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洛尔苏藏族”是指居于今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境内,史称(汉称)“西番”或“番族”,自称“尔苏”或“鲁苏”,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或在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才把户籍上的族别统一为“藏族”。“甘洛尔苏藏族的婚俗”是指他们自古以来约定俗成的婚俗。本文为记述便捷,以“甘洛尔苏人”或“尔苏人”或“尔苏”作为“甘洛尔苏藏族”的简称。
一、婚姻及家庭制度
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度的婚姻法为止,历史上的尔苏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即一个男子可以娶多个女子为妻,而一个女子只能嫁一个男子为夫。在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以前,甘洛、越西等地,成婚的尔苏男人中,多数有两个或三个妻子。
一个男人可以娶几个妻子,但妻子们不能同住一屋,即妻子们不能居于同一座房屋的不同房间里。每个妻子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住房、生活用品以及土地、农具等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即一个一夫多妻的家庭,实际上是以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家庭组成的大家庭。一个小家庭的成员由一个女主人和她的孩子们组成,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每个小家庭的女主人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利,但在重大事项的处置上,必须服从丈夫和大老婆的安排和决策。
二、通婚(婚配)制度
1、同姓不通婚。尔苏人随父姓,以男系血统为纽带形成了诸多以姓为标志的同姓家族,如:巴尔家族,吉曼家族,昂古家族等,迄今,每个同姓家族已不知经历了多少代,但仍然保持着同姓家族的儿女不通婚的习俗。
2、作为为兄弟关系的异姓间不通婚。自古以来,在尔苏部族中,不同姓的家族之间,以十三个或九个家族为一组,组成了作为兄弟关系的异姓(多姓)大家族。作为兄弟关系的异姓家族间是不通婚的。例如:沃觉、挖布等十三姓家族间是作为兄弟关系的,这十三姓的男女间不通婚;濮测、巴尔等十三姓家族间是作为兄弟关系的,这十三姓之间是不通婚的;伊沙、刷日啊(切)等九姓家族是作为兄弟关系的,这九姓间是不通婚的;吉曼、阿虐等九姓家族间是作为兄弟关系的,这九姓的男女间是不通婚的。
在甘洛的尔苏人中,这种习俗从解放后才开始被个别婚姻打破,但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婚姻打破了这一习俗。
3、姨表兄弟姐妹间不能通婚。对于尔苏人来说,姨表兄弟姊妹之间是一种“姨妈兄弟姊妹”关系,是不能通婚的,而且姨表兄弟(姨妈兄弟)的子女之间和姨表姊妹(姨妈姊妹)的子女之间也都是一种兄弟姐妹关系,是不能通婚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而言,除了他们的母亲之间是姊妹的不能通婚以外,如果他们的外婆之间或奶奶之间是姊妹关系,那么他们就是一种不能通婚的兄弟姊妹关系。现在甘洛、越西和石棉的尔苏人仍然保持着这种习俗。
4、不与外民族通婚。就今甘洛和越西地方而言,从近几百年来一直到在解放,尔苏人都不与汉人和彝人通婚,除了民族间战争等因素以外,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在尔苏人的传统观念中,纯正的血统是非常可贵的。
在甘洛和越西地区,到解放為止,只有一桩婚姻的女方被认为有可能是汉族女人。那女人是在一个血统纯正的尔苏大户人家长大的,而且在通婚前,这个大户人家的男主人对男方说那女人是他的女儿。但结婚后,有人传出这样的话来: “那女人是那户人家捡来养大的一个汉族女子。”这件事情只是有人传说,而且一般都是背着男方家的私下议论,并没有人去调查考证真伪。为此,在一些尔苏人的心目中,对那女人的后代的血统评价产生了影响。
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有一位尔苏孤儿,参加革命工作后不顾其家族和亲戚的坚决反对,与一位彝族女干部结成了夫妻。然而,因此事,该尔苏男子被其家族“不认是家族中的人了”,被他的家族断绝往来长达三十多年,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被认可,其家族才与其家庭成员间往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六零后”、“七零后”的一些尔苏青年男女不顾父母、兄弟姊妹,家族,亲戚的强烈反对,与彝族或汉族通了婚。“八零后”、“九零后”的尔苏青年中,与彝族、汉族和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现在尔苏青年与汉族、彝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通婚已成为很难禁止的一种发展趋势。
5、实行同姓家族、异姓家族、以及姨表兄弟姊妹以外的尔苏部族阶级内婚。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尔苏部族中以血统为标准形成了两个阶级:主人阶级和奴隶阶级。在解放前,主人阶级的男女,只能在尔苏部族的主人阶级内部相互通婚。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尔苏人认识到了这一习俗应当被废除,但除了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有一位参加革命工作的尔苏主人阶级的女子不顾家族、亲戚的强烈反对,嫁给了一位参加了革命工作的、奴隶血统的男子以外,至今,这一陈规旧俗,仍然没有被其他尔苏人打破。
6、注重并赞美“亲上加亲”的婚姻。自古以来,每个尔苏家族都有一个或多个固定的、与之通婚的家族。侄女嫁到姑母嫁去的地方,嫁给姑表兄弟的“亲上加亲”的情况很普遍。前人把对这种亲上加亲的赞美“写进”了婚礼的“经典”致辞。
7、“喜鹊没有恪守的沉默,女人没有婚嫁的辈界。”这是尔苏人的古训。根据这条古训,在不违背同姓不通婚、作为兄弟家族的异姓不通婚、姨表兄弟姊妹不通婚,并在遵守阶级内婚的前提下,男子可以娶不同辈份的女子为妻。因此,在解放以前产生的婚姻关系中,侄女和姑母同嫁一夫,儿媳成寡妇后公公“捡起来”作为妻子,婶娘成寡妇后侄儿捡起来作为妻子等情况并不少见。据说,以前还有舅舅娶外侄女的。解放后,这种现象已经被杜绝了。“喜鹊没有恪守的沉默,女人没有婚嫁的辈界”,这一古训和相应的习俗,已成为一种历史记忆。
8、不与外族通婚,但不禁止与羌人通婚。尔苏的传统婚姻都是本家族外的、尔苏部族内婚。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了尔苏男子与羌族女子通婚的个别现象,虽然在尔苏人中没有人赞赏这种婚姻,但也没有人批评。
9、男女的属相不能相冲。
三、嫁娶(成婚)年龄 尔苏人的年龄以生肖年来计算,即以所谓的“虚岁”来计算。男子成婚没有固定的年龄限制,女子出嫁年龄只能是奇数(单数),从出生年算起,13岁即可以出嫁,如属兔(兔年生)的一个女儿,进入第二轮的兔年,即虚岁13岁时即可以出嫁。但以15、17、23、25、31、33等岁为出嫁的好年龄,即以实岁为14、16、22、24、30、32等岁为好的出嫁年龄。
四、嫁娶(成婚)的决定权
尔苏子女的婚姻听从父母之命。对于尔苏人来说,自古以来,子女的婚配对象都是由父母选择的。父母在选择子女的婚配对象时要征求子女的叔伯(三代以内的血亲)的意见,并取得叔伯们的同意。对于父母已经去世了的子女来说,男子的婚姻由叔伯和兄长决定,女子的婚姻由叔伯和兄弟决定。由于子女婚姻的决定权掌握在父母的手里,所以父母可以在子女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子女定下婚约,可以指腹为婚。
五、杜鹃(布谷乌)对尔苏人谈婚论嫁的影响
自甘洛尔苏藏族人的古代先民起,世世代代传承着这样一种婚嫁习俗:每年自杜鹃鸟(布谷鸟)的到来起,到它的离去这段时间,不能谈婚论嫁,更不能举办嫁娶活动。尔苏人认为,在杜鹃到来之前,给它牵马的侍从——一种头上“戴冠”的鸟,尔苏人称之为“给杜鹃牵马者”(嘎博博查苏),会先来到。这种鸟来了后大约十天或半月左右,杜鹃(尔苏叫“嘎博”)就会到来。杜鹃(嘎博)来了后,要到火把节的第三天吃了早餐后才走。因为每年农历的三月中旬左右,“给杜鹃牵马的侍从”鸟会到来,而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是尔苏人过“大火把节”的传统时间,所以,尔苏人在每年农历三月的最后一天至六月二十六日这段时间不谈婚论嫁(不求婚)。
