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公共精神的内涵谈起,探讨了公共精神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认为培育公共精神是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的基石,公共精神的培育可以加快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步伐,能够企业社会责任构建从被动转向主动,保证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公共精神;企业社会责任;构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企业在发展模式和理念方面不断受到国外企业及跨国公司的影响,近年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在国内逐渐兴起,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改变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职员、消费者、乃至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企业协会、第三方组织致力于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各个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建设、陆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媒体也开始宣传“企业社会责任”、“责任消费”等理念。但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社会的实现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民众的参与。企业家来自于人民之中,一个有责任感的民族是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发展的保障,因此公共精神的培育将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产生重大影响。
一、公共精神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公共精神的内涵
在现代民主、法制社会建设中,公共精神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它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公共领域,不仅关乎个人生命健康和生活秩序,还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人认为“公共精神是社会成员在理性引导下,尊重其他个体的存在、致力于公共生活改善和公共秩序建设,并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归依的价值取向。”也有人认为“所谓公共精神是指人们关心和促进公共利益的意识和行为。”简单地说,公共精神也可以理解为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并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执行。
无论把公共精神理解为一种精神状态还是把其理解万为一种行为取向,它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共精神存在于社会的各种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乃至个体的人格都将渗透着这种精神,它追求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环境和谐、人格自由与平等;第二,公共精神致力于社会整体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的表达,虽说公共精神也尊重个体对其自身利益的追求,但其核心乃是促进全体人类的共同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虽说这一名词来源与西方,但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公共精神的培育也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都需要培育良好的公共精神。社会成员自觉地发扬公共精神,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成熟的表现。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概念自诞起生关于其内涵的讨论就没有停息过。美国学者霍华德·博文在他的著作《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认为它是按照社会的价值和目标制定决策的义务。斯蒂芬·罗宾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其经济和法律责任之上的又一层道德责任。
在学者之外,不同的组织也对企业社会责任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将其定义为:“在自愿的基础上,公司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关系结合到公司经营中以及与利益相关方的相互作用中。”中国企业联合会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会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荐标准和实践范例》中认为:“企业不仅应对股东负责,还应该向其他对企业做出贡献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利益相关方负责。在层次上,这些责任包括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和其他方面酌情而定的要求。”
一般来讲,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政府、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的责任。
二、公共精神的培育与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关系
企业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活动势必要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公共精神作为一个社会的精神内涵对人们的意识、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公共精神的培育与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是相会联系、相辅相成的。
(一)公共精神是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基石
当下的社会变化迅速,日新月异,按仍然存在一个稳定的核心就是文化,一个缺乏文化根基的社会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相对稳定的文化、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得以延续的基础,离开文化的传承,民族会消失、社会会断裂。同样,要想构建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社会中应该具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换句话说,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需要一种精神土壤。公共精神孕育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参与、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它既是一种价值,又是一种行动模式。以公共精神方式行为的个人不但关注个人的利益、独立性,也关注他人与整个社会的利益,遇到公众问题更会积极的参与。所以,这种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将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基石,只有弘扬和培育公共精神,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性。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可以推动公共精神的培育
数年前我们认为一个缺乏文化的企业不是一个好企业,于是整个社会大兴文化热。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升温,只会盈利而不愿负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同样也不被认为是一个优秀的企业。于是在大型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的引导下,我国的一些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始致力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陆续出台。这些政策的出台使人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人们的焦点不再全是企业的产品,企业的慈善活動、社会责任承担状况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责任消费概念随之产生,它由世纪竞道责任消费网在2007年4月做出了界定,并于2008年3月在搜狐财经、《WTO经济导刊》、《金融界》等媒体发布了《2007中国责任消费调查简要报告》。责任消费是一种消费心理与消费态度,也是一种新型的消费理念与形式,选择购买或者不购买都是对生产者的一种积极的信息传递,通过这种传递,促进企业生产和提供更符合社会健康、长久发展的产品。责任消费主体的这种消费行为一旦形成、固定并持续下来,就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消费形式。这种理念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表现的尤为突出。可以说,责任消费概念的提出,企业、行业社会责任年报的发布都会推动着公共精神的培育。 三、公共精神的培育对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作用
构建一个健康稳定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社会的主导精神是其基石,对其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公共精神的培育可以加快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步伐
