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红色山水”艺术风格分析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w4418848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一个标志红色时代经典意识形态的表现,它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万山红遍”的经典表现,不管在政治信仰上还是文化艺术上都表现出非凡的魅力。李可染《万山红遍》作为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经典之作,以隆重的方式进入世界人的视野,它的出现是深入生活、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的创作。李可染艺术理论方面非常注重写生。他认为,只有通过写生,深入观察描写对象,才能准确抓住大自然间万千事物的本质,表现出它们的艺术特点。同时他提倡“中西融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在学习黄宾虹的“积墨法”的同时,把西方“光”的技法运用到中国画的水墨画中来,达到“中西融合”的创新。本文通过对《万山红遍》系列作品的分析,概括李可染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红色山水”的概括
  “红色山水”是山水画发展到一定阶段与政治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方面有红色颜色的运用,另一方面体现红色革命时代下与毛泽东诗词、爱国思想融合,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它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新风格的山水画,与解放前的山水相比较,面貌表现有了很大的改变,主要特征是“以毛泽东诗意和革命圣地为轴心题材,以明亮与豪迈的情绪为审美基调”。
  新中国成立后,与时俱进的中国美术开始了新价值标准和新时代内涵的改造。新国画运动悄然开始,给中国美术画坛带来了巨大影响。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布,文献中“艺术服务革命,艺术服务广大群众”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讲话,对新中国的文艺创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困难,发展前景是不被看好的,而李可染认为“中国画不讲风景而讲山水,在我们的观念中,山水、江河、江山,就是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歌颂的就是祖国。”“为祖国山河立传”成为李可染绘画山水的伟大目标。作为民族传统美术代表形式的山水画被列入了改造对象之一,“红色山水”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那一时期,伴随着毛泽东诗词的大量发表,艺术家们通过毛泽东诗词,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创作空间与灵感,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
  《万山红遍》是红色山水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实现了审美与革命意识形态的统一,不但描绘出了与时代需要相符合的画面语言,更进行了笔墨语言的探索,完美诠释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艺术发展状况。
  李可染山水画风格的形成
  李可染山水画风格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是师古人时期(1920—1953),第二个是师自然时期(1954—1960),第三个是得心源时期(1961—1989)。
  (一)师古人——早期仿古
  李可染最早跟随钱食芝学习绘画,主要方向是师古人。在山水画方面的作品,一方面临摹古代大家,学习八大山人、石涛、王石谷等人;另一方面受齐白石、黄宾虹影响巨大。这个时期的山水画绘画风格受八大山人和石涛影响,用墨随意大胆,用笔简练,多用侧锋,布景简单大方,总结二人的艺术风格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时,学习齐白石的用笔,以慢笔为主要特点,行笔有力,画风简洁明快;从黄宾虹那学习到“积墨法”运用,这对李可染以后绘画风格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山水画风格言简意赅、灵动活泼,糅合古代技法,形成自己初期绘画风格语言。
  (二)師自然——中期写生
  李可染从1954年开始写生,一直到1959年一共经历了四次长期写生经历。通过对贴身亲近大自然,并进行观察与探索,深入发现大自然的内在美。写生时期的绘画主要经历以下方面变化。首先是直接对景写生,其次是写生与创作统一,然后是立意创作,最后实现意匠的表现。1954年初次写生作品中,没有运用传统的写生方法,对着景物大概勾勒山川大体轮廓,然后仔细刻画山石树木造型,完成作品,这次写生特点是注重物体细节造型的刻画,重在表现层次。1957年到德国进行写生,学习西方绘画语言,将“色彩”与“光”的元素运用到绘画中,特点是以黑色为主色调,“光”的运用比以前更突出。1959年去桂林等地写生,整体画面内容丰富,表现南方景色的秀丽幽深。
  这一时期的作品特征明显,具有很大的转变。画面重视墨的运用,墨色占很大面积;笔墨技法运用更加自然成熟,墨色层次丰富;“光”的运用使画面整体层次感增强,对李可染后期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三)得心源——晚期创作
