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学校教育在课程、教学、管理、文化建设、人际关系、家校联系等众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我国“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启动,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接受过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培训的教师也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人力、物力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的作用,是每所学校的领导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校长而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认识和知识,具备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和评价能力等技术领导力,将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校长技术领导力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的概念一直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很多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诠释,其中最简洁的一种解释是“影响力”,其核心是“能够带领或者影响一帮人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奋斗的一种能力”。然而,对学校这样一个不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服务机构而言,校长的领导力单纯用“影响力”一词来概括是不恰当的。事实上,它应当是权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单纯依靠权力或者影响力都不可能很好地符合“校长”这一职业或专业的要求,因为它需要得到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家庭和学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认可(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权力和影响力的交集构成了校长的领导力,影响它的因素既有国家层面的,也有地方和学校层面的;既有学校组织内外部的,也有校长自身的。需要强调的是,校长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是校长领导力的基石之一,对校长树立威信,直接发挥推动学校发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谈到信息化环境中的校长的技术领导力时,可能更多地是考虑校长本人在这个方面应该关注哪些问题,如何体现自己领导学校信息化的智慧和才能。
不管哪一种领导力都不是独立于其他领导力之外的,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是校长整体领导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校长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当引入校长的技术领导力这个概念时,并不是在其领导力中增加一个新的板块,而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这样一个新背景下,审视校长需要具备哪些基本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合理评价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和绩效,才能指导或示范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才能通过学校政策和决策公平地分配与学校技术相关的人、财、物,使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取得应有的成效。这种领导力完全是与教学、课程、道德或者文化领导力结合在一起的,并非此消彼长,也并非外在的添加剂。
从图2展示的视角来看,校长集这些领导力于一身是其职位的需要。在新的学校教育环境下,对校长本身的期望是比较高的。因此,要领导学校生存和发展,满足国家、社会和学校内部成员的期望,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校长的技术领导力本身就是校长领导力的组成部分,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校长要体现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气质。
校长的技术领导力过去就有,对应的英语表述是technical leadership,而当前技术领导力对应的是technology leadership。前者来自于萨乔万尼(1984)对校长领导力水平的一个分层。按照萨乔万尼的观点,校长的领导力水平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技术领导力、人力领导力、教育领导力、象征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当技术领导力和人力领导力被看做是实现学校目标和完成外界要求学校承担的任务时的更重要的领导力时,学校校长的领导力是在一个低水平上体现的,也就是在低层次的管理层面上解决具体的问题,和我们当前提的技术领导力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当前,有关校长的技术领导力指的是校长领导学校所有成员在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立并执行一定的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有效使用的能力。根据其具体工作的指向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其技术领导力(图3)。
在信息化的学校教学环境中,技术相关的决策、管理、服务和评价四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校长在这四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洞察力、理解力和执行力将对提高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
二、校长如何体现面向信息化的技术领导力
从领导学校应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带来的挑战、发展机遇以及给学校校长这个角色赋予的任务来看,校长需要在技术相关决策、管理、服务和评价四方面体现一定的技术领导力,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在一个活跃、积极的氛围中进行。但是,从校长的具体工作实践来看,这种技术领导力应该是其整个领导力的组成部分,校长本人也许并不需要精通很多技术,而是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来理解、分析、评价学校利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为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和工作效率提供政策上、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标准》,其中从意识和态度、知识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针对学校管理人员提出了具体指标。但是,从校长本身的角色出发,还没有相应的说明和解读。美国教育技术协会在推出了《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之后,从校长的视角分析了具有信息技术领导力的学校校长应该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完成的任务。
校长的技术领导力并不需要深入到教学中,关注技术使用的细枝末节,而是要从确立愿景,改进教学效益,提高工作效率,支持合作与分享,加强评价,创设健康、合法和合理的技术使用环境等诸多宏观方面为校长面向信息化的专业发展提供一定指南。对于手中握有权力,对学校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校长而言,需要身体力行地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以保证学校的技术使用在高效益和高水平上进行。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和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来研究这些标准也许是发展个人技术领导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理解校长的技术领导力时,需要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对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的要求,认识到这是信息化时代校长权力赋予的责任,是校长在学校产生更积极影响力的一种促进因素,而不是外在增加的额外负担。
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hrd.net/zhi_sk/jt_page.asp?articleid=29716;http://www.chinahrd.net/zhi_sk/jt_page.asp?articleid=29251;http://www.booksites.net/download/chadwickbeech/Glossary.htm;http://www.latinoleadership.org/research/library/dictionary.html(10/02/07).
[2]转引自:Yin Cheong Cheng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dge: 54.
