的馈赠中摄取精华,就必须警惕自己不能过分拘泥于原文”。也就是说,书籍插图创作需要借助于文本内容,但是也要减去文本或者增加现实及内心感受来达到一种质的提升。文本是书籍插图创作的基本依据,简言之,书籍插图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解释文本的含义。但是依据不是固定了插图所描绘的内容与形式,不一定达到现实意义上的真实,只要达到理想意义上的真实就能很好呼应文本了。理想总是优于高于现实的,是的,现实和书籍中传播的真实是有所差距的,更别说价值观了;往往书籍中体现的价值观会影响观者,插图作为一种更直观的方式更能直接把书籍文本和现实联系结合起来。马蒂斯所要表现的理想美正是处于现实与文本之间的,文本不能太过于脱离现实,插图也不能太远离现实,而他正是要把文本和现实结合起来,使其更具平衡性,达到一种静谧感。
三 总结
马蒂斯追求理想美,总是将内心的冲动用简练的线条和色调理性地表现出来,追求平静、纯洁的情境。这也许就是马蒂斯自身对静谧美的追求的自我体现。正如贝尔说的“艺术中重要的东西总是源于一种最深层的情感,一种存在着的神秘性。自我体现是所有真实精神的一种需要”,艺术家在进行书籍创作的时候,不能被文本所拘束了而要处理好文本、现实和自身的关系。书籍插图在最后产生之后是一种事实,不能太高于现实,空谈一切;更不能真实描绘现实,抹杀理想。那么不管是不是有具象的形象,是不是真的出处于具体的文本文字或者是不是符合社会现实和社会常态,只要最后能体现出书籍的理想意义,最终达到和谐就能完成插图的创作意图。带着这种创作意图完成的书籍插图是高于现实又立足理想的一种存在,是具有理想意义去秉承的。
【参考文献】
[1][2][5] 顾丞峰.西方美术理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3] 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
[4] 刘丰杰.插图艺术.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4.
作者简介:杨丹鸿(1993年-04月-04日)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浙江理工大学,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应用美术)
【关键词】 马蒂斯 理想美 书籍插图
一 “为艺术而艺术”的理想美观念
马蒂斯作为一个野兽派画家,但他的画是理想、静谧的。所谓野兽,是因为当时的观者把他们的作品与安静有力的雕塑作对比所致。往往在一个时代里较前卫的事情都会被世人称为疯狂的事情,这是时代发展的惯性表现。但是在现在看来,马蒂斯远没有蒙克、毕加索和梵高等人来得疯狂。马蒂斯的作品,从极其简练的线条和大色调,没有雕塑家那样精确夯实,但有节奏韵律的表现手法,更是一种理想美。他的理想美观念是指那种“不完全拘泥于形式的刻画,而在感情基础上描绘事物”,是一种情的真实表现,不是对客观事物的传移模写。马蒂斯曾经说过:“我的梦想是一种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没有令人不安的、引人注意的题材。”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表现在艺术上是追求一种安静的、平衡有序的一种情境,不是以直觉出发直接模仿现实,而是以艺术的观念出发使画面达到一种艺术上的理想美。
二 理想美观念的应用
(一)不拘泥真实的形象性
马蒂斯的這种理想美的观念关注形式和手法,不真实摹写现实事物,而是讲求“情绪最激昂的时候,也保持着构图的和谐。”这一观念在《红色的和谐》里可清楚看出,马蒂斯用一大片红色来打破传统意义上的透视原则来达到一种构图上的和谐。采用了大胆的红色来铺满三分之二的画面,左上角留了一处窗户,眺望出去,拉远了画面的“景深”。这种舍弃透视追求构图的观念和东方艺术有相通之处。在马蒂斯之前,李少文画的《西游记》插图中,处于近景的哪吒和处于远景的观音旁的那些童子相比,反而显得比较小,这与现在讲的“近大远小”透视原则不完全符合,但是正是为了形成“神大于人”的情感构图原则。在版画这一传统书籍表现形式上,更是由于材料技法的限制采用了更多的巧妙构图做法。高荣生为老舍《老张的哲学》做的插图中,左上方的窗户一景和右下方的喝茶场景更是省去了不必要的现实场景,留下了重要的有意味的场景来说明文字内容,达到一种为文字取舍真实现象的和谐性。在马蒂斯看来,描摹真实事物对象不能在画面中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与和谐。《红色的和谐》这幅画作中,人物的描写只是交代了基本的形与动态,没有进行人物整体块面体积的过度描写,这种不拘泥于塑造的形式也是为了达到画面整体的和谐美感。