  李可染师古人和师自然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画传统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60年代初,李可染在提出“采一炼十”的艺术主张后,积极投入到画室创作中。创作初期李可染作品由于受政治影响较大,所以作品大多是写生过程中记忆中的内容与政治色彩融合。后来70年代后,表现的大多是桂林山水、井冈山等地的景色。
  这一时期作品以“黑”为主要特点,画面充实饱满,“积墨法”运用达到极大发展和表现,以毛泽东诗词为主要描绘对象,构图严谨,豪放超然的风格形成。这是他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高峰期,也是他山水画风格的形成阶段。
  《万山红遍》的艺术风格
  关于《万山红遍》系列作品一共有几幅,众说纷纭。中央美术学院孙美兰教授进行过考证,但是并不完全。我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收藏家刘文杰的观点,他通过跟李可染先生在世时的谈话以及与家属的交流考证,确定每幅作品创作时间和地点,认为李可染一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因刘文杰的考证较为详细,本人以为刘文杰的说法比较确信。《万山红遍》作为“红色山水”系列作品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李可染山水画的艺术风格。作品融合中西绘画技法,引入“光”的元素,构图饱满,“积墨法”得到大量运用,用朱砂红色铺满整个画面,层次感分明,又因为是以毛泽东诗词为描绘对象,所以带有强烈的爱国革命情感。下面对《万山红遍》风格进行具体分析。
  (一)融汇中西的传承创新
  李可染是近现代推动中国传统山水画进行变革的艺术家之一,并且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果。在他的绘画理论中,认为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进行创新。   继承传统,不是全盘接收古人临摹,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的学习。同时,要有机吸收外来文化的创新。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族得到解放,新时代政治的变革需要有一个新的可以与之相匹配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意识情感的存在,所以引发了艺术的革新。故此,李可染提出“笔墨追随时代”“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认为革新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他指出要融合古今中外,“吸收外来文化及接受自己的遗产,在分量地位上应分清主从,外来的东西,不容许整个搬用,必须经过消化,化成养分,放在中国的土壤里,使它生长出中国的花朵”。
  在融汇中西方面最突出的便是将“光”元素运用到中国水墨画中来,将西画中的明暗关系转换成墨色层次,用墨色层次来代替传统水墨中各种皴法的运用,这里的墨色并不是之前浓淡虚实的变化,而是与西方明暗关系的变化有一致性。通过学习西方绘画的观察方法,从点出发,发现大自然山水某一角度特有的美,用李可染的话来说就是从描绘对象中提炼出“典型形象”。他便是把这“典型形象”与中国画相结合,实现他的“融汇中西”的效果。
  在《万山红遍》中,用墨色来塑造形体是我们传统的东西,墨色分层和表现则是倾向于通过运用西画中的明暗不同来体现山川树木的空间感。七幅作品中,根据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和表现技法,加强了画面表达出的真实感,特别是李可染学习西方素描,有良好的造型功底,传统线条、皴法与西方绘画的准确造型相融合,碰撞出更加完美的火花,突出了《万山红遍》自然景观的表现力。但是,不管他如何运用西画构图,如何融入光的元素,他始终都是在中国画传统的精华下进行创新,他的山水画始终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山水画。
  (二)剪影式大山为主体的构图
  每一幅成功的作品,都有合理的画面景物布势,有一个合理的构图。山水画的布局,要求做到主次、藏显、虚实、疏密、参差等各方面进行恰当规划,不是简单地排列和照搬,而是进行精心地选择、提炼。
  李可染的山水画“在实践中转换传统”,通过写生对传统典型构图进行反复锤炼加工,形成自己的构图风格。他通过中西方绘画要素的融合,侧重于对立体空间感觉的表达,画面表现出整体性,并且各要素之间要有共同点,讲究意匠经营。他的山水画融合西方素描水彩的绘画技法,注重在科学几何和物理学的基础上的自然真实空间的描绘,所以他的画面层次丰富、空间立体感强烈,同时画面充满灵性和真实感。李可染通过写生与反复创作,形成了自己的经典构图。其代表性的有城镇图式、漓江图式、黄山图式、以剪影式大山为主体的图式。
  《万山红遍》便是以剪影式大山为主体的图式,“雄”“阔”“满”是其主要特点。这是上世纪50年代写生作品中很少见的,它同时融合了写生过程中的构图样式,与古代表现山水画的典型要素山、亭、树、瀑等相结合,构成他自己的独特构图风格,这也成为李可染后来最典型、最富变化的图式。《万山红遍》系列作品运用“高远法”的布局方法,空间表达方法通过西方“纵深推进”及传统的“以大观小”结合运用,用色彩浓郁的剪影式大山充满了整个作品的画面,将中间景物提高,整体面积增大,并用远近景高度的适当放低及减小面积来衬托中景的“雄”伟高大及贴近的感觉,以便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山前的瀑布、屋舍、樹木、溪流置于不同层次上,且意象错位重叠,在画面的上方留出一角的空白,这样就显示出了层层的远山,因远而“阔”,便有“万山”之感。“满”是《万山红遍》的又一特点,画面东西多,物体大,用很小的纸,画出最大的一幅画,画面布局有主有次,实中求需,画面虽满却不闷堵。
