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1年7月份起,中国质量万里行派驻记者走进东莞,历时半年时间,围绕东莞的质量强市工作做了连续报道。
转型升级、质量强市战略的实施使得这个曾被誉为“全球加工制造业中心”的以外源型经济为特色的制造业名城走上了从“东莞制造”到“东莞创造”的嬗变之路。技术标准战略、名牌带动战略的推动使东莞企业的发展模式从以往的“以量制胜”蝶变到现在的“以质取胜”。
2011年11月25日,在东莞召开的质量强市工作暨市政府质量奖表彰会议上,东莞市代市长袁宝成指出要让“东莞质量”像“东莞速度”和“东莞制造”一样,成为响亮的品牌!
东莞质量的品牌如何打造,东莞质监局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有哪些成功经验与成效,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专访了东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晓勤。
中国质量万里行:罗局长,您是从事质量工作的,首先请您谈谈对质量工作的看法。
罗晓勤:好的。质量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产业竞争力、城市人口素质、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抓好质量工作,事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地方乃至国家的声誉和形象。质量工作做不好,产业竞争力就没有基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无从谈起,人们的幸福感将大打折扣,城市的发展美好愿望也将变成“空中楼阁”。作为质量工作的牵头部门,扛好“东莞质量”这面大旗,我们心无旁骛,责无旁贷。
中国质量万里行:据悉,东莞在广东省各地级市中率先启动了质量强市活动。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对东莞市经济建设,对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有何重要意义?
罗晓勤:建设质量强市意义重大。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科学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当前,受欧美债务危机等影响,外部经济环境再次呈现出严峻复杂的态势,对外向依赖程度较高的东莞经济将带来新的冲击。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越要树立大质量观,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工作,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效益,破解资源、能源、土地、环境承载力等要素制约,消除外部经济形势的负面影响,努力推动从速度优先、规模优先向质量优先、效益优先转变,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从加快转型升级的角度看,东莞的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品牌不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整体来说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环节。只有强化质量意识,坚持以质取胜,才能创造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创新能力更强、产业结构更优、内生动力更足,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占据主动。从建设幸福东莞的角度看,质量是幸福的基础,安全是幸福的底线。从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再到环境质量、服务质量,每一项都关系着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着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高低。只有不断提升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质量,才能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用得称心,玩得舒心,实实在在地提升幸福感。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东莞人多、工厂多、建设工程多,质量监管力量又相对薄弱,稍一放松则有可能出现重大的质量安全问题,引发严重的后果,所以说,质量工作丝毫不能放松。
中国质量万里行:目前,质量强市建设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罗晓勤: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年来,东莞质量强市活动深入开展,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
在产品质量方面,一年来,全市对4000余家企业的6151批次工业产品实施监督抽查,合格率为89.7%,相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加强了蔬菜及生猪等农产品样品检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8.9%和99.9%;95%以上的出口企业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在服务质量方面,深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和“商贸东莞”工程,加快东莞工厂直销中心建设;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会展业发展;加快虎门港、石龙红海物流等重点基地项目建设,认定3家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监督快递网点申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提升物流服务质量;继续开展餐饮业分等定级评定,贯彻实施国家级特级酒家标准;2号、3号和5号省立绿道建设稳步推进,7家单位申报创A级旅游景区,旅游观光和体育休闲等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取得丰硕成果,全市上市企业数量增加至11家。
在建筑质量方面,全市交通、小型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从莞高速东莞段、虎岗高速虎门港支线一期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年验收水务工程80多项,完成单位工程质量优良率达61.5%;建筑工程质量居于全省先进水平,全市共253项单位工程达到标准化施工,全年共评选出35项市优良样板工程,其中9项获得省优良样板工程称号。
在环境质量方面,今年东莞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10.32万吨、9.07万吨,比2005年分别下降23.65%和54.65%;分三批对全市605家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目前已有77家企业通过验收,企业共投入资金35425.82万元实施清洁生产,年减排废水255.40万吨、危险废物6.57吨,年可节水294.48万吨、节电4935.23万千瓦时。
中国质量万里行:我们了解到,东莞市质量强市办公室设在质监局,质量强市办公室在推动质量强市活动中都采取了哪些举措?