[3]Profiles for Technology-Literate Administrators http://cnets.iste.org/administrators/a_profile-prin.html(10/04/07).
一、校长技术领导力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的概念一直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很多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诠释,其中最简洁的一种解释是“影响力”,其核心是“能够带领或者影响一帮人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奋斗的一种能力”。然而,对学校这样一个不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服务机构而言,校长的领导力单纯用“影响力”一词来概括是不恰当的。事实上,它应当是权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单纯依靠权力或者影响力都不可能很好地符合“校长”这一职业或专业的要求,因为它需要得到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家庭和学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认可(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权力和影响力的交集构成了校长的领导力,影响它的因素既有国家层面的,也有地方和学校层面的;既有学校组织内外部的,也有校长自身的。需要强调的是,校长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是校长领导力的基石之一,对校长树立威信,直接发挥推动学校发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谈到信息化环境中的校长的技术领导力时,可能更多地是考虑校长本人在这个方面应该关注哪些问题,如何体现自己领导学校信息化的智慧和才能。
不管哪一种领导力都不是独立于其他领导力之外的,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是校长整体领导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校长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当引入校长的技术领导力这个概念时,并不是在其领导力中增加一个新的板块,而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这样一个新背景下,审视校长需要具备哪些基本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合理评价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和绩效,才能指导或示范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才能通过学校政策和决策公平地分配与学校技术相关的人、财、物,使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取得应有的成效。这种领导力完全是与教学、课程、道德或者文化领导力结合在一起的,并非此消彼长,也并非外在的添加剂。

从图2展示的视角来看,校长集这些领导力于一身是其职位的需要。在新的学校教育环境下,对校长本身的期望是比较高的。因此,要领导学校生存和发展,满足国家、社会和学校内部成员的期望,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校长的技术领导力本身就是校长领导力的组成部分,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校长要体现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气质。
校长的技术领导力过去就有,对应的英语表述是technical leadership,而当前技术领导力对应的是technology leadership。前者来自于萨乔万尼(1984)对校长领导力水平的一个分层。按照萨乔万尼的观点,校长的领导力水平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技术领导力、人力领导力、教育领导力、象征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当技术领导力和人力领导力被看做是实现学校目标和完成外界要求学校承担的任务时的更重要的领导力时,学校校长的领导力是在一个低水平上体现的,也就是在低层次的管理层面上解决具体的问题,和我们当前提的技术领导力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当前,有关校长的技术领导力指的是校长领导学校所有成员在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立并执行一定的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有效使用的能力。根据其具体工作的指向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其技术领导力(图3)。

在信息化的学校教学环境中,技术相关的决策、管理、服务和评价四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校长在这四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洞察力、理解力和执行力将对提高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
二、校长如何体现面向信息化的技术领导力
从领导学校应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带来的挑战、发展机遇以及给学校校长这个角色赋予的任务来看,校长需要在技术相关决策、管理、服务和评价四方面体现一定的技术领导力,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在一个活跃、积极的氛围中进行。但是,从校长的具体工作实践来看,这种技术领导力应该是其整个领导力的组成部分,校长本人也许并不需要精通很多技术,而是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来理解、分析、评价学校利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为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和工作效率提供政策上、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标准》,其中从意识和态度、知识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针对学校管理人员提出了具体指标。但是,从校长本身的角色出发,还没有相应的说明和解读。美国教育技术协会在推出了《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之后,从校长的视角分析了具有信息技术领导力的学校校长应该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完成的任务。
校长的技术领导力并不需要深入到教学中,关注技术使用的细枝末节,而是要从确立愿景,改进教学效益,提高工作效率,支持合作与分享,加强评价,创设健康、合法和合理的技术使用环境等诸多宏观方面为校长面向信息化的专业发展提供一定指南。对于手中握有权力,对学校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校长而言,需要身体力行地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以保证学校的技术使用在高效益和高水平上进行。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和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来研究这些标准也许是发展个人技术领导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理解校长的技术领导力时,需要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对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的要求,认识到这是信息化时代校长权力赋予的责任,是校长在学校产生更积极影响力的一种促进因素,而不是外在增加的额外负担。
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hrd.net/zhi_sk/jt_page.asp?articleid=29716;http://www.chinahrd.net/zhi_sk/jt_page.asp?articleid=29251;http://www.booksites.net/download/chadwickbeech/Glossary.htm;http://www.latinoleadership.org/research/library/dictionary.html(10/02/07).
[2]转引自:Yin Cheong Cheng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dge: 54.
[3]Profiles for Technology-Literate Administrators http://cnets.iste.org/administrators/a_profile-prin.html(1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