  李可染对于构图中层次的把握非常重视,认为构图是表现山水画最关键的困难及要素之一。此构图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有传统构图中平面分割、纵深推进的特点,又有西方绘画中表现出的真实感。其实,在李可染以后的绘画中,构图大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改变的。
  (三)层林尽染的赋彩表现
  “随类赋彩”是南齐谢赫“六法”论中的色彩表现,这一点在《万山红遍》中有明显体现,它主要强调所画的对象颜色要与画面中用色相似。山水画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体现了其色彩的功能性。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创的“金碧山水”用墨勾勒,以青绿色为主色。王维创造了水墨山水后,山水画便以水墨为主,色彩退居次要位置。红色山水的特点之一就是画面以热烈浓厚的红色色彩充满整个画面,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整幅画面形成红白黑的节奏曲。在这方面,傅抱石、钱松岩、陆俨少等大家都创作出了经典之作。
  大面积地将红色作为主色调,最早是苏轼用朱砂作竹枝,创朱竹画法。近代以前,中国画中的红色一般用在人物、花鸟题材,用来勾勒渲染。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中以浓重强烈的朱砂红色为主色调,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效果,浓郁的色彩表现出了雄浑的意境和大山劲拔的气势,营造张扬、奔放、热烈的气氛,引起共鸣。画家在写生山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中国红和水墨渲染融合在一起。画面中为表现“层林尽染”的“红遍”意境,画面将大量用墨改为大量用红色,将大量的朱砂、朱磦用于画面之上,突出“万山”上“层林”的红色,使大山得到完美体现,遍山树叶的“红”,树干、屋舍的“黑”与由远而近溪流、天空云朵的“白”交相辉映。色调丰富,红林白墙,以浓厚墨色为底,形成浓淡对比,使画面具有层次感,表现出热情的生命力和壮美的气韵,画面效果格外强烈,大面积的红不跳不燥,视觉效果特别好,由此也可以看出画家对于画面颜色的运用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四)写生理念的运用
  造型是绘画的基础,绘画的物体形象刻画要以客观自然为依据。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理论中强调造型的重要性,只有在造型的技巧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才能显现出画面的神采。同时也指画家在绘画过程中的观察认识方法,就是说画家在绘画景物或者人物时,要按照客观对象的具体面貌来表现。这里的“象形”,可理解为相像又形似。既能表现实物的真实感,又不拘泥于实物的每一个细节,做到有取舍的真实。   李可染学习西方水彩素描,具有扎实的造型功底。同时,写生是他绘画中提倡的重要观点。身体力行,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他从1954年开始第一次去桂林写生,到1957年去国外,都体现了对造型的重视。他多次提倡通过写生来表现实际景物的形象,大千世界中的每样物体都有各自的形态,即使是同样的物种,也有众多不同之处,只有多出去写生观察每样实物的具体形态,才能淋漓尽致地将它们表现出来。李可染师从齐白石,众所周知齐白石的虾最出名,他的草虫类工笔更是让人钦佩,他之所以能够把它们画得那么传神,那么富有生命力、真实感,就是他在长期生活中对虾进行深入了解全面观察,反复进行绘画研习它的具体形态,一直到准确把握它们的造型。李可染除学习齐白石的绘画技法外,更重要的是学习齐白石对于绘画的态度,对待生活不忘初心的质朴态度和孜孜不倦的细心观察。
  《万山红遍》虽不是写生作品,但却不是主观臆造。作品中,他以蜀中山水和广东的栖霞地貌为描绘对象,打破原有诗句的限制,展开丰富的想象,虽有一定的取舍、夸张,但并不是凭空捏造。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准确扎实的绘画功底,这与他平时的写生研习是分不开的。画面中的飞瀑造型极具逼真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前后层次的树木林立山间,屋舍排列,小溪缓缓流淌,极富动感的曲折造型让人以为小溪是活的。
  (五)积墨法笔墨的创新
  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是中国画画面表现的语言载体,占据着重要地位。李可染的笔墨用法主要来自传统的笔法和师承的笔法,对李可染笔法影响最大的是黄宾虹和恩师齐白石。齐白石最主要的笔法特点是“慢笔”,在绘画过程中,强调笔与笔之间的变化,注重用笔的力度与速度。李可染将其笔法进行了创新,《万山红遍》中,可以看出李可染对笔法的重视,将笔法视为绘画技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幅作品完成于同一时期,其绘画风格、绘画技法都很稳定。李可染的笔法是在传统笔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在即的笔法风格。一是自然写生,李可染在写生过程中的用笔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创新用笔;二是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笔法中有强烈的素描感;三是将西方逆光、自然光线和中国画笔法相互融合,增强了层次感。
  李可染墨法的形成受传统山水画绘画笔墨的影响,师法黄宾虹、齐白石,他们用墨技法对李可染追求墨色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对“积墨法”进行创新,通过写生进行感受观察,将传统积墨法与西方绘画中的逆光相结合,丰富墨色。同时他在“积墨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揉墨法”,它是“积墨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揉墨法”是“积墨法”与笔法相互结合的墨法,是李可染墨法运用上的高度统一的体现。
