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巍巍的太行山深处,蕴藏着太多的神奇和美丽。在革命老区的阜平、涞源和唐县交界处,有一条常年奔腾的河流,因源头地势高,河水居高临下,如瀑布从天而降,故称之为通天河。
曲阳县的干河铺村,就是坐落在通天河沿岸下游很普通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海拔238米,无霜期200天,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植被茂密,环境秀美,村庄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典型的一幅太行风景画。
近几年,河北农业大学的苹果专家皇甫中泗、解金斗等积极响应科教扶贫的号召,不遗余力地帮助干河铺村培植出了一种矮砧密植优质苹果。因颜色像红玛瑙,吃起来更是脆甜爽口,虽然属于富士系列,但品质上乘像工艺品一样漂亮,联想到曲阳县的雕刻艺术,因此,人们给这种苹果起了个美丽的名字——“曲阳红”。
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甘甜的通天河水的浇灌,每逢金秋季节,络绎不绝的京城游客便会慕名来到这里采摘曲阳红苹果。因为这种苹果树冠小,个头低,一般小学生都能轻松摘到,加上这里流淌的河水,新鲜的空气,采摘苹果的同时又能领略太行山独特的风情,游客往往流连忘返。来的人多了,干河铺村也逐渐有了名气。村党支部书记姚云献高兴地说:“是红彤彤的曲阳红苹果,圆了我们村的脱贫致富梦”。
示范的带动是无声的号角,如今,通天河两岸周边的村民也都大片大片种起了苹果树,“曲阳红”成为这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山里人一棵棵挂满希望的摇钱树。
寻梦
2005年以前,干河铺村的农民根本没有种植苹果树的习惯。全村316户人家,1321口人,人均不足六分地,主要种植玉米和小杂粮,9000多亩的山场面积,也只能在山坡丘陵地带零散栽种一些枣树和柿子树,考学、当兵、外出打工是农民的主要出路。
寻出路,盼致富,已是全村人几十年来的共同梦想。尤其是家里男孩子多的,如果孩子混不出村去,做家长最发愁的就是给儿子们盖房子、娶媳妇。
血气方刚的张彦惠称得上干河铺村年轻人寻梦的典范,他弟兄三人一个比一个学习好,1972年张彦惠在灵山镇中学以优秀的成绩被推荐到河北大学。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一步一个脚印地拼搏,先后当过乡长、县长、县委书记,现在是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的主任,他的哥哥张彦勋、弟弟张彦如,也走出了大山到曲阳县和保定市工作。然而,从小生长在贫困山区的张家兄弟,始终牵挂着这里的父老乡亲,家乡的贫困面貌不改变,外出的游子心不甘。
2001年,曲阳县被省里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干河铺村也成为扶贫帮助的重点村。从此,“雕刻之乡”曲阳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始了向贫困的大宣战。干河铺村的百姓们同全县50多万父老乡亲一道,揭开了一页页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新篇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力出主意,已成为曲阳县社会扶贫的一个重要音符。
2006年初春,太行山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通天河的水量逐渐多了起来,植被开始复苏,鸟儿欢跳着发出喳喳的叫声。河北省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在古城保定市召开了“走太行山道路,坚持科教扶贫下乡”现场会,河北农业大学作了重点经验介绍。作为太行山的游子,张彦惠参加了这次现场会,会后他专门找到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程庆会,请求在安排科技扶贫下乡时,到自己的家乡干河铺村考察考察,帮助农民寻找一条发展路子。由于交通不便,他还专门为科教扶贫下乡的专家配备了一辆福特越野车。
