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道至简”,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走过了太多的风风雨雨的语文教学,终于期盼到“雨后见晴”的美好景象。但谁知蜂拥而至的却是对课程理念的曲解与泛化及学习方式与教学行为的烦琐和无度。针对这些给语文创味、变味,泛泛而谈的语文课,我们有必要给其搭脉、会诊,运用语文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语文手段解决语文问题,用语文标准评价教学效果,用语文味评价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真正还原其精彩的、本质的有效课堂。那就是守住“语文味”,让语文教学散发本香,逐渐返璞归真回归语文的特点与功用的圆心上来!如果用具体手段表现的话,可以归纳为:浓浓的语文味意识、简约的教风、聚焦文本重点、外显成效增量。
关键词:教学;新韵味
一、语文意识是语文教学的智慧选择
语文意识是一种语文行动的向导,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心理倾向,它往往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言行之中。在这种语文意识指导下,以“语文味”为主线,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引导学生凭自己的经历去体味、感悟作品,让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味”可以从以下着手,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语文味中,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语文气息。
1. 解读文本,重表达
王菘舟老师的语文味意识非常精辟而独到,他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味道十足”的人,自身散发出迷人的“读味”、“写味”、“品味”。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经常读书的人;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思考,笔耕不辍的人;语文教师必须步入文学的殿堂,具有独到的美学眼光。语文的“滋”与“味”交织了,融合了,语文课堂上,师生就可尽情享受语文学习甜蜜浓郁的滋味,获得语文真谛。
看起来,虽是平实的“读读、讲讲、想想”, 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文本缝隙中的声音,其间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张力”。重语言表达与转换,是对文本真正内涵的挖掘。
2. 课前进入语言系统,了解情节内容
在教授新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背景,不能抛锚文本的大环境,然后再去抓好的句子句型段落,不要孤零零地让学生去学字、词。
《地震中的父与子》首先就是介绍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那就是有一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在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则感人的故事。儿子在父亲“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鞭策下顽强求生,父亲也凭着这句话,以惊人的毅力经过36小时的艰难挖掘救出了儿子及14位孩子。了解了故事情节,为进入文本体味语文味奠定了基础。
3. 课中,加强对语言的理解与体味
在解读文本中,我们要强化词句,注重标点符号的使用,从而分析出文本中所蕴涵的语意。如在执教《桥》时,把这个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了!党员排在后边!”进行处理:就是去掉“!”,变成了“桥窄,排成一排,不要挤了,党员排在后边。”然后问学生有什么不同?进行语言的理解与体味。
通过对文本关键词的咀嚼体味,对重点句段的反复诵读,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在强烈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
4. 课后,加大对语言的记忆与巩固
福建特级教师林莘说,在她执教的课中还是平时写作中,她都喜欢使用“词语串串烧”。她一直注重学生课后对词语串串烧的积累运用,一连串的动词看似简单,肤浅,但趣中有法,蕴涵许多看法,也可以用好地解读文本,也可让作文更具体而生动,好像看电影,看动画片一样精彩。如此一来,词汇积累大大丰富了对语言的理解、记忆与巩固。
5. 课外,进行语言积累、运用
儿童的语文学习,离不开对经典的书本文化的阅读,离不开“生活灌木丛”,要让课外学习融入生活的河流,去激起生命个体的心灵涌动,去开启对话与沟通的心灵之门,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如在早自修,每天可由一位同学在小黑板上写自己搜集的好句子、段落或诗词,让全班同学去背,时间为一天,放学前必须会背才能走,这样日积月累,一学期下来,一年下来,不是收获颇丰吗?
二、简约是课堂精华的浓缩
在语文课堂上曾执着于热闹,也经历过浮躁,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让人迷醉,更让人迷惑。如今,终于回归了自然,回归了语文本位,“简简单单教语文”专家如是说。简约指的是教学流程的清晰、有效,在这个简约的教学活动中,能让学生明明白白接收到文本的真谛、内含,在这个简了的流程中,享受语文味的魅力,熏陶自己人文素养,也能据此举一仿三创设想象,到达那种自读、自悟、自明的极致境界。简约使教学目标明朗,简约使学生吸收明晰,简约更使教学效果显著。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行简约之风,走简约之路,唱简约之曲,让简约成为语文教学领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语文教学要简约但决不能简单了事,追寻简约语文,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武装得“不简单”起来,因为只有拥有了“不简单”底气,才能游刃有余地营造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也才能打造出极其“不简单”的新世纪接班人。我们期望,通过钻研教材,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便的教学方法,简化的教学环节,在语文教学上显示其所特有的独具匠心。
福建特级教师洪丽珍在执教《桥》这一课时,把“简约”演绎得淋漓尽致,她把文本肢解为四个版块:暴雨与山洪的肆虐;村民与老汉在洪水中截然不同的表现;揪儿子;尾声。这四个环节,清晰地让学生感受到老汉高大伟岸的形象。另外,《桥》的简约之处还体现在文章开头:“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二个字构成一个句子,表明下雨的突然,雨水的凶猛。在文章结尾:“他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两句独立成段,语言高度凝练,充满了悲剧色彩,让人倍感沉痛。
这样,抓住语言表达的简约特点进行潜心涵咏,更为准确地体会到了语言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的抒情效果。简约让我们的课堂真实、朴实、扎实而灵活,让我们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三、聚焦是内涵的透射
注意是一种心理特征,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扇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原理,把文本的重点句段进行高度聚焦,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使师、生与文本的情感充分融合。聚焦文章的中心句、中心段,能让学生自悟文本内涵所在,能明白所有的一切都为这个聚焦点服务。这个点是本课的落脚点,是文本的闪光点,是折射文本本质的所在,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有如一张“渔网”,老师只要拉紧了这根收网线,那么网中捕捞的都是收获。虽撒得开,却也收得拢。聚焦有的就是这种功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拉好“聚焦”这个收网线,让一切为其服务。让“聚焦”折射一切。可以说,聚焦是辉煌、灿烂,是喜悦、丰收,让我们唱向聚焦之歌吧!