  《万山红遍》中,首先用充分浓重的黑墨色为底,然后用朱砂表现,与朱磦、赭石色相呼应,形成冷暖色的对比。同时,光线与深色背景形成对比,光线在画面的主要部分进行了突出,用积墨法表现红色部分的层次,层层积染,墨色浓重、浑厚,笔墨苍润,加强了山峦的远近距离感和体积感。作品中大面积的积墨,大多采用湿笔进行渲染,墨色层次分明,空间感强。同时,画面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大效果和画面的整体感,局部有之前说的西方技法中的笔触和肌理,用笔强调“平、圆、留、重、变”的笔法,作为画面中的亮色存在,在流水的转折处,有点、线的组合,使得画面中没有出现脏乱的现象,反而呈现了鲜活、光亮的效果,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给画面增添了曲线的动感。
  (六)革命情感的表达
  李可染说过“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他在这里的“魂”即是“意境”。他本身非常重视意境,他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没有意境或者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漓江的清净无瑕,三峡的雄伟巍然,都体现着他们独有的“气韵”。李可染提倡写生,他的山水写生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是解决“形神兼备”的造型问题;其次,对景创作,解决“新诗”的意境问题;最后便是为进入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做准备。
  《万山红遍》本身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革命情感。加上作者本身对山川的内心感受,将两种感情合二为一,通过对山川的系统刻画,营造出气势恢宏、壮烈山河的红色山水意境之美。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着无限的精神信仰与含蓄的张力。李可染在写生山水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大胆地将中国红与中国水墨放在一起,营造出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怀。远处色彩感强烈的山峰与中景处中国红主峰交相辉映,散发出画家博大胸怀和强烈的民族感;近處婀娜多姿的树木和上面淡黄色的嫩芽,让整个画面体现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活的赞美;山中间的白色小屋和弯曲绵延的小溪,飞流直下的瀑布,无不透露出一股向上的生命力。画面中表现的意境,不仅仅是山川面貌的体会再现,更还有红色革命精神的具体化再现。
  李可染创作出《万山红遍》系列作品并不是一个偶然,它是李可染艺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美术发展下的产物,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万山红遍》所呈现和创造出的毛泽东诗词,是完美的精神寄托,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中国山水范例,它引领了中国当代山水创作者们在艺术的境界中进行诗意的表达。《万山红遍》除本身具有的艺术影响力外,其重大意义是我们后人对待艺术的态度。
  首先,要继承传统。传统的东西之所以经久不衰,有它的精华所在。《万山红遍》对传统的继承用了传统的“积墨法”,强调墨分五色,层次丰富,通过形象生动的层次变化来表现物象的生动形象。所以,我们只有将传统的精华彻底吃透,才能在进行创作时,根据古人的先迹和环境的变化,在传统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走得更远。
  其次,要重视写生。《万山红遍》系列不是写生作品,但它确是写生后经验的总结。正因有李可染亲身外出写生,选取创作素材,从而激发创作灵感,加上当时“红色山水”的兴起,营造当时独特意境,成为时代经典。
  最后,重视革新。革新,并不是单纯的创新,它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而进行的。在李可染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新中国美术整顿时期,是传统和新风相互碰撞的时代 ,在对传统技法的继承、对写生素材的领悟后,加上自己的理解,《万山红遍》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笔墨追随时代”,中国画的发展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形成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不同风格。
其他文献
摘要:敦煌第98窟是五代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于公元914至924年间营建的功德窟,为曹氏归义军时代的代表性大窟。曹议金作为98窟“窟主”,从张承奉手中承继归义军政权,外有回鹘、于阗、吐蕃等各民族政权的包围,内部则是政权甫立,人心动荡,统治不稳。面对内外困局,曹氏政权尊佛凿窟,注入政权正统、和平邦交、团结内部的政治理念,凸现“托西大王”的政治野心。显然,这些诉求在第98窟壁画之中有强烈表达。本文选择第
期刊