2006年5月20日,天还没亮,河北农业大学科教兴农中心副主任孙双全带队,果树专家皇甫中泗、解金斗,蔬菜专家王金春,养殖专家曹玉风,食用菌专家泰丽芳,植保专家王江柱,办公室陈广义等一行九人踏上了干河铺村的土地。专家们精心考察,并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认真座谈,过程中,发展蔬菜产业、养殖产业以及食用菌产业等,一个个方案都被否决了,只有发展果品暂时没被否决。干河铺村特殊的丘陵环境,远离交通要道,加上零星分散的地块管理体质,是难以实施产业方案的主要客观原因。然而,大家也都清楚,真正的拦路虎是观念陈旧以及思想不统一。对满腔热忱的专家来说,亲自上门来帮干河铺村寻找致富之路,却遇到困难,达不成共识,心里有点寒,但如果简单放弃,一走了之,又于心不忍。
责任重于泰山,信心最为关键。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的专家们,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从更新农民的观念入手,专门安排了一辆大轿子车,再次来到干河铺村,诚邀了一批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驱车来到几百公里之外的河北农业大学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的井陉矿区,昊源林果场三优苹果示范园参观考察,开阔视野。不看不知道,一看兴致高。参观后,多数农民对在村里发展苹果产业有了信心。
追梦
群众的基本认可,是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最重要的前提。2007年新年刚过,河北农业大学科教兴农中心领导和果树专家皇甫中泗、解金斗在曲阳县扶贫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冒着严寒,踏着积雪开始驻进了干河铺村。因为他们知道,春季是植树的季节,在这之前有许多工作要做,追赶时间,是追梦的必然。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载”的原则,他们在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下,采取农民自愿集资入股的形式,流转租赁了30亩地势平坦、能浇上水的土地作为苹果示范园。
万事开头难,由于当地村民从来没有栽种过苹果,将来能不能产生效益谁心里也没底,加上村里人均能浇上水的土地很少,把好地拿出来做实验,一旦成功不了,落个鸡飞蛋打的下场那可惨了。
从干河铺村走出去的张彦惠,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他深知穷怕了的农民盼富迫切,更怕失败,在这个关键时刻只要有人站出来带好头,大家就会跟进。于是他说服了在县委党校退休的哥哥张彦勋和在保定工作的弟弟张彦禄,回村带头入股发展苹果产业。
张氏兄弟的积极参与有效地促进了两委班子成员报名入股,也影响了在外地打工的一批人。五十出头的张文才就是其中一个,他从二十几岁外出打工,闯荡了二十多年,一直在建筑行业当泥瓦匠,虽然能混个温饱,但始终摆脱不了贫困。眼见这次有上级扶贫部门的支持,有大学教授驻村指导,还有国家干部积极参与,于是他毅然回到村里,自愿加入了集资的行列。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两委班子成员再也不犹豫了,程满仓、张家乐、张金怀、姚建民、张二乐、陈好雨、姚吉国、姚云献、姚新国、程建顺、贾国江、陈增尔等12名骨干纷纷报了名,加上张文才和张氏兄弟等8位村民,共计20人参加了自愿集资入股。其中集资入股最多的拿出了6000元,最少的也有1000元,总共集资了五万多,承包流转了30亩地,河北农业大学无偿提供了3600棵苹果苗木。
事情的发展不像想得那么顺利。一开始整理土地、挖树坑、载树苗,全村人的目光都转移到了这二十个入股人和两位专家身上。然而,令专家始料不及的是,村里流转出来的30亩地,不是水土肥沃的土地,而是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在沙滩上垫土造田造出来的地。土层的厚度最深不超过40厘米,最浅还不足30厘米。土壤条件差,漏水、漏肥十分严重,平时种点杂粮还凑乎,在这种土壤条件下种苹果树,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也没有试验过。承担此次任务的是年过六十的皇甫中泗老专家,他拍着徒弟解金斗的肩膀说:“小解呀,什么条件打什么仗吧,我们必须打赢这场仗,越是在不利的条件下试验成功了,越是有说服力!这是对我们的一次严峻考验,有信心吗?”从小在大山里长大的解金斗,十分清醒自己身上的担子,他挺直了腰板,抬起了右手,似乎是在向老教授发誓,同时也是在向干河铺村的父老乡亲发誓:“苹果示范园一定成功!”
