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总量不足,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新时代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体制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1.001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呈好。在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推进和人口持续增加的情势下,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耕地、水资源日趋紧张,粮食安全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其战略要求是保面积、攻单产,依靠科技自主创新,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科学引导粮食消费,从产销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才能稳定实现粮食的持续供求平衡。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1 粮食安全的基本理论
1.1 粮食安全的内涵
粮食安全,最基本的定义是人们能够买到生活所需的食品,同时在正常负担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要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粮食作为人们生活必不可缺的重要物资,直接关乎人民正常生活以及经济的发展态势。粮食安全问题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水平提升等都有必然的关联。建立全面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能够合理规避今后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粮食风险,为后续更好的发展进步奠定基础。
1.2 重视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粮食的生产和安全,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同时对于国家的全面发展进步也有重大影响。毛主席针对这一问题也做出过解释:无论人们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吃饭,一日三餐这是必不可少的,粮食是一切任务有效推进的基本前提,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会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
(1)“粮食安全”是广大人民的需要。关于粮食安全问题,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13亿人口的中国国情,粮食消耗占据的比重很大,因此粮食问题不容忽视。虽然当今我国不存在粮食供应问题,但是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必须牢记教训,为明天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结合当前粮食危机以及自然灾害可以发现,忽视粮食问题必定会为国家发展造成巨大打击。
(2)“粮食安全”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进步有重大影响。随着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变化,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我国今后各项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很大帮助。邓小平曾经指出:人们温饱问题解决,就相当于解决了一件大事,今后各项任务的顺利推进都有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对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3)“粮食安全”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征,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我国当前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也处于起步阶段。粮食安全问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评判生活标准高低的指标是人们吃穿住行四个方面。在吃上,要吃得有营养、丰盛、安全。社会发展进步、市场也会相应扩大,商品种类齐全、多样,质量更佳,色感更好,口感更美,人们开始关注健康养生,选择有机绿色蔬菜,更加注重各种加工食品的安全性,从根本上关注人们的身体健康。
(4)“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根据“世界粮食调研与动态”相关内容可得,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存量在逐渐下降,世界今后发展将面临严重的粮食问题。虽然目前我国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能够满足市场的总体需求,价格也没有出现巨大的波动。但从世界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全国的发展特征探究,粮食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因此应该防微杜渐,做好防范措施,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健康和谐进步有重大作用,还能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
2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
我国粮食生产的四大主要特点包括播种面积波动中略有上升、品种结构变动较大、单产水平稳步提升、生产布局发生明显改变。1997年至今,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亿吨,粮食总产量呈现上升趋势,单产增长变慢。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我国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20年,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1)播种面积波动中略有上升。总體上看,播种面积的变化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9年之前,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保持在8000万公顷以上,1999年达到8604万公顷。1999—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2003年一度跌落到7257万公顷的历史最低水平。2003年至今,粮食播种面积开始缓慢平稳上升,2013年达到11196万公顷。
(2)品种结构变动较大。整体来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面积和产量都有增长,但是不同阶段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的农作物品种不同。
(3)生产布局发生明显改善。首先,粮食生产中心逐渐北移。其次,粮食生产集聚效应更加明显,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越来越强。
2.2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1)粮食持续增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呈现长期增长并伴随有一定的周期性波动。2014年,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但粮食增产基础不牢固,受到各种问题的制约,农业增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缺乏专业的管理体系,遇到自然灾害损失严重。农田水利的整体建设过程中投入的比重有限,最终造成我国基础设施普遍滞后。目前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5%左右,全国仍有9亿多亩耕地没有灌溉条件。粮食增产主要依靠播种面积的增加,粮食单产贡献率偏低。 (2)人口持续增长与耕地持续减少之间矛盾突出。人口不断增加,土地负荷量不断增大,人地矛盾便逐渐突出,当接近土地人口承载量的临界值时,就会演化为土地危机和粮食危机,这一矛盾便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
(3)粮食供需之间矛盾突出。人口数量的上升是拉动粮食消费量增加的最直接动力。从1949年5.4亿到2019年年末的13.6亿,我国人口增长了1.5倍。到2020年、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4.5亿和15亿,人口增长与粮食消费需求的变化导致粮食供需之间矛盾突出。另外,彻底解决目前仍处于营养不良甚至饥饿中人口的吃饭问题也是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任务。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普遍缺乏珍惜粮食的观念,粮食损耗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农户储粮损失每年约达1600万吨,运输装卸中的撒漏损失每年达800万吨左右,加工环节每年损失达130亿斤,全国每年餐桌浪费的食物相当于1800亿~2200亿斤粮食。