培育公共精神对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首先就体现在对其过程的推动方面。公共精神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让企业家改变原有对企业的理解、明白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坚定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念;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大众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生存土壤,进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
(二)公共精神的培育可以促使企业社会责任从被动转向
自觉
当下,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主要是受到国际组织和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影响,参与的多为大型、知名企业。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还存在一定的被动成分,是出于一种模仿和不情愿。要使其从被动转向主动,就要靠公共精神的培育来推动。公共精神的培育使人们明白自身和他人、社会的联系,作为一个公民不仅仅要关注自身的利益和价值,也应该关注他人和社会,逐步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这在增强人们的主人翁意识的同时就潜在地培养着未来企业家的责任感。一个能尽到社会责任的公民才能让自己的企业成为一个“公民”。世界经济论坛曾对企业公民的形象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二是对人的责任;三是对环境的责任;四是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理解公民的形象、理解企业公民的形象可以促使企业社会责任从被动转向主动和自觉。
(三)公共精神的培育可以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现在只是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央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同样,我们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也应该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不能因为企业领导人的好恶和当下形势才去履行社会责任,而是应该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公共精神的培育可以增加企业的责任感,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发展。原中国网通集团公司CEO田溯宁曾说过“企业组织最主要的责任是追求利润、回报投资人,这没有错。但企业也像任何一个其他团体一样,是社会的公民,承担着相应的义务,有做一个好公民的冲动。每个生物群落个体之间都是互动的,都有自己的规则,规则一旦被破坏,整个生态系统都要受影响。我们的社会也是这样,要保持经济生活正常运转,就需要一套基本的规则,每个公民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我常常想,责任感、道德、良心这些人类拥有的情感,也许就是我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存形成的必要规则。”这种责任感的存在正是建构企业社会责任的精神源泉,正是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可持续的保证。
在新的发展理念下,企业不再把盈利作为自身的唯一目的,企业需要承担一个“企业公民”的内在职责,重视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过程中,离不开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公共精神在不同的社会内涵可能有所区别,但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公共精神的培育可以加快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步伐,可以促使企业社会责任从被动转向自觉,可以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把焦点仅仅放在企业一方,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公共精神的培育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浩斌,王飞南.公共精神: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念支撑.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2]林琼斌.论公民公共精神的提升.海南師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姜磊戴,王学发.公共精神的人文视界.兰州学刊.2007(7)
[4]笪素林.社会治理与公共精神.南京社会科学.2006(9)
[5]陈进华.企业社会责任:财富共享的时代精神.学术研究.2007(12)
[6]叶敏华.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7(11)
【关键词】公共精神;企业社会责任;构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企业在发展模式和理念方面不断受到国外企业及跨国公司的影响,近年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在国内逐渐兴起,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改变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职员、消费者、乃至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企业协会、第三方组织致力于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各个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建设、陆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媒体也开始宣传“企业社会责任”、“责任消费”等理念。但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社会的实现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民众的参与。企业家来自于人民之中,一个有责任感的民族是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发展的保障,因此公共精神的培育将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产生重大影响。
一、公共精神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公共精神的内涵
在现代民主、法制社会建设中,公共精神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它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公共领域,不仅关乎个人生命健康和生活秩序,还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人认为“公共精神是社会成员在理性引导下,尊重其他个体的存在、致力于公共生活改善和公共秩序建设,并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归依的价值取向。”也有人认为“所谓公共精神是指人们关心和促进公共利益的意识和行为。”简单地说,公共精神也可以理解为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并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执行。
无论把公共精神理解为一种精神状态还是把其理解万为一种行为取向,它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共精神存在于社会的各种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乃至个体的人格都将渗透着这种精神,它追求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环境和谐、人格自由与平等;第二,公共精神致力于社会整体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的表达,虽说公共精神也尊重个体对其自身利益的追求,但其核心乃是促进全体人类的共同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虽说这一名词来源与西方,但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公共精神的培育也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都需要培育良好的公共精神。社会成员自觉地发扬公共精神,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成熟的表现。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概念自诞起生关于其内涵的讨论就没有停息过。美国学者霍华德·博文在他的著作《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认为它是按照社会的价值和目标制定决策的义务。斯蒂芬·罗宾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其经济和法律责任之上的又一层道德责任。
在学者之外,不同的组织也对企业社会责任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将其定义为:“在自愿的基础上,公司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关系结合到公司经营中以及与利益相关方的相互作用中。”中国企业联合会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会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荐标准和实践范例》中认为:“企业不仅应对股东负责,还应该向其他对企业做出贡献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利益相关方负责。在层次上,这些责任包括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和其他方面酌情而定的要求。”