关于这种习俗来历的传说有两种。一种是说杜鹃(嘎博)是仙人的化身,它的到来和呜叫是为了催促人们做农活,它是一只可怜的鸟,其叫声令人悲伤,所以每年杜鹃到来以后人们就停止谈婚论嫁,一直到它离去。与这种传说相符的是:第一,尔苏有这样的一句谚语: “人中母舅大,鸟中杜鹃(嘎博)大。”;第二,以前的尔苏老人们——包括现在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只要一听到杜鹃的呜叫声就会自然地、情不自禁地长吁短叹。
关于尔苏人听到杜鹃呜叫后不谈婚论嫁這一习俗来历的另一种传说是,杜鹃(布谷鸟)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它们把卵(蛋)产在其它鸟筑的巢里,靠养父母孵化和育雏,为此,祖先们认为杜鹃在的季节谈婚论嫁和举办婚嫁活动对下一代不好。
六、嫁娶活动的内容、程序和仪式
尔苏的传统婚嫁习俗是只能由男方家向女方家求婚,女方家是不能向男方家求婚的。在嫁娶活动过程中,男方家是主动方,女方家是被动方。男方家的活动主要有:物色求婚对象,打探女方家的口气,到女方家里去求婚,请女方的弟兄们到家里宰杀猪羊招待, “足杂不额(切)”(“送腱食”)、“尔拍额(切)其”(“给身价”),接新娘,办婚礼等。
(一)男方家去女方家求婚前的准备工作
1、求婚前打听女方家的态度
求婚是男方家向女方家表示希望两家人结成姻亲的、仪式性的行为,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大事。因此,男方家在做这件事情之前,要通过亲友间接地向女方家表示男方家有去女方家里求婚的意愿,并打探对方的口气。男方家只有在打探过女方家的口气,并获得女方家明确或委婉地表示同意去求婚的信息或者获得女方家没有明确表示不同意去求婚的信息后,才能去女方家求婚。这不仅因为求婚是圣事,不可草率和莽撞,而且是男方家对女方家应有的礼节。
2、酿酒、烤酒
对于尔苏人来说,求婚是一件圣事。因为男方家去女方家里“求婚”之前,双方已经间接地达成了相互间结成姻亲的一致意向,男方家去女方家里“求婚”是为了把双方的一致意向上升为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所以尔苏人的求婚是一种仪式,尔苏语称之为“务措子”,意思是“供奉酒”。男方家去女方家里求婚就是拿酒到女方家里去供奉——祭祀女方家的祖先。由于是拿去供奉的,一两斤酒已足够了,加上按照尔苏习俗,如果客人拿酒到主人家里超过两斤(三斤以上),主人家就要宰杀“四脚着地”的家畜来招待客人,所以到女方家里去求婚只需拿一斤酒或两斤酒。但是酒必须是男方家里酿造的烤酒——“尔乌”。“尔乌”的意思是“尔苏人的酒”。如果自己酿制的酒烤出来后是好酒,就要先倒一点在自己家里供奉,然后才能拿到女方家里去作为求婚的祭祀酒。因为男方在家里先倒一点来祭祀,是把家里即将到女方家里去求婚祭祀的圣事告知祖先神灵,并祈求祖先神灵庇佑,这是对去女方家里表示求婚祭祀之事的虔诚,是对女方的尊重。
3、准备陶罐
拿去女方家里求婚供奉的酒必须盛在尔苏人使用的一种被称为“布办”的陶罐里。这是一种容量为一斤或两斤的单耳陶罐。
4、求婚“团队”
由二至四人组成求婚的“团队”(最多不超过四人)。如果男方的父亲健在,求婚的团队必须由父亲“带队”。如果男方的父亲已经去世,或因年迈体弱和疾病以及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带领求婚团队,则由男方的叔伯带领求婚团队。如果没有叔伯,则可由男方的堂兄或已经成年的男方自己带领求婚的团队。男方家去女方家里求婚必须请一到两个媒人。尔苏传统嫁娶活动中的“媒人”的主要作用不是说合,而是起见证嫁娶活动和过礼经手的作用。
5.确定求婚日子
男方家在初步选择好去女方家求婚的日子后,要通过“中介入”告知女方家,并征求女方家的意见,然后把女方家的意见反馈给男方家。通过中介人在双方之间传递信息,双方达成一致认可的求婚时间,一般以女方家的意见为准。
(二)求婚仪式
求亲的团队到达女方家之前,女方家要把女方的叔伯、婶娘等旁系血亲请到家里。求亲团队到了女方家里以后,求婚仪式和内容主要是:一、由中介人向女方家说明男方家去女方家的目的;二、男方家表示己方愿意与对方结为姻亲的诚挚愿望和说明产生这种愿望的原因,包括对男方的一些必要的介绍以及对女方家的赞美等;三、中介人介绍男方家的情况以及对双方结成婚姻的美好评价(说合),然后把男方家拿去的酒给女方家;四、女方家表态。此时,如果女方家愿意与男方家结成姻亲的基本意向没有改变,就会向男方提出要结成婚姻的一些条件;五、双方就嫁娶方面的一些原则性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后,女方家就要把男方家拿去的酒倒一杯来祭祀祖先——供奉在女方家里的神龛上,然后由女方的一个哥哥或弟弟,或堂兄弟,将剩下的酒倒出来给女方的父母、叔伯、婶娘、弟兄和女方本人喝。 女方家把男方家拿去的酒敬神、敬祖先并喝了以后,就表示女方家答应了男方家的求婚,求婚仪式就结束,两家就为儿女订婚了。对于尔苏人来说,求婚仪式的成功(结束)就是订婚。从此,女方的“鸡脚上就捆上线条了”(尔苏语为“拉佐佐乌啊基诗萨”)。如果女方家改变了主意,不同意把女儿嫁给男方了,就要把男方家拿去的酒原封不动地退回给男方家。
求婚仪式结束后,女方家就要拿酒出来招待男方家的人,双方一边喝酒,一边商议女方的弟兄们到男方家里去吃猪羊的时间。
(三)“吃鸟面”
对于尔苏人来说,把女儿养大并许配人家和办嫁礼是父母的义务,送姐妹去成亲和姐妹嫁到男方家以后的生老病死的监护责任,是由姐妹的弟兄(包括堂兄弟和三代以上旁系血亲中的同姓弟兄)们承担的。姐妹的弟兄要行使这种监护权就必须得到姐妹要嫁去的男方家的认可,即男方家要十分尊重女方的娘家弟兄。否则,女方嫁到男方家以后两亲家之间就可能因为女方的生老病死等监护问题成为仇家。所以,为了使男方家在女方还没有进其家门之前就学习尊重女方的弟兄,学会尊重女方娘家弟兄的监护权,从而使女方嫁到男方家去以后不受虐待,女方的娘家弟兄在举行了求婚的仪式以后,要去男方家里做客。
按照尔苏人的习惯,家里来了非常尊贵的客人,要宰杀猪羊来待客。这种待客之道注重的不是吃肉,而是表达客人在主人家心目中的面子和地位的一种方式。
只有客人在主人家心目中的面子大到一定的程度时,主人家才会宰杀猪羊来待客。这样的大面子——大到主人家愿意或不得不宰杀猪羊来接待,尔苏人称之为“华米啊”。“华米啊”是尔苏语的音译。尔苏语“华”,是指鸟。“米啊”,是指脸面。“华米啊”的意思是“鸟面”——即“鹏鸟的脸面”。由于用来待客的猪羊象征着客人在主人心目中所具有的大面子一一“华米啊”,所以古尔苏人用象征的手法,把宰杀来待客的猪羊也称为“华米啊”一一“鸟面”,把客人吃“华米啊”的行为叫做“华米啊兹”——“吃鸟面”。
根据尔苏的创世神话,尔苏人的第一代祖先“黑头猿猴”的父亲是以天神“哈古兹比兹日啊”的意志而产生的神石鹏鸟。所以,尔苏人以“鸟面”——“华米啊”象征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大面子。
女方的娘家弟兄在舉行了男方家向女方家求婚的仪式以后,专程去男方家里做客,男方家要给他们最大的面子:宰杀一头猪和一只阉绵羊来待客。尔苏人的习俗是,除了葬礼、因战争等因素盟誓或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的集体过火把节等要杀牛以外,作为礼节性的待客是不能杀牛的。
因为女方的娘家弟兄为了女方家和男方家结成姻亲而专程去男方家做客吃猪羊,其意义就在于男方家给面子,所以被称为“华米啊兹”——“吃鸟面”。去吃鸟面的人数是单数。少则,三人或五人;多则,七人或九人。最多不超过十三人。除了女方的娘家弟兄可以去以外,女方的最小的叔叔也可以去。
(四)“送腱食”和“给妻价”
在尔苏人的传统观念中,只有通过举行嫁娶礼节产生的婚姻家庭所延续的血缘关系(因婚姻而产生的血亲关系)才算是血亲关系——没有通过举办嫁娶礼节而产生的自然血亲是不能算作血亲关系的,并且把婚姻关系中的男方视为“肌肉”和“骨骼”,把女方视为连接“肌肉”和连接“骨骼”的“腱”(尔苏语为“著”)。所以,男方家要把儿媳娶进门——从女方家娶来“一根”连接家庭血亲之“肌肉”和“骨骼”的腱,还要向女方的父母行“送腱食”之礼节。
“送腱食”也是一种给面子的礼节,与女方的娘家弟兄去男方家里“吃鸟面”所不同的是,男方家行礼节的主要对象是女方的父母,而且这种礼节要到女方家里去行。在女方娘家的弟兄到男方家里去吃了“鸟面”后不久,男方家赶一头喂养了一年以上的猪和牵一只养了四五年以上的阉绵羊到女方家里去,并由男方家的人宰杀来给女方家的人吃,尔苏人称之为“足杂不额(切)”。
送腱食,除了要赶一头猪和牵一只阉绵羊去以外,还要拿一罐酒去。酒不在多,但必须是品质上乘的尔苏酒,盛满美酒的陶罐应当是“抓”(音译)——一种有“耳”、开口上有“嘴槽”的陶罐,有装6斤的,装8斤的。
男方家去女方家行送腱食的礼节的时候,还要向女方家行“个拍额(切)其”,也叫做“惹拍额其”的礼节。“个拍额(切)其”直译为汉语是“给(付)身价”。“惹拍额其”的意思是, “给(付)妻价”。
女方的身价是一头“尔安”、一件羊毛披毡和二两银子。“尔安”的意思是“岁牛”,即满了一岁以上的牛。这些都是给女方的父母的。如果送腱食时男方家的手头紧,没有能力牵牛去,男方家可以在以后女方的父亲或母亲去世的时候才牵牛去。作为女方身价的岁牛,之所以可以在女方的父亲或母亲去世的时候才牵去的原因是:按照尔苏的丧葬习俗,在岳父或岳母去世后女婿家牵去的牛是要用来给死者办丧事的。在尔苏的传统观念中,给死人办丧葬时所杀的牛是给死人的。也就是说,无论是送腱食的时候牵牛去,还是女方的父母去世的时候牵牛去,都是给女方父母的。
(五)送聘礼、接新娘和打发女儿
1、接亲礼品
