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春花与丈夫辜强是重庆市仁寿县域关镇人,他们曾在同一家工厂上班,1992年双双下岗。夫妻俩在家门附近摆了一个烟摊,起早摸黑地苦干,后来因为受骗,背上了20多万元的债务。
“我们本钱都没有了,就是卖稀饭嘛,也别想了……”丈夫叹息着说。稀饭?李春花心思一动:“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卖稀饭重新开始呢?”丈夫答应卖稀饭了,但他下愿在仁寿县城卖,因为这里债主多,肯定不得清净 于是,夫妇俩决定去西藏。
2000年3周,夫妻俩来到成都,准静从这里前往西藏。可是一打听机票价格,他们傻眼了,一张机票就要一千多元钱。如果坐汽车,一周后才能抵达拉萨,李春花的心脏不好,根本不能坐长途车。
夫妻俩滞留在成都双流机场附近,决定先在双流县城卖稀饭。他们在县城棠中路找到一个只有6平方米的门面,以3000元年租费租了下来。
稀饭店总算开张了,开张3个月就亏本3000多元,李春花急得寝食难安。这天,一位工商局的同志前来收管理费,他告诉李春花:“开店一定要改变经营理念,要有创新意识才行。”李春花并不太懂什么“理念”,什么“创新”,但她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要变寸行,下变只有死路一条。李春花认识到:早上喝稀饭是中国人的传统,为什么不能把稀饭当成正餐呢?李春花分析,第一、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对大鱼大肉吃腻了,喝点稀饭爽爽口是大需求;第二、如果把稀饭当成正餐来吃,“素稀饭”肯定不能满足需要,只有改良稀饭品种,推出营养可口的“荤稀饭”才行,比如“鱼稀饭”系列、“腊内稀饭”系列、“斑鸠稀饭”系列、“肥肠稀饭”系列等等。另外,还可根据稀饭的特点配置各种各样的菜品,这样社把大餐的饮食特点结合进来,卖稀饭也就不再是微利行业了。
第二天,夫妻二人开始分头行动起来:辜强负责搞“课题研究”,就是熬稀饭;李春花研究“战略问题”。为了创建属于自己的稀饭品牌,他们给自己的稀饭取了一个通俗易记的名字——李姐稀饭女王。
夫妻俩各司其职,配合默契。辜强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研究出了十几种荤稀饭,还发明了一种他最为得意的食品——“野生蒌龙花粥”,这是一种绿色食品,全天然、全野生、全绿色,还有清热解毒的药用功效。为了熬稀饭,辜强必须头天夜里泡好大米,凌晨3点开始生火,然后加井水,用文火熬制。所用的大米是仁寿的农家新米,所有的配料也全是仁寿县的山珍或者野生植物。负责外联的李春花则在双流电视台做了一系列广告,大胆提出“改变稀饭传统喝法,把稀饭当成正餐,把稀饭当成营养餐”的新餐饮理念。这一招还真灵,许多老人和妇女纷纷赶来“李姐稀饭大王”想尝尝鲜,瞧个动静。
新品稀饭正式营业那天,夫妇俩熬了5锅不同类型的稀饭,免费给顾客品尝,客人们吃完后赞不绝口。没过多久,小店的客人就比原来多了好几倍,每天的营业额都高达两三千元。
2001年夏季,夫妻俩经过商量,决定将稀饭店迂往双流县城的长冶路二段。他们租下了一户面积约两亩地的农家大院,投资10多万元,将农家大院装饰得土色土香,让人一进门就备感舒适亲切。新店开张不久,稀饭店的生意更为火爆。一到周末,大院前面的空地上便密密麻麻地停满了车辆。
夫妻俩一门心思钻研“稀饭经”,变着花样熬出别人没有的稀饭。辜强还请了许多老中医出主意,从而成功研制出了开胃健脾稀饭、清热解毒稀饭、美容养颜稀饭等具有药用价值的稀饭。这些稀饭的名字也很好听,什么“蒌龙花粥”、“金玉满堂粥”、“龙须银耳粥”、“春花碧绿粥”、“荷叶莲米粥”、“南瓜太极粥”等,光听名字就让人胃口大开,许多顾客惊叹道:“这里简直成了衍饭的‘陈列馆’了!”
