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承艺术为己任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mi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铿锵的鼓板、悠扬的三弦声响起,行云流水般的呔腔呔韵从她嗓子里飘出,她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会兴奋灵动起来。观众为她鼓掌,著名艺术家对她勉励。她把乐亭大鼓艺术送到广大基层、唱上央视供人们观赏,唱出国门、唱到法国巴黎为民族艺术争光。她就是刘书宇,一位立志献身乐亭大鼓的曲艺人。
  痴迷乐亭大鼓
  刘书宇自幼成长于滦河岸边,李大钊家乡这片黑土地上。她对诞生在这里、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乐亭大鼓说唱艺术,从骨子里喜爱。她孩提时,乐亭乡间听大鼓书是人们最喜爱的休闲活动,那些走街串巷的大鼓艺人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明星。每当村子里来了说书人,刘书宇总是抱着小板凳第一个跑过去“捧场”。望着台子上那些伶牙俐齿、神采飞扬的鼓书艺人用九腔十八调演绎千古兴替、冷暖人生,她的眸子里总是充满了艳羡的目光。村里农闲,一演就是好几个星期,演员们都住在村里,白天不演的时候,刘书宇就跑到他们的住地看他们排练,并大大方方地学着哼唱,这是她童年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光。
  刘书宇12岁在县里文化馆举办的歌舞班学习,后来又正式参加了乐亭大鼓培训班。为了学习艺术,追求梦想,她坚持长期骑自行车往返20多公里,寒暑无碍,风雨无阻。自从她拜乐亭大鼓韩派第六代传人王立岩、韩志学夫妇为师,成为第七代传人后,更是不辞辛苦,持之以恒地钻研磨练技艺。
  结婚治家,相夫教子让刘书宇暂时离开了心爱的舞台,却丝毫没有减弱她对乐亭大鼓的执著与痴迷。每天,她总是一遍遍哼唱那些令她心醉神迷的书段,她对着襁褓中的婴儿唱,对着四壁的家具唱,对着满院的花花草草和鸡鸭鹅狗唱……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刘书宇又重新拿起鼓板,回到了她魂牵梦系的表演舞台,并逐渐在全县唱出了名气。
  乡亲们提起刘书宇,都说她唱大鼓“一根筋”,十分“认(韧)劲”。她唱起大鼓,就忘了劳动多累,生活担子多重。她不讲报酬,不计收入,无论寒冬酷夏,常年坚持公益演出。她走在乡间,登门虚心向一个个老艺人求教。天性活泼的她为了艺术耐得住寂寞,读书段,背鼓词,练身段,反复练习动作,以实际行动诠释何为坚守。
  当刘书宇知道乐亭大鼓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时,脱口而出:“我注定今生今世离不开乐亭大鼓了。”
  唱响乐亭大鼓
  2014年11月的一天,刘书宇刚刚从山西长治表演归来。在中国曲协于长治县举办的“中国曲艺之乡创建20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活动中,她创作的乐亭大鼓书段《喜唱文明生态村》带她的徒弟郁乐同台表演,嗓音宏亮,形神兼备,赢得满堂喝彩,进一步扩大了乐亭作为“中国曲艺之乡”的影响。这样的情景,已成为她多年来艺术生涯中的常态。
  2007年5月,她应央视《曲苑杂坛》《南腔北调》栏目主持人汪文华的邀请,参加了录制。因为有了这些机会,她表演的乐亭大鼓《小两口分家》分别在央视的多个频道播放,并获得了不少老一辈曲艺名家的赞许。刘书宇那清亮的嗓音,悦耳的声韵,把乐亭大鼓的魅力挥洒到广袤的中华艺苑曲林。
  2010年5月,刘书宇身着一袭红色旗袍,站到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舞台上。随着清脆悠扬的三弦声响起,只见她一手翻抖梨花板,一手敲响太平鼓,对着台下金发碧眼的评委专家、听众,唱响了乐亭大鼓的传统曲目《猪八戒拱地》。那优美委婉的唱腔、灵活多样的板式、幽默风趣的表情动作,充满了浓浓的东方艺术韵味,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也让坐在台下的刘兰芳、姜昆等曲艺名家击节赞叹。
  这一次,刘书宇自豪地将钟爱的乐亭大鼓唱响在世界舞台。
  对刘书宇来说,演出任务就是命令。她从来不因为工作忙、身体不适而耽误演出。即使生病吃不下饭、说话困难,她照样穿上戏装上舞台,演得精彩。刘书宇的搭档琴师王有军介绍,2014年底,他们去参加在河北望都县举行的纪念尧母文化活动,演唱的大鼓书段《尧母制衣》是新段子。临行前,刘书宇一直在为完成单位的工作任务忙碌着。这次演唱的题材陌生、新词新编谱,眼看日期将到,王有军心里没底,焦急催问,刘书宇却说再过两天合排。结果她自己赶练了几晚上,两人在一起合练,一举成功,在演唱过程中得到了台下观众的叫好和热烈掌声。
  传承乐亭大鼓
