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7-309
一、背景
(一)品牌经济社会
这个时代是个需要品牌的社会,需要塑造品牌形象,通过良好的品牌形象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品牌经济研究也由浅入深地不断向前发展。现如今的社会已是一个品牌经济社会,各界都在谈品牌,企业希望把自己的品牌做起来,国家在政策上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媒体也在传播各种品牌理念。
(二)品牌经济社会下的明星效应
开放社会里是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开放,文化氛围逐渐宽松,人们精神需求日趋多样。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则为明星们的星光闪烁制造了独特的“天空”。
在这样火热的背景之下,明星效应十分突出,其实质也就是品牌效应,而利用的则是大众的崇拜心理。比如现在的年轻女生都喜欢“超级女声”中的李宇春,那正说明李宇春这个“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习惯、行为等品牌元素符合这些女生心中的情感需要,这就产生了价值。有一项关于明星的影响力的调查,调查显示50.2%的人认为明星效应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10.5 %的人认为会有一定的影响,38.3%的人认为对自己没有更多的影响。 因此,明星效应对人们的影响不容小觑。
明星一旦有什么事迹就必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一种氛围,会对喜爱他(她)的人们产生强势诱导。往往明星产生的效应已不仅仅是某种具有自然属性的物,而是一种精神,它变成一种有个性、有魅力、有风韵、有生命、有象征意义的物质。关注的人们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向他们靠拢。
(三)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的新型人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程应该从知识、态度、能力等多维度来尊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态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综合表现力。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为基本理念。此标准出笼后,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 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 从全局看, 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却基本没有多大的改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必须立足于目前我国中小學音乐教学的实情, 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
二、明星效应与音乐课堂教学
(一)运用明星效应的可行性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的个体心理开始趋于成熟,但又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强烈的偶像崇拜心理是这一时期人们的突出特征。偶像崇拜是通过心理上的自居作用来达成的,那些被崇拜的明星,往往被青少年当作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的一种寄托。当代流行文化明星们所表现的特征会强烈地吸引着青春期青少年,明星的作品如歌曲等,能够不同程度地对青少年起到特有的共鸣、宽慰、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作用,从而形成“爱屋及乌”的效应。
(二)明星效应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大众媒介上群星闪耀,明星效应的热浪越来越高。众多事例表明,明星效应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点无可否认。
但是,明星者,人也,有其长,也有其短,有其超人的天赋、智慧和技能,也有其不如常人之处, 无论是什么明星,都不能孤立的把他捧化为神。 明星效应带来的有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这些。(当然,明星效应的负面影响就不在本论文的讨论范围了。)
(三)把正面影响带入课堂的理念
很多优秀的明星们带给大家正面积极的影响,这是有意义的。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充分挖掘明星的正面教育素材。比如,可以结合音乐教材中一些介绍明星的图片,拓展开来,搜集明星事迹,施以正面教育、同时利用他们的崇拜心理,牢牢的抓住孩子们学习的心。曾经一位记者采访蔡依琳时问道:“你认为你给歌迷带来了哪些有利的影响?” 依琳就回答道:“想学好唱歌的孩子也会愿意花时间上好音乐课,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
(四)把正面影响带入课堂的目的
经过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学生的兴趣被完全激发的时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果,学生和教师都会从中享受到快乐。对一些著名人物的认同或者模仿能够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可使他们寻求更高的价值并且努力为进入成年角色做好准备。运用明星效应,可以适当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长远的教学方法的研究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明星效应融入音乐课堂
(一)融入方式
那么,如何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用好明星效应呢?
