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世界是广大的。但是却有那么一群生物,它们生存的空间是那么孤单和狭小,它们或深藏于黑暗的洞穴之中,或被困孤岛之内,生活艰难。但即使如此,在千百万年的时间里,它们仍然孤独而顽强地进化着,在那里,创造了属于它们的独立世界……
黑暗中的洞穴动物
关键词:退化
在洞穴里,动物发生了适应性进化,大都放弃了视力这一曾经极为重要的感官,体色也变得毫无意义;大部分营养都用以维持生命。即便如此,它们也不得不减少活动、减慢代谢,以便在饥饿状态下多生存一段时间。
代表:洞螈
洞螈(Proteus anguinus)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真洞穴动物,号称是最像龙的动物之一。这种两栖动物终生保持幼体状态,刚出生时具有视力,但4个月内最终会失明,其他感官则变得更为灵敏。洞螈的代谢非常缓慢,善于宅在洞穴中悠闲度日。悠闲到让观察它们的科学家发狂——这货每天只活动约5分钟,并且能一口气饿上10年,12年才产卵一次,80岁时仍具有生育能力,寿命更是可以超过100年!
关键词:敏感
大多数真洞穴动物的种群数量都不大,加之长期与世隔绝,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种群极为脆弱。洞穴动物往往只分布在特定的洞穴中,而开发者为了安全、美观,毫不顾忌地将钟乳石打磨,安装照明设备,结果生存环境被破坏,那些默默进化了百万年的动物可能还没被发现就已经被清除。
代表:洞螺
滚溪洞螺(Antrobia culveri)发现于1971年,仅分布在美国托尼县东南乡村地区的滚溪洞中。它与蜗牛很像,但通体呈白色,而且退化得眼睛都没有了,外壳为透明淡黄色。1973年估计其数量约15000只,但2001—2003年间只发现了数十只。其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尚不清楚,但附近的人类活动很可能是罪魁祸首。
孤独的岛屿物种
关键词:岛屿法则
比兔子小的动物会变大,而比兔子大的动物则会变小,这就是“岛屿法则”。岛屿越小,这种变化就越明显。这其中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很可能是岛屿上食物等生存资源有限,大型动物不得不节食变小。相反,体型小的动物极可能因为相对表面积大,散热快,消耗食物多,不得不巨化以减少相对表面积。
代表:弗洛勒斯人
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身高相当于3岁孩童,能够制造精美的石器,并且一直生活到距今至少1.2万年前才极有可能因现代人入侵而灭绝。而这些“微缩人”的重要猎物竟然是大象!不过别担心,这些大象也是肩高只有1米,体重约几百千克的“侏儒象”——在岛屿上,他们都缩小了。
代表:巨型蟑螂等
在岛屿上频频发现“小矮子”的时候,“巨人”也出现了很多。如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巨型蟑螂。2009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的体长可达82厘米的巨滑尾鼠(Mallomyssp.);2011年12月,一个生态摄影师在新西兰Little Barrier Island找到了世界上体重最大的昆虫——一只体长85毫米的雌性异刺巨沙螽(Deinacrida heterracantha),重达71克,相当于一只老鼠或三只麻雀的重量。
关键词:辐射进化
辐射进化是指相同祖先的生物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逐渐演化成不同的物种的进化现象。由于登岛的动物少,竞争和捕食关系弱,很多动物会在此发生辐射进化。正因为如此,岛屿动物才变得多种多样,每个岛屿都有自己独特的物种,进而形成独特的物种系统。
代表:达尔文地雀
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生活着14种达尔文地雀,它们都是由流落到此的共同祖先繁衍而来,但因生活习性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类型,甚至演化出了用仙人掌刺从木头里挑取昆虫的啄木地雀。无独有偶,夏威夷群岛的管舌鸟科的蜜鸟也发生了类似的辐射进化。
关键词:以跑代飞
岛屿进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很多鸟类放弃了飞行能力。孤岛狭小又远离大陆,曾被视为优势的飞行能力反而显得多余。而飞行又会消耗过多的能量,相比之下,还是在陆地上跑动更加节约而高效。
代表:恐鸟、渡渡鸟、异鹩
恐鸟原来生活在新西兰群岛,平均身高3米,是该地区最大的鸟类;渡渡鸟仅产于印度毛里求斯岛;在斯蒂芬岛生活的异鹩(Xenicus lyalli)是唯一的一种不会飞的雀类。遗憾的是这三种鸟在人类登岛后的数百年中灭绝了。
不论是深洞还是孤岛,隔离中孤独进化的物种都造就了独特的生物和生态系统,同时,由于已经数百万年没有接受来自广阔大陆的物种竞争,加之资源限制,它们又都是极为敏感和脆弱的,我们在充满好奇心地和它们接触时一定要谨慎、负责!
