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阵有两个德国人拍的片儿挺火的。都是精良的大制作,这个大不体现在里面有大猴子大机器人飞来跑去。而是给人感觉比较完整,一个是《窃听风暴》,尽管有理想化的人道主义,还是令人感动了一把,另外一个是《香水》,欧洲古装传奇故事,传奇性盖住了感情。
空间营造
整个影片大量使用了超广角镜头,画面左右的桶变形很明显。使用超广角镜头的效果有两种:与镜头视轴平行的,远离或者走近镜头的运动,会显得比较快,运动感比较强,横向运动则显得比较慢(尤其是距离镜头比较远的)。在一些街头运动影片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镜头的运用,当然是前者的灵活效果,本片中则比较多地出现了后者的效果,显得空间空旷,运动不强烈而呆板。如果说片中大量超广角镜头的运用只是简单出于实景拍摄空间狭窄的需要,那就有些简单化了,片中大量超广角镜头的应用。更多地是为了营造空旷呆板的空间氛围,一种不正常的空间感觉,再与光线和置景结合,很多时候在室内拍摄的时候刻意带上一点前景,很有一种偷窥的感觉,这一点在影片中频频出现,感觉仿佛有一双隐形的眼睛在注视着主人公的一举一动,这正好体现了监视这个动作:广角镜头下让室内各个角落都无所遁形。
光线营造
影片中主要对立的两种价值体系,一种是特务所代表的专制的非人性的价值体系,另外一种是作家所代表的自由的、人性的价值体系(这种说法牵强,但暂且用来划分他们两者的区别)。从他们两个主角所处的环境就能看出来。特务的主要环境包括他的家,他用来监听作家的阁楼。他家中的光线较为明亮,阴影少,整个环境呈现一种高调子的灰白色,感觉不到太多生活和私人气息。他用来监听作家的阁楼,靠窗外射入的日光和室内的日光灯照明,光源单调直接,再加上周围斑驳的墙壁设计,整个场景呈现灰蓝的暗调子。与之呈现鲜明对比的是作家所处的环境:他的家。光源包括窗户,屋顶吊灯、台灯、壁灯、蜡烛、墙面反射等诸多点面光源,经过刻意设计,几乎所有光线都呈现温暖的低色温效果,而且由于合理性光源比较多,给了摄影师更大的余地在人物身上用光,人物基本上笼罩在柔和的暖调子光线中,即使有光比较大的时候,由于室内许多的书、书桌、家具等摆放,使得画面空间没有空旷的感觉,生活气息比较浓。直到特务从作家那里偷了一本布莱西特的书在家读的时候,射在他脸上的光才呈现一个暖调子,这种调子的光线在他脸上是很少出现的。
嗅觉动作
视觉和听觉可以用客体和反映镜头来完成:一个美女镜头接一个望远镜的镜头,一个美女唱歌镜头接一个人回头看画外的镜头。嗅觉也可以这样接,但是如何表现一个具有独特嗅觉天赋的人的“嗅”这个动作呢?简单的反映镜头似乎不够,他是一个对气味痴迷的人。片中运用摄影机运动来表现气味的传达。当他首次闻到城里“丰富多彩”的气味儿的时候,镜头以高速摄影和稳定器或是手持镜头推向气味的源头,镜头从近景推至特写,来表现众多气味一起袭来,一种应付不过来的效果,当然还要与他鼻子的特写镜头相结合。他遇到那个令他着迷的姑娘时,为了表现他对姑娘气味的痴迷,摄影机以升格的高速摄影画面,结合镜头的运动追逐着姑娘,最独特的是,一般情况下这种镜头都是以广角镜头中景或更宽广的景别完成的,但这几个镜头是以特写乃至大特写镜头完成的,姑且不考虑完成的难度,单是摄影机跟着运动中的姑娘,用升格画面移过她的发际,移过她的锁骨,移过她的胸膛,这种痴迷感就非常直接非常令人投入,可以想象此时主人公对姑娘纯洁气息的渴望。
色彩变化
主人公是个穷苦孩子,打小生活在贫民区,后来一步步成长为香水师,怎么用视觉表现这种香气呢?影片用色彩。在他没有遇到香气的童年,整个画面是灰绿色调子的肮脏效果,他第一次进城,一个全景镜头就与之前的不一样:开始有了各种的不同色彩。果然之后出现了各种色彩,直到香水店暖洋洋的金黄色,再到纯洁姑娘迷人的柠檬黄色……当他来到香料产地的时候,漫山遍野的薰衣草让整个画面似乎都弥漫着香气,这种色彩效果与他小时候出身的背景色彩反差特别强烈,这是与故事相匹配的:穷苦的出身,拥有特别的嗅觉能力却没有自己的气味,所以极力追逐留存气味的能力。色彩的前后对比和渐进处理,是这影片表现气味的方式。
