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的语文教学要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从学习《访隐者不遇》中,认识到要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宏观概括能力的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的培养、题目与内容照应、写作特点归纳能力的培养。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会审美、会创造美的建设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 学习《访隐者不遇》,加强小学古诗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06-01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民主的、个性化的教育,即少灌输多激励;少包办多协作;少标准化多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因此,从观念、内容到形式、到手段、到途径、到评价标准,到方法都要进行改革,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此外,把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以及建立终身教育、环境教育、和平教育机制,让大家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小学一线的教师,我思考着怎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改变过去的教法、学法指导,为教育教学教改做些探索,实践 “从娃娃抓起”,努力改变“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的状况。
就小学语文教改而言,除了观念、评价体系要改之外,当务之急,应改革教法,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关注生产、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并强化审美教育。
过去,讲小学的古诗,一般是让学生预习、浏览课文。老师上课的时候,从正读音、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再到诗歌内容、写作特点、包括必要的注释,一并讲完,学生上课只有“听和记”的份,而后是背诵和考试。很少考虑学生的鉴赏、审美、仿写等实践活动,总以为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理解能力有限,认识人生、社会的能力有限,很少有培养审美能力的自觉意识。
记得,讲小学三年级《访隐者不遇》时,我只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因为字词不算深,只照本喧科就算了,致于怎样培养阅读、理解、怎样培养审美的能力明显缺失。
近来,见到一个已上高中的昔日学生,他谈到高中的“语文课改”,其中有“第二课堂”活动,他参加的古诗文学习小组学习,指导老师要求他们先学解题:①隐者应是一些什么样的人?②访隐者不遇会有哪些心理活动?然后要求学生找出诗中:①为什么访者在“松下问童子”?②“松下”与“隐者”有何关联吗?最后指导老师再要求学生找出:①此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②“山中”、“云深”“采药”各起到什么作用?③在你熟悉的诗中,找找类似“不遇”、“不值”的篇章出来,分析比较。总之,指导老师让学生动脑又动手,在互动中学习、交流。这使我深受启发、明白了指导学习、鉴赏古诗,要从形式到内容,从自然到社会,从个体到整体去把握诗的中心,诗的灵魂。让诗的意境美、音律美、语言美、色彩美……陶冶学生,让学生更健康成长,全面地发展。
为此,我对教学《访隐者不遇》有了新的认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从扎扎实实的分析中开始,从小学就开始。
1 解题能力的培养
在《访隐者不遇》中,隐者,应是归隐林泉的智者、仁者。这个隐者肯定是远近闻名的“高人”,寻访者带着一种“高山仰止”的心情,也可能是带着一个百思不解的问题想拜访他。就象刘备三顾茅庐要找诸葛亮,就象朱元璋要找到刘基(刘伯温)一样。而从题目的“访隐者不遇”中,就预留了“失望”、“遗憾”、“惆怅”等五味杂陈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好好想想,好好体会一番,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正确理解题意。
2 宏观概括能力的培养
古诗的鉴赏,少不了先宏观后微观。因此,要让学生从形式——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到内容,即寻访隐居大山之中,出没在云深不知处的大师,只见他的弟子,不见隐者身影。歌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行为,寄托某种理想。
3 微观上咬文嚼字,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的观察、分析等审美能力的培养
象“松下问童子”的“松下”,比较符合隐士们的生活场景。一般隐士都隐居在崇山峻岭、人迹罕至,松柏或古树参天的地方。“自古名山僧占多”嘛,不管隐士是僧是道,肯定是酷爱自然,廻避现实,寄情山水,不愿与凡夫俗子同流合污的陶渊明式的高人或出家人。隐者无论是打柴、采药、垂钓,生活都是无拘无束的,清闲的、高雅的。环境美、意境美由此可见一斑。