摘要:博物馆作为非盈利性社会教育机构,其作用是保护文物、研究历史还有教育功能,博物馆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展馆,比如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等。伴随新时代高科技的进步,博物馆应用的技术也产生了新的变革,博物馆的各种设备高科技十足,互动机器人、语音解说、投影技术等现代化科技设备技术投入进了博物馆的应用中,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新时期,随着互联网等高科技的进步,把世界许多国家、地区连成网,形成一个地球村,
期刊
摘要:六朝之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沉醉于艺术的艺术家们,使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其中顾恺之以“传神”绘画 ,为六朝画坛界注入了新力量,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通过对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斫琴图》这些画作中人物服饰的考察,展现六朝服饰的艺术表现力。以服饰这一载体揭示出六朝时期人们的审美内涵,细细刻画六朝独特的时代风貌。  关键词:顾恺之;六朝服饰;审美内涵  上承汉代,
期刊
恽寿平一生坎坷,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他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对他一生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顾祖禹的《瓯香馆集序》有云:“叔子既经丧乱,少壮时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忽如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叔子意气如常。”经历过战乱、与家人的离散团聚再离散,使得恽寿平身上多了几分超凡脱俗的气质和豁达人生的态度,这对他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总的来说,其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简约、人文与没
期刊
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华夏古代青铜器,素以庄重典雅之造型、繁褥神秘之纹饰,而充满了一种狞厉之美。它们许多是以礼器为主的庙堂之器,为华夏古代青铜艺术的珍品。但亦有一些小巧可爱、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的动物造型圆雕器。其彰显出娇小玲珑、憨态可掬、灵动活泼的生命气息,在威严神秘的青铜艺术中独树一帜,为华夏古代青铜艺术的另一侧面。适逢我国的生肖牛年,这里笔者介绍的,就是商周两汉至清代的一些牛纹青铜器。 
期刊
绘画延之清初,由于皇室宗亲以及士大夫们的口味偏好,辄将“四王”绘画,奉为天下“正流”之本。一时间,朝廷内外皆以“四王”绘画为临摹圭臬。但话又说回来了,“四王”的笔墨功力,乃至尚古入古的承传法规,以及得天独厚接触内廷书画真迹的丰藏条件,故而,他们的笔墨功力以及深厚修养的识见,都是民间(坊肆)画匠所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这些过于优厚的独特条件,确也阻碍了他们绘画的发展而不敢越雷池一步。黄宾老曾经直言批评说
期刊
摘要:文章从陕北富县熏画艺术特征中的题材图案、色彩搭配、制作工艺、装饰艺术与功能作用里的实用性与审美性出发,总结出富县熏画艺术的人文价值与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民间民俗的文化价值,并且提出今后我们要不断地继承发扬富县熏画艺术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陕北;富县; 熏画  熏画艺术在陕北延安富县是有名的艺术形式。富县熏画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利用剪纸艺术结合自己的需求派生出来的艺术形式。它是
期刊
古人对蓝色情有独钟,荀子在著名的《劝学》篇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名句,唐代李贺诗中:“染罗衣,秋蓝难著色”;以及孟郊“蓝岸青漠漠,蓝峰碧崇崇”,都提到了蓝色,“蓝”在这里指的是一种草本植物——染草。《说文解字》中也解释为:“蓝,染青草也”。蓝色属于冷色系颜色,是天空的色彩,凝重、肃穆而庄严,蓝釉的灵感想必古人是从自然的蓝色而来。蓝色釉在中国古陶瓷中出现大概在唐三彩器物中开始应用,三彩中的
期刊
摘要:文物是国家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因素。近年来在博物馆兴起让文物活起来的风气,让文物活起来有利于文物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生命力,促进文化创新,提高文物的现代意义。对于让文物活起来的研究是相关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任务。本文旨在对让文物活起来的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文物;文物管理;博物馆管理;管理策略;博物馆智能化  博物馆面向的对象是人民群众,而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
期刊
笔墨写乾坤,丹青绘古今。老当益壮,老当益新,前有晚年在绘画方面突破自我的齐白石,后有耄耋之年勇于书画革新的黄若舟。  黄若舟(1906—2000),原名济才,字若舟,意济川必舟也,溧阳市上黄镇桥西村人。著名艺术教育家、书法家、国画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成员、中华书法教育学会副主席、上海市高校书法教育研究会会长。  他自幼聪颖好画,曾为族谱作插图。人物、花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