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治疗 俯卧悬牵引调曲 扳压手法 传统骨盆牵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腰腿痛疾病,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积累和发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发展。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疗法和中医传统疗法两大类治疗方法,但这两类方法仍未解决引起椎间盘突出根本原因,即由于腰椎生理弯曲改变致椎体倾斜、旋转、扭曲性侧弯所致椎体的不稳,脊柱纵轴力线位移的问题。为了有效、快速、无痛苦、无创伤,而且使之稳固,不容易复发,我们采用俯卧侧悬牵引调曲配合定点扳压的新方法,有效地纠正椎曲的变异和侧突,通过椎体的反向旋转牵引力和医者外力扳压突出部位作用下,纠正腰椎的病理性旋转,从而带动髓核还纳椎间内,疗效满意,现将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0例中,临床观察组250例,传统牵引手法治疗组250例。其中男281例,女219例;年龄18至30岁140例,30至50岁245例,50岁以上115例;发病部位分型左侧突型220例,右侧突型187例,双侧突型62例,中央型31例;其中腰/腰315例,腰3/腰435例,腰/腰5180例,腰/骶。155例,合并两个以上椎间盘突出115例。500例病人均做过CT、MRI或椎管造影检查确诊。
2 诊断标准
2,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史,大多患者有慢性腰痛。
2,2腰痛合并下肢放射性窜痛,或腰僵,下肢放射性麻痹、疼痛,或双下肢麻痹、疼痛、大小便无力。有典型的脑液冲击征。
2,3腰部运动障碍,被动性体征。
2,4病程超过1个月者,有明显的下肢萎缩。
2,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弱阳性。
2,6 x线片有某一个椎间隙变窄,椎曲弓顶距离变小、侧弯。或CT、MRI显示椎间盘突出。
3 按诊断分型
本组500例按诊断分型,见表1。
4 治疗方法
4,1临床观察组对来院就诊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x线正、侧位,CT扫描检查明确诊断后,临床随机分组。
第一步:患者首行俯卧骨盆水平牵引配合药熨、针灸、推拿理筋等治疗约1周,目的是清除早期炎症水肿,松解组织粘连;增宽突出部位椎间隙、纠正椎体旋转侧弯的作用。
第二步:行患肢侧悬牵引进行调曲,患者俯卧牵引床上,用一牵引带固定胸部,另一端系牢在床上,以右侧腰椎突出为例,用—牵引带系牢在右小腿上呈外展30°作水平牵引,牵引力为体重的二分之一左右,然后用另一牵引带系牢在左小腿上作垂直向上悬吊约30°-45°角,牵引约20-30分钟。
第三步:行定点扳压手法,一助手双手下压胸背部,使前胸紧贴在牵引体上,另一助手双手下压右下肢大腿,使之水平贴紧在牵引体上,医者站在患者右侧,左手扳住悬吊左大腿,右肘或右拇指压在突出椎间处,准备完毕后,医者左手向后扳右手同时向后顶,连续1-3次,听到“咯”的声响,表示整复手法成功。
第四步:手法结束后,解除侧旋牵引,卧床休息,采用传统骨盆水平牵引约1周后,适当床上运动。
4,2 临床对照组:传统骨盆水平牵引,采用传统骨盆水平牵引。
4,2,1首先采用传统骨盆牵引法,嘱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将患者胸腋部及骨盆固定,制定牵引量,根据病人体重、体质、病情逐渐由小量到大量,最大不超过患者体重10kg,持续牵引每次20-30分钟,15次为1个疗程,每日1次。
4,2,2嘱病人俯卧于按摩床上,医者以大手法常规按摩,以放松腰部及下肢肌肉,按压脊柱两侧膀胱经穴位,并点按肾俞、环跳、承扶、委中、承山、风市、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各30秒。先患侧后健侧行腰部侧扳、牵抖、按压等手法,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 治疗结果
5,1疗效评定
以“国家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治愈为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0以上,能恢复正常工作,x线检查:腰曲恢复正常,CT、MRI检查突出物完全或大部分回纳椎间内。好转为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x线检查:腰曲基本正常,CT、MRI检查突出物大部分或部分回纳椎间内。无效:与治疗前对比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加重。5,2临床观察组左突型、右突型、双侧型、中央型是在诊断上分型,在治疗上用同一方法治疗,疗效分析按诊断分型统计治疗次数,250例用本研究治疗最少1次,最多3次。1次临床治愈在10天内为197例,占78.8%;2次治愈在20天内37例,占14.8%;3次治愈在30天内14例,占5.6%;无效2例,占0.8%。250例传统骨盆牵引按摩手法平均治疗期60天,治愈率48%。
