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原子钟

来源 :科学Fans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ho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个世纪以来,人们通过计数高度规则的周期性运动的震荡(如太阳、钟摆或石英晶体)来测量时间。在过去的50年中,科学家们转向通过原子内部的电磁振荡来测量时间。原子钟定义了S1秒,这是时间的基本单位。2013年初,一篇发表在《Sciences》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原子钟方案——用原子的质量来确定一个时间标准。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原子的质量来测量时间。这一发现可能带来对时间更为精确的测量以及对千克的新的定义。
  质量和时间,在经典物理学中这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物理量,曾完全属于井水与河水互不相犯。经典物理学中(以你在课本上学到的牛顿力学为主),时间和空间都是孤独的背景。无论物质是质点还是刚体,或者是经典的场,都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同时对时间和空间本身丝毫不产生影响。在经典物理学中,质量被看做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与时间空间都毫不相关。
  尺变短与钟变慢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逐渐取代了经典物理学的地位。现代物理学正是完全地建立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基础之上。爱因斯坦在1905年建立的狭义相对论,第一次使人类发现了时间、空间与物质的运动之间深层次的联系。两个相对运动的参照系,各自会测量到对方的时间和空间大小与自己的不同。通俗点说,一个一米长的物体摆在你面前时是一米,当这个物体高速从你眼前飞过时,你测量出它的长度将小于一米!对于时间也是一样。一个钟表摆在你面前时,你手机上的时钟走一秒钟这个钟表也走一秒钟,但是当这个钟表从你眼前高速飞过时,你手机上时钟走了一秒后这个钟表走的却不到一秒。这就是“尺变短”和“钟变慢”效应。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我们看到的时间和空间的大小受物质运动的影响!
  物质与时空
  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的建立使人类发现,不仅仅是物质的运动,而是物质本身一切的固有属性都和时间、空间紧密相关!物质不再是经典物理学中的质点或刚体,而是一种同时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的东西。其中波动性说明了任何组成物质的粒子都具有“波长”和“频率”这两个和时间、空间密切相关的物理量!“频率=1/周期”“波速=波长/周期=波长×频率”,相信这两个公式在你的物理考卷或作业中,曾经或已经或即将出现多次。
  量子力学中,粒子的频率(v)和能量(E)这两个物理量呈现简单的正比关系E=hv。由于频率v是周期T的倒数,能精确测量频率v就代表能精确测量周期T。那么如果以这个周期丁为最小单元,我们就能够精确测量时间,即任何一段时间T都可以表示成由整数个T组成。那么自然T越小,我们测量时间的最小单元也就越小,即T的大小决定了一段时间T的“分辨率”。同时T本身的精确程度也直接决定了这段时间T的精确程度。
  原子钟之原理
  由于丁和v是简单的倒数关系,越小的丁也代表着我们需要越大的v。传统的原子钟就是利用微波或光学技术找到一个比较大的频率v并精确测量这个v的值,从而精确测量一个比较小的T。无论是美国的GPS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还是我国的北斗系统,每一颗卫星上用到的原子钟都是这种类型的微波原子钟。高的空间定位精度就靠这些原子钟高的时间精度来实现。
  随着20世纪末离子和原子囚禁技术、激光冷却原子和离子技术的发展,在提高传统原子钟性能的同时(使丁的不确定度达到10-16。量级),又出现了工作在可见光频率(通常是1014量级)的原子钟。即利用原子(或离子)在两个频率差为可见光频率的能级之间的跃迁来吸收和发射可见光频率的光子,然后通过新的技术(光频梳)直接测量这些可见光光子的频率,获得更大的v,即更小的丁(通常10-15量级)。同时丁的不确定度可达10-17(秒)量级。这种原子钟已经在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研制成功,有望成为新一代的世界时间基准。质量测时间
  那么,如何用原子质量来取代原子能级间的跃迁,来得到一个很大并且很精确的v?这里需要温习下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不仅包括“尺变短”和“钟变慢”,同时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那就是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即一个原子所包含的能量E是它的质量m乘上光速c的平方。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E=hv,相对论又告诉我们E=mc2。那么结合两者,频率v自然与原子质量m联系到了一起,即v=mc2/h。这个频率被称为康普顿频率。同理,最小时间单元T就是h/mc2。这个T本身的数量级非常小。因为普朗克常数h是10-34(千克×平方米,秒)量级,光速C是108(米/秒)量级,对于铷和铯等原子钟常用的原子来说,m是10-26(千克)量级,所以你应该很容易估算T的量级为10-26(秒),这要远远小于目前所有原子钟的最小时间单元丁(T对应频率v为1026量级,为伽马射线的频率)。
  这个原子质量对应的丁已经远远小于它那些电子能级的跃迁频率所对应的丁,那么实验上的难点就是如何精确测量丁的大小,即减小丁的T不确定度。本文开头提到的《Sciences》杂志上的实验就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研究人员把铯原子的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体(世界上最接近绝对零度的物态)一分为二,通过激光控制其中一个来测量铯原子的光子反冲频率。这等于用一个很容易高精度测量的物理量(反冲频率)来间接测量一个不容易测量的物理量(时间)。
