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处在社会中的家庭和幼儿园也在不断变革。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冲突影响着现代家长的教育观念,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为更好地引導家长科学育儿观逐步内化,我把经过多年发现总结出来的几种家长不当的育儿方法写出来,希望对改变家长的育儿观有一点点帮助。
一、给孩子自由太多,约束太少
谁都知道,我们是该给孩子尽多的爱、关心和自由,但决不是放任。就拿孩子在幼儿园就餐来说,老师要求孩子吃饭时不讲话、不离开座位、不把饭菜撒泼在桌上、地上,而家长在家里只重视孩子饭量的多少、吃了什么,却对吃饭的常规往往忽略不管,甚至给予太多的“自由”,以至孩子在园就餐常规难以养成习惯。其实家长应该知道,真正的自由是给孩子充分创造探究发现的机会。又比如让孩子玩搭积木游戏时,就应该给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但不限制孩子搭什么和搭得好坏,而不是可以乱扔积木、就可以不遵守搭积木的秩序规则。自由不意味着对孩子错误的忽略,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在摸索、在试探,肯定会有不正确的认识和行为,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协助他们,引导他们发现和认识自己的错误,知道正确的行为做法。要知道自由与规则是相互依赖的。探索、发现、创造人性的自由是基本的;道德、秩序、合作、文明的规则是必须的。
二、过分重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现代家庭教育偏重于以孩子能否考高分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家长认为孩子会读书、会考试就是好孩子,将来一定能在社会上风光体面,而不会读书、考不了高分就是“笨孩子”,将来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往往忽略了学习习惯、态度、方法、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看不到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非智力因素在其生活和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我们应该知道,知识是以能力相对应的,掌握某种知识需要一定的能力,我们在学习某种知识的时候是依附于这个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当孩子从小就拥有了对事物的观察,主动探索、分析、思考、把握的能力,那么就为孩子学习其他知识打下了基础,这也更有利于孩子在应试教育中获得了优胜的机会。比如,幼儿园孩子操作数学卡片,我们的做法是先让孩子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而不是让孩子先学着老师做,再模仿老师的做法去操作。也许我们会看到孩子在开始操作卡片的时候会不理想,甚至在较长的时间内都不理想,但当我们慢慢等待一年甚至若干年后,孩子善于思考、善于动脑的优势就会慢慢在学习中显现出来。简单地说,这样的孩子就更有学习的潜劲,因为学习最重要的是方法。
三、对孩子学习的高要求和对生活的低要求养成了孩子自私的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物质上算得上被宠被爱,但在精神上却缺失很多东西,而在应试教育中以一考定终身的意识,让家长切身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与对生活的要求有天壤之别。生活中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在学习上要求严格甚至苛刻。孩子在这种有着天壤之别的态度中,常常摸不着方向,失去自我,这也成了现代孩子问题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学习是为了生活,生活中也需要不断学习。一个孩子没有了生活的能力,学习再好又有什么用。家长自认为很爱自己的孩子,但这种爱是自私的,也许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和需求,根本目的也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成人自己的虚荣心。最后,我们为了孩子失去了自我,但孩子并不领情,也不会懂我们的爱。
四、对孩子滥用表扬、鼓励,使孩子有些麻木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接受知识的多元渠道,家长们充分认识到表扬和鼓励的重要性。又基于家长对孩子特有的爱,在运用表扬和鼓励孩子时过于夸张、频繁与麻木,不管是孩子应该做到的,还是才准备做但还没做的,甚至可能还是错误的,都给予表扬和鼓励,有时候还以物质手段来满足对孩子的肯定和要求。为什么现代的大多数孩子贪得无厌、不知感恩、不开心不快乐,觉得啥都没意思,那是因为他们已没有了追求的乐趣。而当表扬和鼓励过于泛滥了,人就会显得麻木,会不再稀罕、不珍惜。另外,在表扬和鼓励浸泡下的孩子,到了社会上,还会有那么多父母式的表扬和鼓励吗?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压力、打击,那孩子又该怎样承受呢?
