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中多次出现的“淇水”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它可以是爱情的场所、爱情的同义语、也可以是爱情的某种“阻滞”以及爱国精神的借代语。从《诗经》对“淇水”的描绘中,可以领略到淇水风光,倾听到郑卫之音的某些美妙的旋律,以及华夏男女对故国的情思,等等。探讨《诗经》对淇水的描写,解读古代的“淇水文化”,可获得多方面的精神享受和美的启迪。
一、淇水——恋爱的伊甸园
《竹书纪年》卷上“帝辛”条云:“冬,王游于淇。” 这里的“王”帝辛,即殷纣王。周灭商后,分封其国都为卫、邶、鄘三个诸侯国,卫的国土就位于汲郡朝歌。由此可见殷纣游玩的淇水正是《诗经·卫风》中经常出现的淇水,是卫国的主要河流。殷纣“游于淇”,表明淇水这个地方风景秀丽,开了后世青年男女在此谈情说爱的先河,使淇水这个地方充满了诗情画意。古代的青年男女喜欢在水边寻找自己的爱情,如,《诗经·郑风·溱洧》描写的就是男女青年在水边嬉戏恋爱的情景。岸边往往水色秀丽,风光迷人,有一种浪漫气息,爱情意识也往往易于萌动,因此水边往往是青年男女们约会的场所。和溱水与洧水一样,淇水也是古代著名的男女自由恋爱的场所。
二、淇水——爱情的“阻滞”
爱情有“阻滞”, 其故事才会耐人咀嚼寻味和撼人心魄,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莫不如此。《诗经》有6篇18次咏及淇河,其中《桑中》《氓》《有狐》三篇直接描写爱情。在这些爱情故事里,淇河不仅是恋爱故事赖以发生发展的环境场所,也还担当着“阻滞”的角色。例如,《桑中》篇三章末尾全用“期我乎桑中,要(邀)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淇水显然就是热恋中的士女们的地理方位的阻隔。
《氓》中“淇水”出现三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女子对“氓”的热恋阶段,女子依依不舍穿过淇水送情人,这“送子涉淇”的举动就有了冲破种种阻碍的意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被“氓”抛弃的阶段,女子伤心不止越过淇水回娘家,“汤汤”的“淇水”仍是两人之间的感情阻滞,是一条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子的自省阶段,女子斩钉截铁地走向决绝。淇水,见证她的痴情,也见证她的悲哀。
三、淇水——爱情的同义
魏源《诗古微》云:“三河(汉代指河内、河东、河南三郡,今河南洛阳黄河南北一带)为天下之都会,卫都河内,郑都河南,据天下之中,山河之会,商旅之所走集也。商旅集则货财盛,货财胜则声色辏。”《汉书·地理志》云:“土陿(古同“狭”)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西周时期的郑卫处于商业中心,交通便利,文化心态较为开放,男女交往自由,相与咏歌,各言其情。故郑卫之风尤多情诗,善于即景生情,委婉细腻,情真意切。重利轻义、游媚富贵的风习,又使郑卫犹多弃妇、冤妇之调。
四、淇水——爱国精神的借代语
许穆夫人是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卫宣公昭伯与卫宣姜的女儿,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她是一位淇河的女儿,历代诗歌中“卫女”中的一位代表。因远嫁许国的国君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名著史册的爱国女诗人,是淇河的骄傲。《载驰》记载了祖国卫国蒙难,她自己冲破阻力,奔赴国难的决绝和拯救祖国的远见卓识,是一篇充满爱国激情的不朽诗章,见证了她是一位淇河养育的烈女。正因为此,“卫女”便成了坚贞不渝的爱国者的代名词,“淇水”便成了爱国者心目中祖国家乡的象征。
几千年来,淇河不仅以诱人的自然风光吸引过无数迁客骚人,也曾使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历代士女留连忘返,历史上不知发生过多少与淇河相关的爱情故事。因此,淇河不仅是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也曾是爱情的阻滞和见证,又是士女相恋相思的爱情符号和隐语。从《诗经》中的卫国忠烈之女许穆夫人的《泉水》《竹竿》《载驰》起,历代吟及淇河的诗歌中,淇河又成了爱家乡和爱祖国的人的精神情操的代名词,多少爱国爱家的忠良之士,以“卫女”自况,将淇河当作颂君怀国的倾诉象征。
