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题须紧,观点宜明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讲述敦煌研究者与莫高窟故事的七集系列视频《一事一生,一人一窟》于近期播出。一人一窟,每个研究者都有最钟情的一个洞窟,也是人生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一事一生,研究者以热爱的敦煌研究为事业,终其一生,这也是敦煌研究院的传统。一代代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将一生的热情投射在洞窟上。63岁的阿木爷爷从13岁起学习木匠手艺,凭一双巧手把寻常木头打造成各种精巧的工艺品。故宫的文物修复师耗时几年甚至几十年临摹一幅画,把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拼接完整……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赞成“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选择吗?请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原文呈现
  让羽翼淬火,捕捉理想之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班会上谈我的看法。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小到每粒尘埃,在一秒内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即将步入社会的“熔炉”,那么对于未来,你们都有哪些想法呢?【由于没有明确地回答写作任务,扣题不紧。应加一段文字做出回答】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让羽翼淬火,捕捉理想之光。
  【应进一步对“淬火”的内涵进行阐释,总起下文,为下文写平凡中的伟大蓄势,过渡更自然。】
  习近平总书记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平凡与“择一事,终一生”的内在联系不明,逻辑关系不清楚】将一件事做到最好,也是一件伟大的事,是平凡中的伟大。如敦煌研究者“一事一生,一人一窟”,將一生的热情投入洞窟研究中;63岁的阿木爷爷从小学习木匠手艺,将技巧融于骨血之间;故宫的文物修复师耗时几年临摹一幅画,将破碎的文物拼接完整。【叙事之后,应通过议论抒情,总结上文,揭示意义,强化情感体验。】
  【缺少承上启下的句子,由“终一生”直接谈到顺应时代潮流,即应时而动,显得很突兀】但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选择,未必适合每个人。周树人“弃医从文”,大呼学医救不了中国,于是以笔为剑,【议论不深刻,力量不够】写下了多少立意深刻的作品。陶渊明蔑视权贵,不堪与之为伍,于是归隐山林,创作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缺乏深刻内涵的揭示】。前不久,一封寥寥数语的辞职信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我看来,这是新的理想。【没有总结上文、紧扣材料、揭示主题的议论句。】
  人生来就相似,只是在每一个路口的选择和理想的不同让人有了差异。因此,无论是“一事一生”,还是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理想,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无关他人,无关对错。【看问题有偏差,观点不准确。选择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是和他人、社会有关的】对于我们来说,要做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以笃行丰盈自我,这样才能在未来做出更加理想的选择。【语言表述不流畅,不严密。】
  陈独秀曾言:“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光。”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那些“择一事,终一生”的人,如排雷英雄杜富清,抗疫前线【语言不准确】钟南山;但也少不了那些选择不定【表意含混】、乐在当下【表意不严密】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自己的理想,抓住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人生才更有价值。
  我愿羽翼淬火,捕捉理想之光。
  我的发言完毕!感谢各位的聆听!
