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宗强先生的《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一书,于2006年6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继《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之后,又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士人心态的力作,对明代后期更确切地说是对从嘉靖前后以至天启初这一时段士人群貌,作了客观精审而又深刻透辟的描述。与《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可谓士人心态史研究上前后呼应的双璧之作。罗先生多次表述他对魏晋和晚明这两个段落内士人的独钟之情。在刚完成《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的写作之时,就对明代后期士人群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这两段历史,在土传统中似有某种重叠,某种衔接。虽表现形态并不相同,但那种个性的自我张扬、而最后又归于沉寂的走势却颇为近似。”在具体描述明代后期士人心态时,也时时不忘将其与魏晋士人进行对比。尤其是在论述“自我回归”这一士人群体时,认为其重自我、重情乃至纵欲,在自我的发现、人的发现方面,具有反对假道学的积极意义。同时,其极度的无所顾忌的纵欲享乐,又消解了道德约束与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另一个极端的表现,因此也就必然要回归到假道学之中。罗先生认为,这种带有悖论性的历史现象,无论是魏晋风流还是晚明重情思潮,均无二致。可见,无论是从个人偏好还是从历史的相似性而言,《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都是与《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脉相承的。
《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是罗先生士人心态史研究的第二部著作。士人心态研究以士人群体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政治局势、社会环境、思想潮流以及生活风尚等方面揭示士人心理状态的群体走向,研究的是士人群体的普遍的人生取向、道德操守、生活情趣。涉及个案时,目的也在于说明群体的状况。本书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将典型事例与典型个体作为基本的叙述单元,同时又按不同类型的心态进行了逻辑的分类,从而将宏观把握与重点论述有效地结合起来”。侧重描述了皇权不受制约下谏臣的传统心态;描述了末世景象下思想家与改革家的拯世情怀和他们希望的失落;描述了心学另类人物的人生悲剧;也描述了江南那一群徘徊于入仕与世俗之间的士人的人生旨趣;描述了那些回归自我的士人的适意与迷惘心境。这种精当透辟的个案研究,结果即是将一幅幅明代末期士人群像,提纲挈领而又恰如其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既然是心态史研究,那么研究视角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心态史研究亦属历史研究之一种。特定的政局;特定的思潮、特定的社会风貌,都是士人的生存环境,对士人的思想状况、生活趣味、审美理想以及行为方式,都具有极其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而思想状况、生活趣味、审美理想、行为方式,则是士人心态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因此,社会背景的研究,对于士人心态之揭示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如果过多涉及这些外在的社会背景,则又可能将心态史变成政治史、思想史或者社会生活史。尤其是面对明代后期士人心态时,更是如此。因为其时政局瞬息万变、各种事件纷至沓来、士人生活丰富多彩、士人思想复杂混乱,所以必须采取直奔主题和直截了当的研究视角。简单来说,就是“从言行看心态”。具体则为:“涉及事件,而不着重于事件本身;涉及思潮,而不着重于思潮之内在理路;涉及政局,往往亦不着重于政局面貌之全面省察;涉及社会风貌,亦只在于考察其对于士人心态之影响。对于明代后期士人心态之考察,意在于从一个时段(一个动荡的充满末世景象的时段),努力恢复士人传统的历史记忆。此一种之记忆,也许有助于我人对士人传统人格之认识。”本书之所以能够把各个面目不同、千头万绪的群体士人心态钩稽出来,并且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与这种独特视角的运用密不可分。
