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古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始见于汉代。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传》中写道,司马如在告巴蜀民檄中有“康居、西域重译纳贡,嵇首来京”。此檄作于汉武帝刘彻元光末年(公元前134年至公元前129年左右)。另外,《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也有记载,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在表彰霍去病收抚匈奴浑邪王之功时称:“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师攻匈奴西域王浑邪,王及厥众萌咸相犇,率以军粮接食,并将控强万有余人。”此后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记述道:“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自大宛破后,西域俱震,多遣使来贡献,汉使入西域者益得职。”这是我国史籍对西域的最早文字记录。自此而后以迄于清朝,历代著述新疆多以西域名之,而“新疆”取代“西域”这一地理概念则是清代后期的事了。作为古人在界定“西域”的地理范围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主要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西亚地区,印度北部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区。 而狭义的西域则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这是我国历代中央政权及地方政权所管理统辖的地方。
从西域到新疆的演变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对一个地区行使主权的最主要标志就是设官建制。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自汉代以来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行使国家主权的历史事实。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初年,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居民多是处于相互分割状态的城邦和行国,史称“三十六国”,后来分为五十余国。为了打通内地通往外部世界的通道,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和公元前119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曾先后两次派遣张骞作为汉使出使西域,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从此也拉开了汉朝统一西域伟业的大幕。公元前101年,西汉政府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在西域设置使者校尉官职,驻军屯田。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中央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汉宣帝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建制、推行政令,这就是《汉书·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于张骞,成于郑吉!”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期,在西域设官建制的做法仍然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公元91年,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进驻龟兹(今库车)它乾城;公元123年,东汉政府任命班超的儿子班勇担任西域长史,继续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统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魏政权和西晋王朝,继续向西域派出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西域各政权则纷纷向曹魏和西晋朝贡,表示归附,这不仅在《晋书》中有记载,而且也为在尼雅和楼兰遗址中出土的晋代文书所证明。车师后部、鄯善、焉耆、龟兹、疏勒等政权的首领都接受了魏、晋的封号。西域各政权的统治者还派遣侍子,到魏、晋都城,以示服从,史称“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公元327年,河西的前凉政权在平定了反叛的西域戊己校尉赵贞之后,在车师前部(吐鲁番)设高昌郡。下辖高昌县、田地县、横截县和高宁县,这是郡县制首次推行到西域。此后的北凉政权在高昌(吐鲁番)仍设郡、县、乡、里政权组织,完全与内地郡县相一致。
隋朝虽然短暂,但也注重了对西域的经营,曾先后在鄯善、且末、伊吾三地设郡,并设立西域校尉专管西域事务。唐朝建立后于630年灭东突厥汗国,在统一西域的基础上于640年设西州和庭州,并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驻地交河城(今吐鲁番);647年,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库车);658年,安西都护府晋级为安西大都护府;702年,唐朝又设立北庭都护府;709年,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至此,唐代在西域的最高军政建制为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
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在西域地区的统治,元朝中央政府于1251年在今吉木萨尔设立了别失巴里(意为“五城”)等处行尚书省,又在中亚设立了阿姆河行尚书省,分管天山南北两地,这是行省制度第一次在西域的出现。它是元朝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实施管理的新举措,是元朝中央政权对西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新疆:故土新归之意