一般来讲,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政府、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的责任。
二、公共精神的培育与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关系
企业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活动势必要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公共精神作为一个社会的精神内涵对人们的意识、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公共精神的培育与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是相会联系、相辅相成的。
(一)公共精神是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基石
当下的社会变化迅速,日新月异,按仍然存在一个稳定的核心就是文化,一个缺乏文化根基的社会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相对稳定的文化、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得以延续的基础,离开文化的传承,民族会消失、社会会断裂。同样,要想构建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社会中应该具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换句话说,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需要一种精神土壤。公共精神孕育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参与、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它既是一种价值,又是一种行动模式。以公共精神方式行为的个人不但关注个人的利益、独立性,也关注他人与整个社会的利益,遇到公众问题更会积极的参与。所以,这种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将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基石,只有弘扬和培育公共精神,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性。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可以推动公共精神的培育
数年前我们认为一个缺乏文化的企业不是一个好企业,于是整个社会大兴文化热。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升温,只会盈利而不愿负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同样也不被认为是一个优秀的企业。于是在大型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的引导下,我国的一些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始致力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陆续出台。这些政策的出台使人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人们的焦点不再全是企业的产品,企业的慈善活動、社会责任承担状况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责任消费概念随之产生,它由世纪竞道责任消费网在2007年4月做出了界定,并于2008年3月在搜狐财经、《WTO经济导刊》、《金融界》等媒体发布了《2007中国责任消费调查简要报告》。责任消费是一种消费心理与消费态度,也是一种新型的消费理念与形式,选择购买或者不购买都是对生产者的一种积极的信息传递,通过这种传递,促进企业生产和提供更符合社会健康、长久发展的产品。责任消费主体的这种消费行为一旦形成、固定并持续下来,就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消费形式。这种理念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表现的尤为突出。可以说,责任消费概念的提出,企业、行业社会责任年报的发布都会推动着公共精神的培育。 三、公共精神的培育对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作用
构建一个健康稳定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社会的主导精神是其基石,对其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公共精神的培育可以加快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步伐
培育公共精神对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首先就体现在对其过程的推动方面。公共精神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让企业家改变原有对企业的理解、明白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坚定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念;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大众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生存土壤,进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
(二)公共精神的培育可以促使企业社会责任从被动转向
自觉
当下,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主要是受到国际组织和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影响,参与的多为大型、知名企业。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还存在一定的被动成分,是出于一种模仿和不情愿。要使其从被动转向主动,就要靠公共精神的培育来推动。公共精神的培育使人们明白自身和他人、社会的联系,作为一个公民不仅仅要关注自身的利益和价值,也应该关注他人和社会,逐步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这在增强人们的主人翁意识的同时就潜在地培养着未来企业家的责任感。一个能尽到社会责任的公民才能让自己的企业成为一个“公民”。世界经济论坛曾对企业公民的形象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二是对人的责任;三是对环境的责任;四是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理解公民的形象、理解企业公民的形象可以促使企业社会责任从被动转向主动和自觉。
(三)公共精神的培育可以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现在只是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央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同样,我们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也应该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不能因为企业领导人的好恶和当下形势才去履行社会责任,而是应该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公共精神的培育可以增加企业的责任感,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发展。原中国网通集团公司CEO田溯宁曾说过“企业组织最主要的责任是追求利润、回报投资人,这没有错。但企业也像任何一个其他团体一样,是社会的公民,承担着相应的义务,有做一个好公民的冲动。每个生物群落个体之间都是互动的,都有自己的规则,规则一旦被破坏,整个生态系统都要受影响。我们的社会也是这样,要保持经济生活正常运转,就需要一套基本的规则,每个公民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我常常想,责任感、道德、良心这些人类拥有的情感,也许就是我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存形成的必要规则。”这种责任感的存在正是建构企业社会责任的精神源泉,正是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可持续的保证。
在新的发展理念下,企业不再把盈利作为自身的唯一目的,企业需要承担一个“企业公民”的内在职责,重视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过程中,离不开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公共精神在不同的社会内涵可能有所区别,但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公共精神的培育可以加快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步伐,可以促使企业社会责任从被动转向自觉,可以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把焦点仅仅放在企业一方,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公共精神的培育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浩斌,王飞南.公共精神: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念支撑.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2]林琼斌.论公民公共精神的提升.海南師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姜磊戴,王学发.公共精神的人文视界.兰州学刊.2007(7)
[4]笪素林.社会治理与公共精神.南京社会科学.2006(9)
[5]陈进华.企业社会责任:财富共享的时代精神.学术研究.2007(12)
[6]叶敏华.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