6 典型病例
陈某,男,35岁,公务员。曾2月前因搬物扭伤腰部,腰痛伴左下肢疼痛,曾到某医院住院,CT检查腰5/骶1椎间盘突出0.6cm,医生当时建议手术治疗。因不愿手术,经保守牵引推拿按摩近两个月后好转。近几天,因参加体育运动一打篮球,不到30分钟即感腰部剧痛伴左下肢麻痹疼痛。活动行走困难,卧床休息3天,疼痛仍未能缓解,于2007年7月23日由家人送来我院,应用本研究方法治疗1次后,卧床休息1周,腰腿痛完全消失,行走自如。恢复工作。随访半年无复发。
7 讨论
7,1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因外伤,载重和脊柱运动,椎间盘内在病变引起椎间隙变窄,椎体倾斜、旋转、关节突关节的交锁、椎体倾斜、旋转、扭曲性侧弯等,引起椎间内髓核突出,刺激硬膜囊和脊神经,引起腰痛及腰脊神经所支配的下肢放射性疼痛、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引起双下肢及鞍区麻痹、二便障碍等的一种椎间盘病变。
7,2
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疗法和中医传统疗法两大类治疗方法,手术疗法存在创伤性,效果不甚满意,复发率高并且容易留有后遗症。中医传统非手术疗法多采用牵引、推拿、针灸、内外用药等方法,对发病时间短、轻微突出患者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但对突出物较多,纤维环破裂和发病时间较长的患者效果较差,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症状,且容易复发。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主要使突出物回纳椎间内,恢复正常腰曲,解除对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而且要使之稳固,不容易复发。
7,3本法根据现代医学脊柱四曲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运动力整体观,采用侧悬牵引调曲配合定点扳压整脊,有效地纠正椎曲的变异和侧弯;主要通过椎体前缘的腰大肌和竖脊肌对脊柱的轴心作用力,后纵韧带高张力状态对突出椎间盘产生挤压效应,恢复腰曲,进而复位颈曲,再通过椎体的反向旋转牵引力和医者外力扳压突出部位作用力下,纠正腰椎的病理性旋转,从而带动髓核还纳椎间内。此法运用了脊柱的四维肌肉相互作用的结构力,整体观解决相互关系的治疗方法,能合理解决手术疗法和传统的牵引手法治疗未能解决的脊柱力学平衡问题。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腰腿痛疾病,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积累和发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发展。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疗法和中医传统疗法两大类治疗方法,但这两类方法仍未解决引起椎间盘突出根本原因,即由于腰椎生理弯曲改变致椎体倾斜、旋转、扭曲性侧弯所致椎体的不稳,脊柱纵轴力线位移的问题。为了有效、快速、无痛苦、无创伤,而且使之稳固,不容易复发,我们采用俯卧侧悬牵引调曲配合定点扳压的新方法,有效地纠正椎曲的变异和侧突,通过椎体的反向旋转牵引力和医者外力扳压突出部位作用下,纠正腰椎的病理性旋转,从而带动髓核还纳椎间内,疗效满意,现将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0例中,临床观察组250例,传统牵引手法治疗组250例。其中男281例,女219例;年龄18至30岁140例,30至50岁245例,50岁以上115例;发病部位分型左侧突型220例,右侧突型187例,双侧突型62例,中央型31例;其中腰/腰315例,腰3/腰435例,腰/腰5180例,腰/骶。155例,合并两个以上椎间盘突出115例。500例病人均做过CT、MRI或椎管造影检查确诊。
2 诊断标准
2,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史,大多患者有慢性腰痛。
2,2腰痛合并下肢放射性窜痛,或腰僵,下肢放射性麻痹、疼痛,或双下肢麻痹、疼痛、大小便无力。有典型的脑液冲击征。
2,3腰部运动障碍,被动性体征。
2,4病程超过1个月者,有明显的下肢萎缩。
2,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弱阳性。
2,6 x线片有某一个椎间隙变窄,椎曲弓顶距离变小、侧弯。或CT、MRI显示椎间盘突出。
3 按诊断分型
本组500例按诊断分型,见表1。
4 治疗方法
4,1临床观察组对来院就诊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x线正、侧位,CT扫描检查明确诊断后,临床随机分组。
第一步:患者首行俯卧骨盆水平牵引配合药熨、针灸、推拿理筋等治疗约1周,目的是清除早期炎症水肿,松解组织粘连;增宽突出部位椎间隙、纠正椎体旋转侧弯的作用。