除了研究视角之外,本书的研究方法也值得注意。总体来说,罗先生继承的是传统汉学的质朴实证方法,史料的搜集毫发无遗,举凡能够读到的实录、政书、杂史、笔记、别集等,均在搜索范围之内。同时,史料的考辨又精审确当。只要看看书后所列的参考文献,就能知此言不虚。如此谨慎的态度和如此苦功,真是令人肃然起敬!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则严守从材料出发、立论必有据、孤证不立说的传统,使结论具有丰实可靠的证据基础。我们读此书时,感受最深的就是材料的引证信手拈来而又准确精当。有时为了论证某种现象,不厌其烦地罗列各种史料,甚至到了繁琐的地步。既见出作者功力之深厚,同时也使本书显得平实可信,空言立论者与其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传统汉学从材料出发的实证方法外,知人论世也是本书常用的方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对所研究的士人及其群落所生活的外部背景有一个全面真切的了解,同时还要深入到士人内心,对其思想状况、审美趋向等内心世界有透辟的研究。本书在这方面可说是做到了,这从作者通读了能够读到的所有文献即可得到证明。知人论世的另一个方面,则表现为回到研究对象所处的具体情境中,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揣摩其当时的心理状态。这种揣摩、推想虽为历史研究者所忌,却能在探寻士人心理方面收到奇效。因为,士人心态隐藏在内心,有时或者一闪而逝,不像历史事件那样能够通过逻辑证明的方式直接得出。在此情况下,通过进入研究对象当时所处情境之中,本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原则,设想自己就是当事人,那么其心态就比较容易觉察,这也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当然,这种以意逆志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研究对象外部背景和内心世界都有全面了解之上,而且还应以切实有据为基础。本书运用这种方法,推想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的极端全盘清算行为源于其报复心理,推想袁中道何以面对孟鲁难时说了一些与自己原初心境不合的话等,都能切合当时具体情境,因而合情合理。
带着感情色彩研究历史,是本书的又一大特点。在人们的一般观念中,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性为标的,应极力避免主观感情的掺入;认为通过资料的排列、逻辑的论证得出的结论,自然符合历史真实。其实,这种看法大有可议之处。首先,由于存世资料的不完整,或者由于史料的有意混淆、隐瞒,致使有些历史真相被隐藏起来,甚至永远不可能复现。其次,人们研究历史,虽号称冷静客观、不动声色,其实在这过程中资料的选择、解释、判断,都只是某种视角、某种立场、某种方法、某种层面的体现,不可避免地或不知不觉地带上了研究者的主观倾向,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对历史的解读,其实都只是一家之言;对于史实的揭示,也都是冰山之一角。因此,历史解读其实还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只要以严谨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出之,就能相对地接近于历史的真实。第三,士人心态研究,因其以揭示士人群体的精神状貌为研究目标,面对着历史上那些曾经激动人心的士人群像,当走进并剖析这些士人的鲜活的心灵时,感情为之激荡起伏,即是正常并且必有之谊。再者,在如实论述的基础上,带着感情色彩发出不同凡俗的新警之论,往往更能突出某种群体心态之历史价值和意义。
书中出以感情的议论有很多,这些议论都能深入根底,直指实质,具有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特点。如对东林士人失败之普遍意义的揭示:“道德理想与政局之錯位,正是此一士人群落悲剧命运之所在。当其激昂慷慨、临危赴难时,足以令人为之动情,感慨欷欺;当其迂腐无能时,又令人为之惋惜叹息。然此亦中国古代士人之一常态,悲乎!”又如在论述李贽不许称引古语来杜绝假道学时,议论道:“不问事理之是非,不问时移世易,而称引古语、称引圣人之言以证立论或行事之正当,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痼疾。多少是非因之而混淆,多少谎言因之被掩盖,多少悲剧因之而被视为正剧。李贽提出以不许称引古语来杜绝假道学,实为思想之一大突破,我人于此似尚未给予充分之评价;若衡之实际,我人于此且有深愧焉。”
带着感情研究历史人物,可以说是罗先生士人心态研究的一个突出特色,(《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皆是如此。他说:
“就我自己而言,每当我面对历史之时,是是非非,实难无动于衷。面对魏晋与晚明的历史,尤其如此。带着感情面对历史,或者就是我的心态研究难以摆脱的痼疾吧!”