黑暗中的洞穴动物
关键词:退化
在洞穴里,动物发生了适应性进化,大都放弃了视力这一曾经极为重要的感官,体色也变得毫无意义;大部分营养都用以维持生命。即便如此,它们也不得不减少活动、减慢代谢,以便在饥饿状态下多生存一段时间。
代表:洞螈
洞螈(Proteus anguinus)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真洞穴动物,号称是最像龙的动物之一。这种两栖动物终生保持幼体状态,刚出生时具有视力,但4个月内最终会失明,其他感官则变得更为灵敏。洞螈的代谢非常缓慢,善于宅在洞穴中悠闲度日。悠闲到让观察它们的科学家发狂——这货每天只活动约5分钟,并且能一口气饿上10年,12年才产卵一次,80岁时仍具有生育能力,寿命更是可以超过100年!
关键词:敏感
大多数真洞穴动物的种群数量都不大,加之长期与世隔绝,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种群极为脆弱。洞穴动物往往只分布在特定的洞穴中,而开发者为了安全、美观,毫不顾忌地将钟乳石打磨,安装照明设备,结果生存环境被破坏,那些默默进化了百万年的动物可能还没被发现就已经被清除。
代表:洞螺
滚溪洞螺(Antrobia culveri)发现于1971年,仅分布在美国托尼县东南乡村地区的滚溪洞中。它与蜗牛很像,但通体呈白色,而且退化得眼睛都没有了,外壳为透明淡黄色。1973年估计其数量约15000只,但2001—2003年间只发现了数十只。其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尚不清楚,但附近的人类活动很可能是罪魁祸首。
孤独的岛屿物种
关键词:岛屿法则
比兔子小的动物会变大,而比兔子大的动物则会变小,这就是“岛屿法则”。岛屿越小,这种变化就越明显。这其中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很可能是岛屿上食物等生存资源有限,大型动物不得不节食变小。相反,体型小的动物极可能因为相对表面积大,散热快,消耗食物多,不得不巨化以减少相对表面积。
代表:弗洛勒斯人
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身高相当于3岁孩童,能够制造精美的石器,并且一直生活到距今至少1.2万年前才极有可能因现代人入侵而灭绝。而这些“微缩人”的重要猎物竟然是大象!不过别担心,这些大象也是肩高只有1米,体重约几百千克的“侏儒象”——在岛屿上,他们都缩小了。
代表:巨型蟑螂等
在岛屿上频频发现“小矮子”的时候,“巨人”也出现了很多。如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巨型蟑螂。2009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的体长可达82厘米的巨滑尾鼠(Mallomyssp.);2011年12月,一个生态摄影师在新西兰Little Barrier Island找到了世界上体重最大的昆虫——一只体长85毫米的雌性异刺巨沙螽(Deinacrida heterracantha),重达71克,相当于一只老鼠或三只麻雀的重量。
关键词:辐射进化
辐射进化是指相同祖先的生物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逐渐演化成不同的物种的进化现象。由于登岛的动物少,竞争和捕食关系弱,很多动物会在此发生辐射进化。正因为如此,岛屿动物才变得多种多样,每个岛屿都有自己独特的物种,进而形成独特的物种系统。
代表:达尔文地雀
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生活着14种达尔文地雀,它们都是由流落到此的共同祖先繁衍而来,但因生活习性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类型,甚至演化出了用仙人掌刺从木头里挑取昆虫的啄木地雀。无独有偶,夏威夷群岛的管舌鸟科的蜜鸟也发生了类似的辐射进化。
关键词:以跑代飞
岛屿进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很多鸟类放弃了飞行能力。孤岛狭小又远离大陆,曾被视为优势的飞行能力反而显得多余。而飞行又会消耗过多的能量,相比之下,还是在陆地上跑动更加节约而高效。
代表:恐鸟、渡渡鸟、异鹩
恐鸟原来生活在新西兰群岛,平均身高3米,是该地区最大的鸟类;渡渡鸟仅产于印度毛里求斯岛;在斯蒂芬岛生活的异鹩(Xenicus lyalli)是唯一的一种不会飞的雀类。遗憾的是这三种鸟在人类登岛后的数百年中灭绝了。
不论是深洞还是孤岛,隔离中孤独进化的物种都造就了独特的生物和生态系统,同时,由于已经数百万年没有接受来自广阔大陆的物种竞争,加之资源限制,它们又都是极为敏感和脆弱的,我们在充满好奇心地和它们接触时一定要谨慎、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