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太田痣36例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ia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3月~2006年12月,我们应用Q开关Nd:YAG激光(1 064nm和532nm)治疗太田痣患者3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15~42岁,皮损为蓝黑色、青灰色、褐青色及浅褐色斑
  片,皮损面积:4cm2~125cm2,皮损部位:额部、眶周、颧部和鼻翼。
  1.2 治疗仪器及参数:Q开关Nd:YAG美肤激光治疗仪(长春光机所型号YQ 400A/B),输出波长1 064nm、532nm,重复频率1~10Hz,能量密度1~8J/cm2,光斑直径0.1~8.0mm,脉宽<8ns。
  
  2治疗方法
  
  治疗前拍照存档,用0.1%新洁尔灭消毒皮肤,面积大者可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北京清华紫光制药厂),
  并封包1h左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皮损颜色和部位深浅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先使用532nm激光治疗,能量密度2~4J/cm2,以皮损部位即刻呈灰白色为宜,之后即用1 064nm治疗,能量密度3~6J/cm2,以表皮变白或有轻度飞溅、皮肤略有渗血为度,术后可给予冰敷,局部涂百多邦软膏,面积较大者可口服3天抗生素,并嘱患者保持创面清洁、干燥,结痂后保证痂皮自然脱落,外出注意防晒。间隔3~6个月行再次治疗。
  
  3疗效判定标准[1]
  
  根据病变色素消退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四级:Ⅰ级(治愈):病变色素消退>75%;Ⅱ级(显效):病变色素消退50%~74%;Ⅲ级(有效):病变色素消退25%~49%;Ⅳ级(无效):病变色素消退<25%。总有效率以治愈率+显效率进行计算。
  
  4结果
  
  4.1治疗结果:36例患者,治愈32例,显效3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97%。蓝黑色、青灰色皮损治愈次数为3~8次,褐青色、浅褐色皮损治愈次数为3~5次。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瘢痕形成。典型病例照片见图1~4。
  
  4.2不良反应:治疗时大多患者有烧灼痛,均可忍受,生理盐水冰纱布敷30min可缓解。一般2~3天结痂,2周内痂皮脱落。其中有7例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继发性色素沉着,嘱其口服维生素C及维生素E,3个月左右色素消退。
  
  5讨论
  
  太田痣又称眼上腭部褐青色痣,色素细胞,沉积于真皮浅层或真皮全层,颜色分别呈褐色或蓝黑色、青灰色[2-3]。采用调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仪治疗,其输出的532nm和1064nm两种波长均能被皮肤黑素细胞色素颗粒选择性吸收。532nm激光穿透性较弱,对皮肤损伤相应较小,可有效作用于浅表表皮内的色素颗粒,而1064nm激光对皮肤细胞组织穿透力较强,可到达处于皮肤真皮层的黑素细胞,深度达4~6mm,极大的瞬间功率和极小的脉宽作用于黑素细胞内的黑素小体,并导致黑素细胞破碎被吞噬细胞清除。
  治疗中我们的体会是:①蓝黑色、青灰色皮损需要治疗次数相对较多,分析可能是因为病变较深,激光脉冲难以完全将色素破坏所致;褐青色、浅褐色皮损相对治疗次数较少,但易出现色素沉着,考虑与病变组织中褐色素对1 064nm波长吸收较差有关。进一步说明疗效与皮损颜色、部位有密切关系,这与文献报道一致[4]。②患者年龄越小,治疗反应越快,治愈所需的治疗次数越少。③治疗间隔应适当延长,以3~6个月为宜,治疗间隔拉长可适当减少治疗次数[5]。
  
  [参考文献]
  [1]Chang CJ,Nelson JS,Achauer BM.Q-switched ruby laser treatment of oculodermal melanosis (nevus of Ota)[J].Plast Reconstr Surg,1996,98(5):784-790.
  [2]高天文,孙林潮.美容激光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5.
  [3]周亚宽,黄拔瑞,江成鸿,等.维纳斯QS1064nm与755nm激光治疗太田痣982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4):363-364.
  [4]曾维惠,王永贤.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太田痣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5):481-483.
  [5]孙林潮,高天文.现代激光美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5):604-607.
  