“言师采药去”,是童子的回答。可见,其师虽然隐居,却是个闲不住的人,甚至曾经是个立下“不成良相,便成良医”理想的人,或许他不成良相,也要“悬壶济世”,做一个良医,时刻准备“为解民于倒悬”出一份力气。如果大师是道教道观中人,采药炼丹也是他必修的功课之一,所以说“言师采药去”了。其师之勤奋,心灵之美也可领略一番了。
咬文嚼字还应注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山中”,这“云深”应该是很辽阔、很神秘、很难找到人的踪迹的地方。从而紧扣“隐者”所居,仿佛是“上界”,仿佛神仙所居之处,所以不轻易被人遇见。四句诗加起来本诗只二十个字而已,它传达的语言简练,也就是语言美、音韵美、格律美令人叹为观止,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令人百读不厌,让人玩味无穷。
4 题目与内容照应,用对话形式写成此诗的归纳能力的培养
题目《访隐者不遇》与内容中的“松下”“山中”“云深”勾画出别出心裁的场景,透过访者和童子的对话,把隐者的神秘踪迹放在大自然中衬托出来。通过遇的期望与不遇的事实产生的矛盾,告诉读者,人虽然不遇,但精神情趣相遇的描写,婉转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与隐者之间共同的思想情趣。以上等等,应该在今后的诗文阅读、鉴赏中加强培养。让学生从细致的分析概括、归纳中,体会“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培养审美爱美创造美的志趣习惯。
通过学习、交流《访隐者不遇》,结合目标教学法,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一要转变教学观念。这观念的准则是“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把教师主讲变成服务和点拨,让教师的“教”更适合学生的“学”。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二要转变教学质量观念。过去,把传授知识的多寡,考试分数以及升学率高低视为教学质量的标准,现在应调整为教学质量就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水平,即使学有困难的学生有转化、中等学生有进步、优秀学生得到更大发展、提高。全体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审美”。
总之,教学的改革,既要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学法,精编教材,添置新的设备,变教师为主,课室为主为学生为主、协作交流为主。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考虑到此,讲完《访隐者不遇》后,可让学生查阅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叶适的《游小园不值》,让学生接触更多类似“不遇”、“不值”的好诗篇,拓宽知识面,以培养更多的会审美、会创造美的建设人才。
【关键词】 学习《访隐者不遇》,加强小学古诗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06-01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民主的、个性化的教育,即少灌输多激励;少包办多协作;少标准化多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因此,从观念、内容到形式、到手段、到途径、到评价标准,到方法都要进行改革,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此外,把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以及建立终身教育、环境教育、和平教育机制,让大家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小学一线的教师,我思考着怎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改变过去的教法、学法指导,为教育教学教改做些探索,实践 “从娃娃抓起”,努力改变“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的状况。
就小学语文教改而言,除了观念、评价体系要改之外,当务之急,应改革教法,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关注生产、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并强化审美教育。
过去,讲小学的古诗,一般是让学生预习、浏览课文。老师上课的时候,从正读音、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再到诗歌内容、写作特点、包括必要的注释,一并讲完,学生上课只有“听和记”的份,而后是背诵和考试。很少考虑学生的鉴赏、审美、仿写等实践活动,总以为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理解能力有限,认识人生、社会的能力有限,很少有培养审美能力的自觉意识。
记得,讲小学三年级《访隐者不遇》时,我只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因为字词不算深,只照本喧科就算了,致于怎样培养阅读、理解、怎样培养审美的能力明显缺失。