一、淇水——恋爱的伊甸园
《竹书纪年》卷上“帝辛”条云:“冬,王游于淇。” 这里的“王”帝辛,即殷纣王。周灭商后,分封其国都为卫、邶、鄘三个诸侯国,卫的国土就位于汲郡朝歌。由此可见殷纣游玩的淇水正是《诗经·卫风》中经常出现的淇水,是卫国的主要河流。殷纣“游于淇”,表明淇水这个地方风景秀丽,开了后世青年男女在此谈情说爱的先河,使淇水这个地方充满了诗情画意。古代的青年男女喜欢在水边寻找自己的爱情,如,《诗经·郑风·溱洧》描写的就是男女青年在水边嬉戏恋爱的情景。岸边往往水色秀丽,风光迷人,有一种浪漫气息,爱情意识也往往易于萌动,因此水边往往是青年男女们约会的场所。和溱水与洧水一样,淇水也是古代著名的男女自由恋爱的场所。
二、淇水——爱情的“阻滞”
爱情有“阻滞”, 其故事才会耐人咀嚼寻味和撼人心魄,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莫不如此。《诗经》有6篇18次咏及淇河,其中《桑中》《氓》《有狐》三篇直接描写爱情。在这些爱情故事里,淇河不仅是恋爱故事赖以发生发展的环境场所,也还担当着“阻滞”的角色。例如,《桑中》篇三章末尾全用“期我乎桑中,要(邀)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淇水显然就是热恋中的士女们的地理方位的阻隔。
《氓》中“淇水”出现三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女子对“氓”的热恋阶段,女子依依不舍穿过淇水送情人,这“送子涉淇”的举动就有了冲破种种阻碍的意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被“氓”抛弃的阶段,女子伤心不止越过淇水回娘家,“汤汤”的“淇水”仍是两人之间的感情阻滞,是一条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子的自省阶段,女子斩钉截铁地走向决绝。淇水,见证她的痴情,也见证她的悲哀。
三、淇水——爱情的同义
魏源《诗古微》云:“三河(汉代指河内、河东、河南三郡,今河南洛阳黄河南北一带)为天下之都会,卫都河内,郑都河南,据天下之中,山河之会,商旅之所走集也。商旅集则货财盛,货财胜则声色辏。”《汉书·地理志》云:“土陿(古同“狭”)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西周时期的郑卫处于商业中心,交通便利,文化心态较为开放,男女交往自由,相与咏歌,各言其情。故郑卫之风尤多情诗,善于即景生情,委婉细腻,情真意切。重利轻义、游媚富贵的风习,又使郑卫犹多弃妇、冤妇之调。
四、淇水——爱国精神的借代语
许穆夫人是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卫宣公昭伯与卫宣姜的女儿,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她是一位淇河的女儿,历代诗歌中“卫女”中的一位代表。因远嫁许国的国君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名著史册的爱国女诗人,是淇河的骄傲。《载驰》记载了祖国卫国蒙难,她自己冲破阻力,奔赴国难的决绝和拯救祖国的远见卓识,是一篇充满爱国激情的不朽诗章,见证了她是一位淇河养育的烈女。正因为此,“卫女”便成了坚贞不渝的爱国者的代名词,“淇水”便成了爱国者心目中祖国家乡的象征。
几千年来,淇河不仅以诱人的自然风光吸引过无数迁客骚人,也曾使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历代士女留连忘返,历史上不知发生过多少与淇河相关的爱情故事。因此,淇河不仅是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也曾是爱情的阻滞和见证,又是士女相恋相思的爱情符号和隐语。从《诗经》中的卫国忠烈之女许穆夫人的《泉水》《竹竿》《载驰》起,历代吟及淇河的诗歌中,淇河又成了爱家乡和爱祖国的人的精神情操的代名词,多少爱国爱家的忠良之士,以“卫女”自况,将淇河当作颂君怀国的倾诉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