正因为研究视角的独特、研究方法的平实以及感情体悟的运用,本书往往能够发人所未发。或者在已有成说基础上自出新见,或者在别人未曾关注之处现精彩之论,或者站在更高的视野上完成了对成说的超越,体现出了严谨扎实与新颖独创相结合的特点。比如说,站在区分事理之是非与道德之是非的高度,来看待张居正之改革及反对者的言行;比如说,在看到晚明商人儒商特征的同时,又指出其奸商色彩;比如说,纠正学界关于晚明重情思潮为主流的成说,认为其时的主流思潮仍是程朱理学,重情思潮乃在世俗生活中,在市民社会与自我边缘化的士人中。诸如此类的精警之论,书中还有很多,高明的读者自会——体悟之。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刘昕亭)
《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是罗先生士人心态史研究的第二部著作。士人心态研究以士人群体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政治局势、社会环境、思想潮流以及生活风尚等方面揭示士人心理状态的群体走向,研究的是士人群体的普遍的人生取向、道德操守、生活情趣。涉及个案时,目的也在于说明群体的状况。本书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将典型事例与典型个体作为基本的叙述单元,同时又按不同类型的心态进行了逻辑的分类,从而将宏观把握与重点论述有效地结合起来”。侧重描述了皇权不受制约下谏臣的传统心态;描述了末世景象下思想家与改革家的拯世情怀和他们希望的失落;描述了心学另类人物的人生悲剧;也描述了江南那一群徘徊于入仕与世俗之间的士人的人生旨趣;描述了那些回归自我的士人的适意与迷惘心境。这种精当透辟的个案研究,结果即是将一幅幅明代末期士人群像,提纲挈领而又恰如其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既然是心态史研究,那么研究视角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心态史研究亦属历史研究之一种。特定的政局;特定的思潮、特定的社会风貌,都是士人的生存环境,对士人的思想状况、生活趣味、审美理想以及行为方式,都具有极其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而思想状况、生活趣味、审美理想、行为方式,则是士人心态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因此,社会背景的研究,对于士人心态之揭示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如果过多涉及这些外在的社会背景,则又可能将心态史变成政治史、思想史或者社会生活史。尤其是面对明代后期士人心态时,更是如此。因为其时政局瞬息万变、各种事件纷至沓来、士人生活丰富多彩、士人思想复杂混乱,所以必须采取直奔主题和直截了当的研究视角。简单来说,就是“从言行看心态”。具体则为:“涉及事件,而不着重于事件本身;涉及思潮,而不着重于思潮之内在理路;涉及政局,往往亦不着重于政局面貌之全面省察;涉及社会风貌,亦只在于考察其对于士人心态之影响。对于明代后期士人心态之考察,意在于从一个时段(一个动荡的充满末世景象的时段),努力恢复士人传统的历史记忆。此一种之记忆,也许有助于我人对士人传统人格之认识。”本书之所以能够把各个面目不同、千头万绪的群体士人心态钩稽出来,并且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与这种独特视角的运用密不可分。
除了研究视角之外,本书的研究方法也值得注意。总体来说,罗先生继承的是传统汉学的质朴实证方法,史料的搜集毫发无遗,举凡能够读到的实录、政书、杂史、笔记、别集等,均在搜索范围之内。同时,史料的考辨又精审确当。只要看看书后所列的参考文献,就能知此言不虚。如此谨慎的态度和如此苦功,真是令人肃然起敬!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则严守从材料出发、立论必有据、孤证不立说的传统,使结论具有丰实可靠的证据基础。我们读此书时,感受最深的就是材料的引证信手拈来而又准确精当。有时为了论证某种现象,不厌其烦地罗列各种史料,甚至到了繁琐的地步。既见出作者功力之深厚,同时也使本书显得平实可信,空言立论者与其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传统汉学从材料出发的实证方法外,知人论世也是本书常用的方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对所研究的士人及其群落所生活的外部背景有一个全面真切的了解,同时还要深入到士人内心,对其思想状况、审美趋向等内心世界有透辟的研究。本书在这方面可说是做到了,这从作者通读了能够读到的所有文献即可得到证明。