罗晓勤:作为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在部门,东莞质监局在狠抓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在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包括协调落实质量强市“三个一”任务(成立一个机构、印发一份文件、召开一次会议),走在全省前列;出台了《东莞市质量强市活动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表》、《东莞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和《东莞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制度;推进质量竞争力指数等8项指标纳入镇街党政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实绩年度考核,进一步增强基层政府的质量管理意识;建立了信息发布机制,各相关部门加强了日常沟通联系和信息互通;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开展市政府质量奖评审,2010年、2011年共评选出5家获奖企业,每家企业分别获得100万元的奖励,以此为契机全力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升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涵盖产品、服务、工程、环境四大质量及其他领域质量的引导促进机制。
中国质量万里行:东莞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升优势行业、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争夺行业话语权,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贵局在技术标准战略方面有哪些举措呢?在抢占标准话语权的方面,东莞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
罗晓勤:结合东莞产业实际深入推动技术标准战略实施,我们出台了《东莞市推进制造业标准化工程实施办法及操作规程》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筹备设立东莞市标准创新贡献奖,把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十二五”规划列为全市重点专项规划,全力推动社会标准化意识的提升。先进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0家企业的464个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采标产品总值突破400亿元;全市企事业单位参与211项各级标准制修订,首次主导制定2项IEC国际标准;承担18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秘书处,占全省总数的11%;推动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建设,制订并发布34个联盟标准,有效遏制行业恶性竞争,提升整体竞争力;承建12个国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和试点项目,38家企业获3A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称号,居全省前列。成立国内首批基层技术性贸易措施服务工作站,构建有东莞产业特色的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免费的标准信息服务。指导多家企业将75项专利技术融入52个企业标准,逐步将技术标准优势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质量万里行:在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过程中,市质监局采取了什么措施去帮助企业争创名牌呢?
罗晓勤:推动名牌带动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深入开展专项深度调研,构建有东莞特色的名牌经济理论体系,推动市委、市政府出台扶持支撑政策,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结合东莞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贸易产业分布情况和生产特点,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将东莞优势产业纳入省名牌申报目录,不断提高申报成功率。建立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高效联络机制,联合经信、统计、税务、外经贸和各镇街政府推动自主品牌的培育、推荐、监督和宣传,为企业创建名牌产品提供有效行政服务。以加工贸易型企业和出口转内销企业为重点,结合其特殊需求开展个性化帮扶,推动大公馆、荣锋家具、艾利和、比美高、宜安电器、扬明精密、中玲制衣等出口型企业成功创建省名牌产品,迅速打开国内市场,成功实现就地转型。截至2010年,东莞拥有112个省名牌产品,相比五年前都翻了一番,2010年全市名牌企业实现名牌产品销售额538.6亿元,名牌带动效应日益凸现。
中国质量万里行:作为质监工作的重要内容,贵局是如何对辖区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的?