第二步:行患肢侧悬牵引进行调曲,患者俯卧牵引床上,用一牵引带固定胸部,另一端系牢在床上,以右侧腰椎突出为例,用—牵引带系牢在右小腿上呈外展30°作水平牵引,牵引力为体重的二分之一左右,然后用另一牵引带系牢在左小腿上作垂直向上悬吊约30°-45°角,牵引约20-30分钟。
第三步:行定点扳压手法,一助手双手下压胸背部,使前胸紧贴在牵引体上,另一助手双手下压右下肢大腿,使之水平贴紧在牵引体上,医者站在患者右侧,左手扳住悬吊左大腿,右肘或右拇指压在突出椎间处,准备完毕后,医者左手向后扳右手同时向后顶,连续1-3次,听到“咯”的声响,表示整复手法成功。
第四步:手法结束后,解除侧旋牵引,卧床休息,采用传统骨盆水平牵引约1周后,适当床上运动。
4,2 临床对照组:传统骨盆水平牵引,采用传统骨盆水平牵引。
4,2,1首先采用传统骨盆牵引法,嘱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将患者胸腋部及骨盆固定,制定牵引量,根据病人体重、体质、病情逐渐由小量到大量,最大不超过患者体重10kg,持续牵引每次20-30分钟,15次为1个疗程,每日1次。
4,2,2嘱病人俯卧于按摩床上,医者以大手法常规按摩,以放松腰部及下肢肌肉,按压脊柱两侧膀胱经穴位,并点按肾俞、环跳、承扶、委中、承山、风市、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各30秒。先患侧后健侧行腰部侧扳、牵抖、按压等手法,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 治疗结果
5,1疗效评定
以“国家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治愈为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0以上,能恢复正常工作,x线检查:腰曲恢复正常,CT、MRI检查突出物完全或大部分回纳椎间内。好转为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x线检查:腰曲基本正常,CT、MRI检查突出物大部分或部分回纳椎间内。无效:与治疗前对比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加重。5,2临床观察组左突型、右突型、双侧型、中央型是在诊断上分型,在治疗上用同一方法治疗,疗效分析按诊断分型统计治疗次数,250例用本研究治疗最少1次,最多3次。1次临床治愈在10天内为197例,占78.8%;2次治愈在20天内37例,占14.8%;3次治愈在30天内14例,占5.6%;无效2例,占0.8%。250例传统骨盆牵引按摩手法平均治疗期60天,治愈率48%。
6 典型病例
陈某,男,35岁,公务员。曾2月前因搬物扭伤腰部,腰痛伴左下肢疼痛,曾到某医院住院,CT检查腰5/骶1椎间盘突出0.6cm,医生当时建议手术治疗。因不愿手术,经保守牵引推拿按摩近两个月后好转。近几天,因参加体育运动一打篮球,不到30分钟即感腰部剧痛伴左下肢麻痹疼痛。活动行走困难,卧床休息3天,疼痛仍未能缓解,于2007年7月23日由家人送来我院,应用本研究方法治疗1次后,卧床休息1周,腰腿痛完全消失,行走自如。恢复工作。随访半年无复发。
7 讨论
7,1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因外伤,载重和脊柱运动,椎间盘内在病变引起椎间隙变窄,椎体倾斜、旋转、关节突关节的交锁、椎体倾斜、旋转、扭曲性侧弯等,引起椎间内髓核突出,刺激硬膜囊和脊神经,引起腰痛及腰脊神经所支配的下肢放射性疼痛、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引起双下肢及鞍区麻痹、二便障碍等的一种椎间盘病变。
7,2
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疗法和中医传统疗法两大类治疗方法,手术疗法存在创伤性,效果不甚满意,复发率高并且容易留有后遗症。中医传统非手术疗法多采用牵引、推拿、针灸、内外用药等方法,对发病时间短、轻微突出患者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但对突出物较多,纤维环破裂和发病时间较长的患者效果较差,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症状,且容易复发。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主要使突出物回纳椎间内,恢复正常腰曲,解除对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而且要使之稳固,不容易复发。
7,3本法根据现代医学脊柱四曲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运动力整体观,采用侧悬牵引调曲配合定点扳压整脊,有效地纠正椎曲的变异和侧弯;主要通过椎体前缘的腰大肌和竖脊肌对脊柱的轴心作用力,后纵韧带高张力状态对突出椎间盘产生挤压效应,恢复腰曲,进而复位颈曲,再通过椎体的反向旋转牵引力和医者外力扳压突出部位作用力下,纠正腰椎的病理性旋转,从而带动髓核还纳椎间内。此法运用了脊柱的四维肌肉相互作用的结构力,整体观解决相互关系的治疗方法,能合理解决手术疗法和传统的牵引手法治疗未能解决的脊柱力学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