为苹果示范园捏着一把汗的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中心的张月辰处长和李铁旺、周宏宇等,为了携助两位苹果专家一线工作的开展,多次深入到干河铺村,针对示范园土壤条件,结合新品种苹果的生长特性进行详细地研究分析,通过和示范园种植户的共同协商,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
立下扶贫志,心系果树园。从此,河北农业大学科教兴农中心的领导和皇甫中泗、解金斗等,就成了干河铺村的常客。他们对果树苗的管理、呵护,像养育婴儿一样精心细致。尤其是解金斗教授,几乎长年吃住在示范园的小屋里。他脸晒黑了,人累瘦了,连续几天洗不上澡是常事。果农们再也没人称他解教授,而是亲切地叫他老解。冬去秋来,每到果树生长的关键时期,老解总是会出现在示范园里。
感情凝聚力量,齐心创造奇迹。皇甫中泗、解金斗在和果农的朝夕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寻梦的道路上相识,在追梦的道路上相挽,向着圆梦的道路迈进。
把示范园建成重要,把苹果栽培技术留下更重要。只要到了农闲时,两位专家就会召集村民举办果树培训班,手把手在田间地头传授技术。为了弥补土层浅、漏水、漏肥的不足,他们在果园覆草,利用麦秸、玉米秆等作物秸秆或落叶、杂草等覆盖在苹果树株间或行间,覆盖厚度保持在10厘米以上,并间隔一定距离在上面撒上一些土;在苹果树行间开挖60厘米宽、50厘米深,与树行等长的纵向沟,再将已经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撒入沟内,同时每亩混入350斤磷肥,并与土壤充分搅拌均匀后再回填表土、浇水。经过几年不断地隔行开沟增施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提高,保肥保水能力逐渐增强,土层厚度逐渐增加、土壤条件逐渐得到了改善。在树体管理上,他们也实施了标准化栽植、规范化整形、高光效修剪、拉枝、扭梢、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无害化病虫害防治等上百道工序。
老天不负有心人,辛勤和汗水、技术和智慧,使苹果树一天天长大,花开了,果结了,干河铺村的农民看到了希望。这期间,干河铺村还成长起来一大批果树种植和管理的技术骨干,为这里大面积发展苹果产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圆梦
四年过去了,当年沙滩上垫起来的30亩贫瘠的土地,如今变成了园貌整齐、果实累累的苹果园。起初20户集资入股人,经不起漫长的等待,第一年就退了5户,第二年在疑虑中个别人退出了部分股份,一直到第三年看到苹果树长起来了,就再也没有人提退股的事了。
苹果的生长有个周期,不可能当年种树,当年挂果。为了尽量减轻农民的负担,早日使果农有所收益。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们没少动脑子。从2009年开始,随着示范园苹果树的逐渐长大,他们预示到通天河畔的农民们会大面积地发展苹果产业,就地取苗是最好的模式。早下手,不误时,专家们及时从张家口市的怀来、沙城等地购买了海棠籽,帮助干河铺村着手建起了20亩优质苹果苗木培育圃。
这次专家的建议,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苗圃建成了,长势良好,2011年的春天刚刚到,就在干河铺村上演了一场爆炸性惊喜——他们培育的苗圃,一次性卖出成品苗收入了30多万元。惊喜惊呆了这里的百姓,惊喜过后是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曲阳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县委书记于振海亲自率领副县长李献锋、县扶贫办主任冉国立和农、林、水等部门的局长们,深入到干河铺村召开现场会,并在听取河北农业大学专家建议的前提下,规划了通天河一带发展苹果产业的致富蓝图。并整合各部门资金引水、修坝、硬化道路,为苹果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专家的跟进指导,各级部门的全力支持,干河铺村“曲阳红”苹果示范园实现了三年见花、四年见产、五年亩产达到3500斤的预期效果。2011年深秋,是干河铺人最兴奋的一个季节,这是人们第一次在自家的土地上采摘苹果。面对压弯枝头的红彤彤的苹果,年过八旬的贾进喜老大爷边摘苹果,边笑呵呵地说:“太神奇了,太神奇了,没想到我们这个山沟沟还能长出这么好的苹果”。孩子们抱着苹果在树下跑来跑去捉起了迷藏,好奇的张文才回家拿来了电子秤,随便摘下一个苹果秤了秤,都在半斤以上。解金斗教授说,为了保证品质,在苹果挂果的初期,他们就进行了疏果,因此6两以上的果实比例达到了60%以上,优质果率达85%以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3%,每亩效益可超过2万元。