罗晓勤:我们按照从管产品向管企业转变、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的要求,不断加大行业整顿和执法打假力度,为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推动食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和以“市场监测、企业监管”为核心的风险排查机制,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开展食品小作坊专项整治,小作坊数从455家降至145家,食品获证企业从361家增至850家,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开展重点食品专项整治,全市食品抽样检验(包括省、市级抽样检验及专项抽样检验)合格率从84%提升到86.2%。严格重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和证后监管,开展行业性、区域性质量整治,共督促企业落实整改5159家次,曝光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生产企业299家次,市级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率从82.5%提高到85.5%。维护特种设备安全稳定,积极创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手段,突出抓好常态化高风险整治、宣传教育和联动监管,2010年特种设备万台事故率、死亡率均下降到0.08,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继续保持了平稳态势。深入开展多个专项执法打假行动,积极落实深莞惠三市打假合作备忘录,五年来,立案查处各类案件3000宗,捣毁窝点近200个,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20多宗,判刑近40人,有效促进市场环境改善。
中国质量万里行:我们在企业采访调查期间感受到企业对质监局这几年的工作的肯定。请您谈一谈贵局在深化服务方面的作为。
罗晓勤:东莞市质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通过深入开展技术服务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夯实根基。全面落实省质监局19项服务承诺,结合东莞实际制定并实施18项服务措施,积极为企业提供便利;点对点帮扶全市近400家龙头企业,落实企业需求232项;开展出口转内销企业免费巡回培训,培训企业2170家次,培训人员3219人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制定能源计量和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开展高耗能企业普查和能源计量试点,与双千节能企业签订责任书;发布啤酒制造行业取水定额联盟标准,实现年节约工业用水84万吨;帮助企业建立计量标准和培训检定员,指导160家企业完善锅炉节能措施,年节约标准煤17.5万吨,有力地推动节能减排工作。针对东莞加工贸易型企业普遍存在的质量、标准、计量和认证等方面的短板,大力组织开展帮扶、培训等活动,五年来,开办各类培训班1000多期,培训人员44000多人次。
中国质量万里行:贵局在强化技术机构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罗晓勤:我们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目标,围绕东莞战略新兴产业、八大支柱产业需求,全力打造包括7个国家质检中心、12个省站、4个专业镇(产业集群)检测平台的立体式技术支撑体系,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平台严格履行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职能和计量量值溯源服务,对东莞地区2万多家次企业实施工业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验,出具产品质量检验报告16万份、计量检定报告48万份,避免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通过开展“质量义诊”、出厂检验、帮扶整改、三聚氰胺等突发事件应对等一系列措施,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维护了“东莞制造”的声誉;积极引导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自有品牌,引导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链条延展;主动开放实验室,为企业研发提供服务,并注重与企业在大型仪器、人才技术、情报信息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共用,极大地改善了东莞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提高了企业研发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发挥辐射效应,就近就快解决企业的检测、研发问题,在提升自身知名度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我市招商引智、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筹码。
中国质量万里行:感谢您能够抽出宝贵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罗晓勤:谢谢。
转型升级、质量强市战略的实施使得这个曾被誉为“全球加工制造业中心”的以外源型经济为特色的制造业名城走上了从“东莞制造”到“东莞创造”的嬗变之路。技术标准战略、名牌带动战略的推动使东莞企业的发展模式从以往的“以量制胜”蝶变到现在的“以质取胜”。
2011年11月25日,在东莞召开的质量强市工作暨市政府质量奖表彰会议上,东莞市代市长袁宝成指出要让“东莞质量”像“东莞速度”和“东莞制造”一样,成为响亮的品牌!
东莞质量的品牌如何打造,东莞质监局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有哪些成功经验与成效,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专访了东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晓勤。
中国质量万里行:罗局长,您是从事质量工作的,首先请您谈谈对质量工作的看法。
罗晓勤:好的。质量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产业竞争力、城市人口素质、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抓好质量工作,事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地方乃至国家的声誉和形象。质量工作做不好,产业竞争力就没有基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无从谈起,人们的幸福感将大打折扣,城市的发展美好愿望也将变成“空中楼阁”。作为质量工作的牵头部门,扛好“东莞质量”这面大旗,我们心无旁骛,责无旁贷。
中国质量万里行:据悉,东莞在广东省各地级市中率先启动了质量强市活动。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对东莞市经济建设,对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有何重要意义?