1759年,清朝通过平定准噶尔汗国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西域。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清朝中央政府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设置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府治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是清朝在西域地区天山南北最高的军事和行政长官,伊犁将军下分北、南、东三路,管理西域各地的驻防官兵,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这一时期“新疆”的地理概念开始提出,但不是对西域的专指。这是因为清朝在统一全国后,把那些被清朝重新统一的一些地区都称为“新疆”,如西域、云南乌蒙府(在今昭通、永善一带)、贵州古州(今榕江)、贵州省的西部(今安顺市和镇宁县一带)、四川的大小金川部分地区。之所以将这些地区称之为“新疆”,并不是“新辟疆土”之意,而是由于清朝取代了明朝,原来属于明朝管辖的地方或明朝以前历朝管辖的地方,自然应当归于清朝。因此,这些地方只不过是由清朝重新统一了而已,也就是“故土新归”的意思。
此外,清朝在平定准噶尔政权和大小和卓叛乱以后的各类文献中,也包括皇帝的谕旨和大臣的奏折中,都把今天的新疆地区称为“西域”、“新疆”,或并称为“西域新疆”或“伊犁新疆”。这在当时的清朝政府看来,“西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总称,它包括今天的青海、西藏、新疆,并且一直到达清朝统治势力所达到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此范围比当时清朝政府称为“新疆”的范围要大得多。 《清高宗实录卷482》中记载道,乾隆皇帝在本人谕旨中说:“汉时西陲塞地极广,乌鲁木齐及回子诸部落(指今南疆)皆屯戍,有为内属者。唐初都护开府,扩大地及西北边。”可见,清朝政府及其最高统治者是把自己在新疆及其周围地区的统治,视为前代中央王朝在这一地区进行统治的延续,其“主权”意识是非常明确的。至19世纪初,时任伊犁将军的松筠主持编成了《伊犁总统事略》一书,为道光皇帝所赏识。道光皇帝阅完此书后又钦定书名为《新疆识略》,时为1821年。从此,“新疆”即成为“西域新疆”或“伊犁新疆”的专称。
清朝后期,由于1864年新疆农民大起义和1865年1月浩罕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以及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从而摧毁了清朝在新疆原有的军府制管理体系。为此,清朝政府派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统率大军,于1878年彻底消灭了阿古柏入侵军。后清朝政府又经过艰苦的斗争与谈判,于1882年终于从沙俄手中收回了被侵占的伊犁。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清朝政府于1877年6月令左宗棠筹划新疆善后事宜。为此,左宗棠向朝廷多次提出了必须在新疆设立行省的建议。1882年(光绪八年),左宗棠在给清廷的一份奏折中称:“新疆地段之远,他族逼迫,故土新归,必须建立行省。”在这里,“新疆”又含有原为中国领土,后被侵略者占据,现被重新收复之义。
新疆美名传天下
新疆建省之事,经过左宗棠、刘锦棠等人的大力提倡和推动,最终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1884年(光绪十年)11月17日,新疆正式建省,刘锦棠为首任巡抚,魏光焘为首任布政使,首府为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至此,新疆的建制一直到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止,新疆作为一个固定地名概念沿用至今。
以上历史事实充分证明,自2 000多年前的汉朝统一西域后,历代中央政权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对新疆的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并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西域到新疆的演变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对一个地区行使主权的最主要标志就是设官建制。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自汉代以来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行使国家主权的历史事实。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初年,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居民多是处于相互分割状态的城邦和行国,史称“三十六国”,后来分为五十余国。为了打通内地通往外部世界的通道,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和公元前119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曾先后两次派遣张骞作为汉使出使西域,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从此也拉开了汉朝统一西域伟业的大幕。公元前101年,西汉政府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在西域设置使者校尉官职,驻军屯田。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中央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汉宣帝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建制、推行政令,这就是《汉书·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于张骞,成于郑吉!”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期,在西域设官建制的做法仍然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公元91年,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进驻龟兹(今库车)它乾城;公元123年,东汉政府任命班超的儿子班勇担任西域长史,继续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统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魏政权和西晋王朝,继续向西域派出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西域各政权则纷纷向曹魏和西晋朝贡,表示归附,这不仅在《晋书》中有记载,而且也为在尼雅和楼兰遗址中出土的晋代文书所证明。车师后部、鄯善、焉耆、龟兹、疏勒等政权的首领都接受了魏、晋的封号。西域各政权的统治者还派遣侍子,到魏、晋都城,以示服从,史称“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公元327年,河西的前凉政权在平定了反叛的西域戊己校尉赵贞之后,在车师前部(吐鲁番)设高昌郡。下辖高昌县、田地县、横截县和高宁县,这是郡县制首次推行到西域。此后的北凉政权在高昌(吐鲁番)仍设郡、县、乡、里政权组织,完全与内地郡县相一致。