  问题诊断
  习作题目有意蕴,对材料的审读较为准确,对问题的认识与阐释颇有辩证性。但问题也十分明显:开头的扣题,行文中的点题和结尾的结题都不太清楚,因而显得扣题不紧;从“择一事,终一生”到勇于选择的转换不自然,逻辑不严密;语言表述不准确,在褒贬上有的地方不太恰当。
  升格策略
  一要注意写作任务的完成,开头就要针对文题的要求做出明确的回答,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做到扣题紧,观点鲜明。二要注意文段之间的起承转合要流畅自然,做到逻辑严密、表意准确。三要进一步锤炼文章的语言,文体色彩要鲜明,感情表达要准确。四要学会议论,议论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记事的浅层次上,文章应是作者思想的流露。
  化蝶之作
  让羽翼淬火,捕捉理想之光
  王 垚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班会上谈我的看法。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即将步入社会这个“大熔炉”,对于未来,你们都有哪些想法呢?我想,我们既要有报效祖国的决心、造福社会的本领,也应有顺应时代潮流,调整人生坐标的勇气、智慧。所以,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让羽翼淬火,捕捉理想之光。
  凤凰只有浴火才能涅槃重生,蝉只有挣脱壳的束缚才能变成蝴蝶翱翔于沧海。让羽翼淬火,即人生只有在漫长的岁月中蓄积、磨炼,甚至接受困苦的洗礼、孤寂的考验才能够变得坚毅、执着,在默默的奋斗中成就崇高,在平凡中演绎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因为自甘平凡,才能默默地努力;因为不甘平庸,才能像地底的烈火一样,将自我生命熔铸成一股滚烫的岩浆,迸发出耀眼的火光。如敦煌研究者“一事一生,一人一窟”,将一生的热情投射在洞窟上,在平凡中彰显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63岁的阿木爷爷从小学习木匠手艺,将技巧融于骨血之间,在卯榫之间实证人生的精致;故宫的文物修复师耗时几年临摹一幅画,将破碎的文物拼接完整,履行了传承人类文明精华的使命。
  他们择一事,终一生,在自己的领域演绎精彩,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份安然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执着,丰盈了自己的人生,创造了社会价值,留下了令人仰望的风范。
  古人云:“和其光,同其尘。”“择一事,终一生”,成就了生命的崇高,而那些与时俱进的弄潮儿敢于立潮头,引领时代潮流,同样显示了他们的勇气与智慧。在“日日新、苟日新”的时代,敢于改变,勇于创新,也是青年人应具有的精神。笃志学医的周树人“弃医从文”,大呼学医救不了中国,于是以笔为剑,大笔如椽,洞幽发微,针砭时弊,剥离了封建末世腐朽思想的外衣,让新时代青年的灵魂能够接受阳光的沐浴,建立了新时代的思想灯塔。陶渊明蔑视权贵,不堪与之为伍,于是归隐山林,创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书人的精神家园。一封寥寥数语的辞职信曾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让多少人在忙忙碌碌的现实生活中憧憬诗与远方。
  “择一事,终一生”在浮华的时世中卓然独立,是一种美;引领时代风潮,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既活出自己的精彩,又能够奉献于社会,更需要一种格局、智慧与实力!
  有人在浩瀚的岁月长河中“择一事,终一生”,用生命雕琢出时代的丰碑,有人在急剧变换的时代风潮中应时而动,书写了青春芳华。无论是“择一事,终一生”,还是激流勇进、弄潮时代,都需要有过硬的本领、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往直前的奉献精神。对我们现阶段来说,要做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以笃行丰盈自我,以苦学磨炼自我,这样才能在未来做出更加理想的选择,有能力有智慧捕捉理想之光。
  陈独秀曾言:“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光。”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那些“择一事,终一生”的人,如排雷英雄杜富清、抗疫先锋钟南山;但也少不了那些勇于选择、敢于改变、与时俱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自己的理想,抓住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人生才更有价值。
  我愿羽翼淬火,捕捉理想之光。
  我的发言完毕!感谢各位的聆听!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学生,指导老师:陶兴国】
  升格点评
  修改后的文章,首先,扣题更加紧密,观点更加鲜明。开头针对文题中的任务,表明了自己对材料的认识——“我想,我们既要有报效祖国的决心、造福社会的本领,也应有顺应时代潮流,调整人生坐标的勇气、智慧”,扣题更紧密。其次,在从“择一事,终一生”到“与时俱进”的辩证论证的过程中,比原文更流畅。最后,文章揭示了事实背后的本质,使议论更深刻,也使文章更有启发性。