总的说来,运用注意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处理好文本重点,定能催化对知识的巩固与吸收,避免不必要的思维耗散,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有效导引下,聚焦在一个个知识点上,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四、增量是成效的外化
我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堂语文课,其价值应该体现在语文知识或能力的增量上。精心钻研教材,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文本有真正真实的感悟,让课堂有增量。学生说错了,老师纠正是增量。学生表达上不完整,老师引导后表达完整了是增量。述说比较好了,后来更好了是增量。观点不一致,交流后变成一致是增量。只有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上有了增量,我们的教学才体现其功能,老师才算达到了教学成效,做到了引领作用。而增量正是学生吸收知识、能力的外显所在。所以,无论哪一堂课,我们都要极其注意学生知识水平比原先是否有了增量?只有得以增量,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增量是评价教学成效的最好的标准,让我们每位老师人人都能有“增量”这个标尺吧!
福建特级教师林莘在执教《鲸》这篇课文时,把增量体现在读写上,体现在数字上,体现在方法上,用动作加以强调、引领。难怪大师们都说,语文教学要“下最大工夫去研究,用最简单的语言去表达”。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让语文教学散发本香,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有效启迪下,走进简约课堂,聚焦文本知识,闪耀智慧的火花,学到真正的知识。新的课改有待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有“性灵”的人:诚恳、率真、敏锐、高洁,葆有自然天性,不失赤子之心,能把自己的人格、心志自然地融入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在不经意间影响学生。为了造就出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精神、高远目标的高素质人才,让我们记住时时去涤荡那些美妙的纯洁的心灵领地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卢春花.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思考[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
[3]李秉峰.语文学习的兴趣哪里来[J].教育时报,2008.
[4]施汝香.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05.
(永康市民主小学)
关键词:教学;新韵味
一、语文意识是语文教学的智慧选择
语文意识是一种语文行动的向导,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心理倾向,它往往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言行之中。在这种语文意识指导下,以“语文味”为主线,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引导学生凭自己的经历去体味、感悟作品,让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味”可以从以下着手,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语文味中,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语文气息。
1. 解读文本,重表达
王菘舟老师的语文味意识非常精辟而独到,他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味道十足”的人,自身散发出迷人的“读味”、“写味”、“品味”。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经常读书的人;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思考,笔耕不辍的人;语文教师必须步入文学的殿堂,具有独到的美学眼光。语文的“滋”与“味”交织了,融合了,语文课堂上,师生就可尽情享受语文学习甜蜜浓郁的滋味,获得语文真谛。
看起来,虽是平实的“读读、讲讲、想想”, 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文本缝隙中的声音,其间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张力”。重语言表达与转换,是对文本真正内涵的挖掘。
2. 课前进入语言系统,了解情节内容
在教授新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背景,不能抛锚文本的大环境,然后再去抓好的句子句型段落,不要孤零零地让学生去学字、词。
《地震中的父与子》首先就是介绍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那就是有一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在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则感人的故事。儿子在父亲“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鞭策下顽强求生,父亲也凭着这句话,以惊人的毅力经过36小时的艰难挖掘救出了儿子及14位孩子。了解了故事情节,为进入文本体味语文味奠定了基础。
3. 课中,加强对语言的理解与体味
在解读文本中,我们要强化词句,注重标点符号的使用,从而分析出文本中所蕴涵的语意。如在执教《桥》时,把这个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了!党员排在后边!”进行处理:就是去掉“!”,变成了“桥窄,排成一排,不要挤了,党员排在后边。”然后问学生有什么不同?进行语言的理解与体味。
通过对文本关键词的咀嚼体味,对重点句段的反复诵读,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在强烈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
4. 课后,加大对语言的记忆与巩固
福建特级教师林莘说,在她执教的课中还是平时写作中,她都喜欢使用“词语串串烧”。她一直注重学生课后对词语串串烧的积累运用,一连串的动词看似简单,肤浅,但趣中有法,蕴涵许多看法,也可以用好地解读文本,也可让作文更具体而生动,好像看电影,看动画片一样精彩。如此一来,词汇积累大大丰富了对语言的理解、记忆与巩固。
5. 课外,进行语言积累、运用
儿童的语文学习,离不开对经典的书本文化的阅读,离不开“生活灌木丛”,要让课外学习融入生活的河流,去激起生命个体的心灵涌动,去开启对话与沟通的心灵之门,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如在早自修,每天可由一位同学在小黑板上写自己搜集的好句子、段落或诗词,让全班同学去背,时间为一天,放学前必须会背才能走,这样日积月累,一学期下来,一年下来,不是收获颇丰吗?
