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6月21日,一个新浪微博名称为“郭美美Baby”,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网友一夜走红,引来无数围观。从此,这个自称“住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犹如点燃了一根引线,一个个惊人的内幕被相继爆出,背后的“隐形人”一个个被牵出。6月22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官方网站发出声明否认郭美美“商业总经理”的职位,并保留进一步追究有关方面相关责任的权利。随后,北京市公安局在官方微博上通报郭美美事件,称郭美美及其母与中国红十字总会无直接关联。
如今“郭美美事件”风头已过,牵涉各方也都做出澄清,但因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影响却并未消弭。一方面,“炫富”已经成为存在于中国年青一代的普遍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因与慈善机构有关联,这场因炫富而起的闹剧最终引发了空前的慈善信任危机。
爱马仕手袋、兰博基尼、玛莎拉蒂,这一件件价值不菲的物品都是一个年轻女孩拥有的财富,这场打着“年轻、豪宅、名车”标签的炫富风波折射出了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炫富心理。诚然,奢侈品作为一个商标,已经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尤其是中国年轻一代,其对奢侈品的追求已经越来越狂热。2011年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消费已经达到107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4,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在奢侈品消费的主流人群中,25岁—34岁的年轻人占到多数。郭美美事件便是其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事例。
炫富之余,该事件引起的慈善信任危机则更值得反省和深思。
“豪宅名车”太过惹眼,“红十字会”字眼敏感,两相结合如平地惊雷,炸响的是整个慈善事业的忧痛。承载着公众善心的慈善捐赠究竟流向了何处,用作了什么?尽管郭美美和红十字会两方一再澄清,却仍未能停止民众对慈善事业的隐忧。而随后发生的“尚德诈捐门”、“中非希望工程事件”更是雪上加霜,将这场信任危机空前扩大化。据民政部统计数据,2011年6月,全国社会捐款为10.2亿元,但一系列事件发生以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全国7月份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和6月相比降幅超过50%。慈善组织6到8月接受到的捐赠数额降幅更是高达86.6%。中国的慈善事业正遭遇着空前的信任危机。
“公生明,廉生威。”慈善事业屡遭诟病,根源就在于“不透明”。南都公益基金理事长徐永光曾用“五个看不见”来描述慈善的不透明:捐款人看不见,灾区群众看不见,灾区政府看不见,灾区慈善组织看不见,捐赠落实看不见。这些“看不见”催化了公众的好奇心,猜测、质疑随之而来。资金管理的不公开、不透明最终导致了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下降。
何以造成了这种“不透明”、“看不见”的局面?监管不力和法律缺失似乎成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回答。于外,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运营状况不了解,“话语权”缺失;于内,行业的自律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内部管理,这是监管的不力。在法律上,没有完善有效的法律体系进行制约,对信息的公开程度没有明确规定。于是,“监管”和“法律”承担了这场危机的全部责任,而事后有效的措施和执行却仍是进程缓慢,成效甚微。
时隔半年,郭美美事件已从舆论的热议中渐渐淡去,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却仍难恢复,以至于良性机构也有被逐渐拉入灰色地带的危机,慈善事业在这种状态下的“恶性循环”不仅仅是一家之痛,行业之痛,更是整个社会之痛。
“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是双汇集团一直秉承的品牌理念,更是一张企业形象的王牌。但随着“瘦肉精”事件的曝光,双汇集团也被卷入了这场食品安全问题的舆论讨伐。十八道检验为何管不住一头猪?瘦肉精事件不但令双汇集团蒙羞,更引发了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
3月15日上午,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每周质量报告》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曝光了河南省孟州市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瘦肉精猪肉流入济源双汇公司一事。事件一经报道,便引起轩然大波。
3月25日,“瘦肉精”事件国务院联合工作通报称,肇事“瘦肉精”来源已基本查明,并发现3个“瘦肉精”制造窝点,被河南省有关部门控制、刑拘及侦查的人员已达68人。
7月25日,河南第一批两起“瘦肉精”案件在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沁阳市法院开庭审理。主犯刘襄被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1月25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外通报称,河南“瘦肉精”案已有113名涉案人员获刑,分别被判处死缓、无期徒刑、一年以下至拘役以及一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113名人员包括生产、销售“瘦肉精”人员,失职、渎职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生猪养殖户。
前有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后有双汇使用瘦肉精猪肉丑闻,“绝育”黄瓜、“爆炸”西瓜、染色馒头、牛肉膏、硫磺姜、地沟油……食品安全方面的负面事件层出不穷,民众的饮食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连启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坦言,“中国食品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食品从生产到消费需要多道环节,环环相扣却是乱象丛生,而监管一环更是这其中最关键的环节。许多违规行为和质量隐患恰恰就发生在监管者的眼皮底下,监管环节的松懈、疏忽、滞后、贪腐都无疑成为了威胁食品安全的最大隐患。
就监管环节的贪腐,瘦肉精事件堪称典型。一头猪从出生到端上餐桌,至少要需要经过喂养、宰杀、贩运和销售四大环节,这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监管。但在整个事件中,每个环节的监管都可以通过金钱来打通。“河南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的招牌可以花钱办理;200元钱可以买到往南京调运120头猪的三大证明;省界检查站正常的检查费用是20元钱,司机给100元钱就可以顺利过关。随后,这些“免检”的生猪便通过屠宰场和济源双汇公司流向了市场。可见,监管的贪腐无疑为有毒食品摆上餐桌大开方便之门,国家公职人员的失职、渎职在危害公众健康的同时也损害了自身和政府的形象。