充满喜悦的15户集资入股人,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个决定:“栽种苹果为我们创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今年的苹果首先让大家尝鲜,凡来的人每家带回一箱苹果,没来的确保每家10斤苹果。要求只有一个——告诉亲戚朋友,我们干河铺村产苹果了!”话音刚落,掌声四起,干河铺村沸腾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干河铺村苹果示范园的成功,像一声春雷,震醒了通天河沿岸的人们。2012年,干河铺村一跃发展到有315户人家种上了苹果树,而且都是拿出了最好的地,面积扩大了十倍。种植苹果的热情,像星火燎原,迅速在通天河畔蔓延。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成了这一带老百姓最大的需求。皇甫中泗和解金斗教授的手机号,成了最火爆的热线,干河铺村苹果示范园的果农则成了当地最受欢迎的技术员。
干河铺村“曲阳红”苹果示范园的成功,在当地产生了巨大反响。河北省扶贫办给予了高度重视,于2012年10月23日组织全省15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科教扶贫工作的负责人和9个社区市扶贫办主管副主任,在干河铺村召开了现场观摩会。省扶贫办副主任毕振水在会上说:“‘曲阳红’苹果品质上乘且产量较高,初果期已达到每亩3000斤以上,实现每亩效益2万多元,预计盛果期效益会翻番。‘十二五’期间,通天河沿岸要发展3万亩苹果,形成曲阳县苹果经济沟、产业带,仅此一项就可以提高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以上。总结‘曲阳红’苹果示范园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五个好’:领导机制好、工作态度好、切入点选的好、对接机制好,带来的必然是帮扶效果好。他们把科教扶贫,扶到农民群众的心窝里,扶到农民群众的笑脸上。”
随着“曲阳红”苹果在通天河畔的诞生,以及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2013年,曲阳县专门成立了“曲阳红”合作社,为这一颗颗美丽的苹果走出大山,走进京城,走向世界,做好了准备。
(作者单位:河北省扶贫办)
曲阳县的干河铺村,就是坐落在通天河沿岸下游很普通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海拔238米,无霜期200天,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植被茂密,环境秀美,村庄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典型的一幅太行风景画。
近几年,河北农业大学的苹果专家皇甫中泗、解金斗等积极响应科教扶贫的号召,不遗余力地帮助干河铺村培植出了一种矮砧密植优质苹果。因颜色像红玛瑙,吃起来更是脆甜爽口,虽然属于富士系列,但品质上乘像工艺品一样漂亮,联想到曲阳县的雕刻艺术,因此,人们给这种苹果起了个美丽的名字——“曲阳红”。
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甘甜的通天河水的浇灌,每逢金秋季节,络绎不绝的京城游客便会慕名来到这里采摘曲阳红苹果。因为这种苹果树冠小,个头低,一般小学生都能轻松摘到,加上这里流淌的河水,新鲜的空气,采摘苹果的同时又能领略太行山独特的风情,游客往往流连忘返。来的人多了,干河铺村也逐渐有了名气。村党支部书记姚云献高兴地说:“是红彤彤的曲阳红苹果,圆了我们村的脱贫致富梦”。
示范的带动是无声的号角,如今,通天河两岸周边的村民也都大片大片种起了苹果树,“曲阳红”成为这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山里人一棵棵挂满希望的摇钱树。
寻梦
2005年以前,干河铺村的农民根本没有种植苹果树的习惯。全村316户人家,1321口人,人均不足六分地,主要种植玉米和小杂粮,9000多亩的山场面积,也只能在山坡丘陵地带零散栽种一些枣树和柿子树,考学、当兵、外出打工是农民的主要出路。
寻出路,盼致富,已是全村人几十年来的共同梦想。尤其是家里男孩子多的,如果孩子混不出村去,做家长最发愁的就是给儿子们盖房子、娶媳妇。
