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中,总有一些镂心刻骨的画面值得纪念。犹如成长的过程中,总有那么几片羽毛,格外绚丽,值得梳洗。
梦想的动物,总是鸟,总是禁不住要去高飞与远翔。有多少少年,即便硬生生地出去兜上一圈,到头来也不过“乡音无改鬓毛衰”。叶落归根,衣锦还乡,成了多少历史传统中,最后的愿景与辉煌。只不过如今的时代,遍天下都是涌动的游子,“误把他乡作故乡”早就成了诸多人孜孜以求、习以为常的生存状态。
沃土千里,渔野乡村,早就人丁凋零、随处成林。那些叶落归根的人,早就成了被历史的烟尘所淹没的故事。即便扮出衣锦还乡的模样,也不过成了多少当代人偶尔的客串与做派。炫耀,似乎无处不在,即便没有什么好炫耀的,也得梳光了头,穿上得体的衣服,去与昔日里的自己,与昔日里的故乡与故人相比,看起来至少活得体面的样子,心里便满满的舒服与踏实了。
故土不留人,早就成了不争的事实。城市的疯狂建设与扩拓,成就了多少人逗留与居住的梦想。曾几何时,这浩荡天下,“异乡人”不再成为一种符号,不再成为故土的叛离者,不再受到任何的谴责与追诉,而是成了“能干”的代名词,成为家庭乃至家族的荣耀。能够去外地打工,去城市里打拼,甚至安家落户,便是天大的本事。
多少年来,我面对过不少青年,他们亲口告诉我,从小就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唯有春节了才能回来见上一次面,一次返乡顶多也就十余天。甚至有个风华正茂的姑娘,即便过年了都不回去。她说:“回去干什么,回到了家里还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我便目瞪口呆、无言以对。我不敢想象他们的成长,是怎样一步步熬下来的,或许他们只能选择,成为新一代的城市里的游子与移民。
我知道,故乡于我早就没有了落脚之地。即便曾经的旧址,记忆中尺高的残缺的墙根,也早就不在了,被耙成了平整的田地,种满了绿油油的油菜,长势正旺。我的故土,和很多人,甚至是越来越多的人一样,早就成了一种无处生根的象征。我在各种资料里写明自己的籍贯,表示这异乡里的生活,不过是一种“定居”,可那又能怎么样呢?
故乡的亲友们,能进城的都在尽量地进城,为进城而离开对谁而言都是一种堂皇的正义。于是,无论什么时候遇见一群人,大家互报籍贯,便成了一种习惯。这忽然让我想起《三国演义》里那些豪杰聚集的场面,“英雄不论出处”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种潮流与时尚。虽然真正“志在天下”的人不多,但能改善处境与生存状况,便成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向往。
还记得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交农”更是可以惊动天子的大事。可几千年后的今天,国际贸易早就兴盛不衰,大不了进口,成千上万吨地只管买,即便农业颓废也不影响什么事。还不是该吃吃、该喝喝,谁都可以过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整匹布地裁衣裳”的好日子。
不知不觉,人就活得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像一块饥饿的大海绵,无论接近什么可能的资源,都只管立时地吸得干干净净,哪给旁人留机会,就更别说什么谦让了。大不了笑笑,说声“今天我请客,真是不好意思”了事。甚至越到后来,连这样的表面的客气话都越来越少见了,干脆什么都懒得理。
倏忽多少个春秋便过去了。多少情感,多少怀念,多少不舍,都径直被滚滚而来的生活所搓洗,能够有上一丝半点的感怀,便也让人活得像个人样。人毕竟不是机器,更不是野兽,人终归得活得有点人性,甚至是那些人性中的善良、仁义与柔软,苏醒一点算一点吧,毕竟这世界不是钢打铁铸的,滋生起一点知觉便有了一分人情味儿。
人生固然浩荡,但总有一些镂心刻骨的画面值得纪念。即便是身负鸿鹄之志的大鹏鸟,飞得累了,也需要寻处落脚地歇歇。在那些养精蓄锐自我生息的遐迩,没事了挑出那么几根羽毛,梳理梳理,洗出它原本的色泽与绚丽来,又何尝不是一道久违了的美景呢?
