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来源于也渗透在生活中,让日常生活变得艺术化。普罗众生开始关注艺术,感知艺术,也开始评判艺术。而如今,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手段的日益精进,使得大众对设计的要求空前高涨,艺术不在只局限在束之高阁的艺术工艺品,或者只服务高雅小众。设计越发趋于艺术化、合理化和人性化。设计师这个职业也开始被广泛关注,这个职业是架接现实生活与艺术追求之间的坚固桥梁。因此,对于设计师职业的探讨是有必要性的。
关键词:设计师;职业素养;艺术生活
一、引言
设计师是一类融合艺术的感性和科学的理性的职业。无论是较为严谨科学的环境艺术设计还是以视觉传达为导向的平面设计,或多或少都在感性与理性的博弈中产出。毕竟,设计不同于纯艺术,设计属于艺术的范畴却不同于纯艺术。纯艺术多是艺术家表情达意的途径和手段,可以是纯粹为了愉悦个体身心,也可以是通过艺术创作,向受众传达精神、文化、思想等。艺术来源于生活,却总是高于生活。因为通过艺术手法处理出来的艺术形象或是艺术文本等都深深带有生活的烙印和創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审美。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设计师就是解决问题的人。
二、设计师存在的社会意义
汽车如何可以拥有的优质性能?如何保证优质性能基础上,外观设计美感达到最佳水平?何如去建造一座住宅?如何保证住宅优质且安全、通透且私密、艺术且宜居?如何为老龄人口,残障人士设计合理便捷的公共空间?这些所有一系列现实问题,不是一张技法高超,色彩雅致的一幅画可以解决的问题。设计师这个职业就是社会各个阶层或者职业领域的纽带之一。用他们的设计作品或者艺术手段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形象。
设计师是艺术家和工匠人士的完美结合。设计师拥有艺术家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从而知道设计之美。设计师也很清楚工匠人士的工艺制造的章法和陈序,能最大限度保证设计作品的优质性能。设计师具有良好的调和能力,知道如何平衡两者。不同类型的专业设计师架接在不同的职业领域之间,为不同的职业谋福造利,提供艺术的解决方案。
三、设计师必备的品质
首先,设计师要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在狄德罗的美学思想中,他认为审美鉴赏不单只是审美的感受力,也是审美创造力。美感是和一个人的想象、敏感和知识成比例向上增长的。然而,设计师与艺术家的艺术审美水平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如上述,艺术家的艺术成果倾向表达,而设计师着重解决问题。所以两者的出发目的不尽相同,在艺术的审美上自然有所偏差。设计师面对的更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能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在设计产品最终落成的样式。这是设计师艺术审美的落脚点。艺术知识的底蕴与环境的熏陶实必不可少的。
其次,设计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这是一个瞬息变化的时代,设计是“时髦”的,不断更迭的。它的“时髦”性不一定是必须要赶在所谓的时尚的最前端,但设计师要用敏锐的洞察力和捕捉力,寻到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问题得以解决,设计作品的使命才能完成。设计作品的终端是解决问题,应时刻应该牢记这一要义。
此外,设计师一定要有情怀。“在艺术作品中,我们以一种愈演愈烈的方式邂逅我们自己、邂逅我们自己的情感以及邂逅我们自己在这世界上的存在。”设计师和作品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成就的。通过设计作品,设计师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感悟。设计作品同样展现了设计师的品性、审美、阅历与情感等。设计产出不是大机器生产,设计师也不是麻木地在流水作业。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对待世间万事要有悲天悯人的天地情怀,从自然万物汲取养分和灵感,这样的设计产生才会有温度有格调,让受众产生共鸣情感。同样的,艺术无界,国有界,这就要求设计师也应当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
四、结语
物质生活水平飞速进步,使得人们不再只满足简单的生存基础追求,卢梭笔下的“自然人”,在如今的社会生活是几乎不存在的了。因为“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开始更加关心自己精神世界的满足和愉悦。需要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需要设计人的才前赴后继,源源不断的产生,为艺术设计领域添砖加瓦。但与此同时,对于设计师的要求也会更加严苛。不应该因“量”的增加而导致“质”的变化,反而应该升级“质”,众人拾柴火焰高,更应该产生“百花齐放”的盛美景象。
从国家社会层面来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国家和政府应大力支持和扶持文艺工作,保护设计师劳动成果,尊重知识产权,规范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让艺术遍地开花,选好文艺工作的“领头羊”,引领大众追求美好新生活。通过设计作品,让美和艺术不再拘泥于小部分人的范畴,服务大众。
从设计师自身角度来讲,首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与时俱进,利用自身所学造福大众和社会。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职业操守,有所为有所不为,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剽窃,从合格的设计师做起。最后,要“博而有专”,开阔眼界,广纳知识,为自身奠定丰厚的学识,培养艺术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动手的实践能力。
站在大众的角度来讲,设计作品是愉悦身心,提升自我品味,构建美好生活的工具和方法。在设计产出的过程中,群众首先应该充分尊重设计师的的劳动产出。其次,当与设计师意见向左之时,应与设计师理智地沟通交流,相互交换想法,理性不盲从,在和设计师达成协议的同时,从而也逐渐提升自我的艺术审美。
愿经典长存,与美相伴。在设计师这个特别的职业的影响之下,人类的生活是美的,让这个世界的万物可以被人类感知和被体验,寻找更多生命的内涵和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朱瑞克著.刘罐楠译.建筑表皮——设计师与艺术家的设计元素[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美]唐纳德·A诺曼著.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增订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美]魏因深克著.徐佳等译.图灵交互设计丛书:设计师要懂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关键词:设计师;职业素养;艺术生活