血气方刚的张彦惠称得上干河铺村年轻人寻梦的典范,他弟兄三人一个比一个学习好,1972年张彦惠在灵山镇中学以优秀的成绩被推荐到河北大学。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一步一个脚印地拼搏,先后当过乡长、县长、县委书记,现在是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的主任,他的哥哥张彦勋、弟弟张彦如,也走出了大山到曲阳县和保定市工作。然而,从小生长在贫困山区的张家兄弟,始终牵挂着这里的父老乡亲,家乡的贫困面貌不改变,外出的游子心不甘。
2001年,曲阳县被省里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干河铺村也成为扶贫帮助的重点村。从此,“雕刻之乡”曲阳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始了向贫困的大宣战。干河铺村的百姓们同全县50多万父老乡亲一道,揭开了一页页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新篇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力出主意,已成为曲阳县社会扶贫的一个重要音符。
2006年初春,太行山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通天河的水量逐渐多了起来,植被开始复苏,鸟儿欢跳着发出喳喳的叫声。河北省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在古城保定市召开了“走太行山道路,坚持科教扶贫下乡”现场会,河北农业大学作了重点经验介绍。作为太行山的游子,张彦惠参加了这次现场会,会后他专门找到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程庆会,请求在安排科技扶贫下乡时,到自己的家乡干河铺村考察考察,帮助农民寻找一条发展路子。由于交通不便,他还专门为科教扶贫下乡的专家配备了一辆福特越野车。
2006年5月20日,天还没亮,河北农业大学科教兴农中心副主任孙双全带队,果树专家皇甫中泗、解金斗,蔬菜专家王金春,养殖专家曹玉风,食用菌专家泰丽芳,植保专家王江柱,办公室陈广义等一行九人踏上了干河铺村的土地。专家们精心考察,并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认真座谈,过程中,发展蔬菜产业、养殖产业以及食用菌产业等,一个个方案都被否决了,只有发展果品暂时没被否决。干河铺村特殊的丘陵环境,远离交通要道,加上零星分散的地块管理体质,是难以实施产业方案的主要客观原因。然而,大家也都清楚,真正的拦路虎是观念陈旧以及思想不统一。对满腔热忱的专家来说,亲自上门来帮干河铺村寻找致富之路,却遇到困难,达不成共识,心里有点寒,但如果简单放弃,一走了之,又于心不忍。
责任重于泰山,信心最为关键。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的专家们,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从更新农民的观念入手,专门安排了一辆大轿子车,再次来到干河铺村,诚邀了一批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驱车来到几百公里之外的河北农业大学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的井陉矿区,昊源林果场三优苹果示范园参观考察,开阔视野。不看不知道,一看兴致高。参观后,多数农民对在村里发展苹果产业有了信心。
追梦
群众的基本认可,是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最重要的前提。2007年新年刚过,河北农业大学科教兴农中心领导和果树专家皇甫中泗、解金斗在曲阳县扶贫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冒着严寒,踏着积雪开始驻进了干河铺村。因为他们知道,春季是植树的季节,在这之前有许多工作要做,追赶时间,是追梦的必然。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载”的原则,他们在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下,采取农民自愿集资入股的形式,流转租赁了30亩地势平坦、能浇上水的土地作为苹果示范园。
万事开头难,由于当地村民从来没有栽种过苹果,将来能不能产生效益谁心里也没底,加上村里人均能浇上水的土地很少,把好地拿出来做实验,一旦成功不了,落个鸡飞蛋打的下场那可惨了。
从干河铺村走出去的张彦惠,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他深知穷怕了的农民盼富迫切,更怕失败,在这个关键时刻只要有人站出来带好头,大家就会跟进。于是他说服了在县委党校退休的哥哥张彦勋和在保定工作的弟弟张彦禄,回村带头入股发展苹果产业。