知人论世的另一个方面,则表现为回到研究对象所处的具体情境中,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揣摩其当时的心理状态。这种揣摩、推想虽为历史研究者所忌,却能在探寻士人心理方面收到奇效。因为,士人心态隐藏在内心,有时或者一闪而逝,不像历史事件那样能够通过逻辑证明的方式直接得出。在此情况下,通过进入研究对象当时所处情境之中,本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原则,设想自己就是当事人,那么其心态就比较容易觉察,这也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当然,这种以意逆志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研究对象外部背景和内心世界都有全面了解之上,而且还应以切实有据为基础。本书运用这种方法,推想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的极端全盘清算行为源于其报复心理,推想袁中道何以面对孟鲁难时说了一些与自己原初心境不合的话等,都能切合当时具体情境,因而合情合理。
带着感情色彩研究历史,是本书的又一大特点。在人们的一般观念中,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性为标的,应极力避免主观感情的掺入;认为通过资料的排列、逻辑的论证得出的结论,自然符合历史真实。其实,这种看法大有可议之处。首先,由于存世资料的不完整,或者由于史料的有意混淆、隐瞒,致使有些历史真相被隐藏起来,甚至永远不可能复现。其次,人们研究历史,虽号称冷静客观、不动声色,其实在这过程中资料的选择、解释、判断,都只是某种视角、某种立场、某种方法、某种层面的体现,不可避免地或不知不觉地带上了研究者的主观倾向,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对历史的解读,其实都只是一家之言;对于史实的揭示,也都是冰山之一角。因此,历史解读其实还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只要以严谨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出之,就能相对地接近于历史的真实。第三,士人心态研究,因其以揭示士人群体的精神状貌为研究目标,面对着历史上那些曾经激动人心的士人群像,当走进并剖析这些士人的鲜活的心灵时,感情为之激荡起伏,即是正常并且必有之谊。再者,在如实论述的基础上,带着感情色彩发出不同凡俗的新警之论,往往更能突出某种群体心态之历史价值和意义。
书中出以感情的议论有很多,这些议论都能深入根底,直指实质,具有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特点。如对东林士人失败之普遍意义的揭示:“道德理想与政局之錯位,正是此一士人群落悲剧命运之所在。当其激昂慷慨、临危赴难时,足以令人为之动情,感慨欷欺;当其迂腐无能时,又令人为之惋惜叹息。然此亦中国古代士人之一常态,悲乎!”又如在论述李贽不许称引古语来杜绝假道学时,议论道:“不问事理之是非,不问时移世易,而称引古语、称引圣人之言以证立论或行事之正当,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痼疾。多少是非因之而混淆,多少谎言因之被掩盖,多少悲剧因之而被视为正剧。李贽提出以不许称引古语来杜绝假道学,实为思想之一大突破,我人于此似尚未给予充分之评价;若衡之实际,我人于此且有深愧焉。”
带着感情研究历史人物,可以说是罗先生士人心态研究的一个突出特色,(《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皆是如此。他说:
“就我自己而言,每当我面对历史之时,是是非非,实难无动于衷。面对魏晋与晚明的历史,尤其如此。带着感情面对历史,或者就是我的心态研究难以摆脱的痼疾吧!”
正因为研究视角的独特、研究方法的平实以及感情体悟的运用,本书往往能够发人所未发。或者在已有成说基础上自出新见,或者在别人未曾关注之处现精彩之论,或者站在更高的视野上完成了对成说的超越,体现出了严谨扎实与新颖独创相结合的特点。比如说,站在区分事理之是非与道德之是非的高度,来看待张居正之改革及反对者的言行;比如说,在看到晚明商人儒商特征的同时,又指出其奸商色彩;比如说,纠正学界关于晚明重情思潮为主流的成说,认为其时的主流思潮仍是程朱理学,重情思潮乃在世俗生活中,在市民社会与自我边缘化的士人中。诸如此类的精警之论,书中还有很多,高明的读者自会——体悟之。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刘昕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