(4)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的同时,我国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造成粮食供求关系不平衡的关键因素是稻谷产量不均衡。稻谷产量问题不是因为总量差异,最关键的原因是结构不协调、品种不专业等。
(5)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从长期看,我国将存在三个方面的耕地压力。其一,城市扩建、交通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中大量征用土地资源。其二,人们总体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蔬菜瓜果的需求量比较大,所需的种类也不断增加,造成粮地减少。其三,长期耕地土壤养分减少,土地质量严重降低。
(6)粮食流通储备体制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与储备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粮食保障能力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不足,如粮食物流设施落后、管理粗放等。
3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策略
3.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小麦最低收购价、稻谷最低收购价、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等为主的农业支持制度。各项管理体制的全面落实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造成的不良影响是财政负担随之加大,粮油棉发展举步维艰。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管理体系,对合理调整农业管理体系、发展结构,带动各个领域不断探索,提高我国农业政策支持效能。
3.2 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首先,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实现藏粮于地的转变。藏粮于地,就是要极大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达到能用较少的耕地生产更多的粮食。今后抓粮食生产,应当把普及粮食增产技术放在首位,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其次,要保護耕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正确处理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发展经济作物和稳定种粮面积的关系。最后,发展粮食精细加工,提高粮食转化率。
3.3 构筑耕地资源保护机制
真正建立起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必须要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目前,我国尚无这方面的专项法规,支持“三农”的有关政策也缺少系统的法律支撑。应加快专项立法进程,从而保障各项耕地保护机制和支持“三农”政策的系统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财政补偿机制、部门协调机制、区域互补机制、社会扶持机制、动力引导机制、干部考核机制和督察监督机制七方面政策建议。
3.4 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
其一,建立高效的市场调控体系。市场调控管理体系下创建粮情监控管理系统,这是整体发展的基本前提。其二,要完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提高粮食调运仓储能力。其三,建立粮食储备体制,一方面需要大量储备粮食生产力,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失常配置的基本优势。其四,鼓励新型经营体系创新。其五,建设国际粮食交易平台。
3.5 树立食品安全观念
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党和领导的基本职责。全面推行食品安全战略管理体系,营造绿色、和谐、健康、安全的发展氛围,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推行战略化调整,保证食品安全问题,推动食品安全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刘维芝.充分认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J].中国商界,2015(4).
[2]仇景万.提高粮食产量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5).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体制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1.001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呈好。在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推进和人口持续增加的情势下,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耕地、水资源日趋紧张,粮食安全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其战略要求是保面积、攻单产,依靠科技自主创新,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科学引导粮食消费,从产销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才能稳定实现粮食的持续供求平衡。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1 粮食安全的基本理论
1.1 粮食安全的内涵
粮食安全,最基本的定义是人们能够买到生活所需的食品,同时在正常负担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要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粮食作为人们生活必不可缺的重要物资,直接关乎人民正常生活以及经济的发展态势。粮食安全问题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水平提升等都有必然的关联。建立全面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能够合理规避今后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粮食风险,为后续更好的发展进步奠定基础。
1.2 重视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粮食的生产和安全,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同时对于国家的全面发展进步也有重大影响。毛主席针对这一问题也做出过解释:无论人们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吃饭,一日三餐这是必不可少的,粮食是一切任务有效推进的基本前提,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会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
(1)“粮食安全”是广大人民的需要。关于粮食安全问题,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13亿人口的中国国情,粮食消耗占据的比重很大,因此粮食问题不容忽视。虽然当今我国不存在粮食供应问题,但是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必须牢记教训,为明天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结合当前粮食危机以及自然灾害可以发现,忽视粮食问题必定会为国家发展造成巨大打击。
(2)“粮食安全”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进步有重大影响。随着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变化,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我国今后各项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很大帮助。邓小平曾经指出:人们温饱问题解决,就相当于解决了一件大事,今后各项任务的顺利推进都有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对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3)“粮食安全”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征,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我国当前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也处于起步阶段。粮食安全问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评判生活标准高低的指标是人们吃穿住行四个方面。在吃上,要吃得有营养、丰盛、安全。社会发展进步、市场也会相应扩大,商品种类齐全、多样,质量更佳,色感更好,口感更美,人们开始关注健康养生,选择有机绿色蔬菜,更加注重各种加工食品的安全性,从根本上关注人们的身体健康。