男方家在为举办婚礼去接新娘时要备好三种不同用途的礼品。一是拿到女方家去供奉的礼品;二是给新娘的聘礼;三是慰劳女方家的泼水姑娘们的礼品。拿去供奉的礼品,一是酒,二是茶。作为用来接亲的礼酒,注重的是酒的品质和装酒的器物。和送腱食时一样,酒应当是男方家里自己酿造烤出的品质上乘的尔苏酒,在数量上只要够女方家倒一杯来供奉和让女方的父母和叔伯婶娘、姨娘姨父们每人品尝一口就行了,但盛酒的容器也必须是称为“抓”的陶罐。陶罐可以用小的,但里面的酒必须装满。茶叶,拿一小包,够泡一小壶就行,但讲究包装。用没有用过的、干净的纸张来包裹,包裹外面要用红色的蚕丝线来缠绕几圈扎好。
给新娘的聘礼主要是服装、首饰和五彩丝线。服装至少应当有四件套的一套标准尔苏女服、一条蚕丝带、一“顶”三四丈的黑纱帕、一件染黑的百折羊毛披毡。首饰分为头饰、耳饰、颈饰、胸饰和手饰。头饰应当有两件:一件叫做“米普尝查”,一件称为“洛卜日”。“米普”是指小珠。“尝查”,一是指悬挂、悬吊,二是指悬挂和悬吊的东西。这里特指一种流苏状的银饰。“米普尝查”,是指一种中间用线穿成约两米长的小珠串,小珠串的两端各系着一组流苏状的银须。它是用来装饰在尔苏女性头上所缠绕的、螺旋形上升的布条“缠头”(尔苏语称“吾觉”)上的。 洛卜日是一种系在尔苏女人额头上的装饰,是尔苏女人的一种标志性的饰品。在宽二十五毫米左右、长约300毫米的黑布条上缝着十一颗或十三颗直径约200毫米左右、里面填着蜂蜡的半球形银泡。黑布条的一端有一个用细布条做的扣眼,另一端有两根一尺长左右的细的黑布绳。
“洛卜日”一词中的“洛”,是指骨,是指含义为品质和父系血统的“骨”。“卜日”的含义是显眼、抢眼。“洛卜日”的含义是指显示骨头——即显示父系血统。作为传统,每一个尔苏女人自从十三岁(虚岁)到老死为止,每天到要系上洛卜日。只有在临睡前和梳头时,才会取下系在头上的洛卜日。
作为给新娘的聘礼,耳饰中应当有一对被称为“入”的饰品。“入”的含义是鱼。这种耳饰的主要特征就是用很细的银链“垂钓”着象征鱼的小银片。
颈饰和胸饰不属于应当送的聘礼,男方家根据自己家的情况决定。
应当送的手饰有一对手镯和一对戒指。
除了以上的聘礼以外,还有两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一是红头绳,二是五彩丝线。红头绳是用来缠绕在新娘头上的黑丝帕上的,需要送8丈。五彩丝线是用来给女方(新娘)辟邪的,需要代表木、火、金、水、土五种颜色的丝线各一支。
慰劳女方家的泼水姑娘们的礼品是象征性的,只需备上一小罐尔苏酒和几片烟叶。
2.接亲活动时间
尔苏人的接亲活动只能安排在每年农历的冬月、腊月和正月的大年十五以前,而且多数安排在三九严寒的时节——小寒和大寒之间。
3、接亲的人员
尔苏人接亲由两个小伙子去,新郎是不去接亲的。男方家选择的接亲人员要符合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与女方家的“骨头一样大”(阶级对等),且身无残疾、相貌好、身高体健。二是在两个去接的小伙子中,至少有一个人的属相与女方(新娘)的属相要相合(尔苏语称为“普木巴”),并且会说尔苏的嫁娶致辞,另一个的属相不能与新娘的属相相冲。三是懂接亲的礼仪和礼节,诙谐幽默,善于开玩笑。四是脾气要特别好,能受气,能忍受女孩子们的“惩罚”和“折磨”。
3、接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准备“茶普”
在接亲人员出发前,主人家要把接亲的礼品一样一样地清点给接亲的人看,并装入一个干净的背篓里,然后用一件查尔瓦盖在背篓上。这种里面装着礼品,外面覆盖着查尔瓦的“背篓”,尔苏人称为“茶普”。
(2)“净茶普”
准备好茶普以后,要用一个烧红了的球形石头放入舀水的瓢中,然后用清洁的井水淋在烧红了的石头上,并在上面盖上一些青蒿,用带着清香浓郁的蒸汽从背篓的底部来熏蒸茶普。这种仪式的意义是尔苏宗教意义上的驱邪除秽。
(3)接亲队伍出发前的品美酒和说致辞
接亲的队伍出发前,主人家要按照婚礼的特殊献酒仪式向去接亲的人献酒,而接亲队伍的领队——由其属相与新娘的属相相合并承担致辞的那个人承担。
主人家要安排两个男青年,其中一人端着里面放着陶瓷酒杯的酒盘,另一个人手提一壶尔苏酒,两人走到接亲队伍的面前,手提酒壶的人在杯中斟满美酒,端酒盘的人将酒盘端到领队的前面,向接亲队伍表达主人家以杯酒来感谢他们去接亲的辛劳和拜托之意。领队端起一杯酒来略作品酒的姿态,然后开始致辞。致辞后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之后,献酒的人把酒盘端到第二个去接亲的人的前面……两个人饮酒后,其中一人背起装着接亲礼品和盖着查尔瓦的背篓(茶普)就出发了。
(4)新娘节食
新娘为表示不愿意出嫁和减轻体重,在出嫁前的半个月左右就要节食。到出嫁前的两三天时,由于担心出嫁的路上解手会尴尬,一天最多吃一两个鸡蛋。
(4)邻里的妇女陪新娘
男方家要来接亲的头天晚上,女方家的亲戚和邻居的妇女们要带上鸡蛋和点心到女方家去坐,去陪新娘。
(5)泼水
去接亲的人在快要到女方家的时候,女方家要派一位在属相上与新娘相合的男子去迎接男方家来接亲的人——把接亲的人背去的背篓(茶普)先背到女方家里去。
两个接亲的人来到女方家的门前时就要遭受女方家姑娘们的泼水。虽然是天寒地冻的时节——泼在身上的水如同匕首般刺骨,但或许正是看见了被泼到刺骨寒水的接亲小伙子们表现出的惊恐和拼命地逃窜,泼水的姑娘们表现出来的那种愉悦和亢奋,那种泼水的激烈程度和泼水的时间长度是难以形容的。可以这样说,这一天是尔苏姑娘们最快乐的“泼水节”。这种泼水“仪式”以接亲的人“夺路”逃进女方的家里为基本结束。
(6)主客雙方代表品酒和说致语
去接新娘的人“夺路”逃进女方的家里后,女方的弟兄会让他们去把被水泼湿了的衣服换下来,然后让他们在火塘边上烤火,稍作休息。之后,去接亲的人要把男方家带去的礼品一样一样地清点给女方家的总管和女方的母亲。
女方家的总管收到男方家拿来供奉的酒后,要先倒一杯给女方家里的人,拿去供奉在神龛上。然后,叫两个负责献酒的男青年以酒盘托酒杯的形式献酒给女方家指定来致辞的人。尔苏嫁娶活动中的致辞是祖传的,致辞的人可以添加一些内容,但不能随意更改祖传的内容和语言。女方家的人致辞后,由两位负责献酒的侍者把男方家拿来的酒献给女方的父母、叔伯等长辈品尝。之后,再由侍者将女方家的酒拿去献给接亲的人。接亲队伍的领队端起酒杯,略作品尝的姿态后,开始答谢致辞,然后品酒。品酒之后,主人家请接亲的人吃饭。
(7)“钻水”仪式
下午,在女方家办的嫁女宴席开饭之前,要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钻水”表演:冰天雪地,寒风呼啸的环境里,地上放着一个储水用的大木桶。桶口有一个水井的井口那么大,桶高二尺五寸左右。桶里盛满冰冷刺骨的井水。一个接亲的小伙子只穿一条裤衩,用一件查尔瓦盖着头、裹着身体,
站在大水桶的下面。站人的地势要比放大木桶的地势低一些。几个姑娘每人手持一把水瓢站在盛满了水的大木桶旁边,轮番地舀起水,像浇花那样,浇在那小伙子的头上。这是一种象征接亲者自愿而主动地钻入井水的仪式,所以被浇水的接亲者是不能反抗和逃跑。姑娘们从大木桶里舀水来浇在小伙子的头上,是帮助小伙子“钻入”井水的行为。所以,接亲的小伙子不仅不能生姑娘们的气,而且还要感谢姑娘们。女方的弟兄在眼见“钻水”的人很难支撑下去时,就会出来把那“钻水”的接亲者拉走。尔苏人把这种接亲者自觉地接受女方家姑娘们浇水的活动称为“卓木北”,含义是钻水(钻入水中,钻入井水中)。 (8)泼水姑娘们的闹玩戏耍
作为象征“卓木北”(钻水)的浇水活动结束以后,女方家嫁女的宴席差不多就要开席了,接亲的人是首席客人。
吃过宴席后,泼水(浇水)的姑娘们就要向接亲的人要泼水酒(酬谢姑娘们泼水的酒)和泼水烟(酬谢姑娘们泼水的烟)。姑娘们品尝了泼水酒和泼水烟以后,就会以接亲的人带去的泼水酒和泼水烟的“味道不好”为由头,在酒和烟中加入辣椒、花椒、盐巴等辛辣、怪味的东西叫接亲的人品尝,以戏耍接亲的人来取乐。接亲的这一天以女人为大,是女人们的“天下”。所以,无论姑娘们怎样闹玩,接亲者只能陪着,不得生气。叫接亲者品“泼水酒”和“泼水烟”的闹玩要一直进行到姑娘们基本上尽兴了为止。这是在接亲和嫁女过程中,女方的姑娘们唯一享受欢乐的时光。
(9)司肉官代接亲者切割并分发猪头肉
尔苏人把牲畜的躯体(全身)称为“洛”,也把这种用特定部位的骨肉、内脏(肝脏),并且用特定的烹饪方法、装盘形式来制作成的,以象征宰杀来待客的牲畜,作为给客人“面子”的礼品叫做“洛”。这种礼品——“洛”,要在吃饭的时候摆放在主客的面前。摆在谁的面前,就是主人家给谁的面子——意味着所宰杀的牲畜是招待谁的。不同的牲畜择取的部位有所区别。若宰杀的是羊,则取一个羊膀(肩胛)焯一下,再将羊肝煮熟后切片,取一些羊肝片。先将羊膀摆放进容器,在羊膀的面上放一些羊肝片。若宰杀的是猪,则取半边猪头焯一下,将猪肝煮熟后切片,取一些猪肝片。将半边猪头放入容器后,在猪头上再放一些猪肝片。摆放“洛”的容器通常为家用的小筲箕或竹钵、菜盆等。
大约午夜时分,女方家要把象征一头猪的礼品——洛,摆放到接亲者的面前,并送上一罐尔苏酒。象征一头猪的洛,是女方家向接亲者所行的礼节。
由一个接亲的人用放在洛中的刀,在半边猪头上象征性的切上一刀,然后交给女方家请的“司肉官”(负责宰杀牲畜、烹饪肉食以及分发肉食等事项的人),请他代为将猪头肉切割来分发给女方家的所有亲戚。这时女方家的屋子里挤满了女方家的亲戚。