罗晓勤:建设质量强市意义重大。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科学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当前,受欧美债务危机等影响,外部经济环境再次呈现出严峻复杂的态势,对外向依赖程度较高的东莞经济将带来新的冲击。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越要树立大质量观,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工作,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效益,破解资源、能源、土地、环境承载力等要素制约,消除外部经济形势的负面影响,努力推动从速度优先、规模优先向质量优先、效益优先转变,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从加快转型升级的角度看,东莞的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品牌不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整体来说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环节。只有强化质量意识,坚持以质取胜,才能创造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创新能力更强、产业结构更优、内生动力更足,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占据主动。从建设幸福东莞的角度看,质量是幸福的基础,安全是幸福的底线。从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再到环境质量、服务质量,每一项都关系着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着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高低。只有不断提升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质量,才能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用得称心,玩得舒心,实实在在地提升幸福感。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东莞人多、工厂多、建设工程多,质量监管力量又相对薄弱,稍一放松则有可能出现重大的质量安全问题,引发严重的后果,所以说,质量工作丝毫不能放松。
中国质量万里行:目前,质量强市建设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罗晓勤: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年来,东莞质量强市活动深入开展,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
在产品质量方面,一年来,全市对4000余家企业的6151批次工业产品实施监督抽查,合格率为89.7%,相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加强了蔬菜及生猪等农产品样品检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8.9%和99.9%;95%以上的出口企业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在服务质量方面,深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和“商贸东莞”工程,加快东莞工厂直销中心建设;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会展业发展;加快虎门港、石龙红海物流等重点基地项目建设,认定3家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监督快递网点申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提升物流服务质量;继续开展餐饮业分等定级评定,贯彻实施国家级特级酒家标准;2号、3号和5号省立绿道建设稳步推进,7家单位申报创A级旅游景区,旅游观光和体育休闲等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取得丰硕成果,全市上市企业数量增加至11家。
在建筑质量方面,全市交通、小型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从莞高速东莞段、虎岗高速虎门港支线一期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年验收水务工程80多项,完成单位工程质量优良率达61.5%;建筑工程质量居于全省先进水平,全市共253项单位工程达到标准化施工,全年共评选出35项市优良样板工程,其中9项获得省优良样板工程称号。
在环境质量方面,今年东莞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10.32万吨、9.07万吨,比2005年分别下降23.65%和54.65%;分三批对全市605家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目前已有77家企业通过验收,企业共投入资金35425.82万元实施清洁生产,年减排废水255.40万吨、危险废物6.57吨,年可节水294.48万吨、节电4935.23万千瓦时。
中国质量万里行:我们了解到,东莞市质量强市办公室设在质监局,质量强市办公室在推动质量强市活动中都采取了哪些举措?
罗晓勤:作为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在部门,东莞质监局在狠抓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在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包括协调落实质量强市“三个一”任务(成立一个机构、印发一份文件、召开一次会议),走在全省前列;出台了《东莞市质量强市活动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表》、《东莞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和《东莞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制度;推进质量竞争力指数等8项指标纳入镇街党政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实绩年度考核,进一步增强基层政府的质量管理意识;建立了信息发布机制,各相关部门加强了日常沟通联系和信息互通;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开展市政府质量奖评审,2010年、2011年共评选出5家获奖企业,每家企业分别获得100万元的奖励,以此为契机全力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升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涵盖产品、服务、工程、环境四大质量及其他领域质量的引导促进机制。
中国质量万里行:东莞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升优势行业、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争夺行业话语权,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贵局在技术标准战略方面有哪些举措呢?在抢占标准话语权的方面,东莞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
罗晓勤:结合东莞产业实际深入推动技术标准战略实施,我们出台了《东莞市推进制造业标准化工程实施办法及操作规程》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筹备设立东莞市标准创新贡献奖,把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十二五”规划列为全市重点专项规划,全力推动社会标准化意识的提升。先进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0家企业的464个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采标产品总值突破400亿元;全市企事业单位参与211项各级标准制修订,首次主导制定2项IEC国际标准;承担18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秘书处,占全省总数的11%;推动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建设,制订并发布34个联盟标准,有效遏制行业恶性竞争,提升整体竞争力;承建12个国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和试点项目,38家企业获3A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称号,居全省前列。成立国内首批基层技术性贸易措施服务工作站,构建有东莞产业特色的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免费的标准信息服务。指导多家企业将75项专利技术融入52个企业标准,逐步将技术标准优势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质量万里行:在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过程中,市质监局采取了什么措施去帮助企业争创名牌呢?