张氏兄弟的积极参与有效地促进了两委班子成员报名入股,也影响了在外地打工的一批人。五十出头的张文才就是其中一个,他从二十几岁外出打工,闯荡了二十多年,一直在建筑行业当泥瓦匠,虽然能混个温饱,但始终摆脱不了贫困。眼见这次有上级扶贫部门的支持,有大学教授驻村指导,还有国家干部积极参与,于是他毅然回到村里,自愿加入了集资的行列。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两委班子成员再也不犹豫了,程满仓、张家乐、张金怀、姚建民、张二乐、陈好雨、姚吉国、姚云献、姚新国、程建顺、贾国江、陈增尔等12名骨干纷纷报了名,加上张文才和张氏兄弟等8位村民,共计20人参加了自愿集资入股。其中集资入股最多的拿出了6000元,最少的也有1000元,总共集资了五万多,承包流转了30亩地,河北农业大学无偿提供了3600棵苹果苗木。
事情的发展不像想得那么顺利。一开始整理土地、挖树坑、载树苗,全村人的目光都转移到了这二十个入股人和两位专家身上。然而,令专家始料不及的是,村里流转出来的30亩地,不是水土肥沃的土地,而是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在沙滩上垫土造田造出来的地。土层的厚度最深不超过40厘米,最浅还不足30厘米。土壤条件差,漏水、漏肥十分严重,平时种点杂粮还凑乎,在这种土壤条件下种苹果树,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也没有试验过。承担此次任务的是年过六十的皇甫中泗老专家,他拍着徒弟解金斗的肩膀说:“小解呀,什么条件打什么仗吧,我们必须打赢这场仗,越是在不利的条件下试验成功了,越是有说服力!这是对我们的一次严峻考验,有信心吗?”从小在大山里长大的解金斗,十分清醒自己身上的担子,他挺直了腰板,抬起了右手,似乎是在向老教授发誓,同时也是在向干河铺村的父老乡亲发誓:“苹果示范园一定成功!”
为苹果示范园捏着一把汗的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兴农中心的张月辰处长和李铁旺、周宏宇等,为了携助两位苹果专家一线工作的开展,多次深入到干河铺村,针对示范园土壤条件,结合新品种苹果的生长特性进行详细地研究分析,通过和示范园种植户的共同协商,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
立下扶贫志,心系果树园。从此,河北农业大学科教兴农中心的领导和皇甫中泗、解金斗等,就成了干河铺村的常客。他们对果树苗的管理、呵护,像养育婴儿一样精心细致。尤其是解金斗教授,几乎长年吃住在示范园的小屋里。他脸晒黑了,人累瘦了,连续几天洗不上澡是常事。果农们再也没人称他解教授,而是亲切地叫他老解。冬去秋来,每到果树生长的关键时期,老解总是会出现在示范园里。
感情凝聚力量,齐心创造奇迹。皇甫中泗、解金斗在和果农的朝夕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寻梦的道路上相识,在追梦的道路上相挽,向着圆梦的道路迈进。
把示范园建成重要,把苹果栽培技术留下更重要。只要到了农闲时,两位专家就会召集村民举办果树培训班,手把手在田间地头传授技术。为了弥补土层浅、漏水、漏肥的不足,他们在果园覆草,利用麦秸、玉米秆等作物秸秆或落叶、杂草等覆盖在苹果树株间或行间,覆盖厚度保持在10厘米以上,并间隔一定距离在上面撒上一些土;在苹果树行间开挖60厘米宽、50厘米深,与树行等长的纵向沟,再将已经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撒入沟内,同时每亩混入350斤磷肥,并与土壤充分搅拌均匀后再回填表土、浇水。经过几年不断地隔行开沟增施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提高,保肥保水能力逐渐增强,土层厚度逐渐增加、土壤条件逐渐得到了改善。在树体管理上,他们也实施了标准化栽植、规范化整形、高光效修剪、拉枝、扭梢、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无害化病虫害防治等上百道工序。
老天不负有心人,辛勤和汗水、技术和智慧,使苹果树一天天长大,花开了,果结了,干河铺村的农民看到了希望。这期间,干河铺村还成长起来一大批果树种植和管理的技术骨干,为这里大面积发展苹果产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圆梦
四年过去了,当年沙滩上垫起来的30亩贫瘠的土地,如今变成了园貌整齐、果实累累的苹果园。起初20户集资入股人,经不起漫长的等待,第一年就退了5户,第二年在疑虑中个别人退出了部分股份,一直到第三年看到苹果树长起来了,就再也没有人提退股的事了。