女方家的司肉官(尔苏语叫“是给曼”)要接受接亲之人的委托,要把那半边猪头切成很多片,然后一边以女方这边的称呼,高喊着女方家的亲戚。高声问: “)。(家在不在啊?”被点到的亲戚要大声回应:“在啊——”司肉官则拿一片猪头肉叫人传递过去,传递过去后还要接着问:“xx家收到没有?”收到者要回答: “收到了!”女方家的司肉官在代接亲者分发猪头肉时,要说很多戏耍接亲者的、幽默的语言,例如,手里拿着切下来的一片猪耳朵,高声喊着“xxx(接亲者的姓名)的耳朵分下去了……”接亲者也要回应。伴随着一阵阵的大笑声,你来我往,非常热闹。
司肉官是以女方亲戚所在的房子位置,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次序,像赶羊一样,依次分发的。而且,尔苏人把堆砌在房屋脊梁上的、成排形的那一条瓦视为房屋的象征——称之为“房瓦条”(尔苏语为“夷恩竹嘎”),所以,尔苏语中把这种分发方式称为“夷恩竹嘎哈以(切)哟”——直译成汉语是“赶房瓦条”,其含义是指依着房瓦条的次序(依照房屋位置的次序)赶。
以“赶房瓦条”的办法来分发猪头肉的意义在于两点:一是保证了长幼有序的礼节,二是不会出现分发的遗漏。对于尔苏人来讲,司肉官在代接亲者分发猪头肉时,如果出现了分发次序上的错误或出现分发的遗漏,那就是非常大的错误,会给主人家带来很大的矛盾和麻烦。
女方家为接亲者准备“洛”是对男方家的尊重和对此桩婚事的认可。而男方家派来的接亲者将“洛”中的猪头委托司肉官分发给女方家的亲戚,女方家的亲戚接受了这片猪头肉以后,又代表了对这门亲事的认可。
(10)唱哭嫁歌
司肉官以“赶房瓦条”的办法分发了猪头肉以后,妇女们就要开始唱哭嫁歌了。唱者哭,听者也哭,新娘哭得更厉害。
(II)在果树下穿新娘装
男方家来接亲的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后,由两个已婚、且已有儿女的好命妇女——一个是新娘的血亲长者,一个是属相与新娘相合的长者—将新娘背到门前的一棵果树下梳妆打扮,换新娘妆。
(12)送亲的队伍成员和送亲
女方家的送亲队伍主要由女方的弟兄姊妹、堂兄弟姊妹、血缘关系较近的同姓弟兄姊妹和姑表、舅表、姨表兄弟姊妹组成。除女方最小的叔叔以外,女方的父母、叔伯、婶娘、姨妈、姨父等都是不能去送亲的。但女方的舅舅应当参加女方的婚礼。送亲的人中有两三个姑娘是负责照看和服侍新娘的。
女方的父母要在去送親的、女方的同姓弟兄中选择一位来当领队——尔苏叫做“木帕措至”。
新娘在果树下换新娘装的时候,要把送亲的人员召集在一起。新娘换上新娘装以后,在新娘的“侍从”姑娘们的监护和簇拥下,由接亲队伍中那位属相与新娘相合的小伙子首先背起新娘,送亲的队伍就出发了。送亲的队伍出发时,要吼送亲的号子:“依——嚯嚯——”。“依”(音译)是尔苏人的另一种自称。“嚯嚯”(音译)的直接含义是指女人用自已的胸怀像母鸡孵蛋那样去“孵”。“依嚯嚯”隐含的意思就是:“尔苏女要嫁人了” (“尔苏女要孵了”)。
从新娘装穿戴完毕后,一直到到达男方家后的第二天早上,新娘都是被裹罩得严严实实的,并一直都被其“侍从”姑娘们簇拥在中间,是不会让别人看见的。
在送亲的途中,新娘的弟兄是要换着来背新娘的。背新娘是侧着新娘的身体背的,并且要拿一张毛巾来背——背人者的手不能挨着新娘的身体。
(六)婚礼
1、迎亲仪式
在接亲者把新娘接到男方家里以前,男方家要在距自己家门有一段距离的地方,用木杆或竹竿和竹蔑笆搭建一个可以容纳三四个人坐下的简易小棚。
接亲和送亲的队伍到达距男方家数华里的地方时,要不间断地高呼: “依一一嚯嚯——”男方家听到呼声后,要派出一组迎亲的人员去把新娘背到临时搭建的小棚里。迎亲的人员是在已婚的、新郎的姐姐、堂姐、嫂子中选择的——至少要选择一个属相与新娘相合的妇女,如果在这些人中找不到,那么就在其他妇女中找。背人时,要由属相相合的那个人先背一程。当这组迎亲的妇女轮换地把新娘背到小棚里后,要立即送一盘饭和一小盆炖肉去摆放在新娘的面前。但新娘不会吃任何东西,只是做一下象征进餐前的一个动作——用手把重叠地摆放在饭盘上的三把汤匙——“马匙子”轻轻地分开放在三个方位上,然后示意把饭菜端走。 之后,由两个青年男子,一个端茶盘——茶盘里放四个小茶杯,一个提茶壶,走到送亲队伍的领队和接亲人员的领队跟前献茶。两个领队以客方为先,主方为后的次序,先后手持茶杯略作品尝,然后吟诵“茶根”致辞。之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吟诵“酒根”致辞。
2、“赶杯酒”
做了迎亲仪式后,客人们才会被带到主人家里去坐。待客人们在主人家里蹲坐成兩三排或四五排以后,由主人家的司酒官安排两组献酒的侍者,一组从客人坐次的左端开始,一组从右端开始,进行“交叉扫射”式地对客人行“赶杯酒”——尔苏语“乌扎哈以(切)哟”的直译。所谓“赶杯酒”就是由一个人端酒盘,酒盘里放四个酒杯,一个人提酒壶,挨着客人的坐次,逐一请客人端杯饮酒。尔苏语中把举办婚礼称为“乌扎额乌”,意为“做杯酒”。“赶杯酒”是“做杯酒”的具体表现形式。由此,可知在尔苏人的传统观念中,赶杯酒是举办婚礼的最根本的特征。因此,在赶杯酒时,每一个客人都必须要端起酒,不会或不能喝酒的人可以象征性地表示一下品酒,然后可以将其手中的杯酒转给他人,也可以放回到酒盘里。
3、“对对碰”
两组赶杯酒的侍者对客人各进行了来回四次“扫射”以后,就会请客人就餐。客人吃过饭后,客人们将被“驱赶到”主人家屋外的一个新搭建的大棚里,秩序的坐成两三排或四五排,稍事休息又要赶杯酒。男方家的青年男女们吃过饭做完勤杂事情之后,就会汇聚到客人们所在的大棚内。开始一对一地唱歌和饮酒,尔苏语称为“乌测布布”,大意为“喝酒对对碰”。主人方的男子要主动地去牵客方的女子饮酒,主人方的女子则要主动地去牵客方的男子饮酒。每一对男女在饮酒之前先要手持酒杯对歌。一对结束了,另一对接着来,如同文艺表演一般,又有令人心醉的情爱表现,可谓是令人感动而难忘的热闹场面。
当青年男女在屋外的大棚里热闹非凡时,老头们却在男方家的屋子里对唱“经典”的婚礼歌。
4、女方的娘家弟兄切大洛
大约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时,男方家的司肉官要给新娘的娘家弟兄们献上猪肉“大洛”。就一般的洛而言只需要半边猪头和一些猪肝片,但作为送亲主客的女方娘家弟兄,是男方家最大(最尊贵)的客人,所以要献给他们的洛必须是“大洛”(尔苏语为“洛夸”)。这个大洛必须要有猪全身各部位的骨肉和所有内脏。
给新娘的弟兄敬献大洛,并得到女方弟兄们的认可和享用,这是尔苏婚礼成功的根本性标志。
由于大洛不是一头猪的完整躯体,而是由切割下来的“部件”组成的,并且聪明能干的司肉官是可以“偷下”许多肉的。加上,为图快乐,主人家委派的司肉官把大洛端到女方弟兄们的面前时,要向客方清点,客方要“检查”。清点和检查完以后,女方的弟兄们要委托司肉官把大洛的猪头切成片分给男方家的亲戚吃。男方家委派的司肉官要接受对方的委托,以猪耳和猪头相连的形式,把猪头切成很多薄片,然后以“赶房瓦条”的办法分发给男方家的亲戚。
男方家为女方家的弟兄们献上猪肉大洛,标志着对女方家弟兄们的尊重,和对他们所享有的极高地位及监护权——对新娘今后生老病死的监护权的认可。女方家接受猪肉大洛并委托司肉官分发给男方家的亲戚,代表着女方弟兄们对这门婚姻的最终认可。男方家的亲戚接受了以后,也就标志着男方家族对这门婚姻的认可。至此,神圣的婚姻仪式己基本结束,婚礼就算是成功了。这门婚姻关系已获得了“法定”的效力。此后的活动,属于姻亲间礼节性和娱乐性的活动了。
5、新娘的弟兄和男方家的司肉官“做买卖”
切分完大洛的猪头肉以后,客人方以司肉官操劳辛苦应当酬谢司肉官为由,表示把大洛里的肉赠送给司肉官,并且为了让司肉官能够把猪肉换成钱,要从司肉官手里把送给司肉官的猪肉“买”回去。于是开始“买卖猪肉”、“讨价还价”的闹玩。
从清点和检查大洛开始,到用秤称来“买卖”猪肉,一方“偷”肉、“抢”肉,一方“护”肉、“藏”肉,以及各种戏耍和闹玩,无比热闹和开心。
6.司酒官献杆杆酒
司肉官和新娘的弟兄们买卖猪肉的热闹场面接近尾声时,司酒官要派人送一坛杆杆酒(尔苏人称为“吉乌”,意为“坛酒”)上来,然后手里捏着一根短竹竿——上端插着一个煮熟了猪肘子,一边走,一边唱着古老“经典”的谜语歌,然后把猪肘子插在坛口上。这酒是献给客人的,但客人的领队要站出来以相同的曲调唱歌,要能够解答司酒官唱的歌词,才能享用这坛杆杆酒。当客人的领队唱完歌以后,又要以先客后主的次序,由双方代表吟唱古老而经典的致语。双方代表吟唱致语后,就要开始拼喝杆杆酒了。
7、拼英雄酒
双方拼了杆杆酒以后,接着,双方的喝酒英雄们就要拼尔苏人的蒸馏酒一一“尔乌”了。这时已经不用一般的酒杯,而用羊角、牛角和斗碗了。双方拼酒的热情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此时,婚礼热闹、狂欢的气氛已达到最高潮。
8.给客人送睡觉酒
拼酒英雄结束以后,司酒官要派人给客人们送上睡觉的酒一一尔苏语叫“索补乌”,直译成汉语是“覆盖酒”,含义是指在严冬时节以酒来代替覆盖身上的衣被。
9、送煎炒食物
凌晨三四点钟左右,司肉官要安排人煎炒一些瘦肉和干豆腐片,给客人送去作夜宵。
10、新娘露面
第二天的早上吃过早饭,赶杯酒以后,新娘要在服侍她的几个姑娘们的陪同下,由男方家委派的司饭官(由妇女承担)带领去水井边,象征性地去背水(或挑水)。新娘象征性地背水(或挑水)回来后就要换下新娘装。给新娘换装的人要用剪刀把从新娘头帕上取下来的红头绳剪成约二尺长左右的小段,然后分给新郎家亲戚中的小女孩们。新娘换下新娘装露面后,虽然还没有与新郎圆房,但已经成了新郎的媳妇。
11、以新娘的长装留住“财”
男方家在婚礼结束送女方家的客人们走时——打发客人时,要用新娘脱下来的一件白色的“珂朵”——一种后襟长至女人的小腿肚以下,后襟上有丝线刺绣,袖子为双层短袖,袖口很大,袖子上有花边的衣服——挂在内室的门上。这样做的原因是不让男方家的“财喜”随着客人的离去而被带走。
12、圆方还有过程