二、简约是课堂精华的浓缩
在语文课堂上曾执着于热闹,也经历过浮躁,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让人迷醉,更让人迷惑。如今,终于回归了自然,回归了语文本位,“简简单单教语文”专家如是说。简约指的是教学流程的清晰、有效,在这个简约的教学活动中,能让学生明明白白接收到文本的真谛、内含,在这个简了的流程中,享受语文味的魅力,熏陶自己人文素养,也能据此举一仿三创设想象,到达那种自读、自悟、自明的极致境界。简约使教学目标明朗,简约使学生吸收明晰,简约更使教学效果显著。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行简约之风,走简约之路,唱简约之曲,让简约成为语文教学领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语文教学要简约但决不能简单了事,追寻简约语文,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武装得“不简单”起来,因为只有拥有了“不简单”底气,才能游刃有余地营造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也才能打造出极其“不简单”的新世纪接班人。我们期望,通过钻研教材,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便的教学方法,简化的教学环节,在语文教学上显示其所特有的独具匠心。
福建特级教师洪丽珍在执教《桥》这一课时,把“简约”演绎得淋漓尽致,她把文本肢解为四个版块:暴雨与山洪的肆虐;村民与老汉在洪水中截然不同的表现;揪儿子;尾声。这四个环节,清晰地让学生感受到老汉高大伟岸的形象。另外,《桥》的简约之处还体现在文章开头:“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二个字构成一个句子,表明下雨的突然,雨水的凶猛。在文章结尾:“他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两句独立成段,语言高度凝练,充满了悲剧色彩,让人倍感沉痛。
这样,抓住语言表达的简约特点进行潜心涵咏,更为准确地体会到了语言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的抒情效果。简约让我们的课堂真实、朴实、扎实而灵活,让我们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三、聚焦是内涵的透射
注意是一种心理特征,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扇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原理,把文本的重点句段进行高度聚焦,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使师、生与文本的情感充分融合。聚焦文章的中心句、中心段,能让学生自悟文本内涵所在,能明白所有的一切都为这个聚焦点服务。这个点是本课的落脚点,是文本的闪光点,是折射文本本质的所在,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有如一张“渔网”,老师只要拉紧了这根收网线,那么网中捕捞的都是收获。虽撒得开,却也收得拢。聚焦有的就是这种功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拉好“聚焦”这个收网线,让一切为其服务。让“聚焦”折射一切。可以说,聚焦是辉煌、灿烂,是喜悦、丰收,让我们唱向聚焦之歌吧!
总的说来,运用注意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处理好文本重点,定能催化对知识的巩固与吸收,避免不必要的思维耗散,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有效导引下,聚焦在一个个知识点上,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四、增量是成效的外化
我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堂语文课,其价值应该体现在语文知识或能力的增量上。精心钻研教材,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文本有真正真实的感悟,让课堂有增量。学生说错了,老师纠正是增量。学生表达上不完整,老师引导后表达完整了是增量。述说比较好了,后来更好了是增量。观点不一致,交流后变成一致是增量。只有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上有了增量,我们的教学才体现其功能,老师才算达到了教学成效,做到了引领作用。而增量正是学生吸收知识、能力的外显所在。所以,无论哪一堂课,我们都要极其注意学生知识水平比原先是否有了增量?只有得以增量,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增量是评价教学成效的最好的标准,让我们每位老师人人都能有“增量”这个标尺吧!
福建特级教师林莘在执教《鲸》这篇课文时,把增量体现在读写上,体现在数字上,体现在方法上,用动作加以强调、引领。难怪大师们都说,语文教学要“下最大工夫去研究,用最简单的语言去表达”。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让语文教学散发本香,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有效启迪下,走进简约课堂,聚焦文本知识,闪耀智慧的火花,学到真正的知识。新的课改有待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有“性灵”的人:诚恳、率真、敏锐、高洁,葆有自然天性,不失赤子之心,能把自己的人格、心志自然地融入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在不经意间影响学生。为了造就出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精神、高远目标的高素质人才,让我们记住时时去涤荡那些美妙的纯洁的心灵领地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卢春花.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思考[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
[3]李秉峰.语文学习的兴趣哪里来[J].教育时报,2008.
[4]施汝香.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05.
(永康市民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