苹果的生长有个周期,不可能当年种树,当年挂果。为了尽量减轻农民的负担,早日使果农有所收益。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们没少动脑子。从2009年开始,随着示范园苹果树的逐渐长大,他们预示到通天河畔的农民们会大面积地发展苹果产业,就地取苗是最好的模式。早下手,不误时,专家们及时从张家口市的怀来、沙城等地购买了海棠籽,帮助干河铺村着手建起了20亩优质苹果苗木培育圃。
这次专家的建议,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苗圃建成了,长势良好,2011年的春天刚刚到,就在干河铺村上演了一场爆炸性惊喜——他们培育的苗圃,一次性卖出成品苗收入了30多万元。惊喜惊呆了这里的百姓,惊喜过后是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曲阳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县委书记于振海亲自率领副县长李献锋、县扶贫办主任冉国立和农、林、水等部门的局长们,深入到干河铺村召开现场会,并在听取河北农业大学专家建议的前提下,规划了通天河一带发展苹果产业的致富蓝图。并整合各部门资金引水、修坝、硬化道路,为苹果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专家的跟进指导,各级部门的全力支持,干河铺村“曲阳红”苹果示范园实现了三年见花、四年见产、五年亩产达到3500斤的预期效果。2011年深秋,是干河铺人最兴奋的一个季节,这是人们第一次在自家的土地上采摘苹果。面对压弯枝头的红彤彤的苹果,年过八旬的贾进喜老大爷边摘苹果,边笑呵呵地说:“太神奇了,太神奇了,没想到我们这个山沟沟还能长出这么好的苹果”。孩子们抱着苹果在树下跑来跑去捉起了迷藏,好奇的张文才回家拿来了电子秤,随便摘下一个苹果秤了秤,都在半斤以上。解金斗教授说,为了保证品质,在苹果挂果的初期,他们就进行了疏果,因此6两以上的果实比例达到了60%以上,优质果率达85%以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3%,每亩效益可超过2万元。
充满喜悦的15户集资入股人,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个决定:“栽种苹果为我们创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今年的苹果首先让大家尝鲜,凡来的人每家带回一箱苹果,没来的确保每家10斤苹果。要求只有一个——告诉亲戚朋友,我们干河铺村产苹果了!”话音刚落,掌声四起,干河铺村沸腾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干河铺村苹果示范园的成功,像一声春雷,震醒了通天河沿岸的人们。2012年,干河铺村一跃发展到有315户人家种上了苹果树,而且都是拿出了最好的地,面积扩大了十倍。种植苹果的热情,像星火燎原,迅速在通天河畔蔓延。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成了这一带老百姓最大的需求。皇甫中泗和解金斗教授的手机号,成了最火爆的热线,干河铺村苹果示范园的果农则成了当地最受欢迎的技术员。
干河铺村“曲阳红”苹果示范园的成功,在当地产生了巨大反响。河北省扶贫办给予了高度重视,于2012年10月23日组织全省15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科教扶贫工作的负责人和9个社区市扶贫办主管副主任,在干河铺村召开了现场观摩会。省扶贫办副主任毕振水在会上说:“‘曲阳红’苹果品质上乘且产量较高,初果期已达到每亩3000斤以上,实现每亩效益2万多元,预计盛果期效益会翻番。‘十二五’期间,通天河沿岸要发展3万亩苹果,形成曲阳县苹果经济沟、产业带,仅此一项就可以提高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以上。总结‘曲阳红’苹果示范园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五个好’:领导机制好、工作态度好、切入点选的好、对接机制好,带来的必然是帮扶效果好。他们把科教扶贫,扶到农民群众的心窝里,扶到农民群众的笑脸上。”
随着“曲阳红”苹果在通天河畔的诞生,以及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2013年,曲阳县专门成立了“曲阳红”合作社,为这一颗颗美丽的苹果走出大山,走进京城,走向世界,做好了准备。
(作者单位:河北省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