如今,瘦肉精事件已过,违法犯罪人员也被绳之以法,政府也针对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做出整饬,在2011年公布的《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政府提出将重点改革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大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隐忧却并未因此而减少,反而与日俱增。究竟如何整顿食品安全的乱象,切实实施各项措施,让百姓吃上放心、安心的食品,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今“郭美美事件”风头已过,牵涉各方也都做出澄清,但因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影响却并未消弭。一方面,“炫富”已经成为存在于中国年青一代的普遍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因与慈善机构有关联,这场因炫富而起的闹剧最终引发了空前的慈善信任危机。
爱马仕手袋、兰博基尼、玛莎拉蒂,这一件件价值不菲的物品都是一个年轻女孩拥有的财富,这场打着“年轻、豪宅、名车”标签的炫富风波折射出了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炫富心理。诚然,奢侈品作为一个商标,已经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尤其是中国年轻一代,其对奢侈品的追求已经越来越狂热。2011年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消费已经达到107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4,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在奢侈品消费的主流人群中,25岁—34岁的年轻人占到多数。郭美美事件便是其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事例。
炫富之余,该事件引起的慈善信任危机则更值得反省和深思。
“豪宅名车”太过惹眼,“红十字会”字眼敏感,两相结合如平地惊雷,炸响的是整个慈善事业的忧痛。承载着公众善心的慈善捐赠究竟流向了何处,用作了什么?尽管郭美美和红十字会两方一再澄清,却仍未能停止民众对慈善事业的隐忧。而随后发生的“尚德诈捐门”、“中非希望工程事件”更是雪上加霜,将这场信任危机空前扩大化。据民政部统计数据,2011年6月,全国社会捐款为10.2亿元,但一系列事件发生以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全国7月份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和6月相比降幅超过50%。慈善组织6到8月接受到的捐赠数额降幅更是高达86.6%。中国的慈善事业正遭遇着空前的信任危机。
“公生明,廉生威。”慈善事业屡遭诟病,根源就在于“不透明”。南都公益基金理事长徐永光曾用“五个看不见”来描述慈善的不透明:捐款人看不见,灾区群众看不见,灾区政府看不见,灾区慈善组织看不见,捐赠落实看不见。这些“看不见”催化了公众的好奇心,猜测、质疑随之而来。资金管理的不公开、不透明最终导致了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下降。
何以造成了这种“不透明”、“看不见”的局面?监管不力和法律缺失似乎成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回答。于外,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运营状况不了解,“话语权”缺失;于内,行业的自律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内部管理,这是监管的不力。在法律上,没有完善有效的法律体系进行制约,对信息的公开程度没有明确规定。于是,“监管”和“法律”承担了这场危机的全部责任,而事后有效的措施和执行却仍是进程缓慢,成效甚微。
时隔半年,郭美美事件已从舆论的热议中渐渐淡去,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却仍难恢复,以至于良性机构也有被逐渐拉入灰色地带的危机,慈善事业在这种状态下的“恶性循环”不仅仅是一家之痛,行业之痛,更是整个社会之痛。
“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是双汇集团一直秉承的品牌理念,更是一张企业形象的王牌。但随着“瘦肉精”事件的曝光,双汇集团也被卷入了这场食品安全问题的舆论讨伐。十八道检验为何管不住一头猪?瘦肉精事件不但令双汇集团蒙羞,更引发了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
3月15日上午,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每周质量报告》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曝光了河南省孟州市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瘦肉精猪肉流入济源双汇公司一事。事件一经报道,便引起轩然大波。
3月25日,“瘦肉精”事件国务院联合工作通报称,肇事“瘦肉精”来源已基本查明,并发现3个“瘦肉精”制造窝点,被河南省有关部门控制、刑拘及侦查的人员已达68人。
7月25日,河南第一批两起“瘦肉精”案件在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沁阳市法院开庭审理。主犯刘襄被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1月25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外通报称,河南“瘦肉精”案已有113名涉案人员获刑,分别被判处死缓、无期徒刑、一年以下至拘役以及一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113名人员包括生产、销售“瘦肉精”人员,失职、渎职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生猪养殖户。
前有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后有双汇使用瘦肉精猪肉丑闻,“绝育”黄瓜、“爆炸”西瓜、染色馒头、牛肉膏、硫磺姜、地沟油……食品安全方面的负面事件层出不穷,民众的饮食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连启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坦言,“中国食品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食品从生产到消费需要多道环节,环环相扣却是乱象丛生,而监管一环更是这其中最关键的环节。许多违规行为和质量隐患恰恰就发生在监管者的眼皮底下,监管环节的松懈、疏忽、滞后、贪腐都无疑成为了威胁食品安全的最大隐患。
就监管环节的贪腐,瘦肉精事件堪称典型。一头猪从出生到端上餐桌,至少要需要经过喂养、宰杀、贩运和销售四大环节,这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监管。但在整个事件中,每个环节的监管都可以通过金钱来打通。“河南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的招牌可以花钱办理;200元钱可以买到往南京调运120头猪的三大证明;省界检查站正常的检查费用是20元钱,司机给100元钱就可以顺利过关。随后,这些“免检”的生猪便通过屠宰场和济源双汇公司流向了市场。可见,监管的贪腐无疑为有毒食品摆上餐桌大开方便之门,国家公职人员的失职、渎职在危害公众健康的同时也损害了自身和政府的形象。
如今,瘦肉精事件已过,违法犯罪人员也被绳之以法,政府也针对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做出整饬,在2011年公布的《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政府提出将重点改革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大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隐忧却并未因此而减少,反而与日俱增。究竟如何整顿食品安全的乱象,切实实施各项措施,让百姓吃上放心、安心的食品,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