  [收稿日期]2007-06-01 [修回日期]2007-09-10
  编辑/李阳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1997年引进我国后曾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隆乳、面部凹陷充填等手术,近年报道其应用的并发症及投诉逐渐增多,2006年4月被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叫停禁用,本科从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发生并发症而要求取出的患者25例,施行经乳晕切口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术,术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5例女性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黑皮素-1受体(melanocortin-1 receptor, MC-1R)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特点,探讨它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利用兔抗人MC-1R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测定8例增生性瘢痕,8例表浅性瘢痕和16例同体的正常皮肤标本切片染色后的平均灰度值,分别检测MC-1R在上述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结果:在正常皮肤、表浅瘢痕和增生性瘢痕中,MC-1R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改进的Mckissock法治疗乳房巨大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在传统Mckissock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设计较宽大的垂直双蒂瓣,将传统术式中应切除的内、外侧皮瓣仅削除表皮,保留真皮脂肪组织,形成蒂于乳房下皱襞的真皮脂肪瓣并与垂直双蒂瓣一并充填肿瘤切除后腔隙,经塑形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乳房形态。结果:11例乳房巨大良性肿瘤术后外观满意,无乳头乳晕坏死及其它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
期刊
皱纹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固有性皱纹、重力性皱纹、光化性皱纹、动力性皱纹。肉毒毒素的作用靶点为周围运动神经末梢,通过对乙酰胆碱释放所必需的蛋白质的裂解而阻断神经肌肉传导,从而引起松弛性麻痹,因此对动力性皱纹的效果明确[1];同时,利用肉毒毒素使肌肉麻痹继而发生部分废用性萎缩的特点,可以注射到咬肌,以达到瘦脸的效果[2]。如何改善肉毒毒素注射的效果,提高就医者的满意率,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根据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胞外Ca2+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KC)的增殖与分化的调控作用,为组织工程皮肤的研制提供依据。方法:HKC体外培养,应用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MTT等方法检测胞外Ca2+对HKC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并利用钙通道阻滞剂SK&F 96365来研究其作用的可能途径。结果:Ca2+为0.5mmol/L时,HKC呈单层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显示HKC呈低分化状态,当Ca2+为1mmol/L与1.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骨多发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 方法:收集我科2000~2006年间住院治疗的下颌骨多发性骨折患者共67例,对其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下颌骨多发性骨折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交通事故为第一损伤原因;伤口I期愈合、骨折对位良好、面型及功能恢复正常者64例,占95%。结论:下颌骨多发性骨折以颏正中合并髁状突、下颌角部发生较多,三维CT成像及坚固内固定技术在多发性
期刊
[摘要]目的:使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植入再造阴茎体远端,使形成龟头以改善再造阴茎外形。方法:使用规格型号为0.5cm1×5cm×6.5cm的e-PTFE块状材料雕刻成一上薄下厚,外光内糙的2/3圈圆锥状结构,包绕再造尿道,一期植入再造阴茎远端。 结果:2002年~2007年共完成23例,再造阴茎全部成活,龟头形态良好,无植入物外露发生,2例发生尿瘘,1例因反复伤口感染而取出植入物。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瘢痕疙瘩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HLA-DR和HLA-DQ分子的含量及其基因型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10例瘢痕疙瘩患者、10例扁平瘢痕患者及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LA-DR、HLA-DQ分子的含量;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
期刊
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疣,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肿瘤,一般发生于30~40岁以后[1],影响美观。2002年10月~2006年6月,我们采用Q开关激光治疗321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仪器    1.1 临床资料:321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其中女261例,男60例,年龄42~82岁,平均为59.2岁,病程3~37年,  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部、手背、
期刊
颧颞部褐青色痣(nevus fuscoceruleus zygomaticus NFZ)亦称Hori痣、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acquired bilateral nevusof Ota-Like macules),是一种波及到真皮的色素增生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1],影响面部美观。2003年5月~2006年5月,我们采用Q开关Nd:YAG激光倍频532nm治疗颧部褐青色痣患者161例,取得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