(4)“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根据“世界粮食调研与动态”相关内容可得,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存量在逐渐下降,世界今后发展将面临严重的粮食问题。虽然目前我国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能够满足市场的总体需求,价格也没有出现巨大的波动。但从世界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全国的发展特征探究,粮食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因此应该防微杜渐,做好防范措施,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健康和谐进步有重大作用,还能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
2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
我国粮食生产的四大主要特点包括播种面积波动中略有上升、品种结构变动较大、单产水平稳步提升、生产布局发生明显改变。1997年至今,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亿吨,粮食总产量呈现上升趋势,单产增长变慢。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我国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20年,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1)播种面积波动中略有上升。总體上看,播种面积的变化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9年之前,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保持在8000万公顷以上,1999年达到8604万公顷。1999—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2003年一度跌落到7257万公顷的历史最低水平。2003年至今,粮食播种面积开始缓慢平稳上升,2013年达到11196万公顷。
(2)品种结构变动较大。整体来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面积和产量都有增长,但是不同阶段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的农作物品种不同。
(3)生产布局发生明显改善。首先,粮食生产中心逐渐北移。其次,粮食生产集聚效应更加明显,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越来越强。
2.2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1)粮食持续增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呈现长期增长并伴随有一定的周期性波动。2014年,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但粮食增产基础不牢固,受到各种问题的制约,农业增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缺乏专业的管理体系,遇到自然灾害损失严重。农田水利的整体建设过程中投入的比重有限,最终造成我国基础设施普遍滞后。目前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5%左右,全国仍有9亿多亩耕地没有灌溉条件。粮食增产主要依靠播种面积的增加,粮食单产贡献率偏低。 (2)人口持续增长与耕地持续减少之间矛盾突出。人口不断增加,土地负荷量不断增大,人地矛盾便逐渐突出,当接近土地人口承载量的临界值时,就会演化为土地危机和粮食危机,这一矛盾便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
(3)粮食供需之间矛盾突出。人口数量的上升是拉动粮食消费量增加的最直接动力。从1949年5.4亿到2019年年末的13.6亿,我国人口增长了1.5倍。到2020年、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4.5亿和15亿,人口增长与粮食消费需求的变化导致粮食供需之间矛盾突出。另外,彻底解决目前仍处于营养不良甚至饥饿中人口的吃饭问题也是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任务。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普遍缺乏珍惜粮食的观念,粮食损耗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农户储粮损失每年约达1600万吨,运输装卸中的撒漏损失每年达800万吨左右,加工环节每年损失达130亿斤,全国每年餐桌浪费的食物相当于1800亿~2200亿斤粮食。
(4)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的同时,我国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造成粮食供求关系不平衡的关键因素是稻谷产量不均衡。稻谷产量问题不是因为总量差异,最关键的原因是结构不协调、品种不专业等。
(5)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从长期看,我国将存在三个方面的耕地压力。其一,城市扩建、交通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中大量征用土地资源。其二,人们总体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蔬菜瓜果的需求量比较大,所需的种类也不断增加,造成粮地减少。其三,长期耕地土壤养分减少,土地质量严重降低。
(6)粮食流通储备体制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与储备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粮食保障能力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不足,如粮食物流设施落后、管理粗放等。
3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策略
3.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小麦最低收购价、稻谷最低收购价、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等为主的农业支持制度。各项管理体制的全面落实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造成的不良影响是财政负担随之加大,粮油棉发展举步维艰。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管理体系,对合理调整农业管理体系、发展结构,带动各个领域不断探索,提高我国农业政策支持效能。
3.2 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首先,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实现藏粮于地的转变。藏粮于地,就是要极大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达到能用较少的耕地生产更多的粮食。今后抓粮食生产,应当把普及粮食增产技术放在首位,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其次,要保護耕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正确处理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发展经济作物和稳定种粮面积的关系。最后,发展粮食精细加工,提高粮食转化率。
3.3 构筑耕地资源保护机制
真正建立起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必须要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目前,我国尚无这方面的专项法规,支持“三农”的有关政策也缺少系统的法律支撑。应加快专项立法进程,从而保障各项耕地保护机制和支持“三农”政策的系统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财政补偿机制、部门协调机制、区域互补机制、社会扶持机制、动力引导机制、干部考核机制和督察监督机制七方面政策建议。
3.4 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
其一,建立高效的市场调控体系。市场调控管理体系下创建粮情监控管理系统,这是整体发展的基本前提。其二,要完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提高粮食调运仓储能力。其三,建立粮食储备体制,一方面需要大量储备粮食生产力,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失常配置的基本优势。其四,鼓励新型经营体系创新。其五,建设国际粮食交易平台。
3.5 树立食品安全观念
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党和领导的基本职责。全面推行食品安全战略管理体系,营造绿色、和谐、健康、安全的发展氛围,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推行战略化调整,保证食品安全问题,推动食品安全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刘维芝.充分认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J].中国商界,2015(4).
[2]仇景万.提高粮食产量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