  随着社会的变化,民间传统艺术受到冲击,乐亭大鼓也不景气,老艺人纷纷离去,青少年不愿学大鼓。刘书宇表现得“特别”,她到县城生活,每天吃了饭就奔往师父王立岩家里学习,因此较系统地掌握了乐亭大鼓演艺知识,学到了一批传统好书目。其中,王立岩演唱的保留经典乐亭大鼓中篇大书《回杯记》,就是刘书宇在辅导下一句一字、一招一式学唱掌握后,常常演唱的。
  在学艺道路上跋涉的刘书宇,反复思考如何把对保护和传承宝贵遗产乐亭大鼓的认识,变成义不容辞的“己任”。夜深,她在笔记本上写下字字千鈞的一行字:“自找压力,提高乐亭大鼓艺术水平,培养乐亭大鼓艺术人才。”心情豁然开朗。
  刘书宇对如何提高乐亭大鼓艺术水平,自有所想所为。
  她选传统经典书目(段),深入读,品着唱,从中吸取精华。知源明脉,原汁原味,传承有序。她说,这是保护宝贵“非遗”乐亭大鼓的实际行动。多年来,她坚持搜集、整理和学习了许多传统书目(段)。她认为,传承和创新分不开,通过创作、演唱新书段,努力提高演艺水平,才能在传承中创新,适合时代的需要,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
  如今“快餐文化”盛行、“手机娱乐”遍天下,如何让青少年对看似“老掉牙”的乐亭大鼓感兴趣,是刘书宇一直思索的问题。
  2008年开始,刘书宇在热心于公益文化事业的企业家刘树义先生创建的“桂云文化联谊中心”当起老师,办起了培训乐亭大鼓学员的基地,很快在她身边聚拢起二十多名各个年龄层的学生。经过反复挑选,她把关注的目光锁定在郁欢、郁乐姐妹俩身上。为了引领她们走上艺术之路,刘书宇可谓煞费苦心。为激发她们对这门艺术的兴趣,最初她选择风趣幽默的小段让她们学习,等她们觉得有趣了,再循序渐进教给她们更长的段子和各种表演技法……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7月,在全国第四届少儿曲艺大赛(河北选拔赛区),郁欢、郁乐演唱的乐亭大鼓《嫦娥望星空》荣获一等奖;刘书宇同时获得“优秀园丁奖”。如今,刘书宇一手教授的不少孩子已经被列入全县青少年大鼓后备人才之中。
  2009年至2012年刘书宇被天津职业艺术学院(前身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特聘为艺术系鼓曲专业教授,专门讲授乐亭大鼓理论知识和表演技巧。她拿出了更大的劲头投身到事业中。她“撇家舍业”住在天津的学院宿舍内,半个月或是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她十分珍惜在学院从教过程中掌握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整理保存笔记时,在头脑中开始酝酿培育大鼓人才的新打算。
  2013年,刘书宇在有关部门、有关领导支持下,认真筹划,克服困难,开办了“乐亭县书宇曲艺交流中心”,利用每周日,一、三、五晚上教唱刘强、刘玉卓、刘丽丽、郁乐、苏秀芝等十几名学生,成为引人注目的培养乐亭大鼓人才新基地。
  刘书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她最喜欢的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传承乐亭大鼓艺术的道路上,她要一直向前走……
其他文献
深秋的北方寒意浓浓,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刚刚下过一场秋雨,凉风一飕,令人不由得一阵阵打冷颤,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可是这份寒冷却挡不住农贸市场里老百姓购物的热情。这个大市场从这头到那头得有二里地,每天下了班以后的这个点儿那真叫热闹非凡,人挨人人挤人人碰人人蹭人人头攒动啊。市场里边儿干什么的都有,有买的有卖的有什么都不买瞎遛弯儿的,有开门脸儿的、有摆地摊儿的、有好好排队的、也有乱加塞
期刊
福州评话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独特的汉族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  出于对濒危曲种的了解与保护,我们小组到福州,探访福州市曲艺团对福州评话、伬唱进行简单的调研。  在福州市曲艺团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小组有幸见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兆辰先生,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采访。叶先生有丰富的从
期刊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6部门联合印发的《2016—2017年全国文艺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规划》,根据中国文联九届八次全委会统一部署,按照《中国曲协会员培训实施方案》的总体安排,2月24日至28日,中国曲协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首期研讨班,标志着全国曲协会员大培训正式开始。  3月12日至15日中国曲协在