其他文献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暂时的落后不是真正的落后,暂时的失败不能排除最终的胜利。君不见,“笋因落箨方成竹”“大鹏一日同风起”“后来者居上”“大器晚成”吗?  有人认为:岁月不待人,有志不在年高,出名要趁早,少年心事当拏云。君不见,“一唱雄鸡天下白”“早有蜻蜓立上头”“新松恨不高千尺”吗?  还有人认为:夹着尾巴做人,平安圆润过一生。君不见,“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
期刊
解题技巧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文体。传记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文体,所选文章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高考对传记考查侧重从“人”(传主形象)、“事”(传主的事迹或人生经历)、“法”(表达技巧)、“情”(传主身上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四个方面入手。命题热点主要集中在概括传主事迹或形象、分析传主个性品质形成的原
期刊
聚焦热点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依次登上主席台,习近平等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习近平主席强调“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宛若中流砥柱,应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崇尚劳
期刊
《李自成》是姚雪垠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第一卷出版于1963年。时隔20年,姚雪垠完成了第二卷的创作。之后,姚雪垠继续创作小说第三卷。  1982年,《李自成》第二卷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后,全国各地读者不断寄来书信,大多数读者向作者表示祝贺,有的读者就艺术问题同作者进行深入探讨,还有一小部分读者对姚雪垠提出批评。这些批评,有细节描写方面的,也有语言方面的,还有历史方面的。  对于这些批评类的书信
期刊
技法指导  散文是作者修养见识、情感态度、智慧理趣的综合体现,需综合多种因素方可成为佳作。写散文不易,写抒情性散文更不易。对于抒情性散文的写作大致谈以下几点:  一、锤炼语言,使之文质兼美  一要注意句子必须言之有物,不空洞。二要注意恰当使用手法,提升文字的美感。三要注意遣词造句要讲究。四要注意句子的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如写清闲自在:“一杯清茶,一间竹屋,三五知己,在清风雅静之所把玩那发乎心灵的书
期刊
一次,梁晓声在一所知名大学做讲座,与台下数百名学生交流写作心得。一张字条从台下传到梁晓声的手里,上面写着:“梁老师,请您改正字音。‘莘莘学子’的‘莘’念‘shēn’,不是‘辛’。请当众读三遍。”  只见梁晓声停了一下,站起来念出了字条上的内容,然后真的认认真真地念了三遍“莘莘学子”。  台下鸦雀无声,梁晓声话题一转,说起自己的求学经历。原来,他真正的学历是初中,由于基础知识掌握得并不扎实,他时常在
期刊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二首·其二  〔宋〕范仲淹①  西湖载客恣游②从③,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④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⑤。  注释  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  ②恣游:纵情游览;纵情游荡
期刊
小时候没有城市与乡村的概念,只觉得出生在这方土地,亲切自然,没有拘束,好似种子落地就该稳稳扎根,建立起与土地的联系,随风成长。  我生活的村庄静静地栖居在南方一个小镇上。她恬静无争,掀不起波澜,小家碧玉似的。  田野里,农民们勤劳地使各种作物在上面安家。红泥土地上,一大片亮黄的油菜花。蜿蜒的藤蔓爬上竹竿,伸向泥泞中的藕叶。一探,藕叶里头荡着晶莹的水珠。还有田间那几只白蝴蝶,都能让你盯着发上好半天的
期刊
技法指导  一、何为“两个话题写作”  所谓“两个话题写作”,就是从所给作文材料中提炼出两个合乎写作要求的话题(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进行立意。通过建立两个话题之间复杂深刻的逻辑关系,获得立意的复杂与深刻。如《道德固然好,法治更为本》一文就从材料中提炼出两个名词:“道德”和“法治”。在文中,两者是递进关系,以“法治”为主,以“道德”治理为辅,主次分明;结尾在二者的辩证论证中加大了论证的力度。  简而
期刊
《易经》有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世事白衣苍狗,命运跌宕起伏,若无开拓进取之心,无坚韧不拔之志,何谈披荆斩棘勇立此世之巅?又何谈傲视群雄独书一段传奇?无畏命运之阻挡,勇拓未知的星河。  我华夏悠悠千载之历史长河,从不乏敢为人先之辈。古有仓颉创鬼哭之字,亦有神农尝遍百草,今有叶嘉莹贯中西文脉发掘诗词奥秘,亦有屠呦呦苦坐数十载研发青蒿素。千百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