2003年,夫妻二人不仅还完了所有的欠债,还积累了不少资金。李春花到有关部门注册了“李姐稀饭大王”的商标。2004年10月,“李姐稀饭大王”迁到双流县白河路二段一个足有3亩地的地方,聘请了50多名小工。有时来吃稀饭的客人太多,服务员们应接不暇,客人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动手盛稀饭。蜂拥的人群围着几十口装满稀饭的大锅团团转,场面热闹。在双流县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双流来,不吃‘李姐稀饭大王’的稀饭等于没有来双流。”
如今,很多人想学李姐卖稀饭,他们到店里学习完技术后,觉得并不神秘,操作工艺也很简单,于是问李春花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李春花总是告诫他们:“不要认为稀饭利薄就不去做,利薄总比没有强。勿以利小而不为,小本生意做大了就成了大生意了嘛。”
“我们本钱都没有了,就是卖稀饭嘛,也别想了……”丈夫叹息着说。稀饭?李春花心思一动:“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卖稀饭重新开始呢?”丈夫答应卖稀饭了,但他下愿在仁寿县城卖,因为这里债主多,肯定不得清净 于是,夫妇俩决定去西藏。
2000年3周,夫妻俩来到成都,准静从这里前往西藏。可是一打听机票价格,他们傻眼了,一张机票就要一千多元钱。如果坐汽车,一周后才能抵达拉萨,李春花的心脏不好,根本不能坐长途车。
夫妻俩滞留在成都双流机场附近,决定先在双流县城卖稀饭。他们在县城棠中路找到一个只有6平方米的门面,以3000元年租费租了下来。
稀饭店总算开张了,开张3个月就亏本3000多元,李春花急得寝食难安。这天,一位工商局的同志前来收管理费,他告诉李春花:“开店一定要改变经营理念,要有创新意识才行。”李春花并不太懂什么“理念”,什么“创新”,但她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要变寸行,下变只有死路一条。李春花认识到:早上喝稀饭是中国人的传统,为什么不能把稀饭当成正餐呢?李春花分析,第一、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对大鱼大肉吃腻了,喝点稀饭爽爽口是大需求;第二、如果把稀饭当成正餐来吃,“素稀饭”肯定不能满足需要,只有改良稀饭品种,推出营养可口的“荤稀饭”才行,比如“鱼稀饭”系列、“腊内稀饭”系列、“斑鸠稀饭”系列、“肥肠稀饭”系列等等。另外,还可根据稀饭的特点配置各种各样的菜品,这样社把大餐的饮食特点结合进来,卖稀饭也就不再是微利行业了。
第二天,夫妻二人开始分头行动起来:辜强负责搞“课题研究”,就是熬稀饭;李春花研究“战略问题”。为了创建属于自己的稀饭品牌,他们给自己的稀饭取了一个通俗易记的名字——李姐稀饭女王。
夫妻俩各司其职,配合默契。辜强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研究出了十几种荤稀饭,还发明了一种他最为得意的食品——“野生蒌龙花粥”,这是一种绿色食品,全天然、全野生、全绿色,还有清热解毒的药用功效。为了熬稀饭,辜强必须头天夜里泡好大米,凌晨3点开始生火,然后加井水,用文火熬制。所用的大米是仁寿的农家新米,所有的配料也全是仁寿县的山珍或者野生植物。负责外联的李春花则在双流电视台做了一系列广告,大胆提出“改变稀饭传统喝法,把稀饭当成正餐,把稀饭当成营养餐”的新餐饮理念。这一招还真灵,许多老人和妇女纷纷赶来“李姐稀饭大王”想尝尝鲜,瞧个动静。
新品稀饭正式营业那天,夫妇俩熬了5锅不同类型的稀饭,免费给顾客品尝,客人们吃完后赞不绝口。没过多久,小店的客人就比原来多了好几倍,每天的营业额都高达两三千元。
2001年夏季,夫妻俩经过商量,决定将稀饭店迂往双流县城的长冶路二段。他们租下了一户面积约两亩地的农家大院,投资10多万元,将农家大院装饰得土色土香,让人一进门就备感舒适亲切。新店开张不久,稀饭店的生意更为火爆。一到周末,大院前面的空地上便密密麻麻地停满了车辆。
夫妻俩一门心思钻研“稀饭经”,变着花样熬出别人没有的稀饭。辜强还请了许多老中医出主意,从而成功研制出了开胃健脾稀饭、清热解毒稀饭、美容养颜稀饭等具有药用价值的稀饭。这些稀饭的名字也很好听,什么“蒌龙花粥”、“金玉满堂粥”、“龙须银耳粥”、“春花碧绿粥”、“荷叶莲米粥”、“南瓜太极粥”等,光听名字就让人胃口大开,许多顾客惊叹道:“这里简直成了衍饭的‘陈列馆’了!”
2003年,夫妻二人不仅还完了所有的欠债,还积累了不少资金。李春花到有关部门注册了“李姐稀饭大王”的商标。2004年10月,“李姐稀饭大王”迁到双流县白河路二段一个足有3亩地的地方,聘请了50多名小工。有时来吃稀饭的客人太多,服务员们应接不暇,客人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动手盛稀饭。蜂拥的人群围着几十口装满稀饭的大锅团团转,场面热闹。在双流县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双流来,不吃‘李姐稀饭大王’的稀饭等于没有来双流。”
如今,很多人想学李姐卖稀饭,他们到店里学习完技术后,觉得并不神秘,操作工艺也很简单,于是问李春花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李春花总是告诫他们:“不要认为稀饭利薄就不去做,利薄总比没有强。勿以利小而不为,小本生意做大了就成了大生意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