(二)有情感的装饰性
正如沃尔夫林说的“观看和表现的每一种形式都会自然地倾向于一个方向,倾向于某一种美,倾向于特定的自然描绘类型”,马蒂斯所画的内容往往给人一种简练的线条和统一的色调组成的具有装饰意味的画面感。首先,插图应用于书籍创作本身就具有一种装饰的作用,达到一种图文结合的效果。但是怎么样的插图才能带有情感地去诠释看起来枯燥的文本呢?《奥德赛》这图插图是以极其简练的线条描绘出俄底修斯向三个女人展开双臂的场景,其他的背景只是用一些密集的线条解释。这幅插图马蒂斯表现的是俄底修斯在女神岛上哭泣和乞求回到家乡的场景氛围。马蒂斯想用这种简单的线条和色调来描绘出画面主角悲伤的情感主调,一种孤独求助,不想轻易放弃最后一线希望的情感诉求。往往这种题材的文本会带着一种宗教意味,但是马蒂斯并不完全按照宗教的有规律的图式,而是从情感出发,让画面中的人物主动去感染观者,让插图和观者之间有一个情感的汇通,更深化观者对文本的感知作用。
(三)现实和书籍文本的连接性
关于书籍文本对于插图创作方面,马蒂斯说过“造型艺术家要从诗人的馈赠中摄取精华,就必须警惕自己不能过分拘泥于原文”。也就是说,书籍插图创作需要借助于文本内容,但是也要减去文本或者增加现实及内心感受来达到一种质的提升。文本是书籍插图创作的基本依据,简言之,书籍插图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解释文本的含义。但是依据不是固定了插图所描绘的内容与形式,不一定达到现实意义上的真实,只要达到理想意义上的真实就能很好呼应文本了。理想总是优于高于现实的,是的,现实和书籍中传播的真实是有所差距的,更别说价值观了;往往书籍中体现的价值观会影响观者,插图作为一种更直观的方式更能直接把书籍文本和现实联系结合起来。马蒂斯所要表现的理想美正是处于现实与文本之间的,文本不能太过于脱离现实,插图也不能太远离现实,而他正是要把文本和现实结合起来,使其更具平衡性,达到一种静谧感。
三 总结
马蒂斯追求理想美,总是将内心的冲动用简练的线条和色调理性地表现出来,追求平静、纯洁的情境。这也许就是马蒂斯自身对静谧美的追求的自我体现。正如贝尔说的“艺术中重要的东西总是源于一种最深层的情感,一种存在着的神秘性。自我体现是所有真实精神的一种需要”,艺术家在进行书籍创作的时候,不能被文本所拘束了而要处理好文本、现实和自身的关系。书籍插图在最后产生之后是一种事实,不能太高于现实,空谈一切;更不能真实描绘现实,抹杀理想。那么不管是不是有具象的形象,是不是真的出处于具体的文本文字或者是不是符合社会现实和社会常态,只要最后能体现出书籍的理想意义,最终达到和谐就能完成插图的创作意图。带着这种创作意图完成的书籍插图是高于现实又立足理想的一种存在,是具有理想意义去秉承的。
【参考文献】
[1][2][5] 顾丞峰.西方美术理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3] 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
[4] 刘丰杰.插图艺术.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4.
作者简介:杨丹鸿(1993年-04月-04日)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浙江理工大学,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应用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