一、引言
设计师是一类融合艺术的感性和科学的理性的职业。无论是较为严谨科学的环境艺术设计还是以视觉传达为导向的平面设计,或多或少都在感性与理性的博弈中产出。毕竟,设计不同于纯艺术,设计属于艺术的范畴却不同于纯艺术。纯艺术多是艺术家表情达意的途径和手段,可以是纯粹为了愉悦个体身心,也可以是通过艺术创作,向受众传达精神、文化、思想等。艺术来源于生活,却总是高于生活。因为通过艺术手法处理出来的艺术形象或是艺术文本等都深深带有生活的烙印和創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审美。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设计师就是解决问题的人。
二、设计师存在的社会意义
汽车如何可以拥有的优质性能?如何保证优质性能基础上,外观设计美感达到最佳水平?何如去建造一座住宅?如何保证住宅优质且安全、通透且私密、艺术且宜居?如何为老龄人口,残障人士设计合理便捷的公共空间?这些所有一系列现实问题,不是一张技法高超,色彩雅致的一幅画可以解决的问题。设计师这个职业就是社会各个阶层或者职业领域的纽带之一。用他们的设计作品或者艺术手段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形象。
设计师是艺术家和工匠人士的完美结合。设计师拥有艺术家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从而知道设计之美。设计师也很清楚工匠人士的工艺制造的章法和陈序,能最大限度保证设计作品的优质性能。设计师具有良好的调和能力,知道如何平衡两者。不同类型的专业设计师架接在不同的职业领域之间,为不同的职业谋福造利,提供艺术的解决方案。
三、设计师必备的品质
首先,设计师要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在狄德罗的美学思想中,他认为审美鉴赏不单只是审美的感受力,也是审美创造力。美感是和一个人的想象、敏感和知识成比例向上增长的。然而,设计师与艺术家的艺术审美水平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如上述,艺术家的艺术成果倾向表达,而设计师着重解决问题。所以两者的出发目的不尽相同,在艺术的审美上自然有所偏差。设计师面对的更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能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在设计产品最终落成的样式。这是设计师艺术审美的落脚点。艺术知识的底蕴与环境的熏陶实必不可少的。
其次,设计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这是一个瞬息变化的时代,设计是“时髦”的,不断更迭的。它的“时髦”性不一定是必须要赶在所谓的时尚的最前端,但设计师要用敏锐的洞察力和捕捉力,寻到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问题得以解决,设计作品的使命才能完成。设计作品的终端是解决问题,应时刻应该牢记这一要义。
此外,设计师一定要有情怀。“在艺术作品中,我们以一种愈演愈烈的方式邂逅我们自己、邂逅我们自己的情感以及邂逅我们自己在这世界上的存在。”设计师和作品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成就的。通过设计作品,设计师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感悟。设计作品同样展现了设计师的品性、审美、阅历与情感等。设计产出不是大机器生产,设计师也不是麻木地在流水作业。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对待世间万事要有悲天悯人的天地情怀,从自然万物汲取养分和灵感,这样的设计产生才会有温度有格调,让受众产生共鸣情感。同样的,艺术无界,国有界,这就要求设计师也应当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
四、结语
物质生活水平飞速进步,使得人们不再只满足简单的生存基础追求,卢梭笔下的“自然人”,在如今的社会生活是几乎不存在的了。因为“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开始更加关心自己精神世界的满足和愉悦。需要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需要设计人的才前赴后继,源源不断的产生,为艺术设计领域添砖加瓦。但与此同时,对于设计师的要求也会更加严苛。不应该因“量”的增加而导致“质”的变化,反而应该升级“质”,众人拾柴火焰高,更应该产生“百花齐放”的盛美景象。
从国家社会层面来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国家和政府应大力支持和扶持文艺工作,保护设计师劳动成果,尊重知识产权,规范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让艺术遍地开花,选好文艺工作的“领头羊”,引领大众追求美好新生活。通过设计作品,让美和艺术不再拘泥于小部分人的范畴,服务大众。
从设计师自身角度来讲,首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与时俱进,利用自身所学造福大众和社会。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职业操守,有所为有所不为,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剽窃,从合格的设计师做起。最后,要“博而有专”,开阔眼界,广纳知识,为自身奠定丰厚的学识,培养艺术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动手的实践能力。
站在大众的角度来讲,设计作品是愉悦身心,提升自我品味,构建美好生活的工具和方法。在设计产出的过程中,群众首先应该充分尊重设计师的的劳动产出。其次,当与设计师意见向左之时,应与设计师理智地沟通交流,相互交换想法,理性不盲从,在和设计师达成协议的同时,从而也逐渐提升自我的艺术审美。
愿经典长存,与美相伴。在设计师这个特别的职业的影响之下,人类的生活是美的,让这个世界的万物可以被人类感知和被体验,寻找更多生命的内涵和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朱瑞克著.刘罐楠译.建筑表皮——设计师与艺术家的设计元素[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美]唐纳德·A诺曼著.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增订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美]魏因深克著.徐佳等译.图灵交互设计丛书:设计师要懂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