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三、四年级的学生应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笔者所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课文的阅读,尤其是对重点句段的把握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呢?我着重从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入手,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学有所获,从而达到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以实现较高效的课堂。
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不会预习,但凡布置预习作业后,第二天检查时,总能发现有学生预习不充分,主要表现在课文朗读不下来,磕磕绊绊的。甚至有些字的读音是什么都不清楚,更别提能自学到什么知识了。这样的预习不仅无效,还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弥补预习不充分所带来的后果。因此,我注重了预习方法的指导,经过—段时间的探索,笔者引导学生按照“三读”的方法来预习课文。
一、读通
“读通”是预习的第一步,即在第一遍读课文时,要将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读准。《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于四年级学生识字及解词也有明确要求:“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字、词是一篇课文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学习一篇文章首要解决的问题就应该是把文中的字认清并能准确读出,其次还要解决因自己不理解而读不准的词。扫清文字障碍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旧字,还能识记本课的新字,一举两得,为有效地学习文章做好铺垫。因此,我教给学生的第一个预习方法就是要把课文中的字形认清,字音读准,自己理解不了的词语要借助工具书或运用已学过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将意思弄清楚。
如在教学《白鹅》一课时,课文中的“角”字字音容易读错。我在检查预习效果时提出了这个字,结果全班只有一个学生读错,其他学生都能准确读出。文中的“净角”一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离甚远,但当我提出此词时却看到班里大多数孩子都积极举起小手争着发言。此外,课堂上再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所学到的字或词义,比比谁的收获大,学生的预习兴趣被调动起来,预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久而久之,预习课文的第一步方法被牢牢掌握。学习课文时就再也不会因为某个字音或词义再去现查字典而浪费时间了。由此可见,认真地预习能帮学生认准字音并提前理解词语的意思,为课堂教学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二、读顺
“读顺”是预习课文的第二步。即要把课文流利地朗读下来,尽量做到不打绊子。《新课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理解课文最基本的要素,只有反复朗读,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全文。但如果连通顺朗读都做不到,就更别提理解句子意思了。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完成第二步时,对于自己一遍读不好的句子要先划出来,再反复地朗读,直到读得很流利为止。
在检查预习效果时,一些平时比较听话的学生都能按要求进行朗读,但也发现了一些偷懒不读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进行朗读速度比赛,看谁读得不仅快,而且不出错。学生的兴趣很浓厚,积极参加,充当评委的学生也认真地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仅相互指出没有读准的字音,还能互相提醒哪些句子容易添字,哪些句子容易掉字。学生朗读课文的准确性大大提高,朗读兴趣也不断提升。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读出情感
“读出情感”是预习课文的第三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即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预习所得收获,加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现有感情地朗读。在指导预习方法时,我先指导学生先划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能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将原因以批注的形式写在句子的旁边;其次,如果没有印象深刻的句子,则可以借助课后思考练习题,找到文中揭示答案的句子;如果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帮助自己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就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从而实现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勾画出来,留到课堂学文时提出并解决。
学生刚开始会觉得有些难度,不知道该怎样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如在进行《搭石》一课的教学中,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时我有意识地以课后讨论题“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们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入手,看有多少学生掌握了这种预习课文的方法,结果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都能回答出自己找到的相关语句,我将学生的答案一一汇总,并将语句用投影出示在屏幕上,課文的重点段落也就提炼出来。课堂上围绕这些重点段进行重点教学,学生就很容易概括和掌握村民的美好品质。课堂效率提高很多。
随着课文不断地学习,学生也不断积累预习的方法,并在课文的预习中反复实践、运用,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已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不必再为认字、解词和理解较简单的句意浪费宝贵的时间而变得高效。在这条路上也许还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我相信,只要善于思考,就会克服重重难关,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市新城区西光实验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不会预习,但凡布置预习作业后,第二天检查时,总能发现有学生预习不充分,主要表现在课文朗读不下来,磕磕绊绊的。甚至有些字的读音是什么都不清楚,更别提能自学到什么知识了。这样的预习不仅无效,还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弥补预习不充分所带来的后果。因此,我注重了预习方法的指导,经过—段时间的探索,笔者引导学生按照“三读”的方法来预习课文。
一、读通
“读通”是预习的第一步,即在第一遍读课文时,要将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读准。《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于四年级学生识字及解词也有明确要求:“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字、词是一篇课文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学习一篇文章首要解决的问题就应该是把文中的字认清并能准确读出,其次还要解决因自己不理解而读不准的词。扫清文字障碍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旧字,还能识记本课的新字,一举两得,为有效地学习文章做好铺垫。因此,我教给学生的第一个预习方法就是要把课文中的字形认清,字音读准,自己理解不了的词语要借助工具书或运用已学过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将意思弄清楚。
如在教学《白鹅》一课时,课文中的“角”字字音容易读错。我在检查预习效果时提出了这个字,结果全班只有一个学生读错,其他学生都能准确读出。文中的“净角”一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离甚远,但当我提出此词时却看到班里大多数孩子都积极举起小手争着发言。此外,课堂上再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所学到的字或词义,比比谁的收获大,学生的预习兴趣被调动起来,预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久而久之,预习课文的第一步方法被牢牢掌握。学习课文时就再也不会因为某个字音或词义再去现查字典而浪费时间了。由此可见,认真地预习能帮学生认准字音并提前理解词语的意思,为课堂教学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二、读顺
“读顺”是预习课文的第二步。即要把课文流利地朗读下来,尽量做到不打绊子。《新课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理解课文最基本的要素,只有反复朗读,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全文。但如果连通顺朗读都做不到,就更别提理解句子意思了。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完成第二步时,对于自己一遍读不好的句子要先划出来,再反复地朗读,直到读得很流利为止。
在检查预习效果时,一些平时比较听话的学生都能按要求进行朗读,但也发现了一些偷懒不读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进行朗读速度比赛,看谁读得不仅快,而且不出错。学生的兴趣很浓厚,积极参加,充当评委的学生也认真地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仅相互指出没有读准的字音,还能互相提醒哪些句子容易添字,哪些句子容易掉字。学生朗读课文的准确性大大提高,朗读兴趣也不断提升。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读出情感
“读出情感”是预习课文的第三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即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预习所得收获,加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现有感情地朗读。在指导预习方法时,我先指导学生先划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能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将原因以批注的形式写在句子的旁边;其次,如果没有印象深刻的句子,则可以借助课后思考练习题,找到文中揭示答案的句子;如果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帮助自己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就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从而实现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勾画出来,留到课堂学文时提出并解决。
学生刚开始会觉得有些难度,不知道该怎样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如在进行《搭石》一课的教学中,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时我有意识地以课后讨论题“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们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入手,看有多少学生掌握了这种预习课文的方法,结果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都能回答出自己找到的相关语句,我将学生的答案一一汇总,并将语句用投影出示在屏幕上,課文的重点段落也就提炼出来。课堂上围绕这些重点段进行重点教学,学生就很容易概括和掌握村民的美好品质。课堂效率提高很多。
随着课文不断地学习,学生也不断积累预习的方法,并在课文的预习中反复实践、运用,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已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不必再为认字、解词和理解较简单的句意浪费宝贵的时间而变得高效。在这条路上也许还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我相信,只要善于思考,就会克服重重难关,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市新城区西光实验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