新娘与新郎的婚礼举行以后,新娘与新郎不会在短时间内圆房。结婚后女方留在男方家里住上几天后,男方就要送女方回娘家。此后,在过年过节或有其他事由时,男方再去女方家接女方回男方家里住上几天。女方在男方家里时,两人不会住在一起。男方要利用各种机会接近女方,讨女方喜欢,慢慢地获得女方的芳心……
一、婚姻及家庭制度
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度的婚姻法为止,历史上的尔苏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即一个男子可以娶多个女子为妻,而一个女子只能嫁一个男子为夫。在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以前,甘洛、越西等地,成婚的尔苏男人中,多数有两个或三个妻子。
一个男人可以娶几个妻子,但妻子们不能同住一屋,即妻子们不能居于同一座房屋的不同房间里。每个妻子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住房、生活用品以及土地、农具等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即一个一夫多妻的家庭,实际上是以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家庭组成的大家庭。一个小家庭的成员由一个女主人和她的孩子们组成,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每个小家庭的女主人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利,但在重大事项的处置上,必须服从丈夫和大老婆的安排和决策。
二、通婚(婚配)制度
1、同姓不通婚。尔苏人随父姓,以男系血统为纽带形成了诸多以姓为标志的同姓家族,如:巴尔家族,吉曼家族,昂古家族等,迄今,每个同姓家族已不知经历了多少代,但仍然保持着同姓家族的儿女不通婚的习俗。
2、作为为兄弟关系的异姓间不通婚。自古以来,在尔苏部族中,不同姓的家族之间,以十三个或九个家族为一组,组成了作为兄弟关系的异姓(多姓)大家族。作为兄弟关系的异姓家族间是不通婚的。例如:沃觉、挖布等十三姓家族间是作为兄弟关系的,这十三姓的男女间不通婚;濮测、巴尔等十三姓家族间是作为兄弟关系的,这十三姓之间是不通婚的;伊沙、刷日啊(切)等九姓家族是作为兄弟关系的,这九姓间是不通婚的;吉曼、阿虐等九姓家族间是作为兄弟关系的,这九姓的男女间是不通婚的。
在甘洛的尔苏人中,这种习俗从解放后才开始被个别婚姻打破,但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婚姻打破了这一习俗。
3、姨表兄弟姐妹间不能通婚。对于尔苏人来说,姨表兄弟姊妹之间是一种“姨妈兄弟姊妹”关系,是不能通婚的,而且姨表兄弟(姨妈兄弟)的子女之间和姨表姊妹(姨妈姊妹)的子女之间也都是一种兄弟姐妹关系,是不能通婚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而言,除了他们的母亲之间是姊妹的不能通婚以外,如果他们的外婆之间或奶奶之间是姊妹关系,那么他们就是一种不能通婚的兄弟姊妹关系。现在甘洛、越西和石棉的尔苏人仍然保持着这种习俗。
4、不与外民族通婚。就今甘洛和越西地方而言,从近几百年来一直到在解放,尔苏人都不与汉人和彝人通婚,除了民族间战争等因素以外,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在尔苏人的传统观念中,纯正的血统是非常可贵的。
在甘洛和越西地区,到解放為止,只有一桩婚姻的女方被认为有可能是汉族女人。那女人是在一个血统纯正的尔苏大户人家长大的,而且在通婚前,这个大户人家的男主人对男方说那女人是他的女儿。但结婚后,有人传出这样的话来: “那女人是那户人家捡来养大的一个汉族女子。”这件事情只是有人传说,而且一般都是背着男方家的私下议论,并没有人去调查考证真伪。为此,在一些尔苏人的心目中,对那女人的后代的血统评价产生了影响。
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有一位尔苏孤儿,参加革命工作后不顾其家族和亲戚的坚决反对,与一位彝族女干部结成了夫妻。然而,因此事,该尔苏男子被其家族“不认是家族中的人了”,被他的家族断绝往来长达三十多年,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被认可,其家族才与其家庭成员间往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六零后”、“七零后”的一些尔苏青年男女不顾父母、兄弟姊妹,家族,亲戚的强烈反对,与彝族或汉族通了婚。“八零后”、“九零后”的尔苏青年中,与彝族、汉族和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现在尔苏青年与汉族、彝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通婚已成为很难禁止的一种发展趋势。
5、实行同姓家族、异姓家族、以及姨表兄弟姊妹以外的尔苏部族阶级内婚。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尔苏部族中以血统为标准形成了两个阶级:主人阶级和奴隶阶级。在解放前,主人阶级的男女,只能在尔苏部族的主人阶级内部相互通婚。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尔苏人认识到了这一习俗应当被废除,但除了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有一位参加革命工作的尔苏主人阶级的女子不顾家族、亲戚的强烈反对,嫁给了一位参加了革命工作的、奴隶血统的男子以外,至今,这一陈规旧俗,仍然没有被其他尔苏人打破。
6、注重并赞美“亲上加亲”的婚姻。自古以来,每个尔苏家族都有一个或多个固定的、与之通婚的家族。侄女嫁到姑母嫁去的地方,嫁给姑表兄弟的“亲上加亲”的情况很普遍。前人把对这种亲上加亲的赞美“写进”了婚礼的“经典”致辞。
7、“喜鹊没有恪守的沉默,女人没有婚嫁的辈界。”这是尔苏人的古训。根据这条古训,在不违背同姓不通婚、作为兄弟家族的异姓不通婚、姨表兄弟姊妹不通婚,并在遵守阶级内婚的前提下,男子可以娶不同辈份的女子为妻。因此,在解放以前产生的婚姻关系中,侄女和姑母同嫁一夫,儿媳成寡妇后公公“捡起来”作为妻子,婶娘成寡妇后侄儿捡起来作为妻子等情况并不少见。据说,以前还有舅舅娶外侄女的。解放后,这种现象已经被杜绝了。“喜鹊没有恪守的沉默,女人没有婚嫁的辈界”,这一古训和相应的习俗,已成为一种历史记忆。
8、不与外族通婚,但不禁止与羌人通婚。尔苏的传统婚姻都是本家族外的、尔苏部族内婚。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了尔苏男子与羌族女子通婚的个别现象,虽然在尔苏人中没有人赞赏这种婚姻,但也没有人批评。
9、男女的属相不能相冲。
三、嫁娶(成婚)年龄 尔苏人的年龄以生肖年来计算,即以所谓的“虚岁”来计算。男子成婚没有固定的年龄限制,女子出嫁年龄只能是奇数(单数),从出生年算起,13岁即可以出嫁,如属兔(兔年生)的一个女儿,进入第二轮的兔年,即虚岁13岁时即可以出嫁。但以15、17、23、25、31、33等岁为出嫁的好年龄,即以实岁为14、16、22、24、30、32等岁为好的出嫁年龄。
四、嫁娶(成婚)的决定权
尔苏子女的婚姻听从父母之命。对于尔苏人来说,自古以来,子女的婚配对象都是由父母选择的。父母在选择子女的婚配对象时要征求子女的叔伯(三代以内的血亲)的意见,并取得叔伯们的同意。对于父母已经去世了的子女来说,男子的婚姻由叔伯和兄长决定,女子的婚姻由叔伯和兄弟决定。由于子女婚姻的决定权掌握在父母的手里,所以父母可以在子女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子女定下婚约,可以指腹为婚。
五、杜鹃(布谷乌)对尔苏人谈婚论嫁的影响
自甘洛尔苏藏族人的古代先民起,世世代代传承着这样一种婚嫁习俗:每年自杜鹃鸟(布谷鸟)的到来起,到它的离去这段时间,不能谈婚论嫁,更不能举办嫁娶活动。尔苏人认为,在杜鹃到来之前,给它牵马的侍从——一种头上“戴冠”的鸟,尔苏人称之为“给杜鹃牵马者”(嘎博博查苏),会先来到。这种鸟来了后大约十天或半月左右,杜鹃(尔苏叫“嘎博”)就会到来。杜鹃(嘎博)来了后,要到火把节的第三天吃了早餐后才走。因为每年农历的三月中旬左右,“给杜鹃牵马的侍从”鸟会到来,而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是尔苏人过“大火把节”的传统时间,所以,尔苏人在每年农历三月的最后一天至六月二十六日这段时间不谈婚论嫁(不求婚)。
关于这种习俗来历的传说有两种。一种是说杜鹃(嘎博)是仙人的化身,它的到来和呜叫是为了催促人们做农活,它是一只可怜的鸟,其叫声令人悲伤,所以每年杜鹃到来以后人们就停止谈婚论嫁,一直到它离去。与这种传说相符的是:第一,尔苏有这样的一句谚语: “人中母舅大,鸟中杜鹃(嘎博)大。”;第二,以前的尔苏老人们——包括现在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只要一听到杜鹃的呜叫声就会自然地、情不自禁地长吁短叹。
