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乃成功之母”,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特别是数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教材就易进入睡眼状态。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乐在其中”,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我们学校由原来的村小转为县直属学校,生源复杂,有95%的学生来自周边的乡村留守儿童,基础参差不齐。通过调查了解,发现不少学生由于从小所处环境的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局限性,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特别是对数学的学习更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以下方法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数学有用。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只有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足够的认识,使他们明白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才能使他们在心理上接受它,并逐渐学会利用它。例如:平时上课、下课、集合、放学等,都是用到“时” “分”“秒”等相关知识;而日常买东西,要用到小学数学第二册中的“人民币的认识”中的知识,懂得1元=10角,1角=10分,才好算账,而给房子铺瓷砖就要用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及比例的有关知识……由此可见数学问题无处不在。
第二,精心创设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在数学中,教师善于遵循学生认识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欲望,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学效果将大不相同。
例如,在教千克、克的认识时先出这样一组题目:500+500=1,1-500=500,1000+1000=2,2-1=1000......提问:现在这组等式是否成立?在学生感到疑惑时,再告诉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学习知识后,你就可以想出办法,使这些等式成立。简单的问题,组成了课堂学习情境,拨动了学生学习的心弦,使学生的兴趣盎然,渴望探求与成功,当学完这节课的新知识后,学生也就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了。
第三,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通过实践操作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要使教与学生动形象,化难为易,除了运用教具、学具外,还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手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这种效果比单纯的抽象感知和记忆要好得多。
第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只有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学问题变成看得见,具体化的问题,学生才能感兴趣,理解得深刻透彻。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55-98=155-100+2”很多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联想:妈妈带了155元钱到超市买了一件98元的衣服,她给营业员一张一百元钞票,问买衣服后妈妈身上还剩多少钱?(应把15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阿姨找回2元(应加上2元),所以多减去的2应该加上。这样,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第五,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科书给了我们理论,而这些理论却应由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到实践中去检验后于书中的结论一致的,并总结出书中相适应的理论,这样学生才学得透,不易忘,加深对数学的学习。如教完圆的认识后,让学生探索回答为什么车轮是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等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六,发展求异思维,探索多种解题方法,引人入胜,激发兴趣。
新奇的东西容易使人产生兴趣,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思考和分析问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解题兴趣。
第七,利用数学知识的反常变化,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奇妙,提高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课堂上容易走神,但他们对新鲜的事物总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些新奇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如果持续的对他们刺激,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数学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可以挖掘数学中一些新奇的题目,创设新奇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奇妙,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参与。总之,提高留守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遵循小学数学的特点,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体会思考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这些都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和感悟,我想随着自己研究的深入,我会用更多数学本体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让我的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第一,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数学有用。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只有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足够的认识,使他们明白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才能使他们在心理上接受它,并逐渐学会利用它。例如:平时上课、下课、集合、放学等,都是用到“时” “分”“秒”等相关知识;而日常买东西,要用到小学数学第二册中的“人民币的认识”中的知识,懂得1元=10角,1角=10分,才好算账,而给房子铺瓷砖就要用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及比例的有关知识……由此可见数学问题无处不在。
第二,精心创设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在数学中,教师善于遵循学生认识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欲望,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学效果将大不相同。
例如,在教千克、克的认识时先出这样一组题目:500+500=1,1-500=500,1000+1000=2,2-1=1000......提问:现在这组等式是否成立?在学生感到疑惑时,再告诉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学习知识后,你就可以想出办法,使这些等式成立。简单的问题,组成了课堂学习情境,拨动了学生学习的心弦,使学生的兴趣盎然,渴望探求与成功,当学完这节课的新知识后,学生也就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了。
第三,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通过实践操作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要使教与学生动形象,化难为易,除了运用教具、学具外,还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手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这种效果比单纯的抽象感知和记忆要好得多。
第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只有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学问题变成看得见,具体化的问题,学生才能感兴趣,理解得深刻透彻。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55-98=155-100+2”很多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联想:妈妈带了155元钱到超市买了一件98元的衣服,她给营业员一张一百元钞票,问买衣服后妈妈身上还剩多少钱?(应把15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阿姨找回2元(应加上2元),所以多减去的2应该加上。这样,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第五,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科书给了我们理论,而这些理论却应由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到实践中去检验后于书中的结论一致的,并总结出书中相适应的理论,这样学生才学得透,不易忘,加深对数学的学习。如教完圆的认识后,让学生探索回答为什么车轮是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等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六,发展求异思维,探索多种解题方法,引人入胜,激发兴趣。
新奇的东西容易使人产生兴趣,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思考和分析问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解题兴趣。
第七,利用数学知识的反常变化,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奇妙,提高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课堂上容易走神,但他们对新鲜的事物总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些新奇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如果持续的对他们刺激,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数学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可以挖掘数学中一些新奇的题目,创设新奇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奇妙,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参与。总之,提高留守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遵循小学数学的特点,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体会思考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这些都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和感悟,我想随着自己研究的深入,我会用更多数学本体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让我的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