由于明星效应实质是利用人们的崇拜心理,在上音乐课的时候,结合起所学的教材,教师们可以在某堂课的开场时,播放优秀歌星的演唱版本,引起学生的兴趣,从来有利于维持学生们的一个良好精神状态来学习;也可以是在书本中提到的某位古典音乐家时让他们做一次“现身”用精湛的表演俘获孩子们的心,甚至激发他们自己想学习演奏的决心。
(二)融入过程
如何具体地把明星效应良好的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呢?下面就我的研究来详细的谈一下。
1、青少年心理特征
由于青少年学生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整个教学手段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要进行精雕细刻。在我们使用的中学音乐教材中, 有些内容过于专业化, 理论性较强, 趣味性不浓。 2、合理运用
教师需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水平的教学氛围。而音乐明星进课堂是用音乐明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良好方式。中学的音乐课以其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 以及适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等, 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有些内容的课例, 如古典音乐欣赏课, 可能受专业特点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如通俗歌曲课, 经常出现学习兴致不高, 热情不足, 机械被动接受的现象, 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具体说来,要想合理运用明星效应,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引入明星效应,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受益” 。在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 专心听老师讲授, 能否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 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要就是看能否以创新的课堂模式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以一堂音乐欣赏课为例,长期以来的常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作品的形式、技巧、风格作知识性的讲解,然后是听音响,在此过程中对作品进行阐释并努力让学生听出音乐的所谓“内容”,理解意义等。但如果总是采用固定的模式,势必使音乐欣赏教学的形式单一,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情感的教育,也忽视了音乐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底蕴。通常的教学过程基本是:教师宣布本次课的内容, 带领学生了解了作品背景后, 按照应该注意的知识点做完整的讲解, 然后根据录音带的播放,组织学生积极动脑回答一些事先提出的问题。而引入音乐明星进课堂的做法是:组织学生了解完背景知识后, 在讲解知识点前先放一段著名演奏家的现场演奏视频,学生们早已被带动情绪,掌声一片, 也更加乐于下面的学习。
(2)发挥明星效应, 强化音乐知识点
集体的音乐作品有雅俗之分、风格不同、流派纷呈等等,但只要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就一定与人的生命存在有关,和人的情感世界相通。当欣赏者明白音乐作品正是作曲家经历了巨大的情感波涛和心灵震撼之后的产物,是作曲家审美、求真、向善的结晶,欣赏者也会在审美、求真、向善的基础上自然地接受作品的熏染。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贝多芬等伟大的音乐家当学生们的偶像,这些音乐明星带给学生们的是正面的积极的东西。
当然,教师不是以知识性的说教灌输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产生的背景、相关的音乐知识等许多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启发学生去体味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追求,去理解作曲家的情怀、去构筑被音乐感染了的理想世界。
(3)紧扣明星效应, 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音乐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 打动人的情感, 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 结果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 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
所以,在接下来的练习中, 明星效应再一次显现出了它的效果, 学生对跟着老师学唱简单旋律产生极大的兴趣,十分认真,看着同学们投入的表情,仿佛都找到了明星的感觉。同时,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教师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减少失误。那就更加能使学生投入了。因为这样既可以减少死记硬背所带给学生的困难,也可以在欣赏的同时,增加学生们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教师在欣赏课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审美再造活动,使学生不只是对音乐作品所提供的音响形象的简单接受和原封不动的复制,也不要使学生被动地接纳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形象和内容,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感情认识、审美趣味、艺术偏好去接触作品对象,教会学生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可以自由地选择欣赏对象和欣赏角度,而且可以自由地驰骋想象、凭借想象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形象进行补充、延伸、丰富和发展,去重新创造一个“新”的形象,如果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这种主观能动作用,那么他对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就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就能从作品中发掘新的东西,领悟其无穷之意,从而获得极大的欣赏乐趣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4)借助明星效应, 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怀
崇拜明星, 是中学生的一个心理共性, 借助他们想更多了解明星的愿望, 我给他们讲了许多关于现当代音乐明星以及经典的课本中教材内容的作曲家,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时期著名音乐家的故事,包括他们的成长历程, 人生价值观, 对国家和人类音乐事业的贡献等, 使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 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在音乐课堂上采用明星进课堂的教学方式, 学生上音乐课的积极性会显著的提高, 教学效果也十分地令人满意, 更可喜的是, 有一部分学生把将来从事音乐方面的事业看作是自己的一条人生之路, 这些不能不说是把明星效应带进课堂所起到的作用。
再例如,教师讲“中国民歌”时,讲了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也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来讲,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音乐风格便也委婉秀丽;西北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同时可以就每个地区的特色民歌以及优秀的明星演唱者带入课堂,给他们观看活力四射、声情并茂的表演,也是能极大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的。