关于尔苏人听到杜鹃呜叫后不谈婚论嫁這一习俗来历的另一种传说是,杜鹃(布谷鸟)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它们把卵(蛋)产在其它鸟筑的巢里,靠养父母孵化和育雏,为此,祖先们认为杜鹃在的季节谈婚论嫁和举办婚嫁活动对下一代不好。
六、嫁娶活动的内容、程序和仪式
尔苏的传统婚嫁习俗是只能由男方家向女方家求婚,女方家是不能向男方家求婚的。在嫁娶活动过程中,男方家是主动方,女方家是被动方。男方家的活动主要有:物色求婚对象,打探女方家的口气,到女方家里去求婚,请女方的弟兄们到家里宰杀猪羊招待, “足杂不额(切)”(“送腱食”)、“尔拍额(切)其”(“给身价”),接新娘,办婚礼等。
(一)男方家去女方家求婚前的准备工作
1、求婚前打听女方家的态度
求婚是男方家向女方家表示希望两家人结成姻亲的、仪式性的行为,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大事。因此,男方家在做这件事情之前,要通过亲友间接地向女方家表示男方家有去女方家里求婚的意愿,并打探对方的口气。男方家只有在打探过女方家的口气,并获得女方家明确或委婉地表示同意去求婚的信息或者获得女方家没有明确表示不同意去求婚的信息后,才能去女方家求婚。这不仅因为求婚是圣事,不可草率和莽撞,而且是男方家对女方家应有的礼节。
2、酿酒、烤酒
对于尔苏人来说,求婚是一件圣事。因为男方家去女方家里“求婚”之前,双方已经间接地达成了相互间结成姻亲的一致意向,男方家去女方家里“求婚”是为了把双方的一致意向上升为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所以尔苏人的求婚是一种仪式,尔苏语称之为“务措子”,意思是“供奉酒”。男方家去女方家里求婚就是拿酒到女方家里去供奉——祭祀女方家的祖先。由于是拿去供奉的,一两斤酒已足够了,加上按照尔苏习俗,如果客人拿酒到主人家里超过两斤(三斤以上),主人家就要宰杀“四脚着地”的家畜来招待客人,所以到女方家里去求婚只需拿一斤酒或两斤酒。但是酒必须是男方家里酿造的烤酒——“尔乌”。“尔乌”的意思是“尔苏人的酒”。如果自己酿制的酒烤出来后是好酒,就要先倒一点在自己家里供奉,然后才能拿到女方家里去作为求婚的祭祀酒。因为男方在家里先倒一点来祭祀,是把家里即将到女方家里去求婚祭祀的圣事告知祖先神灵,并祈求祖先神灵庇佑,这是对去女方家里表示求婚祭祀之事的虔诚,是对女方的尊重。
3、准备陶罐
拿去女方家里求婚供奉的酒必须盛在尔苏人使用的一种被称为“布办”的陶罐里。这是一种容量为一斤或两斤的单耳陶罐。
4、求婚“团队”
由二至四人组成求婚的“团队”(最多不超过四人)。如果男方的父亲健在,求婚的团队必须由父亲“带队”。如果男方的父亲已经去世,或因年迈体弱和疾病以及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带领求婚团队,则由男方的叔伯带领求婚团队。如果没有叔伯,则可由男方的堂兄或已经成年的男方自己带领求婚的团队。男方家去女方家里求婚必须请一到两个媒人。尔苏传统嫁娶活动中的“媒人”的主要作用不是说合,而是起见证嫁娶活动和过礼经手的作用。
5.确定求婚日子
男方家在初步选择好去女方家求婚的日子后,要通过“中介入”告知女方家,并征求女方家的意见,然后把女方家的意见反馈给男方家。通过中介人在双方之间传递信息,双方达成一致认可的求婚时间,一般以女方家的意见为准。
(二)求婚仪式
求亲的团队到达女方家之前,女方家要把女方的叔伯、婶娘等旁系血亲请到家里。求亲团队到了女方家里以后,求婚仪式和内容主要是:一、由中介人向女方家说明男方家去女方家的目的;二、男方家表示己方愿意与对方结为姻亲的诚挚愿望和说明产生这种愿望的原因,包括对男方的一些必要的介绍以及对女方家的赞美等;三、中介人介绍男方家的情况以及对双方结成婚姻的美好评价(说合),然后把男方家拿去的酒给女方家;四、女方家表态。此时,如果女方家愿意与男方家结成姻亲的基本意向没有改变,就会向男方提出要结成婚姻的一些条件;五、双方就嫁娶方面的一些原则性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后,女方家就要把男方家拿去的酒倒一杯来祭祀祖先——供奉在女方家里的神龛上,然后由女方的一个哥哥或弟弟,或堂兄弟,将剩下的酒倒出来给女方的父母、叔伯、婶娘、弟兄和女方本人喝。 女方家把男方家拿去的酒敬神、敬祖先并喝了以后,就表示女方家答应了男方家的求婚,求婚仪式就结束,两家就为儿女订婚了。对于尔苏人来说,求婚仪式的成功(结束)就是订婚。从此,女方的“鸡脚上就捆上线条了”(尔苏语为“拉佐佐乌啊基诗萨”)。如果女方家改变了主意,不同意把女儿嫁给男方了,就要把男方家拿去的酒原封不动地退回给男方家。
求婚仪式结束后,女方家就要拿酒出来招待男方家的人,双方一边喝酒,一边商议女方的弟兄们到男方家里去吃猪羊的时间。
(三)“吃鸟面”
对于尔苏人来说,把女儿养大并许配人家和办嫁礼是父母的义务,送姐妹去成亲和姐妹嫁到男方家以后的生老病死的监护责任,是由姐妹的弟兄(包括堂兄弟和三代以上旁系血亲中的同姓弟兄)们承担的。姐妹的弟兄要行使这种监护权就必须得到姐妹要嫁去的男方家的认可,即男方家要十分尊重女方的娘家弟兄。否则,女方嫁到男方家以后两亲家之间就可能因为女方的生老病死等监护问题成为仇家。所以,为了使男方家在女方还没有进其家门之前就学习尊重女方的弟兄,学会尊重女方娘家弟兄的监护权,从而使女方嫁到男方家去以后不受虐待,女方的娘家弟兄在举行了求婚的仪式以后,要去男方家里做客。
按照尔苏人的习惯,家里来了非常尊贵的客人,要宰杀猪羊来待客。这种待客之道注重的不是吃肉,而是表达客人在主人家心目中的面子和地位的一种方式。
只有客人在主人家心目中的面子大到一定的程度时,主人家才会宰杀猪羊来待客。这样的大面子——大到主人家愿意或不得不宰杀猪羊来接待,尔苏人称之为“华米啊”。“华米啊”是尔苏语的音译。尔苏语“华”,是指鸟。“米啊”,是指脸面。“华米啊”的意思是“鸟面”——即“鹏鸟的脸面”。由于用来待客的猪羊象征着客人在主人心目中所具有的大面子一一“华米啊”,所以古尔苏人用象征的手法,把宰杀来待客的猪羊也称为“华米啊”一一“鸟面”,把客人吃“华米啊”的行为叫做“华米啊兹”——“吃鸟面”。
根据尔苏的创世神话,尔苏人的第一代祖先“黑头猿猴”的父亲是以天神“哈古兹比兹日啊”的意志而产生的神石鹏鸟。所以,尔苏人以“鸟面”——“华米啊”象征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大面子。
女方的娘家弟兄在舉行了男方家向女方家求婚的仪式以后,专程去男方家里做客,男方家要给他们最大的面子:宰杀一头猪和一只阉绵羊来待客。尔苏人的习俗是,除了葬礼、因战争等因素盟誓或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的集体过火把节等要杀牛以外,作为礼节性的待客是不能杀牛的。
因为女方的娘家弟兄为了女方家和男方家结成姻亲而专程去男方家做客吃猪羊,其意义就在于男方家给面子,所以被称为“华米啊兹”——“吃鸟面”。去吃鸟面的人数是单数。少则,三人或五人;多则,七人或九人。最多不超过十三人。除了女方的娘家弟兄可以去以外,女方的最小的叔叔也可以去。
(四)“送腱食”和“给妻价”
在尔苏人的传统观念中,只有通过举行嫁娶礼节产生的婚姻家庭所延续的血缘关系(因婚姻而产生的血亲关系)才算是血亲关系——没有通过举办嫁娶礼节而产生的自然血亲是不能算作血亲关系的,并且把婚姻关系中的男方视为“肌肉”和“骨骼”,把女方视为连接“肌肉”和连接“骨骼”的“腱”(尔苏语为“著”)。所以,男方家要把儿媳娶进门——从女方家娶来“一根”连接家庭血亲之“肌肉”和“骨骼”的腱,还要向女方的父母行“送腱食”之礼节。
“送腱食”也是一种给面子的礼节,与女方的娘家弟兄去男方家里“吃鸟面”所不同的是,男方家行礼节的主要对象是女方的父母,而且这种礼节要到女方家里去行。在女方娘家的弟兄到男方家里去吃了“鸟面”后不久,男方家赶一头喂养了一年以上的猪和牵一只养了四五年以上的阉绵羊到女方家里去,并由男方家的人宰杀来给女方家的人吃,尔苏人称之为“足杂不额(切)”。
送腱食,除了要赶一头猪和牵一只阉绵羊去以外,还要拿一罐酒去。酒不在多,但必须是品质上乘的尔苏酒,盛满美酒的陶罐应当是“抓”(音译)——一种有“耳”、开口上有“嘴槽”的陶罐,有装6斤的,装8斤的。
男方家去女方家行送腱食的礼节的时候,还要向女方家行“个拍额(切)其”,也叫做“惹拍额其”的礼节。“个拍额(切)其”直译为汉语是“给(付)身价”。“惹拍额其”的意思是, “给(付)妻价”。
女方的身价是一头“尔安”、一件羊毛披毡和二两银子。“尔安”的意思是“岁牛”,即满了一岁以上的牛。这些都是给女方的父母的。如果送腱食时男方家的手头紧,没有能力牵牛去,男方家可以在以后女方的父亲或母亲去世的时候才牵牛去。作为女方身价的岁牛,之所以可以在女方的父亲或母亲去世的时候才牵去的原因是:按照尔苏的丧葬习俗,在岳父或岳母去世后女婿家牵去的牛是要用来给死者办丧事的。在尔苏的传统观念中,给死人办丧葬时所杀的牛是给死人的。也就是说,无论是送腱食的时候牵牛去,还是女方的父母去世的时候牵牛去,都是给女方父母的。
(五)送聘礼、接新娘和打发女儿
1、接亲礼品
男方家在为举办婚礼去接新娘时要备好三种不同用途的礼品。一是拿到女方家去供奉的礼品;二是给新娘的聘礼;三是慰劳女方家的泼水姑娘们的礼品。拿去供奉的礼品,一是酒,二是茶。作为用来接亲的礼酒,注重的是酒的品质和装酒的器物。和送腱食时一样,酒应当是男方家里自己酿造烤出的品质上乘的尔苏酒,在数量上只要够女方家倒一杯来供奉和让女方的父母和叔伯婶娘、姨娘姨父们每人品尝一口就行了,但盛酒的容器也必须是称为“抓”的陶罐。陶罐可以用小的,但里面的酒必须装满。茶叶,拿一小包,够泡一小壶就行,但讲究包装。用没有用过的、干净的纸张来包裹,包裹外面要用红色的蚕丝线来缠绕几圈扎好。