期刊
2015年1月15日,由张蕴华老师和包澄洁、姚振声两位专家合著、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和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单弦牌子曲》一书放到办公桌上,并附有张蕴华老师亲笔写有“闲阅并指正”时,我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那种迫切的心情和阅读的冲动油然而生。我用整整五天晚上的时间,仔细读完了这本《单弦牌子曲》。由此,引发我的一些思考。想得越多,思得越久,悟得越深,就越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只有拿起批判的武器
期刊
考察适应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绘画、音乐、舞蹈、影视等各艺术门类都具有其价值引领功能。曲艺艺术因为具有扎根民间、深接地气的特点,其价值引领功能更显突出。较之文学浅白;较之音乐通俗;较之绘画生动;较之雕塑活泼;较之戏剧灵便;较之影视直观……曲艺价值引领功能的实现,其优越性十分明显——显而易见,作为说唱艺术的曲艺,比其他种类的艺术更为广大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不光雅俗共赏,而且老少咸宜。不同于
期刊
老舍不仅是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而且是推陈出新的曲艺家、语言学家,还是非常能干的组织家。抗日战争时期,整整8年,他一直在重庆艰苦奋斗,用他那支犀利的笔和全部精力参加抗日工作。  老舍老家在北平。日寇侵占华北,铁骨铮铮的老舍,激于民族义愤,怀着满腔爱国热忱,与可爱的妻儿告别(此时夫人胡絜青带着三个小孩,大的4岁,小的尚在襁褓之中),毅然离家,南下抗日,到了武汉。自称“大兵诗人”的冯玉祥,写诗赞道:  
期刊
4月18日,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在泰州柳园景区举行隆重的开馆庆典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曲艺家、曲艺理论家以及其他文艺界人士共一百余人出席庆典。中国曲协主席姜昆、中共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出席庆典并致辞。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姜昆、田连元、连丽如、王丽堂、盛小云等共同为开馆剪彩。  新建成的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坐落在泰州柳园内,展览面积达1500平米。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全面展示了中国评书评话的发展历程,中
期刊
前些年,一说到曲艺,听到的词语多是“疲软”“滑坡”“低谷”“不景气”等一些让人不那么舒服的词,这几年似乎好转,又听到了“复苏”“振兴”“升温”“有希望”等体现正能量元素的词语。无论“疲软”还是“振兴”,不容置否的是,纵然当前竞争再强、冲击再大,曲艺一直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占据着一席之地。然而,在这种复杂的格局下,曲艺要求得更好发展,在不断求新求变的同时,还要坚守一定的立场,发挥特定的作用。这是值得曲艺
期刊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及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曲艺创作,培育曲艺新人,2015年,中国曲协、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曲协、曲艺杂志社共同策划、组织、举办了“说唱四川·歌颂中国”曲艺创作工程——首届四川曲艺新人新作创作、研讨、展演系列活动。中国曲协副主席崔凯在活动中曾表示,艺术创作高峰的条件有四个方面:一是土壤,二是温度,三是成果,四是未来。四川曲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
期刊
艺术大师,是一个令人敬畏的称号。是某一个艺术领域当中的旗帜和引领者,是以创新为己任,是耗费毕生精力而最终获得成功并对当时社会和后世有巨大影响力的艺术家。  李润杰先生堪称中国曲艺界的——快板书艺术大师。因为他是曲艺改革家,他在数来宝的基础上改革创立了快板书这门艺术,并使其成为一个时代中最具活力的曲艺艺术品种之一;他是曲艺作家,为曲艺文学宝库留下了一篇篇传世佳作;他是曲艺教育家,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