隋朝虽然短暂,但也注重了对西域的经营,曾先后在鄯善、且末、伊吾三地设郡,并设立西域校尉专管西域事务。唐朝建立后于630年灭东突厥汗国,在统一西域的基础上于640年设西州和庭州,并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驻地交河城(今吐鲁番);647年,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库车);658年,安西都护府晋级为安西大都护府;702年,唐朝又设立北庭都护府;709年,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至此,唐代在西域的最高军政建制为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
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在西域地区的统治,元朝中央政府于1251年在今吉木萨尔设立了别失巴里(意为“五城”)等处行尚书省,又在中亚设立了阿姆河行尚书省,分管天山南北两地,这是行省制度第一次在西域的出现。它是元朝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实施管理的新举措,是元朝中央政权对西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新疆:故土新归之意
1759年,清朝通过平定准噶尔汗国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西域。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清朝中央政府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设置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府治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是清朝在西域地区天山南北最高的军事和行政长官,伊犁将军下分北、南、东三路,管理西域各地的驻防官兵,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这一时期“新疆”的地理概念开始提出,但不是对西域的专指。这是因为清朝在统一全国后,把那些被清朝重新统一的一些地区都称为“新疆”,如西域、云南乌蒙府(在今昭通、永善一带)、贵州古州(今榕江)、贵州省的西部(今安顺市和镇宁县一带)、四川的大小金川部分地区。之所以将这些地区称之为“新疆”,并不是“新辟疆土”之意,而是由于清朝取代了明朝,原来属于明朝管辖的地方或明朝以前历朝管辖的地方,自然应当归于清朝。因此,这些地方只不过是由清朝重新统一了而已,也就是“故土新归”的意思。
此外,清朝在平定准噶尔政权和大小和卓叛乱以后的各类文献中,也包括皇帝的谕旨和大臣的奏折中,都把今天的新疆地区称为“西域”、“新疆”,或并称为“西域新疆”或“伊犁新疆”。这在当时的清朝政府看来,“西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总称,它包括今天的青海、西藏、新疆,并且一直到达清朝统治势力所达到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此范围比当时清朝政府称为“新疆”的范围要大得多。 《清高宗实录卷482》中记载道,乾隆皇帝在本人谕旨中说:“汉时西陲塞地极广,乌鲁木齐及回子诸部落(指今南疆)皆屯戍,有为内属者。唐初都护开府,扩大地及西北边。”可见,清朝政府及其最高统治者是把自己在新疆及其周围地区的统治,视为前代中央王朝在这一地区进行统治的延续,其“主权”意识是非常明确的。至19世纪初,时任伊犁将军的松筠主持编成了《伊犁总统事略》一书,为道光皇帝所赏识。道光皇帝阅完此书后又钦定书名为《新疆识略》,时为1821年。从此,“新疆”即成为“西域新疆”或“伊犁新疆”的专称。
清朝后期,由于1864年新疆农民大起义和1865年1月浩罕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以及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从而摧毁了清朝在新疆原有的军府制管理体系。为此,清朝政府派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统率大军,于1878年彻底消灭了阿古柏入侵军。后清朝政府又经过艰苦的斗争与谈判,于1882年终于从沙俄手中收回了被侵占的伊犁。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清朝政府于1877年6月令左宗棠筹划新疆善后事宜。为此,左宗棠向朝廷多次提出了必须在新疆设立行省的建议。1882年(光绪八年),左宗棠在给清廷的一份奏折中称:“新疆地段之远,他族逼迫,故土新归,必须建立行省。”在这里,“新疆”又含有原为中国领土,后被侵略者占据,现被重新收复之义。
新疆美名传天下
新疆建省之事,经过左宗棠、刘锦棠等人的大力提倡和推动,最终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1884年(光绪十年)11月17日,新疆正式建省,刘锦棠为首任巡抚,魏光焘为首任布政使,首府为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至此,新疆的建制一直到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止,新疆作为一个固定地名概念沿用至今。
以上历史事实充分证明,自2 000多年前的汉朝统一西域后,历代中央政权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对新疆的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并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