给新娘的聘礼主要是服装、首饰和五彩丝线。服装至少应当有四件套的一套标准尔苏女服、一条蚕丝带、一“顶”三四丈的黑纱帕、一件染黑的百折羊毛披毡。首饰分为头饰、耳饰、颈饰、胸饰和手饰。头饰应当有两件:一件叫做“米普尝查”,一件称为“洛卜日”。“米普”是指小珠。“尝查”,一是指悬挂、悬吊,二是指悬挂和悬吊的东西。这里特指一种流苏状的银饰。“米普尝查”,是指一种中间用线穿成约两米长的小珠串,小珠串的两端各系着一组流苏状的银须。它是用来装饰在尔苏女性头上所缠绕的、螺旋形上升的布条“缠头”(尔苏语称“吾觉”)上的。 洛卜日是一种系在尔苏女人额头上的装饰,是尔苏女人的一种标志性的饰品。在宽二十五毫米左右、长约300毫米的黑布条上缝着十一颗或十三颗直径约200毫米左右、里面填着蜂蜡的半球形银泡。黑布条的一端有一个用细布条做的扣眼,另一端有两根一尺长左右的细的黑布绳。
“洛卜日”一词中的“洛”,是指骨,是指含义为品质和父系血统的“骨”。“卜日”的含义是显眼、抢眼。“洛卜日”的含义是指显示骨头——即显示父系血统。作为传统,每一个尔苏女人自从十三岁(虚岁)到老死为止,每天到要系上洛卜日。只有在临睡前和梳头时,才会取下系在头上的洛卜日。
作为给新娘的聘礼,耳饰中应当有一对被称为“入”的饰品。“入”的含义是鱼。这种耳饰的主要特征就是用很细的银链“垂钓”着象征鱼的小银片。
颈饰和胸饰不属于应当送的聘礼,男方家根据自己家的情况决定。
应当送的手饰有一对手镯和一对戒指。
除了以上的聘礼以外,还有两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一是红头绳,二是五彩丝线。红头绳是用来缠绕在新娘头上的黑丝帕上的,需要送8丈。五彩丝线是用来给女方(新娘)辟邪的,需要代表木、火、金、水、土五种颜色的丝线各一支。
慰劳女方家的泼水姑娘们的礼品是象征性的,只需备上一小罐尔苏酒和几片烟叶。
2.接亲活动时间
尔苏人的接亲活动只能安排在每年农历的冬月、腊月和正月的大年十五以前,而且多数安排在三九严寒的时节——小寒和大寒之间。
3、接亲的人员
尔苏人接亲由两个小伙子去,新郎是不去接亲的。男方家选择的接亲人员要符合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与女方家的“骨头一样大”(阶级对等),且身无残疾、相貌好、身高体健。二是在两个去接的小伙子中,至少有一个人的属相与女方(新娘)的属相要相合(尔苏语称为“普木巴”),并且会说尔苏的嫁娶致辞,另一个的属相不能与新娘的属相相冲。三是懂接亲的礼仪和礼节,诙谐幽默,善于开玩笑。四是脾气要特别好,能受气,能忍受女孩子们的“惩罚”和“折磨”。
3、接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准备“茶普”
在接亲人员出发前,主人家要把接亲的礼品一样一样地清点给接亲的人看,并装入一个干净的背篓里,然后用一件查尔瓦盖在背篓上。这种里面装着礼品,外面覆盖着查尔瓦的“背篓”,尔苏人称为“茶普”。
(2)“净茶普”
准备好茶普以后,要用一个烧红了的球形石头放入舀水的瓢中,然后用清洁的井水淋在烧红了的石头上,并在上面盖上一些青蒿,用带着清香浓郁的蒸汽从背篓的底部来熏蒸茶普。这种仪式的意义是尔苏宗教意义上的驱邪除秽。
(3)接亲队伍出发前的品美酒和说致辞
接亲的队伍出发前,主人家要按照婚礼的特殊献酒仪式向去接亲的人献酒,而接亲队伍的领队——由其属相与新娘的属相相合并承担致辞的那个人承担。
主人家要安排两个男青年,其中一人端着里面放着陶瓷酒杯的酒盘,另一个人手提一壶尔苏酒,两人走到接亲队伍的面前,手提酒壶的人在杯中斟满美酒,端酒盘的人将酒盘端到领队的前面,向接亲队伍表达主人家以杯酒来感谢他们去接亲的辛劳和拜托之意。领队端起一杯酒来略作品酒的姿态,然后开始致辞。致辞后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之后,献酒的人把酒盘端到第二个去接亲的人的前面……两个人饮酒后,其中一人背起装着接亲礼品和盖着查尔瓦的背篓(茶普)就出发了。
(4)新娘节食
新娘为表示不愿意出嫁和减轻体重,在出嫁前的半个月左右就要节食。到出嫁前的两三天时,由于担心出嫁的路上解手会尴尬,一天最多吃一两个鸡蛋。
(4)邻里的妇女陪新娘
男方家要来接亲的头天晚上,女方家的亲戚和邻居的妇女们要带上鸡蛋和点心到女方家去坐,去陪新娘。
(5)泼水
去接亲的人在快要到女方家的时候,女方家要派一位在属相上与新娘相合的男子去迎接男方家来接亲的人——把接亲的人背去的背篓(茶普)先背到女方家里去。
两个接亲的人来到女方家的门前时就要遭受女方家姑娘们的泼水。虽然是天寒地冻的时节——泼在身上的水如同匕首般刺骨,但或许正是看见了被泼到刺骨寒水的接亲小伙子们表现出的惊恐和拼命地逃窜,泼水的姑娘们表现出来的那种愉悦和亢奋,那种泼水的激烈程度和泼水的时间长度是难以形容的。可以这样说,这一天是尔苏姑娘们最快乐的“泼水节”。这种泼水“仪式”以接亲的人“夺路”逃进女方的家里为基本结束。
(6)主客雙方代表品酒和说致语
去接新娘的人“夺路”逃进女方的家里后,女方的弟兄会让他们去把被水泼湿了的衣服换下来,然后让他们在火塘边上烤火,稍作休息。之后,去接亲的人要把男方家带去的礼品一样一样地清点给女方家的总管和女方的母亲。
女方家的总管收到男方家拿来供奉的酒后,要先倒一杯给女方家里的人,拿去供奉在神龛上。然后,叫两个负责献酒的男青年以酒盘托酒杯的形式献酒给女方家指定来致辞的人。尔苏嫁娶活动中的致辞是祖传的,致辞的人可以添加一些内容,但不能随意更改祖传的内容和语言。女方家的人致辞后,由两位负责献酒的侍者把男方家拿来的酒献给女方的父母、叔伯等长辈品尝。之后,再由侍者将女方家的酒拿去献给接亲的人。接亲队伍的领队端起酒杯,略作品尝的姿态后,开始答谢致辞,然后品酒。品酒之后,主人家请接亲的人吃饭。
(7)“钻水”仪式
下午,在女方家办的嫁女宴席开饭之前,要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钻水”表演:冰天雪地,寒风呼啸的环境里,地上放着一个储水用的大木桶。桶口有一个水井的井口那么大,桶高二尺五寸左右。桶里盛满冰冷刺骨的井水。一个接亲的小伙子只穿一条裤衩,用一件查尔瓦盖着头、裹着身体,
站在大水桶的下面。站人的地势要比放大木桶的地势低一些。几个姑娘每人手持一把水瓢站在盛满了水的大木桶旁边,轮番地舀起水,像浇花那样,浇在那小伙子的头上。这是一种象征接亲者自愿而主动地钻入井水的仪式,所以被浇水的接亲者是不能反抗和逃跑。姑娘们从大木桶里舀水来浇在小伙子的头上,是帮助小伙子“钻入”井水的行为。所以,接亲的小伙子不仅不能生姑娘们的气,而且还要感谢姑娘们。女方的弟兄在眼见“钻水”的人很难支撑下去时,就会出来把那“钻水”的接亲者拉走。尔苏人把这种接亲者自觉地接受女方家姑娘们浇水的活动称为“卓木北”,含义是钻水(钻入水中,钻入井水中)。 (8)泼水姑娘们的闹玩戏耍
作为象征“卓木北”(钻水)的浇水活动结束以后,女方家嫁女的宴席差不多就要开席了,接亲的人是首席客人。
吃过宴席后,泼水(浇水)的姑娘们就要向接亲的人要泼水酒(酬谢姑娘们泼水的酒)和泼水烟(酬谢姑娘们泼水的烟)。姑娘们品尝了泼水酒和泼水烟以后,就会以接亲的人带去的泼水酒和泼水烟的“味道不好”为由头,在酒和烟中加入辣椒、花椒、盐巴等辛辣、怪味的东西叫接亲的人品尝,以戏耍接亲的人来取乐。接亲的这一天以女人为大,是女人们的“天下”。所以,无论姑娘们怎样闹玩,接亲者只能陪着,不得生气。叫接亲者品“泼水酒”和“泼水烟”的闹玩要一直进行到姑娘们基本上尽兴了为止。这是在接亲和嫁女过程中,女方的姑娘们唯一享受欢乐的时光。
(9)司肉官代接亲者切割并分发猪头肉
尔苏人把牲畜的躯体(全身)称为“洛”,也把这种用特定部位的骨肉、内脏(肝脏),并且用特定的烹饪方法、装盘形式来制作成的,以象征宰杀来待客的牲畜,作为给客人“面子”的礼品叫做“洛”。这种礼品——“洛”,要在吃饭的时候摆放在主客的面前。摆在谁的面前,就是主人家给谁的面子——意味着所宰杀的牲畜是招待谁的。不同的牲畜择取的部位有所区别。若宰杀的是羊,则取一个羊膀(肩胛)焯一下,再将羊肝煮熟后切片,取一些羊肝片。先将羊膀摆放进容器,在羊膀的面上放一些羊肝片。若宰杀的是猪,则取半边猪头焯一下,将猪肝煮熟后切片,取一些猪肝片。将半边猪头放入容器后,在猪头上再放一些猪肝片。摆放“洛”的容器通常为家用的小筲箕或竹钵、菜盆等。
大约午夜时分,女方家要把象征一头猪的礼品——洛,摆放到接亲者的面前,并送上一罐尔苏酒。象征一头猪的洛,是女方家向接亲者所行的礼节。
由一个接亲的人用放在洛中的刀,在半边猪头上象征性的切上一刀,然后交给女方家请的“司肉官”(负责宰杀牲畜、烹饪肉食以及分发肉食等事项的人),请他代为将猪头肉切割来分发给女方家的所有亲戚。这时女方家的屋子里挤满了女方家的亲戚。
女方家的司肉官(尔苏语叫“是给曼”)要接受接亲之人的委托,要把那半边猪头切成很多片,然后一边以女方这边的称呼,高喊着女方家的亲戚。高声问: “)。(家在不在啊?”被点到的亲戚要大声回应:“在啊——”司肉官则拿一片猪头肉叫人传递过去,传递过去后还要接着问:“xx家收到没有?”收到者要回答: “收到了!”女方家的司肉官在代接亲者分发猪头肉时,要说很多戏耍接亲者的、幽默的语言,例如,手里拿着切下来的一片猪耳朵,高声喊着“xxx(接亲者的姓名)的耳朵分下去了……”接亲者也要回应。伴随着一阵阵的大笑声,你来我往,非常热闹。