四、意义
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我们可以主张热爱明星、学习明星、争当明星。因热爱而学习,以明星为榜样,激励自己,与明星同行,既是社会之需,也是个人之求,亦是明星之所愿,这样也有利于社会和人的进步。我们主张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学生们普遍认识了解的现代歌星以外,对于对音乐界做出独特贡献的明星们,如冼星海、聂耳、郭兰英、肖邦等等,都應该尊敬和学习。不断的培养学生们对于从现代的流行明星的崇拜到追溯历史的各个时期的中外音乐名人们的热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教学意义也是相当深远的。
结论
也许有的读者会有疑问,虽然这个理念从理论上来说不错,但是,难道真的每节课都要动这个脑筋,都能引入相应的明星进课堂吗,如果找不到怎么办呢?其实就算不是每个知识点可与明星相连,但是只要能够持续保持住孩子们的这种求知心理和兴趣,我想就算是稍微有点枯燥的知识点,他们也是愿意接受的,因为只要稍加努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经过我的试验,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果能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未来的每堂音乐课都有可能真正的走进每个学生的心里。
总之,音乐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用机敏的耳朵去聆听音乐,用深刻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纯真的心灵去感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始终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让每个孩子在每堂音乐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情感共鸣和愉快的音乐享受是我研究本课题的最终目的。
一、背景
(一)品牌经济社会
这个时代是个需要品牌的社会,需要塑造品牌形象,通过良好的品牌形象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品牌经济研究也由浅入深地不断向前发展。现如今的社会已是一个品牌经济社会,各界都在谈品牌,企业希望把自己的品牌做起来,国家在政策上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媒体也在传播各种品牌理念。
(二)品牌经济社会下的明星效应
开放社会里是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开放,文化氛围逐渐宽松,人们精神需求日趋多样。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则为明星们的星光闪烁制造了独特的“天空”。
在这样火热的背景之下,明星效应十分突出,其实质也就是品牌效应,而利用的则是大众的崇拜心理。比如现在的年轻女生都喜欢“超级女声”中的李宇春,那正说明李宇春这个“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习惯、行为等品牌元素符合这些女生心中的情感需要,这就产生了价值。有一项关于明星的影响力的调查,调查显示50.2%的人认为明星效应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10.5 %的人认为会有一定的影响,38.3%的人认为对自己没有更多的影响。 因此,明星效应对人们的影响不容小觑。
明星一旦有什么事迹就必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一种氛围,会对喜爱他(她)的人们产生强势诱导。往往明星产生的效应已不仅仅是某种具有自然属性的物,而是一种精神,它变成一种有个性、有魅力、有风韵、有生命、有象征意义的物质。关注的人们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向他们靠拢。
(三)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的新型人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程应该从知识、态度、能力等多维度来尊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态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综合表现力。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为基本理念。此标准出笼后,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 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 从全局看, 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却基本没有多大的改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必须立足于目前我国中小學音乐教学的实情, 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
二、明星效应与音乐课堂教学
(一)运用明星效应的可行性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的个体心理开始趋于成熟,但又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强烈的偶像崇拜心理是这一时期人们的突出特征。偶像崇拜是通过心理上的自居作用来达成的,那些被崇拜的明星,往往被青少年当作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的一种寄托。当代流行文化明星们所表现的特征会强烈地吸引着青春期青少年,明星的作品如歌曲等,能够不同程度地对青少年起到特有的共鸣、宽慰、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作用,从而形成“爱屋及乌”的效应。
(二)明星效应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大众媒介上群星闪耀,明星效应的热浪越来越高。众多事例表明,明星效应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点无可否认。
但是,明星者,人也,有其长,也有其短,有其超人的天赋、智慧和技能,也有其不如常人之处, 无论是什么明星,都不能孤立的把他捧化为神。 明星效应带来的有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这些。(当然,明星效应的负面影响就不在本论文的讨论范围了。)
(三)把正面影响带入课堂的理念
很多优秀的明星们带给大家正面积极的影响,这是有意义的。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充分挖掘明星的正面教育素材。比如,可以结合音乐教材中一些介绍明星的图片,拓展开来,搜集明星事迹,施以正面教育、同时利用他们的崇拜心理,牢牢的抓住孩子们学习的心。曾经一位记者采访蔡依琳时问道:“你认为你给歌迷带来了哪些有利的影响?” 依琳就回答道:“想学好唱歌的孩子也会愿意花时间上好音乐课,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
(四)把正面影响带入课堂的目的
经过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学生的兴趣被完全激发的时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果,学生和教师都会从中享受到快乐。对一些著名人物的认同或者模仿能够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可使他们寻求更高的价值并且努力为进入成年角色做好准备。运用明星效应,可以适当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长远的教学方法的研究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明星效应融入音乐课堂
(一)融入方式
那么,如何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用好明星效应呢?