五、不重视孩子人品、性格与个性的养成和培养
大概是因为人品、性格与个性都是很抽象的慨念,而这些品质的养成又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实社会迫使家长无暇关注这些品质的养成,或者没有能力促进孩子这些品质的形成。家庭是陪伴孩子一生的学校,孩子有许多人品、个性的养成,归根结底是家庭的作用,而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往往不是你拥有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一个人的性格和个性。可能家长很难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幼儿园教育中良好个性的养成对孩子今后生活的影响,而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良好个性、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听过大多数家长说,孩子将来对我好坏无所谓,只要孩子有出息就行,可家长们却没有意识到孩子连对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能和别人相合作、分享,又怎能很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呢。
六、对素质教育片面了解
现在社会上兴办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什么英语班、舞蹈班、绘画班等等。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参加这些兴趣班,所以家长们就跟风式地送自己的孩子进各种兴趣班,而多数家长对艺术的内涵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懂,很少有家长想到艺术是让孩子欣赏的,是让孩子感受的,是让孩子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艺术的美,并在这种欣赏美的过程中体验自身能力突破的喜悦和快乐。当然,若自己的孩子真的有某项艺术天赋时,我们就要创造条件协助孩子发挥出这种天赋,而对于平平常常的孩子,我们更应该让他们体验艺术给人带来的快乐。
七、对幼儿园工作缺乏了解
现在的孩子是家庭唯一的希望,家长都对他们倾注了全部的爱。爱让家长失去了理性的思维——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他们代替做了;担心孩子吃不饱,他们追着撵着代替喂;担心孩子冷了热了磕了碰了……家长的爱让他们对孩子在园的生活缺乏了解,当孩子第一次离开他们,到了陌生的集体环境——幼儿园,家长就特别担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担心老师能不能照顾好孩子,他们不明白我们教师是会尽力呵护好每个孩子的,是懂得该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自我服务能力的。而在教学上,家长更重视眼睛能够看见的汉字学习、拼音学习和数学学习,他们对幼儿园这方面的要求有更高的期望。
八、对孩子真正的关心太少,不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生活中,常发现孩子漫不经心,常发现孩子在走神、在发呆,不爱与人说话,脾气暴躁……究其原因,是家长忙于工作、忙于应酬,甚至是忙于娱乐,很少有时间陪孩子,有些家长虽然会抽出一点点时间陪孩子,但他们是陪孩子看碟片、上网玩游戏,或者是陪孩子学习某样东西,给孩子的时间都空洞的,没有实实在在地陪孩子一起捉迷藏,到郊外看看风景,捡捡小石头、捉捉小蝌蚪……陪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欢的事情,甚至是和孩子谈谈心等,满以为给孩子吃营养品、穿名牌衣就是爱孩子,强迫孩子学习各种课外知识就是对孩子好。这种缺乏心理交流的好,对孩子来说太沉重了,他们常常承受不起,于是社会上就多了一些孤独的孩子,多了一些我行我素的孩子,多了一些犯罪的孩子,多了一些……
当然,影响孩子教育的因素还很多,有历史性的,有环境性的、有家庭性的,也有社会性的……而这些因素又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把各种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如何引导家长科学育儿,是个艰辛漫长而难见成效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孩子为本,坚持科学育儿,总会有一些改变和收获的。
一、给孩子自由太多,约束太少
谁都知道,我们是该给孩子尽多的爱、关心和自由,但决不是放任。就拿孩子在幼儿园就餐来说,老师要求孩子吃饭时不讲话、不离开座位、不把饭菜撒泼在桌上、地上,而家长在家里只重视孩子饭量的多少、吃了什么,却对吃饭的常规往往忽略不管,甚至给予太多的“自由”,以至孩子在园就餐常规难以养成习惯。其实家长应该知道,真正的自由是给孩子充分创造探究发现的机会。又比如让孩子玩搭积木游戏时,就应该给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但不限制孩子搭什么和搭得好坏,而不是可以乱扔积木、就可以不遵守搭积木的秩序规则。自由不意味着对孩子错误的忽略,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在摸索、在试探,肯定会有不正确的认识和行为,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协助他们,引导他们发现和认识自己的错误,知道正确的行为做法。要知道自由与规则是相互依赖的。探索、发现、创造人性的自由是基本的;道德、秩序、合作、文明的规则是必须的。
二、过分重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现代家庭教育偏重于以孩子能否考高分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家长认为孩子会读书、会考试就是好孩子,将来一定能在社会上风光体面,而不会读书、考不了高分就是“笨孩子”,将来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往往忽略了学习习惯、态度、方法、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看不到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非智力因素在其生活和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我们应该知道,知识是以能力相对应的,掌握某种知识需要一定的能力,我们在学习某种知识的时候是依附于这个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当孩子从小就拥有了对事物的观察,主动探索、分析、思考、把握的能力,那么就为孩子学习其他知识打下了基础,这也更有利于孩子在应试教育中获得了优胜的机会。比如,幼儿园孩子操作数学卡片,我们的做法是先让孩子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而不是让孩子先学着老师做,再模仿老师的做法去操作。也许我们会看到孩子在开始操作卡片的时候会不理想,甚至在较长的时间内都不理想,但当我们慢慢等待一年甚至若干年后,孩子善于思考、善于动脑的优势就会慢慢在学习中显现出来。简单地说,这样的孩子就更有学习的潜劲,因为学习最重要的是方法。
