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说题”的内涵,以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中的一道习题为例,展示说题课教学设计,让学生探究多种解题方法并找到最优解法,通过变式让学生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说题 解题研究 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87-03
近年来,以“说题”形式开展的教研活动逐渐成为主流教研活动。笔者认为说题有如下特征:第一,区别于“说课”,“说题”更注重对习题的全方面研究,让学生在一题多解中体会多种解题方式、在变式中触类旁通;第二,说题对教师专业提出新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深度研读课标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第三,提供给学生反思问题和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的可行途径。
笔者选择的题目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第79页练习的第2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一、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这题考查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量代换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两边相等、两角相等判定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会通过逆向思维分析几何证明题,具备且能运用转化思想、化归思想、模型思想。
学生已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此题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动手,进一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习题。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几何推理能力,可以对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进行简单运用;通过观察发现折叠问题中的隐含关系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困难,学生不知如何找全关系,导致几何证明过程不完善。
二、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难点:挖掘折叠问题中的隐含关系,证明方法的讨论。
三、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四基”,要求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在此题的教学中,笔者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小组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在不断出现的知识冲突中,激发探究兴趣,找到解题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观察猜想
(二)展示原题,转化数学问题
原题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到:“如图1,将长方形ABCD沿对角线BD对折,BC′交AD于点E,请问△BDE是等腰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五、总结反思
(一)反思教法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不仅考查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更将对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结合为一体。通过折叠得到重叠图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途径,对于这类问题,学生的难点是“如何找到其中的隐含关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践和观察。
原题和4个变式涉及图形的平移、翻折变化,学生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寻找不变,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等知识的重要数学模型。
(二)反思教材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其解法多种,而教师用书和教学参考书中选择的是最简便的方法4,学生很难想到,因为方法4要用到平行线的性质,学生根据就近认识记忆,多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思考:一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想;二是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变换,挖掘隐含条件,寻求解题的最佳途径。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出通法,在变式中寻本质”,这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培养学生思维方面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
(责编 刘小瑗)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说题 解题研究 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87-03
近年来,以“说题”形式开展的教研活动逐渐成为主流教研活动。笔者认为说题有如下特征:第一,区别于“说课”,“说题”更注重对习题的全方面研究,让学生在一题多解中体会多种解题方式、在变式中触类旁通;第二,说题对教师专业提出新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深度研读课标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第三,提供给学生反思问题和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的可行途径。
笔者选择的题目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第79页练习的第2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一、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这题考查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量代换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两边相等、两角相等判定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会通过逆向思维分析几何证明题,具备且能运用转化思想、化归思想、模型思想。
学生已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此题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动手,进一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习题。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几何推理能力,可以对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进行简单运用;通过观察发现折叠问题中的隐含关系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困难,学生不知如何找全关系,导致几何证明过程不完善。
二、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难点:挖掘折叠问题中的隐含关系,证明方法的讨论。
三、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四基”,要求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在此题的教学中,笔者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小组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在不断出现的知识冲突中,激发探究兴趣,找到解题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观察猜想
(二)展示原题,转化数学问题
原题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到:“如图1,将长方形ABCD沿对角线BD对折,BC′交AD于点E,请问△BDE是等腰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五、总结反思
(一)反思教法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不仅考查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更将对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结合为一体。通过折叠得到重叠图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途径,对于这类问题,学生的难点是“如何找到其中的隐含关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践和观察。
原题和4个变式涉及图形的平移、翻折变化,学生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寻找不变,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等知识的重要数学模型。
(二)反思教材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其解法多种,而教师用书和教学参考书中选择的是最简便的方法4,学生很难想到,因为方法4要用到平行线的性质,学生根据就近认识记忆,多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思考:一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想;二是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变换,挖掘隐含条件,寻求解题的最佳途径。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出通法,在变式中寻本质”,这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培养学生思维方面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