由于明星效应实质是利用人们的崇拜心理,在上音乐课的时候,结合起所学的教材,教师们可以在某堂课的开场时,播放优秀歌星的演唱版本,引起学生的兴趣,从来有利于维持学生们的一个良好精神状态来学习;也可以是在书本中提到的某位古典音乐家时让他们做一次“现身”用精湛的表演俘获孩子们的心,甚至激发他们自己想学习演奏的决心。
(二)融入过程
如何具体地把明星效应良好的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呢?下面就我的研究来详细的谈一下。
1、青少年心理特征
由于青少年学生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整个教学手段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要进行精雕细刻。在我们使用的中学音乐教材中, 有些内容过于专业化, 理论性较强, 趣味性不浓。 2、合理运用
教师需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水平的教学氛围。而音乐明星进课堂是用音乐明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良好方式。中学的音乐课以其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 以及适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等, 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有些内容的课例, 如古典音乐欣赏课, 可能受专业特点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如通俗歌曲课, 经常出现学习兴致不高, 热情不足, 机械被动接受的现象, 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具体说来,要想合理运用明星效应,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引入明星效应,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受益” 。在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 专心听老师讲授, 能否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 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要就是看能否以创新的课堂模式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以一堂音乐欣赏课为例,长期以来的常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作品的形式、技巧、风格作知识性的讲解,然后是听音响,在此过程中对作品进行阐释并努力让学生听出音乐的所谓“内容”,理解意义等。但如果总是采用固定的模式,势必使音乐欣赏教学的形式单一,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情感的教育,也忽视了音乐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底蕴。通常的教学过程基本是:教师宣布本次课的内容, 带领学生了解了作品背景后, 按照应该注意的知识点做完整的讲解, 然后根据录音带的播放,组织学生积极动脑回答一些事先提出的问题。而引入音乐明星进课堂的做法是:组织学生了解完背景知识后, 在讲解知识点前先放一段著名演奏家的现场演奏视频,学生们早已被带动情绪,掌声一片, 也更加乐于下面的学习。
(2)发挥明星效应, 强化音乐知识点
集体的音乐作品有雅俗之分、风格不同、流派纷呈等等,但只要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就一定与人的生命存在有关,和人的情感世界相通。当欣赏者明白音乐作品正是作曲家经历了巨大的情感波涛和心灵震撼之后的产物,是作曲家审美、求真、向善的结晶,欣赏者也会在审美、求真、向善的基础上自然地接受作品的熏染。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贝多芬等伟大的音乐家当学生们的偶像,这些音乐明星带给学生们的是正面的积极的东西。
当然,教师不是以知识性的说教灌输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产生的背景、相关的音乐知识等许多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启发学生去体味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追求,去理解作曲家的情怀、去构筑被音乐感染了的理想世界。
(3)紧扣明星效应, 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音乐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 打动人的情感, 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 结果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 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
所以,在接下来的练习中, 明星效应再一次显现出了它的效果, 学生对跟着老师学唱简单旋律产生极大的兴趣,十分认真,看着同学们投入的表情,仿佛都找到了明星的感觉。同时,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教师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减少失误。那就更加能使学生投入了。因为这样既可以减少死记硬背所带给学生的困难,也可以在欣赏的同时,增加学生们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教师在欣赏课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审美再造活动,使学生不只是对音乐作品所提供的音响形象的简单接受和原封不动的复制,也不要使学生被动地接纳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形象和内容,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感情认识、审美趣味、艺术偏好去接触作品对象,教会学生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可以自由地选择欣赏对象和欣赏角度,而且可以自由地驰骋想象、凭借想象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形象进行补充、延伸、丰富和发展,去重新创造一个“新”的形象,如果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这种主观能动作用,那么他对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就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就能从作品中发掘新的东西,领悟其无穷之意,从而获得极大的欣赏乐趣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4)借助明星效应, 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怀
崇拜明星, 是中学生的一个心理共性, 借助他们想更多了解明星的愿望, 我给他们讲了许多关于现当代音乐明星以及经典的课本中教材内容的作曲家,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时期著名音乐家的故事,包括他们的成长历程, 人生价值观, 对国家和人类音乐事业的贡献等, 使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 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在音乐课堂上采用明星进课堂的教学方式, 学生上音乐课的积极性会显著的提高, 教学效果也十分地令人满意, 更可喜的是, 有一部分学生把将来从事音乐方面的事业看作是自己的一条人生之路, 这些不能不说是把明星效应带进课堂所起到的作用。
再例如,教师讲“中国民歌”时,讲了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也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来讲,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音乐风格便也委婉秀丽;西北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同时可以就每个地区的特色民歌以及优秀的明星演唱者带入课堂,给他们观看活力四射、声情并茂的表演,也是能极大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的。
四、意义
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我们可以主张热爱明星、学习明星、争当明星。因热爱而学习,以明星为榜样,激励自己,与明星同行,既是社会之需,也是个人之求,亦是明星之所愿,这样也有利于社会和人的进步。我们主张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学生们普遍认识了解的现代歌星以外,对于对音乐界做出独特贡献的明星们,如冼星海、聂耳、郭兰英、肖邦等等,都應该尊敬和学习。不断的培养学生们对于从现代的流行明星的崇拜到追溯历史的各个时期的中外音乐名人们的热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教学意义也是相当深远的。
结论
也许有的读者会有疑问,虽然这个理念从理论上来说不错,但是,难道真的每节课都要动这个脑筋,都能引入相应的明星进课堂吗,如果找不到怎么办呢?其实就算不是每个知识点可与明星相连,但是只要能够持续保持住孩子们的这种求知心理和兴趣,我想就算是稍微有点枯燥的知识点,他们也是愿意接受的,因为只要稍加努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经过我的试验,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果能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未来的每堂音乐课都有可能真正的走进每个学生的心里。
总之,音乐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用机敏的耳朵去聆听音乐,用深刻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纯真的心灵去感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始终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让每个孩子在每堂音乐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情感共鸣和愉快的音乐享受是我研究本课题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