三、对孩子学习的高要求和对生活的低要求养成了孩子自私的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物质上算得上被宠被爱,但在精神上却缺失很多东西,而在应试教育中以一考定终身的意识,让家长切身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与对生活的要求有天壤之别。生活中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在学习上要求严格甚至苛刻。孩子在这种有着天壤之别的态度中,常常摸不着方向,失去自我,这也成了现代孩子问题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学习是为了生活,生活中也需要不断学习。一个孩子没有了生活的能力,学习再好又有什么用。家长自认为很爱自己的孩子,但这种爱是自私的,也许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和需求,根本目的也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成人自己的虚荣心。最后,我们为了孩子失去了自我,但孩子并不领情,也不会懂我们的爱。
四、对孩子滥用表扬、鼓励,使孩子有些麻木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接受知识的多元渠道,家长们充分认识到表扬和鼓励的重要性。又基于家长对孩子特有的爱,在运用表扬和鼓励孩子时过于夸张、频繁与麻木,不管是孩子应该做到的,还是才准备做但还没做的,甚至可能还是错误的,都给予表扬和鼓励,有时候还以物质手段来满足对孩子的肯定和要求。为什么现代的大多数孩子贪得无厌、不知感恩、不开心不快乐,觉得啥都没意思,那是因为他们已没有了追求的乐趣。而当表扬和鼓励过于泛滥了,人就会显得麻木,会不再稀罕、不珍惜。另外,在表扬和鼓励浸泡下的孩子,到了社会上,还会有那么多父母式的表扬和鼓励吗?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压力、打击,那孩子又该怎样承受呢?
五、不重视孩子人品、性格与个性的养成和培养
大概是因为人品、性格与个性都是很抽象的慨念,而这些品质的养成又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实社会迫使家长无暇关注这些品质的养成,或者没有能力促进孩子这些品质的形成。家庭是陪伴孩子一生的学校,孩子有许多人品、个性的养成,归根结底是家庭的作用,而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往往不是你拥有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一个人的性格和个性。可能家长很难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幼儿园教育中良好个性的养成对孩子今后生活的影响,而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良好个性、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听过大多数家长说,孩子将来对我好坏无所谓,只要孩子有出息就行,可家长们却没有意识到孩子连对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能和别人相合作、分享,又怎能很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呢。
六、对素质教育片面了解
现在社会上兴办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什么英语班、舞蹈班、绘画班等等。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参加这些兴趣班,所以家长们就跟风式地送自己的孩子进各种兴趣班,而多数家长对艺术的内涵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懂,很少有家长想到艺术是让孩子欣赏的,是让孩子感受的,是让孩子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艺术的美,并在这种欣赏美的过程中体验自身能力突破的喜悦和快乐。当然,若自己的孩子真的有某项艺术天赋时,我们就要创造条件协助孩子发挥出这种天赋,而对于平平常常的孩子,我们更应该让他们体验艺术给人带来的快乐。
七、对幼儿园工作缺乏了解
现在的孩子是家庭唯一的希望,家长都对他们倾注了全部的爱。爱让家长失去了理性的思维——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他们代替做了;担心孩子吃不饱,他们追着撵着代替喂;担心孩子冷了热了磕了碰了……家长的爱让他们对孩子在园的生活缺乏了解,当孩子第一次离开他们,到了陌生的集体环境——幼儿园,家长就特别担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担心老师能不能照顾好孩子,他们不明白我们教师是会尽力呵护好每个孩子的,是懂得该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自我服务能力的。而在教学上,家长更重视眼睛能够看见的汉字学习、拼音学习和数学学习,他们对幼儿园这方面的要求有更高的期望。
八、对孩子真正的关心太少,不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生活中,常发现孩子漫不经心,常发现孩子在走神、在发呆,不爱与人说话,脾气暴躁……究其原因,是家长忙于工作、忙于应酬,甚至是忙于娱乐,很少有时间陪孩子,有些家长虽然会抽出一点点时间陪孩子,但他们是陪孩子看碟片、上网玩游戏,或者是陪孩子学习某样东西,给孩子的时间都空洞的,没有实实在在地陪孩子一起捉迷藏,到郊外看看风景,捡捡小石头、捉捉小蝌蚪……陪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欢的事情,甚至是和孩子谈谈心等,满以为给孩子吃营养品、穿名牌衣就是爱孩子,强迫孩子学习各种课外知识就是对孩子好。这种缺乏心理交流的好,对孩子来说太沉重了,他们常常承受不起,于是社会上就多了一些孤独的孩子,多了一些我行我素的孩子,多了一些犯罪的孩子,多了一些……
当然,影响孩子教育的因素还很多,有历史性的,有环境性的、有家庭性的,也有社会性的……而这些因素又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把各种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如何引导家长科学育儿,是个艰辛漫长而难见成效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孩子为本,坚持科学育儿,总会有一些改变和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