  当然这种测量方法还受到普朗克常数的精度和铯原子质量精确度的限制,想要超过目前原子钟的精确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种方法在实验上连接了时间和质量的测量。用逆向思维我们就容易想到,可以用原子钟的时间精确度来标定原子质量的精确度,进而重新给“千克”做定义。时间和质量这两个物理量之间的深层次联系让这一切变得可能。
其他文献
聪明的你,花了多长时间发现其中的奥妙——能给出3000元钱,难道还不能给出2900元吗?你是不是也一样,认为猫哥这般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猫哥会这样说呢?再进一步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少犯这样的笑话?  思考之余,不禁让我们感叹:自己的思维都呆在鸟笼子里了!  思维的鸟笼  我们接受学校家庭教育,从小就开始学着解决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思维的技能。然而,当我们询问一个人
期刊
核动力是什么动力  地球人都知道,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是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试验场点着的,但最先进行核裂变试验的却是德国人,1938年,德国三位科学家在柏林成功完成人类第一次核裂变试验。幸好纳粹疯子对原子弹不感兴趣,如果纳粹德国率先研制出原子弹,那还真不知道二战会打多少年。1942年,费米在美国芝加哥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控链式核反应堆,在这个核反应堆的基础上,美国人顺利开发出了原子弹——胖子(就是在长
期刊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的著名诗句,想必大家都曾听过。然而,对于那些从事刑事侦查和犯罪现场勘察(CSI)的技术人员而言,倘若让犯罪嫌疑人真的轻飘飘逃走、不留下任何痕迹,那事情可就糟了。  幸好,这只是一个梦想而已。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因为“两物体接触,必有微量物质交换”的规律,所以当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从进入到离开某个
期刊
四月残忍之一  他姓李,他是个官二代、富家子,他的父亲鼎鼎大名、家喻户晓,他少年时就风驰电掣、无证驾驶,他脾气骄横,绰号银枪小霸王,一言不合便动手伤人,他多次仗势欺人均因家中势力躲过惩罚……没错!他就是:哪吒。  四月出生的李靖“摊上大事儿了”,夫人怀胎3年多,居然生下来一个肉球,一剑下去,竟从肉球中跑出一个娃,这小孩一出生就不平凡,霞光围绕不说,还天生就是一个惹祸精,一次比一次严重,从无照驾驶、
期刊
这个夏天,不平静的北半球  2012年的夏天多少都显得有些不平静!  中国·北京  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将首都变作泽国,77人因暴雨导致的次生灾害而罹难。  中国·重庆  长江上游大暴雨引发的洪峰途经重庆地区,造成重庆江津区90%的街道被淹没。  北美·美国  美国国土出现大面积干旱,31个州其计1369个县受灾,美国农业部预计今年玉米产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欧洲·丹麦  位于北极圈附近的格陵兰
期刊
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种电子产品,电子游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昨日尚且还被视为洪水猛兽,今日已然人人切水果处处跑神庙。人们的天性渴望着娱乐,而电子游戏琳琅满目的种类与复杂多变的特性可以充分满足他们,甚至让人们沉迷其中。神说大家想玩游戏,于是便有了游戏。  规则+创意  那些因沉迷游戏而遭受指责的倒霉鬼们往往会被扣上一个很有意思的帽子——“沉溺于虚拟世界”。的确,游戏世
期刊
不得不赞叹,蜜蜂是一种很神奇的生物,如果你不怕那种嗡嗡声,便可以靠近花丛。蜜蜂一般是不会理会周围人存在的,围观它们的工作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有些蜜蜂会在花中钻进钻出,弄得浑身是花粉,有些蜜蜂腿上的“花粉刷”明明已经裹得满满,还是想办法多弄一点,结果差点飞不动了,还有的蜜蜂干脆在花里面打滚,好让花粉粘在毛上。蜜蜂对花粉的执着,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我们无法完全了解蜜蜂的世界,也便无法知晓在蜜蜂眼中,花粉
期刊
钟表,绝对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有人悄悄地瞄了一眼手机)。不过,弹簧与齿轮驱动的钟表存在一个先天问题——走着走着就不准了。尤其在军事和科学领域,时间误差是不允许出现的。比如远程弹道导弹,可谓失之一秒,差之千米,于是依靠无线电自动对时的电波钟应运而生。2012年高考考场首次使用电波钟,所有考场内的时间统一成分秒不差,让这场角逐变得更加公平。  盘点计时产品  过去所有的计时产品,包括古代的
期刊
为什么排不动?
期刊
卡尔·本茨与汽车  1888年夏末的一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贝瑞塔·本茨的丈夫还陷在昏昏沉沉的睡梦中,他的两个儿子,15岁的欧根与14岁的里夏德兴冲冲地帮助母亲“爬”上了一辆不用马拉,看上去就像笨拙的三轮自行车的机器上。贝瑞塔·本茨和她两个儿子从曼海姆出发,目的地是106千米以外的普福尔茨海姆,欧根与里夏德想去看望自己的外祖母。  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母子三人居然没人认识去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