空间营造
整个影片大量使用了超广角镜头,画面左右的桶变形很明显。使用超广角镜头的效果有两种:与镜头视轴平行的,远离或者走近镜头的运动,会显得比较快,运动感比较强,横向运动则显得比较慢(尤其是距离镜头比较远的)。在一些街头运动影片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镜头的运用,当然是前者的灵活效果,本片中则比较多地出现了后者的效果,显得空间空旷,运动不强烈而呆板。如果说片中大量超广角镜头的运用只是简单出于实景拍摄空间狭窄的需要,那就有些简单化了,片中大量超广角镜头的应用。更多地是为了营造空旷呆板的空间氛围,一种不正常的空间感觉,再与光线和置景结合,很多时候在室内拍摄的时候刻意带上一点前景,很有一种偷窥的感觉,这一点在影片中频频出现,感觉仿佛有一双隐形的眼睛在注视着主人公的一举一动,这正好体现了监视这个动作:广角镜头下让室内各个角落都无所遁形。
光线营造
影片中主要对立的两种价值体系,一种是特务所代表的专制的非人性的价值体系,另外一种是作家所代表的自由的、人性的价值体系(这种说法牵强,但暂且用来划分他们两者的区别)。从他们两个主角所处的环境就能看出来。特务的主要环境包括他的家,他用来监听作家的阁楼。他家中的光线较为明亮,阴影少,整个环境呈现一种高调子的灰白色,感觉不到太多生活和私人气息。他用来监听作家的阁楼,靠窗外射入的日光和室内的日光灯照明,光源单调直接,再加上周围斑驳的墙壁设计,整个场景呈现灰蓝的暗调子。与之呈现鲜明对比的是作家所处的环境:他的家。光源包括窗户,屋顶吊灯、台灯、壁灯、蜡烛、墙面反射等诸多点面光源,经过刻意设计,几乎所有光线都呈现温暖的低色温效果,而且由于合理性光源比较多,给了摄影师更大的余地在人物身上用光,人物基本上笼罩在柔和的暖调子光线中,即使有光比较大的时候,由于室内许多的书、书桌、家具等摆放,使得画面空间没有空旷的感觉,生活气息比较浓。直到特务从作家那里偷了一本布莱西特的书在家读的时候,射在他脸上的光才呈现一个暖调子,这种调子的光线在他脸上是很少出现的。
嗅觉动作
视觉和听觉可以用客体和反映镜头来完成:一个美女镜头接一个望远镜的镜头,一个美女唱歌镜头接一个人回头看画外的镜头。嗅觉也可以这样接,但是如何表现一个具有独特嗅觉天赋的人的“嗅”这个动作呢?简单的反映镜头似乎不够,他是一个对气味痴迷的人。片中运用摄影机运动来表现气味的传达。当他首次闻到城里“丰富多彩”的气味儿的时候,镜头以高速摄影和稳定器或是手持镜头推向气味的源头,镜头从近景推至特写,来表现众多气味一起袭来,一种应付不过来的效果,当然还要与他鼻子的特写镜头相结合。他遇到那个令他着迷的姑娘时,为了表现他对姑娘气味的痴迷,摄影机以升格的高速摄影画面,结合镜头的运动追逐着姑娘,最独特的是,一般情况下这种镜头都是以广角镜头中景或更宽广的景别完成的,但这几个镜头是以特写乃至大特写镜头完成的,姑且不考虑完成的难度,单是摄影机跟着运动中的姑娘,用升格画面移过她的发际,移过她的锁骨,移过她的胸膛,这种痴迷感就非常直接非常令人投入,可以想象此时主人公对姑娘纯洁气息的渴望。
色彩变化
主人公是个穷苦孩子,打小生活在贫民区,后来一步步成长为香水师,怎么用视觉表现这种香气呢?影片用色彩。在他没有遇到香气的童年,整个画面是灰绿色调子的肮脏效果,他第一次进城,一个全景镜头就与之前的不一样:开始有了各种的不同色彩。果然之后出现了各种色彩,直到香水店暖洋洋的金黄色,再到纯洁姑娘迷人的柠檬黄色……当他来到香料产地的时候,漫山遍野的薰衣草让整个画面似乎都弥漫着香气,这种色彩效果与他小时候出身的背景色彩反差特别强烈,这是与故事相匹配的:穷苦的出身,拥有特别的嗅觉能力却没有自己的气味,所以极力追逐留存气味的能力。色彩的前后对比和渐进处理,是这影片表现气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