近来,见到一个已上高中的昔日学生,他谈到高中的“语文课改”,其中有“第二课堂”活动,他参加的古诗文学习小组学习,指导老师要求他们先学解题:①隐者应是一些什么样的人?②访隐者不遇会有哪些心理活动?然后要求学生找出诗中:①为什么访者在“松下问童子”?②“松下”与“隐者”有何关联吗?最后指导老师再要求学生找出:①此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②“山中”、“云深”“采药”各起到什么作用?③在你熟悉的诗中,找找类似“不遇”、“不值”的篇章出来,分析比较。总之,指导老师让学生动脑又动手,在互动中学习、交流。这使我深受启发、明白了指导学习、鉴赏古诗,要从形式到内容,从自然到社会,从个体到整体去把握诗的中心,诗的灵魂。让诗的意境美、音律美、语言美、色彩美……陶冶学生,让学生更健康成长,全面地发展。
为此,我对教学《访隐者不遇》有了新的认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从扎扎实实的分析中开始,从小学就开始。
1 解题能力的培养
在《访隐者不遇》中,隐者,应是归隐林泉的智者、仁者。这个隐者肯定是远近闻名的“高人”,寻访者带着一种“高山仰止”的心情,也可能是带着一个百思不解的问题想拜访他。就象刘备三顾茅庐要找诸葛亮,就象朱元璋要找到刘基(刘伯温)一样。而从题目的“访隐者不遇”中,就预留了“失望”、“遗憾”、“惆怅”等五味杂陈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好好想想,好好体会一番,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正确理解题意。
2 宏观概括能力的培养
古诗的鉴赏,少不了先宏观后微观。因此,要让学生从形式——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到内容,即寻访隐居大山之中,出没在云深不知处的大师,只见他的弟子,不见隐者身影。歌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行为,寄托某种理想。
3 微观上咬文嚼字,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的观察、分析等审美能力的培养
象“松下问童子”的“松下”,比较符合隐士们的生活场景。一般隐士都隐居在崇山峻岭、人迹罕至,松柏或古树参天的地方。“自古名山僧占多”嘛,不管隐士是僧是道,肯定是酷爱自然,廻避现实,寄情山水,不愿与凡夫俗子同流合污的陶渊明式的高人或出家人。隐者无论是打柴、采药、垂钓,生活都是无拘无束的,清闲的、高雅的。环境美、意境美由此可见一斑。
“言师采药去”,是童子的回答。可见,其师虽然隐居,却是个闲不住的人,甚至曾经是个立下“不成良相,便成良医”理想的人,或许他不成良相,也要“悬壶济世”,做一个良医,时刻准备“为解民于倒悬”出一份力气。如果大师是道教道观中人,采药炼丹也是他必修的功课之一,所以说“言师采药去”了。其师之勤奋,心灵之美也可领略一番了。
咬文嚼字还应注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山中”,这“云深”应该是很辽阔、很神秘、很难找到人的踪迹的地方。从而紧扣“隐者”所居,仿佛是“上界”,仿佛神仙所居之处,所以不轻易被人遇见。四句诗加起来本诗只二十个字而已,它传达的语言简练,也就是语言美、音韵美、格律美令人叹为观止,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令人百读不厌,让人玩味无穷。
4 题目与内容照应,用对话形式写成此诗的归纳能力的培养
题目《访隐者不遇》与内容中的“松下”“山中”“云深”勾画出别出心裁的场景,透过访者和童子的对话,把隐者的神秘踪迹放在大自然中衬托出来。通过遇的期望与不遇的事实产生的矛盾,告诉读者,人虽然不遇,但精神情趣相遇的描写,婉转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与隐者之间共同的思想情趣。以上等等,应该在今后的诗文阅读、鉴赏中加强培养。让学生从细致的分析概括、归纳中,体会“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培养审美爱美创造美的志趣习惯。
通过学习、交流《访隐者不遇》,结合目标教学法,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一要转变教学观念。这观念的准则是“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把教师主讲变成服务和点拨,让教师的“教”更适合学生的“学”。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二要转变教学质量观念。过去,把传授知识的多寡,考试分数以及升学率高低视为教学质量的标准,现在应调整为教学质量就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水平,即使学有困难的学生有转化、中等学生有进步、优秀学生得到更大发展、提高。全体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审美”。
总之,教学的改革,既要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学法,精编教材,添置新的设备,变教师为主,课室为主为学生为主、协作交流为主。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考虑到此,讲完《访隐者不遇》后,可让学生查阅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叶适的《游小园不值》,让学生接触更多类似“不遇”、“不值”的好诗篇,拓宽知识面,以培养更多的会审美、会创造美的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