罗晓勤:推动名牌带动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深入开展专项深度调研,构建有东莞特色的名牌经济理论体系,推动市委、市政府出台扶持支撑政策,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结合东莞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贸易产业分布情况和生产特点,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将东莞优势产业纳入省名牌申报目录,不断提高申报成功率。建立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高效联络机制,联合经信、统计、税务、外经贸和各镇街政府推动自主品牌的培育、推荐、监督和宣传,为企业创建名牌产品提供有效行政服务。以加工贸易型企业和出口转内销企业为重点,结合其特殊需求开展个性化帮扶,推动大公馆、荣锋家具、艾利和、比美高、宜安电器、扬明精密、中玲制衣等出口型企业成功创建省名牌产品,迅速打开国内市场,成功实现就地转型。截至2010年,东莞拥有112个省名牌产品,相比五年前都翻了一番,2010年全市名牌企业实现名牌产品销售额538.6亿元,名牌带动效应日益凸现。
中国质量万里行:作为质监工作的重要内容,贵局是如何对辖区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的?
罗晓勤:我们按照从管产品向管企业转变、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的要求,不断加大行业整顿和执法打假力度,为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推动食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和以“市场监测、企业监管”为核心的风险排查机制,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开展食品小作坊专项整治,小作坊数从455家降至145家,食品获证企业从361家增至850家,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开展重点食品专项整治,全市食品抽样检验(包括省、市级抽样检验及专项抽样检验)合格率从84%提升到86.2%。严格重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和证后监管,开展行业性、区域性质量整治,共督促企业落实整改5159家次,曝光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生产企业299家次,市级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率从82.5%提高到85.5%。维护特种设备安全稳定,积极创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手段,突出抓好常态化高风险整治、宣传教育和联动监管,2010年特种设备万台事故率、死亡率均下降到0.08,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继续保持了平稳态势。深入开展多个专项执法打假行动,积极落实深莞惠三市打假合作备忘录,五年来,立案查处各类案件3000宗,捣毁窝点近200个,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20多宗,判刑近40人,有效促进市场环境改善。
中国质量万里行:我们在企业采访调查期间感受到企业对质监局这几年的工作的肯定。请您谈一谈贵局在深化服务方面的作为。
罗晓勤:东莞市质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通过深入开展技术服务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夯实根基。全面落实省质监局19项服务承诺,结合东莞实际制定并实施18项服务措施,积极为企业提供便利;点对点帮扶全市近400家龙头企业,落实企业需求232项;开展出口转内销企业免费巡回培训,培训企业2170家次,培训人员3219人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制定能源计量和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开展高耗能企业普查和能源计量试点,与双千节能企业签订责任书;发布啤酒制造行业取水定额联盟标准,实现年节约工业用水84万吨;帮助企业建立计量标准和培训检定员,指导160家企业完善锅炉节能措施,年节约标准煤17.5万吨,有力地推动节能减排工作。针对东莞加工贸易型企业普遍存在的质量、标准、计量和认证等方面的短板,大力组织开展帮扶、培训等活动,五年来,开办各类培训班1000多期,培训人员44000多人次。
中国质量万里行:贵局在强化技术机构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罗晓勤:我们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目标,围绕东莞战略新兴产业、八大支柱产业需求,全力打造包括7个国家质检中心、12个省站、4个专业镇(产业集群)检测平台的立体式技术支撑体系,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平台严格履行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职能和计量量值溯源服务,对东莞地区2万多家次企业实施工业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验,出具产品质量检验报告16万份、计量检定报告48万份,避免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通过开展“质量义诊”、出厂检验、帮扶整改、三聚氰胺等突发事件应对等一系列措施,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维护了“东莞制造”的声誉;积极引导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自有品牌,引导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链条延展;主动开放实验室,为企业研发提供服务,并注重与企业在大型仪器、人才技术、情报信息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共用,极大地改善了东莞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提高了企业研发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发挥辐射效应,就近就快解决企业的检测、研发问题,在提升自身知名度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我市招商引智、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筹码。
中国质量万里行:感谢您能够抽出宝贵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罗晓勤:谢谢。