司肉官是以女方亲戚所在的房子位置,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次序,像赶羊一样,依次分发的。而且,尔苏人把堆砌在房屋脊梁上的、成排形的那一条瓦视为房屋的象征——称之为“房瓦条”(尔苏语为“夷恩竹嘎”),所以,尔苏语中把这种分发方式称为“夷恩竹嘎哈以(切)哟”——直译成汉语是“赶房瓦条”,其含义是指依着房瓦条的次序(依照房屋位置的次序)赶。
以“赶房瓦条”的办法来分发猪头肉的意义在于两点:一是保证了长幼有序的礼节,二是不会出现分发的遗漏。对于尔苏人来讲,司肉官在代接亲者分发猪头肉时,如果出现了分发次序上的错误或出现分发的遗漏,那就是非常大的错误,会给主人家带来很大的矛盾和麻烦。
女方家为接亲者准备“洛”是对男方家的尊重和对此桩婚事的认可。而男方家派来的接亲者将“洛”中的猪头委托司肉官分发给女方家的亲戚,女方家的亲戚接受了这片猪头肉以后,又代表了对这门亲事的认可。
(10)唱哭嫁歌
司肉官以“赶房瓦条”的办法分发了猪头肉以后,妇女们就要开始唱哭嫁歌了。唱者哭,听者也哭,新娘哭得更厉害。
(II)在果树下穿新娘装
男方家来接亲的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后,由两个已婚、且已有儿女的好命妇女——一个是新娘的血亲长者,一个是属相与新娘相合的长者—将新娘背到门前的一棵果树下梳妆打扮,换新娘妆。
(12)送亲的队伍成员和送亲
女方家的送亲队伍主要由女方的弟兄姊妹、堂兄弟姊妹、血缘关系较近的同姓弟兄姊妹和姑表、舅表、姨表兄弟姊妹组成。除女方最小的叔叔以外,女方的父母、叔伯、婶娘、姨妈、姨父等都是不能去送亲的。但女方的舅舅应当参加女方的婚礼。送亲的人中有两三个姑娘是负责照看和服侍新娘的。
女方的父母要在去送親的、女方的同姓弟兄中选择一位来当领队——尔苏叫做“木帕措至”。
新娘在果树下换新娘装的时候,要把送亲的人员召集在一起。新娘换上新娘装以后,在新娘的“侍从”姑娘们的监护和簇拥下,由接亲队伍中那位属相与新娘相合的小伙子首先背起新娘,送亲的队伍就出发了。送亲的队伍出发时,要吼送亲的号子:“依——嚯嚯——”。“依”(音译)是尔苏人的另一种自称。“嚯嚯”(音译)的直接含义是指女人用自已的胸怀像母鸡孵蛋那样去“孵”。“依嚯嚯”隐含的意思就是:“尔苏女要嫁人了” (“尔苏女要孵了”)。
从新娘装穿戴完毕后,一直到到达男方家后的第二天早上,新娘都是被裹罩得严严实实的,并一直都被其“侍从”姑娘们簇拥在中间,是不会让别人看见的。
在送亲的途中,新娘的弟兄是要换着来背新娘的。背新娘是侧着新娘的身体背的,并且要拿一张毛巾来背——背人者的手不能挨着新娘的身体。
(六)婚礼
1、迎亲仪式
在接亲者把新娘接到男方家里以前,男方家要在距自己家门有一段距离的地方,用木杆或竹竿和竹蔑笆搭建一个可以容纳三四个人坐下的简易小棚。
接亲和送亲的队伍到达距男方家数华里的地方时,要不间断地高呼: “依一一嚯嚯——”男方家听到呼声后,要派出一组迎亲的人员去把新娘背到临时搭建的小棚里。迎亲的人员是在已婚的、新郎的姐姐、堂姐、嫂子中选择的——至少要选择一个属相与新娘相合的妇女,如果在这些人中找不到,那么就在其他妇女中找。背人时,要由属相相合的那个人先背一程。当这组迎亲的妇女轮换地把新娘背到小棚里后,要立即送一盘饭和一小盆炖肉去摆放在新娘的面前。但新娘不会吃任何东西,只是做一下象征进餐前的一个动作——用手把重叠地摆放在饭盘上的三把汤匙——“马匙子”轻轻地分开放在三个方位上,然后示意把饭菜端走。 之后,由两个青年男子,一个端茶盘——茶盘里放四个小茶杯,一个提茶壶,走到送亲队伍的领队和接亲人员的领队跟前献茶。两个领队以客方为先,主方为后的次序,先后手持茶杯略作品尝,然后吟诵“茶根”致辞。之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吟诵“酒根”致辞。
2、“赶杯酒”
做了迎亲仪式后,客人们才会被带到主人家里去坐。待客人们在主人家里蹲坐成兩三排或四五排以后,由主人家的司酒官安排两组献酒的侍者,一组从客人坐次的左端开始,一组从右端开始,进行“交叉扫射”式地对客人行“赶杯酒”——尔苏语“乌扎哈以(切)哟”的直译。所谓“赶杯酒”就是由一个人端酒盘,酒盘里放四个酒杯,一个人提酒壶,挨着客人的坐次,逐一请客人端杯饮酒。尔苏语中把举办婚礼称为“乌扎额乌”,意为“做杯酒”。“赶杯酒”是“做杯酒”的具体表现形式。由此,可知在尔苏人的传统观念中,赶杯酒是举办婚礼的最根本的特征。因此,在赶杯酒时,每一个客人都必须要端起酒,不会或不能喝酒的人可以象征性地表示一下品酒,然后可以将其手中的杯酒转给他人,也可以放回到酒盘里。
3、“对对碰”
两组赶杯酒的侍者对客人各进行了来回四次“扫射”以后,就会请客人就餐。客人吃过饭后,客人们将被“驱赶到”主人家屋外的一个新搭建的大棚里,秩序的坐成两三排或四五排,稍事休息又要赶杯酒。男方家的青年男女们吃过饭做完勤杂事情之后,就会汇聚到客人们所在的大棚内。开始一对一地唱歌和饮酒,尔苏语称为“乌测布布”,大意为“喝酒对对碰”。主人方的男子要主动地去牵客方的女子饮酒,主人方的女子则要主动地去牵客方的男子饮酒。每一对男女在饮酒之前先要手持酒杯对歌。一对结束了,另一对接着来,如同文艺表演一般,又有令人心醉的情爱表现,可谓是令人感动而难忘的热闹场面。
当青年男女在屋外的大棚里热闹非凡时,老头们却在男方家的屋子里对唱“经典”的婚礼歌。
4、女方的娘家弟兄切大洛
大约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时,男方家的司肉官要给新娘的娘家弟兄们献上猪肉“大洛”。就一般的洛而言只需要半边猪头和一些猪肝片,但作为送亲主客的女方娘家弟兄,是男方家最大(最尊贵)的客人,所以要献给他们的洛必须是“大洛”(尔苏语为“洛夸”)。这个大洛必须要有猪全身各部位的骨肉和所有内脏。
给新娘的弟兄敬献大洛,并得到女方弟兄们的认可和享用,这是尔苏婚礼成功的根本性标志。
由于大洛不是一头猪的完整躯体,而是由切割下来的“部件”组成的,并且聪明能干的司肉官是可以“偷下”许多肉的。加上,为图快乐,主人家委派的司肉官把大洛端到女方弟兄们的面前时,要向客方清点,客方要“检查”。清点和检查完以后,女方的弟兄们要委托司肉官把大洛的猪头切成片分给男方家的亲戚吃。男方家委派的司肉官要接受对方的委托,以猪耳和猪头相连的形式,把猪头切成很多薄片,然后以“赶房瓦条”的办法分发给男方家的亲戚。
男方家为女方家的弟兄们献上猪肉大洛,标志着对女方家弟兄们的尊重,和对他们所享有的极高地位及监护权——对新娘今后生老病死的监护权的认可。女方家接受猪肉大洛并委托司肉官分发给男方家的亲戚,代表着女方弟兄们对这门婚姻的最终认可。男方家的亲戚接受了以后,也就标志着男方家族对这门婚姻的认可。至此,神圣的婚姻仪式己基本结束,婚礼就算是成功了。这门婚姻关系已获得了“法定”的效力。此后的活动,属于姻亲间礼节性和娱乐性的活动了。
5、新娘的弟兄和男方家的司肉官“做买卖”
切分完大洛的猪头肉以后,客人方以司肉官操劳辛苦应当酬谢司肉官为由,表示把大洛里的肉赠送给司肉官,并且为了让司肉官能够把猪肉换成钱,要从司肉官手里把送给司肉官的猪肉“买”回去。于是开始“买卖猪肉”、“讨价还价”的闹玩。
从清点和检查大洛开始,到用秤称来“买卖”猪肉,一方“偷”肉、“抢”肉,一方“护”肉、“藏”肉,以及各种戏耍和闹玩,无比热闹和开心。
6.司酒官献杆杆酒
司肉官和新娘的弟兄们买卖猪肉的热闹场面接近尾声时,司酒官要派人送一坛杆杆酒(尔苏人称为“吉乌”,意为“坛酒”)上来,然后手里捏着一根短竹竿——上端插着一个煮熟了猪肘子,一边走,一边唱着古老“经典”的谜语歌,然后把猪肘子插在坛口上。这酒是献给客人的,但客人的领队要站出来以相同的曲调唱歌,要能够解答司酒官唱的歌词,才能享用这坛杆杆酒。当客人的领队唱完歌以后,又要以先客后主的次序,由双方代表吟唱古老而经典的致语。双方代表吟唱致语后,就要开始拼喝杆杆酒了。
7、拼英雄酒
双方拼了杆杆酒以后,接着,双方的喝酒英雄们就要拼尔苏人的蒸馏酒一一“尔乌”了。这时已经不用一般的酒杯,而用羊角、牛角和斗碗了。双方拼酒的热情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此时,婚礼热闹、狂欢的气氛已达到最高潮。
8.给客人送睡觉酒
拼酒英雄结束以后,司酒官要派人给客人们送上睡觉的酒一一尔苏语叫“索补乌”,直译成汉语是“覆盖酒”,含义是指在严冬时节以酒来代替覆盖身上的衣被。
9、送煎炒食物
凌晨三四点钟左右,司肉官要安排人煎炒一些瘦肉和干豆腐片,给客人送去作夜宵。
10、新娘露面
第二天的早上吃过早饭,赶杯酒以后,新娘要在服侍她的几个姑娘们的陪同下,由男方家委派的司饭官(由妇女承担)带领去水井边,象征性地去背水(或挑水)。新娘象征性地背水(或挑水)回来后就要换下新娘装。给新娘换装的人要用剪刀把从新娘头帕上取下来的红头绳剪成约二尺长左右的小段,然后分给新郎家亲戚中的小女孩们。新娘换下新娘装露面后,虽然还没有与新郎圆房,但已经成了新郎的媳妇。
11、以新娘的长装留住“财”
男方家在婚礼结束送女方家的客人们走时——打发客人时,要用新娘脱下来的一件白色的“珂朵”——一种后襟长至女人的小腿肚以下,后襟上有丝线刺绣,袖子为双层短袖,袖口很大,袖子上有花边的衣服——挂在内室的门上。这样做的原因是不让男方家的“财喜”随着客人的离去而被带走。
12、圆方还有过程
新娘与新郎的婚礼举行以后,新娘与新郎不会在短时间内圆房。结婚后女方留在男方家里住上几天后,男方就要送女方回娘家。此后,在过年过节或有其他事由时,男方再去女方家接女方回男方家里住上几天。女方在男方家里时,两人不会住在一起。男方要利用各种机会接近女方,讨女方喜欢,慢慢地获得女方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