让人活得更像一个人,让人性活得更为人性,或许才是这世界一切的美好,是失而复得的苏醒。即便那久远的故乡,只是一种无处落脚的象征。
梦想的动物,总是鸟,总是禁不住要去高飞与远翔。有多少少年,即便硬生生地出去兜上一圈,到头来也不过“乡音无改鬓毛衰”。叶落归根,衣锦还乡,成了多少历史传统中,最后的愿景与辉煌。只不过如今的时代,遍天下都是涌动的游子,“误把他乡作故乡”早就成了诸多人孜孜以求、习以为常的生存状态。
沃土千里,渔野乡村,早就人丁凋零、随处成林。那些叶落归根的人,早就成了被历史的烟尘所淹没的故事。即便扮出衣锦还乡的模样,也不过成了多少当代人偶尔的客串与做派。炫耀,似乎无处不在,即便没有什么好炫耀的,也得梳光了头,穿上得体的衣服,去与昔日里的自己,与昔日里的故乡与故人相比,看起来至少活得体面的样子,心里便满满的舒服与踏实了。
故土不留人,早就成了不争的事实。城市的疯狂建设与扩拓,成就了多少人逗留与居住的梦想。曾几何时,这浩荡天下,“异乡人”不再成为一种符号,不再成为故土的叛离者,不再受到任何的谴责与追诉,而是成了“能干”的代名词,成为家庭乃至家族的荣耀。能够去外地打工,去城市里打拼,甚至安家落户,便是天大的本事。
多少年来,我面对过不少青年,他们亲口告诉我,从小就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唯有春节了才能回来见上一次面,一次返乡顶多也就十余天。甚至有个风华正茂的姑娘,即便过年了都不回去。她说:“回去干什么,回到了家里还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我便目瞪口呆、无言以对。我不敢想象他们的成长,是怎样一步步熬下来的,或许他们只能选择,成为新一代的城市里的游子与移民。
我知道,故乡于我早就没有了落脚之地。即便曾经的旧址,记忆中尺高的残缺的墙根,也早就不在了,被耙成了平整的田地,种满了绿油油的油菜,长势正旺。我的故土,和很多人,甚至是越来越多的人一样,早就成了一种无处生根的象征。我在各种资料里写明自己的籍贯,表示这异乡里的生活,不过是一种“定居”,可那又能怎么样呢?
故乡的亲友们,能进城的都在尽量地进城,为进城而离开对谁而言都是一种堂皇的正义。于是,无论什么时候遇见一群人,大家互报籍贯,便成了一种习惯。这忽然让我想起《三国演义》里那些豪杰聚集的场面,“英雄不论出处”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种潮流与时尚。虽然真正“志在天下”的人不多,但能改善处境与生存状况,便成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向往。
还记得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交农”更是可以惊动天子的大事。可几千年后的今天,国际贸易早就兴盛不衰,大不了进口,成千上万吨地只管买,即便农业颓废也不影响什么事。还不是该吃吃、该喝喝,谁都可以过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整匹布地裁衣裳”的好日子。
不知不觉,人就活得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像一块饥饿的大海绵,无论接近什么可能的资源,都只管立时地吸得干干净净,哪给旁人留机会,就更别说什么谦让了。大不了笑笑,说声“今天我请客,真是不好意思”了事。甚至越到后来,连这样的表面的客气话都越来越少见了,干脆什么都懒得理。
倏忽多少个春秋便过去了。多少情感,多少怀念,多少不舍,都径直被滚滚而来的生活所搓洗,能够有上一丝半点的感怀,便也让人活得像个人样。人毕竟不是机器,更不是野兽,人终归得活得有点人性,甚至是那些人性中的善良、仁义与柔软,苏醒一点算一点吧,毕竟这世界不是钢打铁铸的,滋生起一点知觉便有了一分人情味儿。
人生固然浩荡,但总有一些镂心刻骨的画面值得纪念。即便是身负鸿鹄之志的大鹏鸟,飞得累了,也需要寻处落脚地歇歇。在那些养精蓄锐自我生息的遐迩,没事了挑出那么几根羽毛,梳理梳理,洗出它原本的色泽与绚丽来,又何尝不是一道久违了的美景呢?
让人活得更像一个人,让人性活得更为人性,或许才是这世界一切的美好,是失而复得的苏醒。即便那久远的故乡,只是一种无处落脚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